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0424 2017 一

5月份要講3個人的土耳其:Le Corbusier (1911,不知道為何他自己從1920年代起就將自己的半年壯遊記成1910。)、John Berger的 (1979),Orhan Pamuk的伊斯坦堡。


entr'acte
 Orhan Pamuk; born 7 June 1952) 
 Orhan Pamuk; born 7 June 1952) 的父母是在電影院的幕間休息 (entr'acte)認識的。

Pamuk's Other Colours – a collection of non-fiction and a story 




昨近12點財睡;近8點起來。
弄1小時:
MCDONALD'S 咖啡要重做----慢4~5人 取,免了。



WQXR 的莎士比亞專輯


徐梵澄 (1909-2000) 【蓬屋詩存】 (繁體,2009)---阿邦送書之一 (數處畫線)
【徐梵澄蓬文集】 16卷。
嘗言:如今後輩讀書人多,貽以一部詩集,示以未嘗虛世一世,或可收勉勵之傚。

http://hcbooks.blogspot.tw/2011/06/mirra-alfassa.html



Mirra Alfassa《母親的話》《徐梵澄文集》 【蓬屋詩存】




7~8年前,許達然笑著跟我們說,出國旅遊,要趁還走得動的時候.....
5月份要講3個人的土耳其:Le Corbusier (1911,不知道為何他自己從1920年代起就將自己的半年壯遊記成1910。)、John Berger的 (1979),Orhan Pamuk的伊斯坦堡。
經旅行社門口,熱門行程是:曼谷、大阪的自由行。
睡前,看了一部約23分鐘的介紹Istanbul的影片 (約123萬人看過),沒有了"陌生的美感"了!


致 臺大1965年畢業同學公開信
各位親愛的同學:
從珍貴的臺大校園生活,到1965年畢業的我們,已從當年少不經事的學生,變為老成的年長者。五十多年的歲月裡, 我們有各種的人生經、感觸、心得、領悟、想與同學們分享,也有太多故事可以相互交流、增進情誼。所以有同學提議共創”臺大1965年畢業同學回憶錄”。
2016 年11月,在臺北曾有兩次發起人籌備會,並有熱烈的討論與行動計畫。 參與的同學有朱國瑞、 何鴻鵬、 林國本 、張寶琴、陳君毅、蔡樸、費定國、 戴瑞明。 前臺大校長暨前臺大校友會會長孫震也曾與會鼓勵大家。續後又有 王大壯、張雅江、楊潤章、梁欽曙、葛學謙、趙乃偉、陶珠珠、吳 麟等同學熱心加入發起人團隊。 籌備會中共同定由 林國本代表完成“致臺1965年畢業同學公開信”,以發起人的 “集體執行”方式,為同學們推展 “回憶錄”的收集及製作,同時也公開歡迎海內外同學踴躍的參與共襄盛舉。
“回憶錄”文集: 暫定為“臺大情,世界緣-臺大1965年畢業同學回憶錄”⋯⋯
更多




Issue 20 : 冷戰影像.美國因素
#編輯手記
今年年初John Berger與世長辭了,我們在製作本期冷戰影像專題之外,特別邀請評論家郭力昕與張世倫兩位先生,在VOP編輯室進行了一場關於Berger的長篇深度對話。這篇對話細細剖析了Berger的寫作、他的影像觀與作為知識份子的典型。世倫帶了一本攝影家Jean Mohr在2016年Berger九十歲生日時出版的攝影集《John by Jean : Fifty Years of Friendship》,裡面滿是過去Mohr拍攝的Berger照片,真是Berger迷必藏書。Berger曾說,有些人建議他寫本自傳,但他沒什麼興趣,「說故事者和小說家不同。」他說,他的故事就寫在這些照片裡的笑聲、手勢、皺紋、線條裡,寫在他的疲憊、微笑、鬼臉和怒火中……。

Mohr和Berger合作過三本著作——《幸運人》、《第七人》和《另一種影像敘事》,可惜兩人在1975年書寫歐洲移工的經典之作《第七人》(A Seventh Man)至今仍未有中譯本出版。
・編輯手記是《攝影之聲》編輯台的工作筆記,不定期推出
---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www.vopmagazine.co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