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YK來電說他辭GM、不和20年? 給KJ wu David Hsu JUSTING 相關人通知。
日文老師說明日休假。
剛剛唐打電話來,引黃武雄老師說,他(獨立)昨天已將《
這幾天無法改稿。
330的50萬抗爭活動, 得以讓我有機會進入臺大醫學院的景福園小憩, 也知道藥學院位於何處.....
臺大海校園的故事說不完。4月3日初晚,我遇到台大哲學系郭老師
郭老師說,真倒霉,我們水源校區的哲學系和人類學系的建築物,竟
我說,反正台大有的是錢.....許多系館經常拉皮......
郭老師說,這是日本建築師堅持的.....他們前陣子還開說明會
2014/04/02 07:15:40
一個台灣紀錄片工作者眼中的服貿爭議
張釗維
日
前在高雄市教育影展《教改學堂》紀錄片的映後座談上,我滿腦袋都是服貿爭議。我在座談上說,我們一方面是制造業,制造許多真實影片出來,一方面是服務業,以教育影片為例,希望服務像高雄市教育局、各中小學、教師工會等等,讓他們可以運用這些影片來進行它們的工作,以及接觸到更精準的受眾、引起更多的討論與對議題的關注。
我補充了一句:但我所說的服務業,跟當前服貿協議所說的服務業不一樣。
過去經常有人問我,在大陸生活這麼久,有什麼感受?會不會覺得不容易施展?其實,我所工作的這個領域──紀錄片,跟絕大部分其他領域有蠻大差別。其他領域可能需要大量的混圈子應酬之類的,同時有許多政治權力關系、金錢遊戲跟潛規則。但紀錄片因為它真誠、深刻的本質因素,會單純許多。我在這個領域認識的朋友,很多都是情義關系與臭味相投,即便當中有金錢往來,但比起諸如劇情片動輒數百萬、上千萬人民幣的投資,紀錄片僅僅只是其零頭,因此,即便不談情義,利益關系也不會是最重要的。這讓我在中國大陸的生活與工作,相對輕鬆,至少,不用喝太多白酒。
這種情義不僅存在於體制外紀錄片圈,即便在體制內紀錄片圈裡,我也感受到這樣的理想主義情懷。雖然,體制外與體制內條件環境有所差異,但我的朋友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盡其所能地追求真實。
不久前,聽到一個體制內紀錄片的好友不勝感慨地說:中國人缺乏誠信的習慣。與此同時,我接觸到的一個年輕紀錄片工作者,剛剛決定離開體制,從事獨立紀錄片工作,只因他所認識的一個拍攝對象,一個拒絕賣畫、開畫展但是作品又讓美院大腕專家震驚的素人女畫家。這個人生的遭遇,讓他感受到無比的心靈震撼,決定展開自己的追求。這樣的良知或自省之聲,在我八年的大陸生涯裡,不時可以遇見,並且,我深知在大陸的環境條件下,要達到那樣的良知與自省,並採取行動,並不容易。而紀錄片領域之外,即便我接觸不多,也有這樣的朋友,如劇情片、文學、媒體、音樂、學術思想界……
我願跟這樣的一批人從事文化制造業與文化服務業的工作,我願跟他們簽訂服務貿易協議,一起搭伙追尋共有的理想,也追尋那可能不多的利益,如果可能的話。
這就是我要說的,文化價值大於價格。
我不會輕易地用文化價值來劃分台灣與大陸,即便如許多人提到的,大陸充滿叢林法則、言論管制、金錢至上、缺乏信仰與信任感。但我所重視的,是在這樣龐大的社會現實之中,如何去遇見、發掘、交結氣味相投的伙伴,擴大這個伙伴圈,從而可以漸漸改變這個社會現實、催化其進步,繼而,作為制造業跟服務業的文化工作者,可以有它真正意義的落腳點與對象,並且有合情合理合法的利潤產生。
這個過程,還在緩慢進行中。這個社會,浸潤在農業時代血緣與裙帶關系裡頭太久,即便2012年城鎮人口超越農村人口,是真正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是城市化所不可或缺的契約關系與法治體系,還相當薄弱。而正是在此現實條件下,我更要對我所認識的那些大陸朋友,那些情義相挺、理想主義的朋友,表示敬意。同時,也希望通過共同努力,可以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那麼,將來台灣年輕人到這邊來工作,才有著力點,才有更大的利基。
而目前在台灣沸沸揚揚鬧翻天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可以做到這一點嗎?恐怕其立基點,僅僅是嗅到大規模城市化所帶來的商機,而不是去看到社會本質改變的過程中,所可能產生的新的文化價值與進步動力。
去年在某個場合,我問過一位台灣資深財經官員一個問題:文化產業為何僅僅被放在經濟部所訂定的服務業的范疇?創意與創造力,如何可以僅僅被束縛在法規所認定的服務業的行業分類?他答不出個所以然。
我知道,這一輩台灣財經官員,在過去30年來,以他們的青春奉獻與努力,為台灣經濟奇跡打下基礎,繼而才有中產階級社會的成熟,才有第一波憲政民主的起步。但那時候的產業框架,僅僅是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制造業),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出現第三產業(服務業)。
而到了21世紀,我們這些文化工作者,以及許許多多的創意工作者,乃至高科技與網絡產業當中的創造力與品牌追求者,早已走出第三產業的框架,不僅以市場價格,而更以文化價值來衡量自己的工作與產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財經官員或相關法規,似乎還停留在20世紀後進國家發展主義的思維慣性當中。
因此,這是為什麼我說,這次台灣學生所引發的抗爭,是一場關於如何定義文化價值的戰爭。與此同時,也是對兩岸關系的重新詮釋與定義。
簡單地說,自1987年兩岸開始往來,以及90年代初鄧小平二次南巡以來,台灣當局面對這些新情勢,國民黨跟民進黨的對應策略是不一樣的。國民黨的兩岸關系是,經濟第一、文化第二、政治第三;民進黨的兩岸關系是,政治第一、經濟第二、文化第三。
國民黨想的是如何延續他們自蔣經國主政時期所儲備的經濟發展能力,來為企業家創造新商機,繼而能夠在每一次選舉中,鞏固其正當性;而民進黨則本著其台灣主體性的思維,對於去跟中國大陸產生任何關系都充滿疑慮,並且,其核心骨幹是戒嚴時代經歷過大大小小抗爭沖突的、法政科系出身的政治人物,對於經濟擘劃,他們遠遜國民黨,但法政論述與民主思維是他們的強項。
但兩黨無論差異多大,其實有其共性。台灣自1970年代蔣經國對台灣大學哲學系師生實施鎮壓之後,文史哲逐漸衰退,思想與文化氛圍傾向美國式的邏輯實証主義,包括注重量化與數字管理的財經企管,以及充滿英美抽象分析語言的法政論述,並深深影響兩黨菁英。借用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Max Weber)的觀念來說,以財經漸長的國民黨以及以法政見長的民進黨,都是工具理性的產物,他們並不擅長於叩問、追求實質理性。
於是,作為文化價值的實質理性,自然消失在兩黨競逐的格局當中;在兩岸關系的架構當中,也排不上號。而恰恰是這種文化價值與實質理性的缺位,讓今天的台灣在面對服貿協議爭議時,陷入動彈不得、剪不斷理還亂的危機當中。
簡單地說,如果台灣人去大陸工作、做生意,跟去美國或越南工作、做生意,沒有什麼兩樣(這是民進黨想追求的),那麼,兩岸關系其實就等同一般國際關系;那麼,台灣何不就趁早在WTO架構下把服貿協議給簽了?而如果兩岸關系跟一般的國際關系不一樣,那麼,我們又如何可能僅僅在WTO的框架底下,看待服貿協議,以及兩岸關系呢?
但是,如果說兩岸關系有其特殊性,那麼就要進一步追問:台灣人去大陸發展,僅僅是為了做生意、賺大陸人的錢(這是國民黨想追求的),還是進一步為了華人社會更美好的未來?台灣的發展、台灣的安全,能不極大部分地仰賴大陸社會的進步,以及更多的現代性質素嗎?台灣能不扮演撬動、協助大陸社會進步的角色嗎?當前的服貿協議,能夠反映這種理想性格嗎?抑或,此一協議僅僅是工具理性計算下的利益交換,僅僅是跟著黑貓白貓論的現實主義叢林法則起舞,僅僅只是摸著石頭在河中摸魚,但不覺彼岸該有何風景?
是故,國民兩黨及其追隨者,不管是財經背景還是法政背景,只要他們浸泡在實証主義、工具理性的思維慣性裡,大概就說不清楚兩岸關系的特殊性究竟在哪裡,繼而,就無法解決當前的難題。
我認為,兩岸關系,文化第一、經濟第二、政治第三。 我說的文化第一,不那麼因為所謂的“同文同種”(可能有些獨派朋友不同意同文同種一說,但我們不能否認,台灣漢人跟大陸漢人之間的文化連帶),而更多是對於兩岸未來發展的一種文化想象:生態平衡、公平正義、思想與文化創造的百花齊放、以同理心對待異己以及對人類文明的未來擔負起道義責任與實質責任。
我所期待的兩岸關系,是透過這些對未來的想象及在當下的實踐,來清洗二三十年來過度的金錢主義跟工具理性利益交換,以重建社會信任感、補實信仰空洞──這些正是我跟我的紀錄片朋友們,努力在進行的。如果兩岸關系的定位與經營上,在上位者未能認識這一點,而僅僅把文化創造當成服務業、把價值當價格,那麼服務貿易協議所引發的沖突,就會是兩岸關系最大的危機,同時也會是台灣社會最大的危機。
本文作者張釗維是CNEX紀錄片基金會制作總監。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