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0323 2016 三






幾乎到清晨才睡。讀Hartman和一些Valery......







由於某些特殊原因,周日加錄一場:
3月27日(周日):紀念 ANDY GROVE 先生;雜談鄭明萱譯作《認識媒體》《青花瓷的故事》;戴明博士、劉振、高禩謹


2012:前一陣在You Tube 看昔日半導體業大英雄Andy Grove 抱病做”顧氏?紀念演講” ,諄諄告誡國人務必多深入研究醫療經濟學。
1996?:這本書提到 W. Edwards Deming 一處,「恐懼可以成為自滿的剋星。因自滿而受到傷害的,通常正是那些最成功的人。」 (10 倍速時代 p.151) (尋智書摘第 1輯 )



----


請欣賞"歌聲":Bid Adieu to Girlish Days - James Joyce Music in Ulysses
柔情的告別青春之歌。



Translations 譯藝: 談傅譯、嚴譯Bid Adieu to Girlish Days (From Chamber Music by James Joyce)
HCTRANSLATIONS.BLOGSPOT.COM|由 HANCHING CHUNG 上傳
---
讀"德國雞蛋" 想到 Dr. Deming的雞蛋標日期故事;雞蛋要不要進冰箱,見仁見智,重點是整個過程要"一致"
http://demingcircle.blogspot.tw/2010/10/dr-deming.html

-----
讀巫永福基金會出版的【巫永福小說集 自序】(2005),作者多次提到珍珠港戰事是1940年,實際上是1941年12月7日(美國時間)。這本書引了Paul Valery 一句話,讓我找到一本英譯....

----
"福爾摩莎",1931年在日本創立的雜誌,日本當局禁用它,台北某雜誌改名"先發部隊"。
台塑公司的英文採用Formosa.... 王永慶成為中國大善人....
中國禁用單獨"台灣"--必須用"中國台灣"等變形--早期書有"中國台灣大學"印法、禁用"寶島"等迴避"中國台灣"說法.....

----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有許多次”嘲諷”此次會議,如到50年9月6日還很不滿。
這次請回來出席陽明山會談的四十多人,所謂學人不到半數,許多都是沒有學術地位的。政府出錢做路費,有的夫婦兩人,有的還帶小孩…….有人竟說五萬元可以造一個原子彈,這是荒謬絕倫的話。…….我很幸運,沒有去聽他們荒謬的演說。但有些學人坐在那裏聽了六天的膚淺的話,真受苦,活受罪。
http://hushihhc.blogspot.tw/2012/06/1961.html





臺大校友雙月刊» 第104期雙月刊 2016.3.1

<張天鈞專欄~談臺大醫院院長肖象畫>

臺大醫院第一會議室的院長肖像畫(三)高天成院長 張天鈞 (pdf 檔 肖像畫是1965年過世後李梅樹所畫。)



1959.6.4
胡適寫小詩歌贈高天成


割去了一個十年的粉瘤,
我認識了一位難得的朋友。
我佩服他學而不厭的精神 ,
更敬重他待人的仁厚 。
小詩一首獻
天成先生 胡適

1959.6.15 將裱好的小詩送高天成
-----


致哀: 傍晚知道此"恐攻",當時死亡才報15人.....現在:至少34人。Two explosions were reported in the departure hall at Brussels Airport on Tuesday, forcing its evacuation.

這個城市有些美好的回憶,譬如說,1989或1990年,我們一行人從德國去找在魯文大學深造的羅時瑋一家人---帶一"小桶"德國啤酒,真失敬,因為比利時的啤酒也不差。羅同學帶我們參訪是好日子--著名的幼童雕像生日,尿出來的是"葡萄酒"。.....
國際機場我造訪過 (90年代初),其利用率和人群,讓我很驚訝,幾乎是世界之最。這也可以看出來該國很重視"實用",不會冤枉花錢裝門面。



-----


張玉芸女士要求改些畫面;Hans 做了。由於counter計數 上百,她決定"不重新uploading"
《走!我們去看風景》 張玉芸
https://youtu.be/W9UQ6u1VZzQ

----
這則原先是張華兄的提問,沒解答。
他真的是L. Carroll 先生專家。我昨天抱怨他沒將{序}的electrotype 翻譯,他今天找出約1858年新印刷科技,以及其實際印{Alice奇境雙書} (Carroll與插畫家追求書籍裝印藝術品質很感人)的情形....




張華兄真的是L. Carroll 先生專家。我昨天抱怨他沒將{序}的electrotype 譯出,他今天找出約1868年新印刷科技,以及其實際印{Alice奇境雙書} (Carroll與插畫家追求書籍裝印藝術品質很感人)的情形....也是重要的印刷科技使之一頁。



挖開兔子洞 Well into the Rabbit Hole
12 小時前 ·


《奇境》自1868年起改用新發明的電鑄法製版,本文介紹印製過程和實物。



The making of Alice : A view From the Bridge
Previous postElectrifying: Tesla on television Next postOn reflection: the art and neuroscience of mirrors A view From the BridgeThe making of AliceNovember 19, 2015 | 5:00 pm | Posted by Barbara Kiser | Category: Arts, Mathematics,…
BLOGS.NATURE.COM







有時,Facebook等真是一格一嘆思華年。
昨天起,分別讀到:英、德、日等國的年金危機之討論。

Ben Chen: 有人說,葛飾北齋,這一張神奈川沖浪裏,是世界上印刷數最多的圖案。


分別讀過出生年是1975、1977的作家作品:
"伊格言 (沒讀過......) 德國柏林 ·
好的,這可能是這次萊比錫書展最神奇的事情之ㄧ。前天在我和巴代老師的朗讀分享會開始之前,這位德國老先生來找我,提著他一袋子「家私」希望我幫他簽名。......"

hc:"Howard 考倒我了。
我去過英國2次,只1977年那次自己買機票,連英國在哪都不知就出國。到英國,行李找不到 (一個月後英航要我付倉儲費),提著在香港買的手提收錄音機搭巴士進城,完全是wonderful land,到Liverpool 站下車已是近黃昏----我事先知道,從此地可搭巴士到Colchester,就在附近找一家B&B---當然沒預約,尚可..... (1977-78年去倫敦約10次,不過都當日來回或者住同學家)

1991年第2次赴英國,第一次到法國。不過我與一瑞士人Thomas Schmockers先生同行。他會開車,所以旅館等由他負責,我很喜歡他不為某些航空公司的里程計畫所綁,所以我們從日本搭英航月北極飛英倫。他不知從哪裡聽說倫敦市內很貴, 所以只敢住城外的Holiday INN......我請他在SoHO中餐廳晚餐,就趕往 Ipswich....
我們公司的法國朋友幫我們訂到巴黎三星級HOTEL,好極了!
(我去年跟一位朋友談他在巴黎hotel 搶標到蘇格蘭機票,比台北-高雄還便宜。)

現在似乎應該利用什麼AirBnB等網站,我還沒利用過。
預祝英法奇境順利!










都德有異代英國知己:
La Doulou (1930; English: In The Land of Pain, 2003; translator: Julian Barnes).

感動:Henry James 與Daudet / 都德之友情。
Henry James: The Vision of France
By Jeanne Delbaere-Garant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









Marshall Mcluhan Full lecture: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 1977

Herbert Marshall Mcluhan (*1911 - +1979) lecture recorded by ABC Radio National Network on 27 June 1979 in Australia. 
For the best resource collection of his work check out the page Mcluhan on Maui (MOM) here: http://www.mcluhanonmaui.com/
The best documentary about Mcluhan (in four parts) is definitely CBC's Life and Times: Understanding Mcluhan here: 



0323的深夜大概都會想起這首詩。
◎ 楊牧
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在一封縝密工整的信上,從 外縣市一小鎮寄出,署了 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 年齡(窗外在下雨,點滴芭蕉葉 和圍牆上的碎玻璃),籍貫,職業 (院子裡走積許多枯樹枝 一隻黑鳥在撲翅)。他顯然歷經 苦思不得答案,關於這麼重要的 一個問題,他是善於思維的, 文字也簡潔有力,結構圓融 書法得體(烏雲向遠天飛) 晨昏練過玄秘塔大字,在小學時代 家在漁港後街擁擠的眷村裡 大半時間和母親一起,他羞澀 敏感,學了一口台灣國語沒關係 常常登高瞭望海上的船隻 看白雲,就這樣把皮膚曬黑了 單薄的胸膛裡栽培著小小 孤獨的心,他這樣懇切寫道: 早熟脆弱如一顆二十世紀梨
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對著一壺苦茶,我設法去理解 如何以抽象的觀念分化他那許多鑿鑿的 證據,也許我應該先否定他的出發點 攻擊他的心態,批評他收集資料 的方法錯誤,以反證削弱其語氣 指他所陳一切這一切無非偏見 不值得有識之士的反駁。我聽到 窗外的雨聲越來越急 水勢從屋頂匆匆瀉下,灌滿房子周圍的 陰溝。唉到底甚麼是二十世紀梨呀-- 他們在海島的高山尋到 相當於華北平原的氣候了,肥沃豐隆的 處女地,乃迂迴引進一種鄉愁慰藉的 種子子埋下,發芽,長高 開花結成這果,這名不見經傳的水果 可憐的形狀,色澤,和氣味 營養價值不明,除了 維他命C,甚至完全不象徵甚麼 除了一顆猶豫的屬於他自己的心
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這些不需要象徵--這些 是現實就應該當做現實處理 發信的是一個善於思維分析的人 讀了一年企管轉法律,畢業後 半年補充兵,考了兩次司法官...... 雨停了 我對他的身世,他的憤怒 他的詰難和控訴都不能理解 雖然我曾設法,對著一壺苦茶 設法理解。我想念他不是為考試 而憤怒,因為這不在他的舉證裡 他談的是些高層次的問題,簡潔有力 段落分明,歸納為令人茫然的一系列 質疑。太陽從芭蕉樹後注入草地 在枯枝上閃著光。這些不會是 虛假的,在有限的溫暖裡 堅持一團龐大的寒氣--
有人問我一個問題,關於 公理和正義。他是班上穿著 最整齊的孩子,雖然母親在城裡 幫傭洗衣--哦母親在他印象中 總是白皙的微笑著,縱使臉上 掛著淚;她雙手永遠是柔軟的 乾淨的,燈下慢慢為他修鉛筆 他說他不太記得了是一個溽熱的夜 好像彷彿父親在一場大吵鬧後 (充滿鄉音的淚情言語,連他 單祧籍貫香火的兒子,都不完全懂) 似乎就這樣走了,可能大概也許上了山 在高亢的華北氣候裡開墾,栽培 一種新引進的水果,二十世紀梨 秋風夜晚,母親教他唱日本童謠 桃太郎遠征魔鬼島,半醒半睡 看她剪刀針線把舊軍服誓開 修改成一條夾褲一件小棉襖 信紙上沾了兩片水漬,想是他的淚 如牆腳巨大的雨黴,我向外望 天地也哭過,為了一個重要的 超越季節和方向的問題,哭過 復以虛假的陽光掩飾窘態
有人問我一個問題,關於 公理和正義。簷下倒掛著一隻 詭異的蜘蛛,在虛假的陽光裡 翻轉反覆,結網。許久許久 我還看到冬天的蚊蚋圍著紗門下 一個塑膠水桶在飛,如烏雲 我許久未曾聽過那麼明朗詳盡的 陳述了,他在無情地解剖著自己 籍貫教我走到任何地方都帶著一份 與生俱來的鄉愁,他說,像我的胎記 然而胎記襲自母親我必須承認 它和那個無關。他時常 站在海岸瞭望,據說煙波盡頭 還有一個更長的海岸,高山森林巨川 母親沒看過的地方才是我們的 故鄉。大學裡必修現代史,背熟一本 標準答案;選修語言社會學 高分過了勞工法,監獄學,法制史 重修體育和憲法。他善於舉例 作證,能推論,會歸納。我從來 沒有收到過這樣一封充滿體驗和幻想 於冷肅尖銳的語氣中流露出狂熱和絕望 徹底把狂熱和絕望完全平衡的信 禮貌地,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寫在一封不容增刪的信裡 我看到淚水印子擴大如乾涸的湖泊 濡沫死去的魚族在暗晦的角落 留下些許枯骨和白刺,我彷彿也 看到血在他成長的知識判斷裡 濺開,像炮火中從困頓的孤堡 放出的軍鴿,繫著疲乏頑抗者 最渺茫的希望,衝開窒息的硝煙 鼓翼升到燒焦的黃楊樹梢 敏捷地迴轉,對準增防的營盤刺飛 卻在高速中撞上一顆無意的流彈 粉碎於交擊的喧囂,讓毛骨和鮮血 充塞永遠不再的空間 讓我們從容遺忘。我體會 他沙啞的聲調,他曾經 嚎啕入荒原 狂呼暴風雨 計算著自己的步伐,不是先知 他不是先知,是失去嚮導的使徒-- 他單薄的胸膛鼓脹如風爐 一顆心在高溫裡溶化 透明,流動,虛無


劉克襄新增了 5 張相片
■■來自郊野的麵包小革命
前天早上,喝了農友沖泡的包種茶,從山村走下來,遠遠就看到森林下的伴山農莊,不少白袍的麵包師傅忙進忙出。
我知道,那兒一場有別開生面的台灣烘培革命,正在發生。來自亞洲不同國度,以及本地傑出的麵包師傅,一大早便集聚於此。他們嘗試以台灣小麥做為食材,利用農場別具一格的白窯,進行烘焙技能的交流。這家離臺北不遠的農莊,將是此一「亞洲工藝麵包論壇」切磋的首發站。
連續幾日陰雨不停,難得天氣終於放晴。遠道而來的麵包師傅,正憑著職業敏感,依氣候變化,努力做出滿意的成品。我走進農場不久,木柵阿段烘焙的火頭工,開始用英文講解,讓國外到來的媒體了解,台灣小麥的特色,還有研發天然酵母的心得。吳寶春師傅團隊年節後即來此多回,他們和農莊主人雨達,一直守在白窯烘觀察,展現台灣師傅的專業功夫。兩位外國師傅則在厨房,合力製作新鮮食材,分享自己國家的食物觀。
這是一個麵包和飲食的交流饗宴,也是美好生活價值的實作討論。隔一天,在松菸舉行論壇,大家透過在農莊的技藝交流,繼續修正看法,務實的探討台灣小麥做為食材時,如何朝向更好的發展。
我從山上下來時,過往不熟悉歐式麵包的村民,都在好奇探問這一麵包論壇,期待它能带出地方風物的效應。很恰巧,深坑鼠麴粿節在同一天舉辨記者會。這一傳統粿食也是從山村出發。鼠麴草乃一年生草本,初春時在菜畦和野地隨意蔓發。村裡的農民卻特意栽培,以有機農法看顧,做為粿食的食材。
聽說鼠麴草會阻礙麵包的發酵完整,但我堅信,遲早可以解決此一阻礙,成功的和本土小麥結合,做為農莊白窯烘焙的特色產品。這個想法也源自此一論壇的遠望意義。
近幾年,台灣的麵包師傅屢屢在國外得奬,烘焙技藝備受國外肯定,知名度早不輸咖啡的沖泡技術。但我們期盼未來,還能結合各種在地食材,走出更深度的本地本土麵包內涵。
回想五六年前,論及台灣小麥,想到其筋度,幾無人敢想像,可以做出好吃的麵包。如今經過研發,我們不只展現精湛手藝,還能製造獨特美味的麵包。這次論壇便是一次實踐,大家採用台灣小麥做為食材,日後還會大方公佈製作方法。那將不只是帶出食物的新鮮和健康,無疑的,還會促發農業的雜糧復興運動,讓我們的栽作更加多樣多元。
而我背後的山村,長年以來,一直在摸索友善環境的課題,種茶植竹或栽作古早地瓜,都有一套自然信念。他們也因烘焙農莊的緊鄰,彼此學習社區事物的合作。日後或能夠提供在地物產,一起走出新的可能。
此一民間發起的國際麵包技藝交流,不只讓人看到多重意義。三百多位來自各地關心台灣麵包的民眾,在松菸熱烈地參與論壇,更讓人驚喜。希望這一麵包美學的開啟,未來能夠一波再一波,日後將台灣打造為亞洲一流的烘焙之島。
●刊於「蘋中信」2016.3.2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