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兩則故事、棟方志功 120 歲 富山 不老的書信:《楊牧書簡Ⅰ— 致瘂弦》1960年8月21等等;林正弘老師復陳忠信 (1968年數封);(沒看過的))從張灝致殷海光到〈幽暗已成千古患:懷念張灝教授〉(2023)


我叫鍾漢清 (令姊認識我)。建議您趁莊先生難得回國請你跟他主持他小型的粉絲會,約2小時,所有費用由我支約2小時,所有費用由我支約2小時,所有費用由我支出。他不是在學俄語為何這次r精讀讀陀士妥野乎斯基作品沒俄文本。如果方便,EMAIL上談更方便 HCSIMONL@GMAIL.COM

跟"朋友們"學習:《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兩則故事、莊信正老師疫情期間一日一晨 1972 年暑假 研讀;棟方志功 120 歲 富山 "澎湃激動的刀法":建築大師諾曼‧福斯特最大回顧展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瑞士學生會館:不平凡的90年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3036119189866791


一些不老的書信:《楊牧書簡Ⅰ— 致瘂弦》1960年8月21等等;林正弘老師復陳忠信 (1968年數封);(沒看過的))從張灝致殷海光到〈幽暗已成千古患:懷念張灝教授〉(2023)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37542399237223

#楊牧書簡Ⅰ:致瘂弦

楊牧自青年時期,一路寫給瘂弦的私信一百餘件,首度公開:
  「如果不能做偉大詩人,願做偉大的朋友。」
  瘂弦和楊牧初見於1959年,六十多年的交往,情同手足,魚雁不斷。兩大詩家的書札文采斐然,各有韻致,情誼感人並富史料價值,其珍貴不待贅言。
  《楊牧書簡Ⅰ— 致瘂弦》收楊牧寫給知交瘂弦的一百多封書簡,留下了許多第一手珍貴資料。這些恣意揮灑,直抒胸臆的私信,最能表露楊牧的至情至性,和見識才情。
  楊牧談書信文學:
  「他們往返的推敲討論,無不顯示率性之大義,自然天成,往往比正規的文學創作更加精緻晶瑩,甚至更加豐富深刻」。
  ── 《海外寄霓君》序:〈留學生朱湘〉
  兩大詩人的魚雁往返,確是「片紙千金」,在手書即將成為絕響中,尤顯稀珍可觀。
作者: 楊牧
出版社:洪範
出版日期:2023/05/10
定價:330元(書店購書77折)
ISBN:9789576743672
我的感謝,我的遺憾
這個端午假期是沈重的。先是聽到林正弘林老師去世的消息,接著是「89六四」33週年。除了感到哀悼,林老師的去世更讓我留下遺憾。
1993年,一些殷海光先生的學生跟晚輩倡議設立「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林先生擔任創會董事長,我忝列董事。幾年前在一次例行的董事會中,記不得什麼話題,我向在座比較年輕的同仁說我高中時,林先生如何熱心在信上一個式子一個式子向我解說我學習邏輯碰到的問題。林先生很謙虛地說沒什麼。有人問信還有沒有保留,我說有,但因流離又遭逢一次政治搜索,不曉得塞在那個角落,我一定找出來,奉還給林先生當紀念。大概一年多前,果然找到四封(也許還有),本想在一次例會面交林先生並謝謝他半世紀前的教導,沒想到他因罹患癌症沒參加,後來大疫肆虐,一直沒再碰面,我想吉人天相,大疫過後總有機會再見面。沒想到端午那天傳來他大去的消息。這遺憾令我心情沈重。
我沒有上過林先生的課,但林先生卻熱心地向一個素未謀面的少年「函授」,讓我半世紀後還感念在心。事情是這樣的:
1960年代,我在彰化中學念書,因一個閱讀因緣,讀了殷海光先生的《邏輯新引》《思想與方法》,更進一步涉獵一些數理邏輯方面的書。當時幾個高中的學生刊物會在校際流傳,最有名的是《建中青年》,陳曉林的「強者的寂寞」,錢永祥的〈致友人書〉都是當時被熱談的話題。我當時熱衷看數理邏輯方面的書,整理了一篇有關詭論(paradoxes)的學習筆記,跨校投稿到《建中青年》,被登出了,也因此認識了錢永祥、鄭清水、張復等人,再經由錢永祥認識了在台大哲學系教邏輯的林先生。
現在找到的林先生給我的幾封信,主要寫於1968年暑期,每封用600字的稿紙寫了二、三頁,有一封更為了寫邏輯式子方便,用台大的考試卷子寫了四頁,一個式子一個式子演算給我看,告訴我我的推演那裡錯了。有一次我到台北來,林先生還熱情請錢永祥和我在中山北路吃西餐(我不記得那家西餐館叫什麼)。那是我第一次吃全套的正式西餐,很多刀子、叉子,不曉得先用那個,記得林先生幽默的說,沒關係,只要能吃進肚子裡就好了。
想想,對一個從彰化小縣城來的高中生,又是費神解惑,又是熱情接待,那是只在一個有理想情懷的非功利年代才會有的事吧。
後來,我聯考不理想,走了另一條路。先是當兵,再回學校,最後有幸在一個關鍵年代參與黨外,辦雜誌,要組沒有黨名的黨,高壓的獨裁統治者說我們「意圖顛覆政府並著手實施」,把我們投入牢獄。出獄後,我繼續寫作、辦刊物,參與一些跟公共關懷有關的活動,最後又走入政治的第一線。浪蕩江湖半世紀,學書學劍兩無成,而鬢已星星也。
其間,林先生繼續在學界耕耘,漸漸成為台灣英美哲學的代表性人物,也經歷極右勢力清洗式的「台大哲學系事件」。但他仍與時代同其呼吸,參與變革之呼號,如1970年代初,驚蟄般的改革年代,他就在《大學雜誌》上為文呼籲赦免政治犯。要知道在那「轉型正義」還沒被廣泛討論之年代,那可是敏感的話題。1980年代的改革浪潮他也沒錯過,像以公共關懷為核心之「澄社」的成立,他就是創社成員之一。
那年代,我寫評論,對公共關懷也有所參與,並一步一步走回政治的第一線,雖在一些場合會跟林先生有交集,但畢竟重心不同,並沒有很密切的往來。後來有不很長的一陣子,我比較常跟他碰頭,竟然是在台大醫院的復健部門,他陪師母去做復健,我因為用電腦姿勢不良,去拉脖子。那時林先生好像還沒罹癌。
看著這幾封五十四年前寫的、後來逃過美麗島大清洗時翻箱倒櫃搜索、有點發黃、字跡工工整整的信,心裡有極多的感觸。我沒有上過林先生的課,但他作為人師,真正是我的老師,這幾封信就是他的講義。
林老師,容我深深三鞠躬向你道別。
所有心情:
你、Hsiangyen Tang、Ben Chen和其他619人

【學人往事】
陳躬芳、周昭端:〈幽暗已成千古患:懷念張灝教授〉
「《張灝教授紀念文集》以『幽暗已成千古患』為題,乃取自余英時先生於2016年賀張灝教授八十大壽所贈送的詩文:『談笑居然八十翁,康橋回首記初逢。環滁故里吟歐九,浮海新民話任公。幽暗已成千古患,圓融欣見一家同。與君共入逍遙境,莫教塵緣更惱儂。』」「本文集採用余先生的詩文『幽暗已成千古患』為刊名,至少有兩層意義:一為紀念兩位先生以至那一代學人在闡釋中國歷史文化的不凡成就,特別是張灝教授的『幽暗意識』,成為了我們審視傳統、走向現代的重要尺度……;二是由之繼續向下一代傳遞張灝教授一生治學的錚錚風骨……」
👉瀏覽全文
(2023年4月號)
📖延伸閱讀
張灝:〈盼中國民主生根,走出歷史循環〉
(1990年10月號)
余英時:〈待從頭,收拾舊山河〉
(1990年12月號)
---------
圖片來源:陳躬芳、周昭端:《幽暗已成千古患:張灝教授紀念文集》(香港:初文出版社,2023),封面。
可能是地圖和文字的圖像
所有心情:
26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公司作者: 余英時譯者: 0 規格: 14.8x21x1.4 裝訂: 平裝 ... 如錢穆、馮友蘭、錢鍾書、張充和、楊聯陞、勞思光、高友工、史景遷、張灝、 ...
HK$136.00
Apr 26, 2022 — 目前台灣這種充滿興奮性的現象,是美國、香港等地區所不曾見的。 ... 張灝專長中國近代思想史、政治思想史,著作頗豐,亦在海內外獲得許多榮譽。1982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