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7日 星期四

東海同學 (3)政論家陳忠信兄;沈哥封城的報導,李建崑。尤克強英詩的翻譯極好;斯湯達爾(Stendhal)《紅與黑》「寫了,愛了,活了。」Stendhal/李峰吟

   東海的人與書 (9):


陳忠信先生(杭之)


陳忠信筆名杭之,為一知名的民間學者,對於社會科學各種重要理論鑽研甚深。

周德偉先生翻譯的《自由的憲章》(台灣銀行出版)值得一讀。周先生寫過幾篇介紹海耶克的文章也值得讀讀。通俗一點的,或許是1974年周先生在陳忠信先生邀請到東海大學講《如何以美利利天下》 (演講稿由陳先生整理發表在《東風》)。


杭之《一葦集》台北: 允晨出版, 1987

杭之《一葦集-續篇》台北: 允晨出版, 1987

此兩書為1987年出版盛事。作者除探討通識教育,學術品質,雲門舞藝,現代化的諸多問題…….還精心寫一跋。


《理性化與官僚制度 》/ 杭之主講 臺北市 : 社會大學文敎基金會, [民86(1997)?]

《從生態匱乏到文明價值的反省》 / 杭之主講 臺北市 : 社會大學文敎基金會, [民85(1996)?]


《邁向後美麗島的民間社會》 / 杭之著 台北市 : 唐山, 1990 [民79]


杭之著《一葦集》中國版,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陳忠信前言:大陸版《一葦集》收錄的文章,主要是從我在台灣出版的評論文集《一葦集》及《一葦集續篇》中選錄出來的,另外又加進了幾篇這兩本集子出版以後所發表的文章。寫作的期間大致在一九八三年底到一九八八年。  

這些文章大抵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報章之新聞報導為題材,就其背後所涉及的一些觀念性問題提出一些具體分析與批判,希望在價值理性的導引下,立足在未來可能之合理的生活世界空間這一更高的價值據點上,對具體現實中自覺或不自覺之習以為常的鎮制性錯誤觀念,及其所造成的扭曲事態加以揭露,進而陳示出可供我們走向更合理之未來可能世界的可能選擇。另一類是針對前一類文章之具體分析所涉及的相關論題,作較深入討論或概念釐清的文字。這兩類文章所討論的,大抵都環繞著一個主軸,即:台灣的社會在現代化發展過程所產生的社會、文化問題背後所涉及的一些觀念與價值的釐清、分析,以及批判性反思。五四以來追求現代化的努力,無論在中國大陸或台灣,最後會以怎樣的形式出現,到現在還是一個未定的問題。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是,中國傳統與現代性(Modernity)之間的關係。正如美國思想史學者史華慈(Benjamin I.Schwartz)先生一九八九年應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薛先生之邀,為“五四”七十週年所撰的一篇專文清楚地指出的,“現代性”這個觀念,在終極上、來說,並不是指某種屬於靜態的末期事態,即使在西方,現代性與西方文化傳統的關係,也仍然是一個繼續存在的問題。也許我們可以套用德國當代思想家哈伯瑪斯(J. Habermas)的話來說,現代性是一個未完成的方案。準此以觀,中國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的關係,恐怕也不是一個已經解決的問題,甚至不會是一個很快可以解決的問題。這本集子裡的文章並不是要係統地處理這些問題,它無寧只是要就著一些具體現實中的現像作具體的分析與反思。在現實上,這或可視為台灣經驗的反思斷片,在觀念上,或有助於在思考“傳統與現代性之關係”、“現代化努力的結果”之類問題時釐清一些問題。就這一點而言,我寫作的題材儘管是台灣社會的現實,寫作時心目中的讀者對像也是台灣社會的讀者,但在兩岸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未始不可作為兩岸關切同樣問題的朋友在思想、觀念上切磋、交流的具體材料。這本集子得以在中國大陸出版,得力於一些有著共同關切的師友,謹向這些有的甚至未曾謀面的先生敬致衷心的謝意。      

一九九○•八於台北,新店  

*****

陳忠信《國家政策與批判的公共論述》台北: 明田,1997

 

本書首就資本主義國家的一般特質,以及技術官僚規劃的知識基礎加以析論,次就 歷史結構的角度檢查台灣國家性質的演變,及其政策制定之間的關係;最後以公共設施保留地為個案。說明在邊陲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構性脈絡中,都市問題的起因與 特質。全書之論述結構至為嚴謹,說明清晰。

*****

台灣近代發展史是他近年用心的主題。參考:

杭之《第十講 崎嶇民主路:台灣民主化的過程》 收入溫洽溢/主編《追尋百年崎嶇路:夜話民國12講》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2011

,,,,,,,
讀《書道全集》第十三卷 送李老師
安晚。(朱耷) ----(初讀還以為是晚安,嚇一跳:一萬次晚安就成安晚)。
春愁兀兀成幽夢 (竟然是謎語!),又被流鶯喚醒來。 (杜牧)
(《即事》 唐杜牧
小院無人雨長苔,滿庭修竹間疏槐。)
李建崑: 暖日鶯啼疑舊夢,停雲春景醒成真。感謝Hanching Chung 贈詩~
2022.4.28
謝謝沈哥在義烏給我們部分封城的報導
上海封城當局敘事遇挑戰
俄羅斯停止向歐洲兩國輸送天然氣
EMILY CHAN, KONEY BAI
上海逐步控制疫情,北京病例繼續增多;福奇稱美國已走出“大流行階段”;俄軍在頓巴斯地區逐步取得進展;昂山素季因腐敗罪獲刑五年……這裡是今日要聞。
風雨依舊問斜陽
‎2023/‎4/‎28
此詩最後一句是尤克強(他是一位理工方面的教授,對英詩的翻譯極好)的詩意標題。平仄雖有點不合,但是作為結尾,還是這一首的亮點。
世事人間夢一場
壯年辛苦是窮忙
老來難免回首看
風雨依舊問斜陽




158)《東海‧情誼‧忘年之交 2020》:「寫了,愛了,活了。」Stendhal/李峰吟;〈悼諸學長:梅廣。王孝廉。劉國鈞〉 《陳淑女老師紀念文集—東海人物誌‧校友篇 (1) 》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3292312444384978


158)《東海‧情誼‧忘年之交 2020》:「寫了,愛了,活了。」Stendhal/李峰吟
斯湯達爾的酒窩很可愛





斯湯達爾(Stendhal)著《紅與黑》 .公認世界第一流的戀愛小說/ ;尤米里昂‧杜福爾插圖梁祥美譯.--初版.--臺北市.--志文.--2001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著《約翰‧克利斯多夫》 F‧馬塞瑞爾插圖;梁祥美譯,臺北市.--志文.--2004

史托(Harriet Beecher Stowe)著《湯姆叔叔的小屋》梁祥美譯,臺北:志文,2000 

珍‧奧斯汀著《勸服 .描繪人生變幻的愛之交響曲》梁祥美譯,臺北:志文,2007 


政論家陳忠信兄說的故事,實在有點味道。改天你聽他講當年黃信介仙如何化解呂秀蓮的砲火的故事......
我們周三討論Thomas Mann著"浮士德博士" (彭淮棟譯),從納粹集中營到中共對文化大革命歷史的兩面手法:准許研究,不許發表。忠信兄講了最有代表性的故事,各位可以比較幾天後的錄影口述和書面文字的差異: (巫寧坤《一滴淚》第八章 餓莩,台北:允晨文化,2007,頁151-52。此書網路全文轉載。)
“貧困戶”中有一個搞中國古典文學的青年學者,他在炕上睡在我右手。有一天,他遞給我一張用他的優美的柳公權體寫的條子:“教授:我懇求您借給我一張烙餅。等內人從湖南來給我送食品,我保證一定加倍奉還。 ”我躊躇起來,我覺得,這些食品是我的親戚們作了重大犧牲買來救我命的,我無權拿來做人情。第二張條子內容相同,加了一句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看著他優美的柳體書法,我心軟了。我上中學時練過柳字,始終沒有入門,因此我一向欽慕柳字寫得好的人。這麼優美的書法落得這麼淒慘的下場!這個不厭其煩地吹噓自己的古老文化的民族,今天墮落到什麼地步!趁別人不注意的時候,我遞給老劉一張烙餅。
第二天,他就搬到重病號集中的屋子去了,因為隊部認為重病號繼續留在普通監房影響其他教養分子的士氣。分手以前,他用他的湖南口音對我說:“老巫,你不知道那張餅味道有多好。我內人一到我就加倍奉還。”
“別掛在心上,老劉,你多多保重。要是你不還,我把你的柳字借條裱起來作個紀念。”
“那可不成。”他無力地微笑著告饒。“要是你真喜歡我的字,等環境好轉後我給你寫個條輻。”
“老劉,你可要說了算。多保重!”我無力地哈哈一笑。"


--
Istanbul By Colin Thubron :A Strangeness in My Mind by Orhan Pamuk
所有心情:
陳忠信、

NPR 

 
"The book is brilliant beyond belief," wrote Morrow editor James Landis before publication. "It is probably a work of genius and will, I'll wager, attain classic status."


難忘的東海大學演講:Oberlin大學來的Paul Arnold 談"中西建築" 等 (1972年以 visiting professor訪東海大學;2012年93歲過世;感謝楊志傑、羅時瑋提供) 。 東海周 10. 26~30 1971 楊國樞、漢寶德、莊喆.... 牟宗三....."吳前校長德耀人文學科講座"..... 黃仁宇演講....雷射的故事.....台灣戴明圈:2008年東海戴明學者講座

---



---

最近,兩個重要聚會延期。
我很慶幸,其一的"論文"寫出貼出。又,客廳書籍等大力整頓過。成績,都沒白費。
****
以前,不喜歡我大學的畢業紀念冊。
最近,決定將此經驗轉化,聯想/寫出30~50篇,不亦樂乎!
《懷舊集》--《 東海大學第十七屆畢業紀念冊》1975
#1
1 杜蘅之;
從初二1967看杜蘅之(1913-1997)撰《遊歐小品》到2022年 難忘的巴黎愛人(想像與照片);重翻 畢業紀念冊 Year Book 1975;T. S. Eliot;李怡86歲感慨
#2
2 巴胡天;
寄贈林義正老師 (2022),因緣,重看漢清講堂122" 巴師壺天與《禪骨詩心集 》" 林義正老師( 2016)
#3
3. 梅貽寶(1900 ~1997)、Dr. Douglas J. Elwood、 劉文潭、馮滬祥 (1948 ~ 2021 ) (~ 東海大學 1975 級 畢業紀念冊 人文學科)《懷舊集》 3
#4
4. 東海大學 首屆董事長杭立武先生(1904-1991) :了不起;1975時的董事長查良鑑(1904年-1994年);《查良鑑董事長紀念專輯》(2022,東海大學圖書館,約460頁)
#5
5. 東海大學校內的路思義教堂 (國定古蹟 1968~2022):我們的4年 (19771~75);畢業紀念冊 (1975)、多家談路思義教堂(羅時瑋主持的通識課,約2013?;2022年3月21日)
#6
6. 拿花在校門口迎新;約農路,體育及大松針草坪,化工系的搖滾樂隊和露天音樂會。曾約農先生(1893-1986; 校長1955~1957春夏);吳德耀校長。吳千甲修"橋"......
#7
"美好時光" (1971~72)東海校長公館草坪的"讀書會" (會友多人;沈哥公館草坪露過營;唐香燕:工友端出的牛奶;取一木瓜宴我朋友)
#8
練馬可教授(Mark Thelin 1933-2014)「我的大作就是我的學生。」(林載爵夫婦1995 東海社會系老師訪談)及其〈理想、創造性和東海大學〉(1971);退休後讀英國Durham 大學考古學碩士學位。
1971年校慶,11月2日,讀完徐錚翻譯練馬可教授〈理想、創造性和東海大學〉, 我滿心高興,這是所有理想主義的大學..... 由於是OPEN DAY ,我可以去嚮往已久的女生宿舍,雖然同年
級我可能只認識外文系的張嚶嚶小姐(可能還不認識鄭蓮英、張嵩文等等....),然而,也許有幾個學姊寢室,不會太尷尬......
#9
The Canterbury Tales 的引用: Peter .Drucker 誤引,我們誤信,近50年了。W. Edwards Deming 、的引用,沒問題。練馬可 說是Christopher Wren 說的
一位著名的英國建築師Christopher Wren有一則故事。一次他視察所設計的一座教堂,詢問三個砌牆的工人每人幹些什麼。第一個回答:「我在砌牆。」第二個說:「我在幹活兒賺錢。」第三個泥水匠給了特別有衝擊力的回覆:「我在蓋一座教堂。」三個人在同樣的地方、同樣的時間、做同樣的工作,卻有如此不同的展望! 練馬可 著〈理想、創造性和東海大學〉徐錚 譯。1971年11月2~4日《中央日報》
#10
談東海大學的「約農路」與「德耀路」、三代校門的故事:學生住宿 common room 的權益 (標本收藏);「德耀路」:大學利害關係人的新藝術創造之參與、「設計者說的」和「大家想的」之差距 ;《東海人》雕塑.....
#11
畢業紀念冊 (1975)的部分朋友:勇者 (胡守芳.....),失聯者,包含逝者(彭淮棟《浮士德博士》聚會等 7影片: YouTube 漢清講堂)、蔡英文、揚安華、鍾立俊、林源茂......)
#12
難忘的東海大學演講:Oberlin大學來的Paul Arnold 談"中西建築" 等 (1972年以 visiting professor訪東海大學;2012年93歲過世;感謝楊志傑、羅時瑋提供) 。 東海周 10. 26~30 1971 楊國樞、漢寶德、莊喆.... 牟宗三....."吳前校長德耀人文學科講座"..... 黃仁宇演講....雷射的故事.....台灣戴明圈:2008年東海戴明學者講座;2009年 中港路的故事 (鍾漢清)
#13
羅芳華教授 ( Dr. Juanelva Rose) ,東海大學57年來最美的人物,我所知道的故事
 
分享對象:所有人
所有人
北京再次召開“一帶一路”峰會論壇之際,紐約大學法學院亞美研究所研究員何宜倫(Aaron Halegua)和資深法學教授孔杰榮(Jerome Cohen)星期一(4/22)撰文指出,中國的“#一帶一路”是個總計1萬億美元、跟100多個國家簽署雙邊協議的計劃。但是,
“一個常常被忽略的受害者人群是被派到海外去建設這些項目的中國工人。” 孔杰榮告訴美國之音,在“一帶一路”計劃中工人受剝削是個重大問題。
勞工權益組織“中國勞工觀察”執行主任李強對美國之音說:“中國有法律,但執行起來沒辦法,因為中國缺的就是工會組織。”
孔杰榮等呼籲北京在一帶一路峰會期間宣布解決海外勞工權利問題計劃



2017年4月25日
 
分享對象:所有人
所有人
2月份的文章:"Intel on the outside"..."Certainly, the age of the big, hulking CPU which handles every workload, no matter how big or complex, is over. It suffered, a bit like Humpty Dumpty, a big fall. And all of Intel’s horses and all of Intel’s men cannot put it together again."
 
Processors are no longer improving quickly enough to be able to handle machine learning and other AI application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