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錄科普之美:諾貝爾物理獎外的軼事也有趣,有意思:恐龍惡運。義大利 "600年學風 Umberto Eco " vs 韓國(足球,科技投資) Giorgio Parisi 「無序之美」.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445474022754252
由於梁先生是學物理的,我說讀書會一定要談科學書,如近日科普作品 In a Flight of Starlings: The Wonder of Complex Systems By Giorgio Paris i等中文本書名 「無序之美」.
當年三位諾貝爾物理學者都需簡單介紹。 (介紹紐約時報的 Science 部分 section,每周二十多篇新文章)
"沒有指揮,鳥群為何能快速變化陣形?而且不會相撞?",複雜理論等,我30多年前讀過.....
找 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MIT教授,前兼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創辦人和主持人。在 AI 大行其道,他們的故事 值得討論......
Nov 1, 1995 — "Imagine," wrote the lab's founder and director, MIT professor Nicholas Negroponte, in his 1968 book The Architecture Machine (The MIT Press), " ...
尼葛洛龐帝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兼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創辦人和主持人,同時也是數位生活方式雜誌《連線》(Wired)的資深專欄作家。
In 2000, Negroponte stepped down as director of the Media Lab as Walter Bender took over as executive director. However, Negroponte retained the role of laboratory chairman. When Frank Moss was appointed director of the lab in 2006, Negroponte stepped down as lab chairman to focus more fully on his work with One Laptop Per Child (OLPC) although he retains his appointment as professor at MIT (Professor Post-Tenure of Media Arts and Sciences).[13]
:數位革命(修訂版),原文名稱:Being Digital,ISBN:957-621-471-8,頁數:320,出版社:天下文化,作者:尼葛洛龐帝,出版日期:1995/12/30,科學自然,先進思維, ...
過去的世界靠原子(書籍、錄影帶等)傳遞資訊,過程辛苦而緩慢。如今,從原子蛻變到「位元」的浪潮已是勢不可當,無法逆轉。資訊處理不再只和電腦有關,而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本書作者以幽默的筆觸,深入淺出地描繪了電腦科技為我們的生活、工作、娛樂和教育所帶來的衝擊。全書共分三部:第一部說明了現代人到處都看得到、卻又似懂非懂的觀念(例如「位元」、「頻寬」、「多媒體」)。第二部介紹當人遇見電腦時,人性化介面可以扮演什麼角色。第三部則勾勒出數位生活的多樣面貌。
He was awarded the 2021 Nobel Prize in Physics jointly with Klaus Hasselmann and Syukuro Manabe for groundbreaking contributions to theory of complex systems,[2] in particular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interplay of disorder and fluctuations in physical systems from atomic to planetary scales".[3]
║諾貝爾物理學獎讚詞║☆
「Parisi發現了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統中,無序和漲落的相互作用。」
#無序之美:
ジョルジョ・パリージ(Giorgio Parisi、1948年8月4日 - )はイタリアの理論物理学者。2021年、「原子から惑星のスケールまでの物理システムの不規則性と揺らぎの相互作用の発見」に関する業績で真鍋淑郎、クラウス・ハッセルマンと共にノーベル物理学賞を共同受賞した[1][2]。
Esempio di frustrazione geometrica in un sistema di spin: l'interazione antiferromagnetica spinge atomi vicini ad avere sempre spin opposto, ma in un reticolo triangolare tale condizione è impossibile da realizzarsi, perché almeno due spin adiacenti avranno necessariamente lo stesso orientamento. Lo stato di equilibrio si dice quindi frustrato.
自旋系統中幾何挫敗的例子:反鐵磁相互作用推動相鄰原子始終具有相反的自旋,但在三角晶格中,這種條件不可能實現,因為至少兩個相鄰的自旋必然具有相同的方向。 因此,平衡狀態被稱為受挫。
√ 2021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Parisi的開創性研究 √
☆║諾貝爾物理學獎讚詞║☆
「Parisi發現了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統中,無序和漲落的相互作用。」
亂中有序——「複雜系統」背後存在著共同規律
解開21世紀跨領域間的普遍秩序
◎沒有指揮,鳥群為何能快速變化陣形?而且不會相撞?
◎微觀細節完全不同,集體行為卻相同?
◎看似完全無關的系統之間卻存在著共通性原理?
◎解決科學問題的典型過程與小說家創作過程一樣?
★一部天馬行空、妙趣橫生的大師之作!
★物理學家跑田野,打破你的慣性思維!
★看見頂尖科學家自我顛覆與突破的研究過程!
★破解21世紀AI技術、網際網路、神經網絡、金融波動、人際關係、流行病學等……多元領域間的共通框架
愛因斯坦曾說,「21世紀是複雜科學的世紀」。本書是帕里西為一般讀者所寫,罕見用優雅簡潔的論述方式,解開複雜系統的內涵與真相,思想深刻、風趣幽默、深入淺出,忠實呈現並反思自己獲得諾貝爾獎關鍵性成果背後的研究經歷與教訓,令人驚奇且愉快。
帕里西將科學實踐從實驗室中移出,來到椋鳥群飛的現場。冬天的羅馬,無數椋鳥有節奏地迴旋飛舞,遮蔽天空,就像有個樂隊指揮——這樣複雜的集體行為,是如何做到的?帕里西觀察鳥群的飛行、設計實驗、重建單個標本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軌跡、建立3D圖像、深化技術操作、自承失敗重新設計……,最終,鳥群的飛行為複雜系統提供了一種啟發性的規則——包括從原子和行星到其他動物;許多不同的、看似毫無關聯的現象,例如大腦網絡、人際關係等,都可以用這種新的模式理解。
帕里西揭示了微觀行為與宏觀規則之間的關聯;跨學科間合作的優點與缺失;為什麼保留過去的記憶以及理解每一代科學家在想什麼非常重要;1968年全球學運浪潮下,物理學院如何回應這股氛圍以及促進科學躍進;直覺推理、微創造力、隱喻與類比等在科學的重要性與作用?他更廣博深刻地談到科學的文化價值,科學對繁榮社會的意義等。
每年我們都會興奮地觀看諾貝爾獎揭曉,卻很少人能理解每項發現背後所經歷的時間跨度、前人的努力。這艱辛的過程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卻是美麗的。帕里西這本書讓我們看到這個過程。他說,科學需要創造力、大量的紀律,但也需要一點運氣。要取得優異成果,就不能害怕付出努力。
無序系統的奇境世界已經向你敞開了大門,歡迎即刻進入。
作者: 喬治.帕里西
原文作者: Giorgio Parisi
譯者: 文錚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24/05/08
定價:420元
購書連結: https://tonsanbookstore.cyberbiz.co/products/9786267428597
簡介的書
The Art of Science: Artists and artworks inspired by science
Heather Barnett, Richard J Bright, Sheena Calvert, Nathan Cohen, Holme, Adrian
Welbeck Publishing, May 27, 2021 - Art - 224 pages
Art and science – they may seem like opposites, but throughout history there have been visionaries who have brought together these contrasting subjects.
The Art of Science explores the work of 40 such artists and artist-scientists, uncovering how these innovators have designed futuristic technology centuries ahead of its time, investigated time and space through abstract art, and created sculpture informed by NASA technology.
An expertly curated selection of artists from many different cultures and eras – including Huang Quan, Leonardo da Vinci, Johannes Vermeer, Anna Atkins, Olafur Eliasson and Anicka Yi – this book tells the story of the vital partnership between art and science, with over 200 lavish illustrations.« Less
About the author (2021)
Heather Barnett is an artist, researcher and educator working with natural phenomena and complex systems. She is Pathway Leader of MA Art and Science at Central Saint Martins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Nathan Cohen is an artist, educator and writer. He is an established research professional engaged in art and science projects internationally, and is course leader of MA Art and Science at Central Saint Martins. Adrian Holme is an artist, educator, writer and editor. He lectures on MA Art and Science, CSM, and has a background in biological science and fine art. He is an associate editor on the Journal of Illustration.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Title The Art of Science: Artists and artworks inspired by science
Authors Heather Barnett, Richard J Bright, Sheena Calvert, Nathan Cohen, Holme, Adrian
Publisher Welbeck Publishing, 2021
ISBN 1787398382, 9781787398382
Length 224 pages
Subjects
Art ›
History ›
General
Art / Environmental & Land Art
Art / History / Contemporary (1945-)
Art / History / General
Art / History / Renaissance
History / Modern / General
History / Social History
Science / History
科學 藝術: 受到科學啟發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
作者: (英) 希瑟·巴尼特 (Heather Barnett)
出版社: 重慶大學出版社
原作名: The Art of Science
譯者: 楊大地
出版年: 2023-10-10
頁數: 212
定價:CNY 98.0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68940399
容簡介 · · · · · ·
從達·芬奇到伊夫·克萊因,從黃筌到丟勒,《科學 藝術》為我們展示了古往今來近40位藝術家、科學家和他們作品的故事,這些偉大的作品共同點亮了藝術與科學這兩個領域,展現了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重要關係。
從植物學和自然史,到神經學和光學,幾乎沒有哪個領域沒有經過藝術家的核對總和描繪。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對自然的探索則是人類創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現。
“科學與藝術事實上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都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恆和富有意義。”
。
目錄 · · · · · ·
前言 4
第一章 煉金術與宇宙學
羅伯特·弗拉德 8
德比郡的約瑟夫·賴特 12
喬治·修拉 16
貝倫尼絲·阿博特 20
伊夫·克萊因 26
蘇珊·德格斯 32
半導體組合 36
凱蒂·派特森 40
第二章 身為人類
列奧納多·達·芬奇 46
約翰內斯·維米爾 50
史帝拉 56
海倫·查德薇克 60
蘇珊·安德沃斯 66
海倫·皮諾 70
阿尼卡·伊 76
第三章 生態與環境
瑪麗亞·西比拉·梅裡安 82
約瑟夫·馬婁德·威廉·透納 88
恩斯特·海克爾 94
艾格尼絲·鄧尼斯 100
希瑟·阿克羅伊德和丹·哈威 104
安妮·凱特里爾 108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 112
第四章 機器與系統
埃德沃德·邁布裡奇 120
保羅·克利 126
拉茲洛·莫霍利 — 納吉 130
亞歷山大·考爾德 136
新抽象流派 140
肯尼斯和瑪麗·馬丁 146
白南准 152
馬里奧·克林格曼 158
弗雷德·埃弗斯利 162
第五章 自然與自然之外
黃筌 170
阿爾佈雷特·丟勒 174
約翰·詹姆斯·奧杜邦 180
安娜·阿特金斯 186
戈爾傑·凱普斯 192
節日圖案組 198
愛德華多·卡茨 202
人名譯名表 206
紀念頁。
提問:半導體廠的教訓
日本経済新聞(日経新聞)
eoonrSpdts2694c5c2lim9i小if0t時ah2t2u395124g13t9la01i 6cm1c103 ·
シャープが堺工場停止 液晶人材、ソニー系に出向も
https://www.nikkei.com/....../DGXZQOUF1043E0Q4A....../......
Hanching Chung
如果今年的獎都再拖三年發,就更有意思了。
1977 年物理學獎發給 Anderson、 Mott、和 van Vleck,
要旨是「無序系統的電子結構」;
同年的化學獎發給 Prigogine,
要旨是非平衡統計力學,特別是「耗散結構理論」。
其他的獎和混沌、非線性、耗散就沒什麼關係了。
不過要想想:那是將近 50 年前了。
當年,買從中國版正體化過來的《混沌中的秩序》,
也似是一種時尚。
有段時間,「混沌」、「突現」、「秩序」
也泛濫在各學科的書名中。
但是讀了《Order out of Chaos》,
當時的感覺卻是《Chaos, out of order》。
畢竟當時真的體悟過的系統還是太少。
當時,化學界有沒有抗議「這算是化學嗎」,我不知道。
我才九歲,那年。
但是後來聽到傳聞: Onsager 曾說
「只要我活著, Prigogine 就別想得獎」。
對這樣的傳聞,我只是覺得:「貴圈真亂。」
混沌果然是無處不在的現象。
我想, Onsager 如果還活著,
我也是拿不到諾貝爾獎的吧?
而且即使他死了,
還是以鄰為壑地把 Prigogine 推給化學圈了。
當時也覺得複雜科學複雜到讓人難以判斷好壞了。
像是以「協同學」
(Synergetics,布魯斯楊,不是你們協同中學)
聞名的 Hermann Haken,讓人感覺非常強勢,
但是到今年八月他過世,終究沒有拿到諾獎。
(只有蒲朗克獎)
我也不知道算是只有虛名,還是貴圈真的太複雜。
但就此想想,同一年抓一個流行主題給獎,
也不是今年才有的特殊現象。
77 年的複雜科學主宰理科領域,
(生醫獎是給荷爾摩。。。不,荷爾蒙)
應該也反映了那時候複雜科學真的衝擊很大。
雖然和現下的 AI 不能相提並論。
(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是我也讀過的 Meade!!!)
傳聞中的 Onsager 的激烈反應
(可能只是跟瑪莉吵架了心情不好的氣話,別太認真)
和現在某些人質疑「今年的物理獎去哪兒了?」的聲音
可能也可以讓我們比較、思考看看。
諾貝爾獎究竟是標示一個領域已經成熟到了黃昏、
還是強勢地喚起廣大科學學者的認同?
還是有時這樣有時那樣,讓你不易猜中然後每年猜?
也像:文學獎像是和平獎(偶而兼數學獎)、
和平獎像是經濟(政治?)獎、
經濟學獎像是文學獎
(阿塞哥,我不是。。。。不是說你。。。)
物理獎像是化學獎、
化學獎像是生醫獎、
生醫獎像是物理獎。。。。
玩連連看嗎?
嗯,講了那麼多,
其實我還不算是有在研究諾貝爾獎生態的人呢,
畢竟沒機會拿獎的人忙得
每年也就只有那幾天受了刺激會抽空想些有的沒的;
覺得自己有機會拿獎的人,那幾天是特別睡不安枕,
還會又立志勤吃木圭木各,
希望自己明年此時還能活著等開獎。
(可以參考 Zewail 的減肥故事)
各位,您也想多聽聽無序系統有多無序嗎?
無序到什麼尺度、有序是有序在哪裡?
物理學家們現在的主流想法是什麼?
別忘了本周四晚上七點,
唐山講座 007,
仲崇厚教授導讀《無序之美》。
賴鼎銘 你先找他人對此事之看法
此場90年代是最先進的,或許當初沒想到其他display 技術崛起.......ˉ
讀賣
Sharp Corp. will halt operations at an LCD TV plant in Sakai, Osaka Prefecture, in preparation for possibly selling the plant to another company as its LCD business slump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