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 今昔 0408 2022 : 中共:上海封城萬相..... 歷史虛無主義,放大對西方敵對情緒。台北等地的公共建設品質。Aucassin et Nicolett,烏克蘭:語言/人格......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live/?ref=watch_permalink&v=497417132030752
中共《歷史虛無主義與蘇聯解體》專題片; 中國引導民間輿論支持俄羅斯,放大對西方敵對情緒。
談Vladimir Putin和習近平的21世紀的野心/雄才大略。
China in Stalin's Grand Strategy By Hu Shih, October 1950 Issue 共產黨在中國的成功,主要原因還是紅軍在蘇聯國際共產的支助下,在抗戰八年期間武力上有了迅速而驚人的擴大,加上西安事變和雅爾達密約等種種的歷史事件造成了國民黨的失敗。我要人知道這是經過二十五年苦鬥的失敗https://hushihhc.blogspot.com/2015/10/china-in-stalins-grand-strategy-by-hu.html
台北等地的公共建設品質,一向勉強可接受而已。下雨,路旁積水處不少;騎樓地面磁磚,從完工開始,每年開始“花臉”,請看新生南路三段八八號和聯經書局前的,慘。根本沒想過維修
略介紹中古法文詩文,妮可蕾特與歐卡森的愛情故事: Aucassin et Nicolett,它的三本翻譯/李蕙珍本《歐卡森與妮可蕾特》;戴望舒本《屋卡珊和尼各萊特(法國古彈詞)》邢鵬舉譯作《何侃新與倪珂蘭》
經長老教會總會,有聖經手語聚會,很好奇
戰爭英文:中英對照 Fact Sheet: U.S. Security Assistance to Ukraine 美國對烏克蘭的安全支援 (美國國防部發布新聞稿)
WORD-WATCHER.BLOGSPOT.COM
戰爭英文:中英對照 Fact Sheet: U.S. Security Assistance to Ukraine 美國對烏克蘭的安全支援 (美國國防部發布新聞稿)
地球,人間煉獄 (243期 )上海求救/求生專輯 Shanghai, in Lockdown, Struggles to Feed Itself:Shanghai Races to Buil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Isolation Beds. 只有蛋糕供應無虞?"目前上海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甚至说是灾难"
地球,人間煉獄 (243期 )上海求救/求生專輯Shanghai, in Lockdown, Struggles to Feed Itself:Shanghai Races to Buil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Isolation Beds. 只有蛋糕供應無虞?"目前上海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甚至说是
地球,人間煉獄 (242期):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新取消下周的亞洲之行。
美國連續2年預期壽命減少。
上海成孤島;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寵物柯基犬 被以防疫為由用鐵鍬打死;老年護理機構患者死因不明。封城絕對是中國政府的打擊。What Shanghai lockdowns mean for China Inc: Nothing good.
**
約五六年前,台灣盛傳一篇"長春圍城血淚史",悽慘情形可能部下於"南京大屠殺"慘狀。為何國民黨、共產黨不讓戰史復原???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1~5(全5集,2015)》有許多資料。
近來,《臺大文史哲》有論文探討夏濟安的魯迅相關論文的成形.....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1 》1948年夏濟安給夏志清的書信中,談了許多北平物價飛漲,很難生活的情形 (上海則控制得好些)。對於國共內戰的殘忍、恐怖,也"輕描淡寫",譬如說 (45 1948年10月30日,頁214),
長春已經失陷,長春在圍城時期的情形,你在國外恐怕不知道,據國內報章雜誌所載,簡直慘得嚇人。共產黨把城周圍四十公里全鏟圍平地,粒穀不生,軍人並幾十萬百姓守著一座空城,真的吃樹皮草根人肉!那時常春(小公務員)的收入......
**
〈布查大屠殺倖存者:「為什麼俄羅斯人這麼恨我們?」〉
基輔區布查——就在一個多月前,布查還是基輔西北部一個舒適、宜人且發展迅速的郊區。
這座鎮是個有著中產階級公寓及樓房,被樹林環繞的地方。
如今,布查已經是全球皆知的驚駭代名詞。
俄羅斯在基輔戰役中敗退,隨後在3月下旬的迅速撤軍,讓這些還神智正常的人都不忍卒睹的事情浮上檯面。布查現在是21世紀發生在歐洲大陸上,最慘重的屠殺現場。
布查大屠殺看來包含了無窮無盡的標誌性證據。
在被俄羅斯佔領的近六週中,布查的居民說他們遭到搜查、搶劫、折磨和草率處決。
根據檢察長Iryna Venediktova所說,截至4月3日為止,已由基輔區收集超過410多具屍體並送至法醫處分析。
布查一名協助收屍,自我介紹為Serhiy的工作人員在4月5日告訴《基輔獨立報》,他已經看到了300多具屍體。布查當地官員補充說,當地房屋和樹林中可能還有數十具。
許多人在俄羅斯檢查哨被槍殺。一些人被發現時雙手被綁,身上有致命的槍傷。照片在烏克蘭武裝部隊進入後的第一天開始傳出,顯示遺體在路上橫陳,就被留在他們倒下的地方。
當地人安葬了一些遺體,而另一些則被堆疊起來放火焚燒,很可能是俄羅斯人做的。
這座城市至少有一座萬人塚。
「他們為什麼這麼恨我們?」 Halyna Opalat站在布查的一個住宅區附近,看著對街的廢墟哭喊。
「為什麼?因為我們是一個國家?這曾經是一個如此美麗的城市。現在看起來不忍卒睹。我的靈魂好痛。」
烏克蘭軍隊於4月1日奪回布查,當時俄羅斯人正在撤出基輔。居民湧入布查,確認他們的家園是否倖免於難時,整個城市卻潛伏著危機。
據內政部長Denys Monastyrsky稱,在一天之內,基輔區發現了5,000處有爆炸的危險。其中包括地雷、砲彈、導彈和炸彈等未爆彈藥,以及誘殺裝置。官員們說,該地區的建築物被撤退的俄羅斯軍隊用手榴彈等炸藥陷住了。
「基輔區的掃雷將成為本國其他地區的範本,」Monastyrsky說。
長達一個月的大屠殺
與任何一位布查倖存者的簡短交談,都能揭露大量關於俄羅斯軍隊對這座城市所做的事情。
51 歲的教授Vladyslava Lyubarets站在長長的隊伍中,等待獲取才抵達的人道援助物資時說,「有很多臨時埋葬的地方,到處都是,在後院,或者死巷。」
「布查很多很多人失踪了。俄羅斯人會拿走食物、珠寶,而人們會放棄那些東西只為了活下去。」她說。
「手機是他們第一件會從我們這搶走的東西。他們逼人們殺死他們的家禽,如果他們拒絕,俄羅斯人會射殺母雞並帶走。對於這裡的許多老年婦女來說,家禽是她們生存的唯一希望。」
「這裡的許多人在兩個星期中幾乎沒有食物。我永遠不會忘記有一天,一位老者僅僅因為鄰居給他一個煮雞蛋和一些水,就親吻了鄰居的手。」
布查其他居民還提到俄羅斯士兵衝進他們的家中並沒收糧食或罐頭食品等食物。但這遠不是入侵者所做的最糟糕的事情。
檢察長Venediktova宣布,烏克蘭正在調查數千起可能的戰爭罪行。現在有200 多名嫌疑犯,有物證證明他們涉嫌參與其中。
平民回報他們受到的待遇取決於他們遇到的俄羅斯士兵。有些人不會接觸平民。其他人可能就對平民格殺勿論。
「Kadyrovites的檢查哨是最可怕的,」Lyubarets指的是忠於俄羅斯,已部署在該地區的車臣領導人Ramzan Kadyrov的部隊。
「他們會在不經詢問、不檢查文件的情況下就開槍殺人。在那片區域,有很多屍體,現在已經埋葬在教堂的土地。Kadyrovites 殺死了所有人——女人、男人、孩子,不管幾歲。」
「有些檢查哨只殺死18至65歲的男性。他們檢查那些男性的文件並殺死他們,」她繼續說道。「有的檢查哨開槍打死一些人,讓其他人通過,毫無來由的。」
Lyubarets說她看到一名男子在檢查站被槍殺。她還講述了一個14歲男孩跑到她家人所在的避難處的故事——他說他的父親在街上被殺。
有位少女身上有三處槍傷,Lyubarets和她的丈夫用衣服和女性衛生用品幫她包紮。避難處的幾個人冒著生命危險爬出來,把屍體移走,埋在院子裡。
對於年齡尚可服役的當地人來說,事情尤其艱難。
「他們讓我出去受死,」57 歲的Yuriy Snegiriov說。
「這就是他們告訴我們的:『我們被下令抹消你的津貼。』就這麼說,他們的意思是殺人。我們知道他們被下令這麼做。但就我而言,他們最終放過我。」
一些俄羅斯部隊正在獵殺男性的謠言迅速傳開。所以在很多情況下,要想活下去,唯一的辦法就是盡可能地保持低調。
「我之所以倖存下來,是因為我一直躲在地下室裡,遠離他們的視線,」同樣在等待人道援助物資的年輕人 Oleksandr Paitsun 說。
「布查被劃分為很多區域。而在我所在的區域,俄羅斯人大部分時間都太忙了所以無法更仔細地巡查。我在的區域,有一支 Rosgvardia部隊(俄羅斯國民警衛隊),看著非常年輕,他們可能會放過居民。但軍方部隊不會。」
「他們非常殘暴,」79 歲的居民Lyudmila Khoda說,她說她的鄰居時常轉述他們認識的人被殺的消息。
一些人的遺體被焚燒。4月5日,國家警察向記者展示了布查一個小操場附近,堆疊的身份不明焦屍。
四具屍體為女性,兩具為男性。基輔州國家警察長Andrii Nebytov說,其中一具女性屍體非常小,可能是個孩子。
他說,俄羅斯軍隊很可能在他們躲避的地下室找到了受害者,將他們槍殺,然後將遺體堆疊並放火焚燒。
「我們才剛剛開始搜索,」4月5日,當被問及是否有很多地方也有著以這種方式焚燒的屍體時,Nebytov說。他預計將在整個地區的公園和森林中發現更多屍體。
Yegor Firsov,前烏克蘭議員,現在是領土防衛隊的成員,也會這樣同意。抵達布查後,他說最終的死亡人數會比估計的還要高:很多屍體都還在人們的後院,沒有被找到。
幫助收屍的Serhiy說,他看到屍體的手臂和腿上有彈孔,他認為這是遭到酷刑的證據。Nebytov在4月5日說,有5人在布查的地下室被反綁雙手槍殺。
3 月,伊爾平市診所的主任Anton Dovgopol告訴《基輔獨立報》,他加入了在教堂土地上挖掘萬人塚的行動,並在那裡埋葬 67人。
Maxar Technologies於3月31日拍攝的衛星圖片顯示,在布查聖安德魯教堂附近的地面上,挖了一條壕溝。
Lyubarets還說虐待和搶劫猖獗。士兵會在街上攔住人們,剝去他們喜歡的衣服。如果反抗或拒絕就會被槍擊,但那還不是結束。
「有時他們會讓人們脫光衣服躺在地上,然後綁住他們的手。接著就放他們躺在那裡,直到鄰居來檢查他們是否還活著並解開他們,」她說,描述了另一位目擊者也證實看到過的做法。
許多人告訴《基輔獨立報》,強行進入公寓進行搜查很常見。如果平民沒有打開門或讓俄羅斯人進入,他們就會破門而入並開始射擊。
Mykola Mosyarevych 是在大屠殺中設法倖存下來的當地年輕人之一。
他在名為洲際公寓區的地下室度過了當地被俄羅斯佔領的整整一個月,這是布查最著名的居住區之一。多虧了他的鄰居,以及俄羅斯士兵的疏忽,這讓他們曾經能夠從附近一家被毀的超市裡弄到一些食物,使他也能設法活了下來。
Mosyarevych 走過曾經是一個高級住宅區的地方,然而現在建築物只剩嚴重損壞的骨架,和成堆的垃圾及空彈藥箱。俄羅斯傘兵部隊曾經佔領該建築群,並從居民房屋中射擊砲火。
「我就是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在寒風中走過被收復的廢墟時,他說著,淚流滿面。
他度過了幾乎沒辦法看到白天的一個月。
「我就是不明白。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對我們。」
早在孩童時代,就有人說我最像我的父親,但我自己並不那麼覺得。
等到成年以後,看著鏡子中自己的面孔,才開始覺得我和他還真有點像。
例如:我們個性都很溫和,不太容易被激怒(至少不會顯露出來)。他做事認真、要求完美、主動積極、好管閑事(外面的閑事),我也差不多。
在我的生命中,有三位家人影響我性格塑造的模樣,其中提供性格原型的,就是他。
在這裡,我很想進一步談談我的父親。讓我從1941談起。
那年,我出生,他30歲,在彰化商工會議所任職,應該是他一生最順遂的時候。
1945,大戰結束,台灣光復,他卻失業了。為了維持生計,他在城裡租用馬車,夫妻倆一起賣地瓜。
次年,搬到鄉下耕地種田,直到八七水災重創家園,賣出祖產田地,回到城裡,前後共15年。
失業四年之後,得到彰化士紳吳爾涼先生推薦,進入彰化工職服務,直到退休。
為了感謝這份恩情,逢年過節,他總會拿著自家養的雞鴨鵝當作節禮,登門表示謝意,年年如此,我多次陪行,印象深刻,成為我的感恩品格榜樣。
他做事仔細,在職場的工作不是會計,就是出納,全是經管金錢的重任,這使他經常神經緊繃。
他的體質敏感,患有神經衰弱症、睡眠不安穩。在深夜,他從惡夢驚醒,日語大喊
強盜,大家一起來捉賊,或是突然從床上爬起來,要檢查鑰匙串是否還在西服的口袋裡…,一次次把睡在榻榻米大通舖的我們吵醒,這種事經常發生,成為我們家中笑談的話題。
不過,我很感念他重視教育的理念,在那個極為艱苦的年代,他堅持再辛苦也要讓孩子上學讀書。
在農人眼中,孩子上小學是義務,畢了業,唯有傻瓜才會花錢讓孩子去讀書,真是有夠傻。再加上他本就像是個文弱書生,更因此成為人人取笑的對象。
他自己是讀過書的人,深知讀書的重要,不只堅持每個孩子都要上學,還堅持孩子們要上最好的學校,為了讓我們就讀中山國小(男校)和民生國小(女校),他把我們的戶籍借放他的好友(彰化兒科名醫蘇錫小兒科)的住處。
我們住在彰化的西郊,中山國小是在東邊八卦山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天就得光腳,來回各走一小時的路程上學。我的腳力和耐性是這樣練出來的。(想想,冬天清早光腳走在沙石路上的感覺!)
我的閱讀習慣,是他給我的最大遺贈。
搬到鄉下時,兩個書櫃留下來了。下雨天不用去田裡工作的日子,我常窩在那個角落,翻閱那些日文書籍,不過,只能憑著插圖和所知不多的漢字,帶著想像力,闖入書的世界尋寶。
在那艱困的日子,父親的同事們有個創意作法,他們合資訂閱兩份日文雜誌:讀者文摘和主婦之友,按表輪流帶回家傳閱,母親受過日語教育,當然也一起享受這個精神食糧,而且還轉身供應我們這些孩子們。
為我啟蒙,愛上閱讀的就是父親。約在十歲時,他從學校圖書室借回來一些書,打開了我的閱讀之窗。我讀的第一本書,是美國黑人教育家喬治華盛頓卡弗的傳記,另有一本是有關紅番印第安人的英勇故事。對我影響最深遠的,則是義大利名著「愛的教育」,書中的「萬里尋親記」,至今記憶猶新。我後來會走上教育這條路,應是受到這本書的影響。
約小學三四年級時,先有一本「讀書」雜誌按月寄到家裡。雜誌的卷頭語:「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就已成為我拓展視野的標竿。
後來,「學友」漫畫雜誌也曾經在家裡出現,到了初中時代,「拾穗」成為按月收到的雜誌(好像是二哥訂閱的)。
雜誌文章,內容包羅萬象,各篇篇幅不長,很適合在農事家事課業之餘,偷空碎片閱讀。從這些具有啟發性、多元性,兼具時代性的雜誌讀物,我得以接觸到廣大的知識,使得我和別人相比,常識比較豐富。
在1950年代,家裡收入有限,又要交學費,經濟相當艱困,我實在不明白,父母親何以捨得把錢「浪費」在這樣的地方?
他個性木訥,加上接受的是日式教育,不擅用語言表達他的感受,我和他沒有多少談心的機會。我最難忘的是,他多次對我說,只要我讀得上去,他一定支持我到底。
他因為平常要上班,下班後又得照管田地,大多只有在年節時候,才會上菜市場買菜,有幾次他帶著我一起去。記憶最深刻的是,他常會買顆糖果遞到我的手中。這種事,是母親不會做的。
我因此發現,普通人家裡對於嚴父和慈母的定位,在我家並不適用,我覺得我的父親,不像一位嚴父,而是更像一位慈父!。
樹森是他的本名,在日本政府大力推行皇民化政策時,在1941我出生那年全家改姓大森,他的全名就變成大森正義(直到台灣光復)。因此,森這個字,可說是他的代表字。
加上他的神經質性格,我斗膽以「森然」兩字形容他的形象。
因此,我以「大樹森然慈父心」,作為我對父親的印象。
王三呆(晃三)寫於2019/06/02,增補改寫於2021/7/11
補記:
1992四月,我和周逸衡為了國科會的專案,一同去歐洲研究調查,在踏上歸程之際,撥空打了一通越洋電話回彰化老家,接電話的是二伯,他告訴我:父親已經在我出門沒幾天就去世了,此前,他已經臥病多年,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是驚聞惡耗,一路上心情澎湃不已。不能守在床邊告別,略盡孝道,是我的憾事一樁。
回到老家,二伯告訴我一件事,讓我很安慰。
原來,在臨終病床上,他進入彌留狀態時,二伯在牧師的提醒下,一再催問他是否願意歸信耶穌,如此反覆多次,原來已經接近靜止的腦波監測儀,一時恢復波動,再過幾分鐘才平息。
他們相信父親在最後時刻決定信耶穌。兄弟姐妹們決定用基督教儀式為他安葬。
回想在1963,我在大學畢業之際,決定受洗歸信基督,心裡明白要取得雙親同意並不容易,決定先斬後奏,再寫信告訴他們,接著就直接前往軍中報到。
那時二伯來信告訴我,父親相當生氣,還說看我還敢不敢回家。
三個月,軍官訓練結束時,我帶著忐忑的心回到彰化,這時,他的氣已經消了,原來是有母親緩頰。
多年後,他看到我的生命有極大的改變,也開始認同基督信仰,也曾一度在我的勸說之下決定信耶穌,不過又反悔了,原因無他,他還在看母親的臉色,他的年紀小一歲,是個奉行「聽某嘴,大富貴」(台語)的男人。
他去世那一年的感恩節,母親也受洗歸信基督了,我心中的擔子終於可以放下。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357245244286249
4月8日 反思錄 0408 2021 及Facebook 動態回顧:
2021
訪談中的人物 (33):石滋宜(Dr. Casper Shih 1937~2021):"自動化服務團"到《孔子的智慧——邁向全球化領導之路》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356663001011140
不朽的電影 (1):“The Third Man,” 1949, directed by Carol Reed (1906 – 76), written by Graham Greene. 腳本、配樂、版權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356767984333975
2020
2019
網上一直流傳,傳奇作家倪匡曾說過一經典名句:「妓女比共產黨更可信。」不過他日前在香港電台節目《鏗鏘說》中澄清,自己從沒有說過這句話,笑稱該說法是侮辱妓女。
倪匡又認為一旦香港失去言論自由,將失去優勢並被毀滅…
21世紀,台灣的大學漸有駐校作家制。2002年黃春明先生交的成績單:眾神的停車位
2018
台北山河
好幾年前,經常看淡水河和觀音山。這幾天,去過象山,人擠,知難而退。今天跟太太去劍潭,除KaraOk 噪音之外,景觀很可以.....
2017
TGIF:週五 (我錯啦)大家比較有空:曹永洋、林靖邦等三位來聊天一個鐘頭多;我去買2本OUP的World Classic (廉價書);郵局:之後找東西午餐,一圈之後選羊肉麵:老闆端來,之後,興沖沖地翻我的書,洋文,有點掃興。我問他一天花多少時間開店,答說,連"前置作業",約12小時。我對會用"前置作業"的朋友,有興趣,小聊.....
讀某本書,在談亞里斯多德的靈魂論、馬克思對中華的期望:共和國:自由平等博愛。云云。又來"為天地立心"等傳統,真是見鬼啦!
川賴先生來電,有普通話溝通問題:我說我有約會,他還是說5點半要過來......太座說,如此,她可自由地去打牙祭....
這一人造大理石長桌,功能非凡:老年籃球隊8人:燒餅外帶、飲料內定;今天:一對父子對著手機螢幕一問一答,後來小孩對螢幕叫媽----一分鐘之後到,加入另一手機......;另一對男女,討論一複印紙,指指點點,可惜最後還是亮出手機;另外一女孩,面對一台小電腦,手上也拿手機"對照"。
"咖啡師"說抱歉,內用杯用完了,只好給您紙杯.....
我想上樓寫些東西,可是,忘了該寫的。報紙總是舊聞:● 川普下令轟炸 搶盡「川習會」風頭;菲律賓的軍隊找不到還沒被占據的小島......
The Bedford Hours is one of the most lavish surviving medieval prayerbooks. Made in Paris between 1410 and 1430, its prayers are illustrated by 38 large images and over 1,200 small marginal roundels.
Jainism (耆那教)
Tonight’s Art Moment is “Jain Shrine” from 16th century India. Jainism is an ancient religion from India. Followers are called Jains, and they practice non-violent behaviors to work toward individual perfection. Their ultimate goal is liberation from rebirth. This shrine is an example of the elaborate “ghar derasars” (house temples) commonly commissioned by wealthy Jains for private use. Acquired in 1932, this ornately carved and painted shrine spent the next 70 years in storage at the Nelson-Atkins. Before it could go on exhibition, conservators spent over a year cleaning, conserving and studying the shrine. The results of their work are presented in “Revealing a Hidden Treasure: A Jain Shrine from India,” on view now.
2016
施百鍊 著
士林的人與事
曹永洋編,自印,2006/2009
【人物歷史宗教】
我初次當老師
小學高年級的生活
士林國小服務最久的潘銀貴校長
士林國小的"校友會"與"士林會"
士林國小光復初期"雜牌老師"的貢獻
士林國小兩位最傑出的教導主任李活路和李雲梯
陳湘耀老師父子與"昆蟲貝殼館"
丁雲霖功在士林
懷念鄉前輩曹賜固醫師
我的人生伴侶施玉鳳女士
附錄
一. 老來獨語 陳寶玉
二. "士林活字典"施百鍊老師
三. 賴祥雲來信
四. 致曹永洋書
五. 施百鍊檔案
蘇嘉全宣布,國會頻道明天上午九點正式開播,可透過民視、八大和冠軍電視及14家網路新媒體收看直播
他說,重建人民信心,要先把立院所有窗戶打開,讓陽光進來;立委說,「國會頻道是讓立院白回來的第一步」,立委處於「楚門的世界」壓力下,人民更能監督政府
吳國豪兄說:" 這張二手價訂519日圓,結帳時店員說~600以下的都特價100。(所以這張是29元台幣)"
我到YouTube去聽一曲Jean Sibelius的The Swan of Tuonela, Op 22,真好,很幸運、幸福.....
2015
名校院的歷史,我都愛翻翻。前一陣子,吳鳴兄贈"政治大學校1987-1996 (2007),覺得寫法有點東海人的味道,謝謝。近日得(我剛好翻讀:The Pragmatic Imagination: A History of the Wharton School 1881-1981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82),也很有意思,因為我2010年特別出版"系統與變異--理想系統設計法",向Russell Ackoff 致謝。今天知道芝加哥大學有新校史,也很高興:
http://hceducation.blogspot.tw/....../hutchi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 History; Hutchins' University: A Memoir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29-1950 哈欽斯的大學
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