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1214 2017 四


我們一生,難免有時會衝動或感動,譬如說,胡適年輕時在某次聚會差點說要當基督徒(他看新約,也會很感動,甚至掉淚的......)
讀他的日記,我特別記過他"大喜"處。
也可以記他年輕時的夢想。之一:
日本通/記者之夢想一瞥
Japan’s Position in the World War By T. Iyenaga 此等妄言都成確論......我所謂拔本探源之計,豈得已哉!
p.29: .....日本以強權建國,又以強權霸者也。
人道主義之說,進行之次誼以日本為起點......;今日為記者,不可不深知日本之文明風俗國力人心。......吾其為日本東瀛三島之"Missionary"乎?亦為其"Pilgrim"乎?抑合二者於一身歟?吾終往矣!



談《胡適留學日記》:自傳與諸多寶貝 (2017年胡適之先生紀念(II))
0. 出發點、精神、創新、意義(三輩子的記憶之起點)
1.範圍 (15卷):藏暉室日記、四十自述、胡適文存
1911.1.30~1917.7.10;遺失:1910.8~1911.1、1911.11~1912.8。缺:1913.1~1913.9
2. 出版與版本:1936亞東;50年代台灣版;2014?手稿本:上海人民
3.內容例及評論:日記;1914~1917 札記:"自言自語的草稿(thinking aloud):札記方法上的創見.
教育經費 (p.549) 哥倫比亞大學經費預算 1916年 400萬金元 1917年 450萬金元 (約為中國全年之教育年費) *1915.8.23 紐約圖書館年費用 (全國最省):81萬美金。pp.255~56 ****"揮金如泥,殺人如蟻 (徽州話讀如霭...
HUSHIHHC.BLOGSPOT.PE


從市場、二手書店回來,BBC直播聖保羅大教堂的多宗派合作的哀悼禮拜 (71人死) ---Glenfell 大樓大火6個月之後。可觀。

2006年,我主編過《王晃三退休紀念文集 》,我在中原大學、我們在品質學會也為他辦過演講等,熱鬧過一番。上周與當年的撰文者林公孚兄、戴久永兄聚會,我們說該另外有「十年的發揚」之補充。
晃三兄來漢清講堂記念過陳寬仁老師。
關於忠樸學長的尋智紀念獎金,王老師等也都有進度報告。
今晨讀林同學的貼文,喜之:代代有學生的故事分享。
⋯⋯更多
我翻了300多頁的圖:"大肚的山 Da-Du Design 調研成果展
東海建築四五年級「超級台中」設計組",主要的原因是2009年的書中有我的一篇怪文章:中港路的故事。
這真是對照,我的是文字,2017年的,多是圖。電腦處理過的圖,文字少之又少。
1970年代的東海畢業生所了解的大肚山,可能是這篇2017年報告的1/5弱或更少:


凌天東海大學建築系所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Tunghai University 社團中分享了他的相簿
昨天 4:44
傳統清晰可辨的城市意象,常是密集建築構成鬧區天際線,外圍則有郊區、農田、或河川以構成清楚的邊界;但當代的都會區概念,卻是不斷擴張的開發蔓延,與快速自由的移動連結,則城鄉的分隔越發模糊,轉而呈現連續性的地景變化。2010 年以來,台中縣市改制合併,城市的面積驟然擴張十四倍,城市吸收了周遭的非都會鄉鎮區域;原本清楚位於盆地中央,平坦開闊的(舊)台中市,突然擁有了大量山區與海岸線。包含山海屯城的多元空間之下,台中更需要對於城市地理與都市地景的嶄新觀點。
大肚山位於台中盆地與清水平原之間,原本是兩地聚落的巨大阻礙,以致於日府曾規劃「新高市」於梧棲,與台中市行政區分別並行。戰後的發展上,對於海線聚落而言,大肚山是開發的背面;而對於舊台中市區,大肚山則是偏遠的外圍。兩者都把大肚台地當作邊緣地帶,成為軍事、工業、殯葬、衛生處理等城市不喜見的鄰避設施落腳之處。
如此一塊地帶,在台中縣市合併之後,轉而成為今日都市重要的中心地景,帶來種種複雜與矛盾的空間狀況。大肚山負擔著市區內外的重要聯絡任務,有國道、機場、高鐵站的設置,卻每每成為交通阻塞瓶頸。山上提供城市急需的休憩空間,草木扶疏的公園與校地,卻是受空污影響最深的地帶之一。豪宅座落的區域,緊鄰工業區、軍監機構與殯葬地;最新的科技廠房,包圍著傳統的民居聚落,彼此衝突卻又能並存。
「大肚的山」展覽,呈現我們對這塊地域的調查研究初步結果:三百頁的圖面和影像,從尋找大肚山的定義開始,由邊界、地貌、發展歷史、使用現況等方式,呈現大肚山的各種空間面向;而後進入園區與地景的分析比較,聚焦於工業與遊憩、兩種今日大肚台地上最重要的機能使用之上。最後,我們以大肚山的分解與重構,試圖詮釋大肚空間經驗的多種可能。
大肚的山 Da-Du Design 調研成果展
東海建築四五年級「超級台中」設計組
12/14 -12/22 1pm - 8pm 系館二樓圓窗走廊
發表茶會 12/14 週四中午 1230pm 建築系大廳
邀請大肚山上的大家
王盈 宋瑜潔 李家清 許嘉安 陳敏 黃祺修 楊竣宇 詹承昕 蔡昱孟 凌天



最先是阿邦告訴余先生的死訊。
我這幾天忙著準備胡適之先生紀念及其他主題的slides等,只簡單地說:90歲了。前幾周,無意間將百花文藝的余光中集 *9冊取出,還來不及看。
後來,跟一位朋友說,"你有點偏見。雖然近年少看他的作品,其質量還很可以 (當然他為馬英九作Bumbler解釋,發揮"御用作家"的一點娛樂作用)。
*這9冊2004年的文集,還列出數十篇"未收作品存目",很有意思。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余光中先生是著名的翻譯家。他談翻譯,喜歡舉自己翻譯的王爾德的作品為例,這點應該注意。

要真研究余光中先生如何改他自己的舊譯文,再討論。

在《書評書目》出版的《譯評》,收入一篇雨田的《評余光中的「譯論」和「譯文」》(頁3~16),末尾說,內文批評的余光中(新)譯《錄事巴托比》,"本搞所抽舉的一些闕失,已有三五處經余君更正......"
我買的是二手書,另有上一書主寫道"羅織也不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