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起來聽個故事吧!
這本書訴說著一個故事。它敘述了藝術家被委託設計巨型作品的心路歷程。這故事是有關獨自肩扛巨大責任,卻不能跟人分享、無法找人商量,只能獨自面對難題的挑戰。你得開始自己構思,並畫下那第一筆,從無到有,只靠自己。藝術大師關水仙帶領我們一起走過這段感動又鼓舞人心的旅程。若你也像我以前一樣,買藝術書籍就只看看裡面的照片,或簡單讀幾行說明,卻從不細看內文,那這次你一定要好好看這本書到底在說什麼。
這件巨型藝術作品的創作者水仙正對我們說一個故事,包括緣起、他的創意發想,以及如何讓委託者、施作者與自己的想法磨合、妥協,直至作品完成的種種歷程。他敘述了在創作半途中發現進度落後太多、創作團隊為了打造複雜構造的每一小片零件所歷經的挑戰,以及分享到第一次看到組裝好成品後心裡的感動。
當藝術家被委託創作一件公共藝術作品時,總會面臨許多意見及壓力。要在委託者需求、公眾意見及藝術家個人理念各方壓力之間保持平衡,真是相當艱鉅的挑戰。藝術家總期望他所創造的作品能經得起時間的淬鍊,即使經過二十年的歲月也不過時,觀者的感受仍能與初創作時毫無二致。我們身處二十一世紀,似乎周遭世界的一切都顯得越趨於雷同而缺乏變化。人們日常接觸的各種視覺刺激其實變得很類似,因而藝術家很容易變得隨波逐流,媚俗於一般大眾通俗的審美觀。雖然每個藝術家都自認他的創作獨一無二,不過大部分的藝術作品通常只呼應了創作當時的美感。
然而這類的評語永遠不適用在水仙的作品。他是一位跨時代的藝術創作者。他的作品風格獨特,尤其在玻璃藝術創作界更是非同凡響。水仙的作品傳統又前衛,藝術表現揉合繪畫、插畫以及其他許多藝術理念。他的創作內涵、色彩運用超凡卓越,輔以他優良的執行製作功力,使作品完美呈現。
現代數位科技出現後,玻璃藝術家逐漸減少採用成本昂貴且工藝複雜度高的花飾鉛條彩色玻璃來創作。取而代之的是,高溫熱熔玻璃、熱彎玻璃、陶瓷轉印、數位影像等方式。水仙亦曾嘗試運用此類高科技方法,然而最終還是回歸運用傳統手工吹製彩色玻璃。他所採用的彩色玻璃製法一直非常繁複,也總是不斷推陳出新。但出乎意料的是,他還將許多其他技法帶入玻璃創作世界中。
水仙非常重視細節,在工藝上採用了許多不同技術,從不因為價格太高而不敢嘗試創新。許多知名作品的誕生都歸功於他的堅持己見,任何成本或難度都阻擋不了他的雄心壯志。為了理想,水仙挹注了所有可動用的成本,有時甚至還不惜投入自己的金錢,只為了讓作品能夠符合他的設計理念。他對理想不計成本的堅持非常少見,尤其這種藝術創作所需花費的金額本來就已相當昂貴。《光之穹頂》是件360 度玻璃藝術作品,種種令人驚嘆的精巧設計和繁複的細節無法以照片清楚呈現,觀眾唯有站在它的下方才能親身體會,一旦向上仰望,即可欣賞吹製玻璃、彩繪玻璃、蝕刻玻璃、吹製圓盤玻璃融合體等種種素材所呈現的細緻紋路,體驗玻璃所產生的變化。
水仙的個人創作獨樹一格,其藝術風格與同輩藝術家相當不同。大部分他所創作的作品都是以具象的圖像作為隱喻或象徵。例如他曾在彩色玻璃上創作許多人物、生物、痛苦及憤怒的人、暴怒的人、象徵深陷囹圄的犯人圖騰,有的背負鎖鏈、有的被水中生物纏身等,這些全都是象徵性地表達人類所處的各種情境。他相信具象圖案可向觀眾表達的意涵是抽象技法無法達到的。放在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若是採用抽象設計,人們會因為一直反覆觀看而容易忽略抽象的圖案,最後它會融入空間僅變成背景而已,但使用具象技法來設計則可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我第一眼看到世界知名藝術大師水仙在高雄捷運美麗島站所創作的巨型藝術作品時,感覺好像看到了一本巨型動態漫畫書裡的插畫。畫中大膽且對比鮮明的各種顏色交互輝映又短兵相接,尺寸驚人的影像盡情鋪展揮灑並誇張呈現,讓整件創作極具獨特風格。然而當我進一步仔細欣賞時,卻發現藝術家是運用敘述式的創作語彙,來創造出如此有力又直觸人心的藝術品。這件作品在各種藝術表現上均十分強烈。它的圖案形狀富動感且流暢,細節部份雖錯綜複雜但又精美無比。顏色雖極度原始但又非取於自然界。這不是一件描繪大自然的寫生作品,然而其微妙的色彩卻相互交織融合、渾然天成。這是一件將所見事物誇大表現的作品,在我們的感官世界及無垠宇宙中上演一齣劇碼,讓人彷彿置身幻景。藉由強烈、富感染力的圖像造型,觀眾得以全神貫注並神遊其中,盡情欣賞作品中無數的細節。
這件作品就像是一幅巨型敘述式插畫,一件融合西方與東方藝術傳統之作。正如同水仙之前許多創作所呈現的一般,他擅長運用象徵性的圖騰來說故事。這本小書就是在幫助我們深入理解這些故事。在這個作品中,每個人物及每個圖像都是一個象徵;有些圖像我們立即就能心領神會,因為他們觸動了人們心靈深處的那根弦,而有些則較難以理解。有些圖像所代表的意義讓人一目了然,而有些則似乎隱含著某些深意。人物與圖像的構圖相互呼應,整體畫面協調。雖然作品中的角色寫實具象,但所代表的意涵卻有著抽象概念,諸如宇宙中自然與神性的概念、人們糾結於人世間各種心念情緒的概念,及人類體驗事物變化萬千的感受等。
在書中水仙跟讀者分享他創作的靈感來源,包括他曾到梵諦岡西斯汀禮拜堂尋找啟發等。所以這件作品也可看成是藝術家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一個凡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作品中似乎每個人物都在訴說自己的故事,但整體看來卻又互相協調,人物之間彷彿共振共鳴,和諧地一起為他們所在的建築空間增添光彩。水仙原本可以很容易地以系統化方式將這個作品拆解成獨立的小單位以利組構,因為作品本身的硬體結構就是以中心為原點往外延伸成四等分,每個等分又再細分成十六個小段。但是他並不想要讓這個作品變成空間裝飾品或建築附屬品,而是創造出動態十足的擬真影像,讓整個天花板極富動感、每個小段彼此呼應相連。然而為了顧及身處此作品下方之觀眾的視線無法窺其全貌,他亦在人們視線可及範圍之處羅列了一些個別故事,但僅放置在作品周邊而非中心。
本書主要用意在於讓讀者了解此藝術作品每個細節的創作意涵,閱讀本書亦讓我們了解許多不為人知的艱鉅過程。創作如此巨型的裝置藝術絕非易事,它需要勇氣、全心投入及努力不懈。這種精神完全呈現在此作內,恰如作品副題所描繪的,和諧與衝突並存,正如「風、火及時間」。
安德魯.默爾Andrew Moor
2018 寫於倫敦
註:安德魯.默爾(Andrew Moor)國際知名建築玻璃產業的專家和藝術家,三十年來與非常多的國際知名藝術家和建築師合作,在英國與世界各地的私人建築與公共設施中,都可以見到其玻璃藝術的創作。相關資料可參照www.andrewmoor.com/
自序
自光之穹頂落成以來已經過去了十年以上。我很高興看到高雄,甚至全台灣的人們是如何地接受這個作品,並把它變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當一個這樣大的藝術計畫實際發生時,我們可以從各種觀點講述許多的故事:不管是文化或政治的,但是從藝術家的角度來看,我只講一個;這是我的經歷。
透過這本書,我的目的是逐一與每位訪客交談,並且在書中設計了一個穹頂的小旅行。這樣一來,如果觀眾在他們親自看到作品後想知道更多,就有辦法更好地理解這些圖像。書中,我分享了我人生的各個關鍵時刻,讓讀者可以理解到這些圖像的來源,還包括我如何努力地創造和完成這個光之穹頂的故事。
光之穹頂的製作一直是我人生經歷的頂峰之一,它徹底改變了我。我將永遠感激有此機會和權利參與這個藝術計劃。
關水仙
2018 年10 月29 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