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0407 2014 一雨 2014年4月7日星期一

也許四點多起......
紐約時報的slide show無法顯示

 整理史懷哲
史懷哲 (Albert Schweitzer)自敘: Out of My Life and Thought
《自傳》陳達遵譯,台北:協志工業,1958/1975十版
《史懷哲自傳──我的生活和思想》梁祥美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1995
   
《史懷哲自傳──我的生活和思想》 中一段:「歷史中的臺面人物之事功,
比起默默眾生更可說微不足道,猶如海浪頭之一小泡沫……」
  《自傳》中一段:我感覺到無限感激的,就是德國的大學沒有迫使學生全神貫注於課業中,也沒有利用經常的考試,使學生刻刻緊張.......p.10

 http://hcbooks.blogspot.tw/2011/03/albert-schweitzer.html


早上 聯絡吳江之yk 下午談半成、david hsu讀他給老董的辭職信,"心有戚戚焉"。

中午kj wu 請日本料理會津屋,戰略; 股票給燕;湯冶;日本;東海路case;他對王金平和民進黨頗多微辭



 晚上

Ken Su:   4/10, 星期四下午六點,我家夫妻倆將北上到青島東路,

給站裡國會的青年人一個英雄的歡呼!

 hc:當然去組50萬大軍
Ken Su:  鄭南榕死後 25 年,台灣民主運動才等到這個希望。

 他們是台灣人的寶貝,
 如果有人想傷害他們,
 怒吼 "Over my dead body" 的人,絕對不會是僅有王世堅一個人!

 
敬獻太陽花革命的貢獻者

Their aim, indeed, was to reveal the infinite, to construct a synthesis which should surest the whole of man by the whole of art ; for them the fatal thing in creation was a sense of finality : the masterpiece should begin only where it appeared to end; it should not merely describe, it should suggest; it should leave behind it some unex- pressed vibration.
他們的目的,的確,在於啟示無窮,是在構造一個綜合法叫藝術的整體暗示人的整體;在他們看來, 創造中不可救藥之事為終局之感:一首杰作應該到了表面上是結尾的地方才開頭;僅僅描寫還不夠, 它得暗示;在它後面留下不曾表白出來的顫動。------Harold Nicolson 《魏爾倫》 (Paul Verlaine) ,卞之琳譯


蘋論:馬江勿一意孤行



學運學生在立院內外開起人民議會,以審議式民主方式,論辯政院版和民間版的服貿協議監督機制的利弊。這種跳過代議制度,訴諸直接民主的行動,讓人眼睛一亮,大大羞辱了立委們。立委議事權被學生剝奪,形同被閹割,難怪產生閹割焦慮。
王金平昨天前往立法院對學生許諾:先通過監督條例,再協商服貿,回應了學運「先立法、再審查」的要求,使解決僵局出現轉機。

馬江讓人愈來愈冷

學生也對王的誠意感到欣慰。老故事:太陽和北風賭誰能讓行人脫掉大衣;北風狂吹,行人更拉緊大衣;太陽出來,行人太熱就脫去大衣。馬江是北風,愈吹人愈冷啊!
王承諾的是先立法再協商,而非先立法再審服貿,使國民黨部分立委氣得跳腳,這意謂著本會期不太可能有時間審議服貿了;馬的6月間一定要通過服貿的 誓言勢必成空,沒法向北京交代。同時,也等於推翻了馬的「329聲明」:立法與審服貿同步進行,對馬的威望打擊很大。跛鴨總統?恐怕是死鴨總統了。
人民議會早在19世紀就流行於英、法等國家。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是仕紳名流、商人及實業家,加上輝格黨及托利黨組成大聯盟,對專制政權發動的 革命。由於一般平民百姓沒有分享到權利,19世紀前30年發生許多暴動,1831年起政府被迫政治改革,「憲章運動」滿地開花,例如1838年採納「人民 憲章」推動普選,接著「第一、第二改革法案」擴大了投票權,使大部分的男性公民都擁有了投票權。第三改革法案、1918年的「人民代表法」及至1928 年,所有女性投票權已和男性一般平等。期間,人民不斷集會,給予政府極大的壓力。

人民議會喚醒政府

法國大革命後的平民參與也愈來愈多,到1870年產生第三共和,從此政權向全民開放。
這 些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順應多數民意的國家會進入良性循環,反之將進入惡性循環。台灣正在良性與惡性循環的交叉點上,馬江若一意孤行,將帶領台灣跌落惡性 循環的深淵,成為失敗國家。反之,若順應民意而非己意或中國意,即可進入良性循環,人民議會的意義在於喚醒馬江,把台灣從反民主的懸崖邊,拉回正向循環。

關心學生的老師最令人感念,而不是最受歡迎的老師。遲來的賞識

老師受歡迎的程度,不見得是長期感念的因素中最重要的。

你讀過戴明博士說的, 紐約大學校友回憶老師之故事嗎? 那些被感念的,多是默默無聞的老師,他們關心學生。

有人講課時,像超級明星,很風行、受歡迎。 可是,誰知道講的內容,很可能是錯誤多多的。





遲來的賞識。當弟爾氏William R. Dill任職紐約大學企管研究院院長時,大約在1972年,邀請我一起與他進行一項研究,針對畢業5年以上的學生,調查他們目前正在做什麼?並詢問他們成功的要件是什麼?其中有一個問題︰

  您的人生是否受到本校任何一位老師的影響?
  如果是,請說出他們的名字。

其中有六位老師,每一位上過他們的課程的學生都列出了這些老師的名字。而且每一位學生都記得這些老師的名字。除了這6位外,幾乎沒有其他老師被提到。
很不幸,這種賞識來得太遲了。學校當局並沒有採取特別措施來留住這6位教授----使學校成名的人----而他們當中也沒有一位受到學生團體頒贈「本年的偉大老師」獎。


******



What Americans like best about their favorite teachers


(freepik.com)
(freepik.com)
What attribute do Americans find most compelling in the teacher they have identified as having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ir lives?
I learned the answer recently when I was listening to a speech by Brandon H. Busteed, the executive director of Gallup Education, about public education and what polls show about how Americans view their teachers.
He noted that a strong majority of Americans say they have trust and confidence in public school teachers (even if many school reformers don’t).  He also said that when asked to describe the teacher who had most affected their lives, the attribute that was seen as most important wasn’t smart or demanding but, rather, “caring.”
The 2012 Gallup study, titled “Publ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nation divided,” said this:
Over 40% of Americans describe the teacher who had the most positive influence in their lives with words such as caring, compassionate, motivating, and inspiring; while just 17% of Americans thought intelligent, knowledgeable, persistent, hard-working, and demanding were words that describe the teacher who had the strongest influence on them.
I’d like to see how teacher evaluations linked to student standardized-test scores measure for “caring.”

閱讀全文


請看本文﹐這可是我們的上榜文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