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1126 2013 二

 公視: 我們的島



2013 11/25
 在台北與台南,有兩群人利用舊空間,轉化功能,改變意義,再造場所新生命
一座寺廟有沒有可能,變成一個充滿創意的展演場所?---台北虎山---微視基金會---這樣多操流利國語的美國建築師
一座倉庫有沒有可能,變成人們虔敬倚靠的聖堂?---台南鐵路蒼庫---"XX 國度"宗派

http://ourisland.pts.org.tw/?q=content/%E9%87%8D%E5%BB%BA-%E5%A0%B4%E6%89%80%E7%B2%BE%E7%A5%9E



約35年前  我在英國 英文老師跟我們談類似問題: 幾年後日本和台灣的每人收入可"超英":The Economist
Today's interactive ‪#‎Dailychart‬ invites you to predict when China's economy will overtake America's. There are a variety of ways to compare economies. Our chart looks at GDP in current dollars at market exchange rates. View and interact with chart via http://econ.st/18jjIym


公視晨5點的節目談黃姐親訪的總鋪師的台灣食文化.內容充實.不過網路資訊零分:美味縱貫現 精采呈現~
  多元的移民文化造就了台灣豐富精彩的飲食風格,而美食正是認識一個國家內涵最好的媒介。公共電視今年在柏林影展開幕典禮上,受邀播出公視與德國導演 Monica合製的紀錄片『美食人情味』,成功地把台灣各地充滿人情味的美食文化介紹給國際社會之後,四月份又將推出『美味縱貫現』節目,透過高畫質鏡頭 讓觀眾不但看得見美味也掌握料理的門道。

  『美味縱貫現』不但縱橫古今帶您穿透美味裡的歷史傳承,也透過細膩的鏡頭重現精彩廚藝的繁複作工,更深入台灣大城小鎮為觀眾找出健康美味的食材,體會 各地"頂真"的深刻滋味。你我發自內心的一句"好吃"可不簡單喔,除了有著台灣各地獨特的風土民情,更展現了料理人對美好滋味的執著與熱情以及精湛的手 藝。

  我們以「台灣優良食材」、「台灣特有的飲食文化」作為主題,做跨地域、跨時空的高畫質紀錄拍攝,搜尋出全台美食資訊,並有系統的整理歸納,讓觀眾透過節目感受每一道知名料理背後的人情味與美味精神。

 晨6點的便利商店: 只有"蘋果日報"賣到一半了

 學學中共: 每飯間/每事情/言語必錄.如此可成書. (聞溫紳提供"中共海協會會長陳德銘首度訪台之接見、賜宴與視察行程表")



胡志強先生所說︰「曾經有他,實在真好!」
摘要: 
一座寺廟有沒有可能,變成一個充滿創意的展演場所?一座倉庫有沒有可能,變成人們虔敬倚靠的聖堂?在台北與台南,有兩群人利用舊空間,轉化功能,改變意義,再造場所新生命…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葉鎮中
台北虎山,最大的特色是廟多,整座山上大大小小的廟宇幾十座。半山腰上的元聖宮,因為種種原因,土地被轉賣,承接的基金會想要營造一個結合藝文與生態的教育場所,卻發現這裡是保護區。傳統的宮廟,能不能變成充滿創意的藝文場所?微遠基金會的工作人員,開始了一連串的嘗試。
從事綠建築相關工作的Andy認為,保留舊建築,賦予它新的生命,是最符合資源永續利用的方式。但廟宇畢竟是神明座落的神聖空間,經過周全謹慎的退神儀式,工作人員開始進行廟的改造。

工作人員將廟的頂棚拆除,讓屋頂可以自然採光,藝術家也進駐,利用廢棄物發揮創意。經過兩個多月的整修、醞釀,原本雜亂的廟宇,搖身一變,成為明亮的展演空間。
奇特的空間感,吸引國外藝術表演者前來演出。原本神明坐落的位置,成為表演舞台;信徒拈香的區域,成為觀眾與表演者對話的空間。
除了藝文表演之外,微遠基金會還計畫把這裡打造成一個特別的學校。他們跟附近的小學合作,希望讓小朋友更認識虎山的人文與自然生態。
如果說虎山的故事,就像一間廟宇的前世今生,那麼台南鐵道旁的這座教會,有著更為奇特的身世。它本來是台鐵荒廢的倉庫,現在卻是人們聚會禱告的教堂。

這一排日治時期興建的倉庫,有八十多年歷史,荒廢多年後,在民國97年,國度豐收教會決定向台鐵承租,其中兩間做為聚會與禱告的地方,另一間做為辦公室使用。
教會傳道陳弘彬學建築出身,他發現倉庫天花板上方,保留著非常完整的檜木木構架,如果把天花板打開,露出木構造,空間感會完全不同。
另外一間正在整修的倉庫,更加破舊,屋頂破了好幾個大洞,牆面爬滿了樹根,但是他們順應這樣的屋況,加以設計。於是,屋頂多了採光,牆內多了綠意。其實很多老台南人都知道這間舊倉庫,如今它變身為教堂,又喚醒了對它早期的記憶。

在還沒有搬到倉庫之前,國度豐收教會只是一個十多人的小型教會,搬來這裡五年,教會人數不斷擴張,目前信徒大約200人,不論是婚禮、喪禮都在這裡舉行。教會年輕人自組的樂團,也常常在這裡練習,跟火車比大聲。
倉庫變成教會,是一種建築上的更新,但是對於信徒來說,另一種內在生命意義的更新,也在這個空間裡進行著。
不論是從廟宇變成學校,或是從倉庫變成教會,原本破舊的建築不但得到新生,也更新了它的內涵與意義,建構出不一樣的場所精神。
- See more at: http://ourisland.pts.org.tw/?q=content/%E9%87%8D%E5%BB%BA-%E5%A0%B4%E6%89%80%E7%B2%BE%E7%A5%9E#sthash.1YpRyxZ3.dpuf
重建 場所精神
摘要: 
一座寺廟有沒有可能,變成一個充滿創意的展演場所?一座倉庫有沒有可能,變成人們虔敬倚靠的聖堂?在台北與台南,有兩群人利用舊空間,轉化功能,改變意義,再造場所新生命…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葉鎮中
台北虎山,最大的特色是廟多,整座山上大大小小的廟宇幾十座。半山腰上的元聖宮,因為種種原因,土地被轉賣,承接的基金會想要營造一個結合藝文與生態的教育場所,卻發現這裡是保護區。傳統的宮廟,能不能變成充滿創意的藝文場所?微遠基金會的工作人員,開始了一連串的嘗試。
從事綠建築相關工作的Andy認為,保留舊建築,賦予它新的生命,是最符合資源永續利用的方式。但廟宇畢竟是神明座落的神聖空間,經過周全謹慎的退神儀式,工作人員開始進行廟的改造。

工作人員將廟的頂棚拆除,讓屋頂可以自然採光,藝術家也進駐,利用廢棄物發揮創意。經過兩個多月的整修、醞釀,原本雜亂的廟宇,搖身一變,成為明亮的展演空間。
奇特的空間感,吸引國外藝術表演者前來演出。原本神明坐落的位置,成為表演舞台;信徒拈香的區域,成為觀眾與表演者對話的空間。
除了藝文表演之外,微遠基金會還計畫把這裡打造成一個特別的學校。他們跟附近的小學合作,希望讓小朋友更認識虎山的人文與自然生態。
如果說虎山的故事,就像一間廟宇的前世今生,那麼台南鐵道旁的這座教會,有著更為奇特的身世。它本來是台鐵荒廢的倉庫,現在卻是人們聚會禱告的教堂。

這一排日治時期興建的倉庫,有八十多年歷史,荒廢多年後,在民國97年,國度豐收教會決定向台鐵承租,其中兩間做為聚會與禱告的地方,另一間做為辦公室使用。
教會傳道陳弘彬學建築出身,他發現倉庫天花板上方,保留著非常完整的檜木木構架,如果把天花板打開,露出木構造,空間感會完全不同。
另外一間正在整修的倉庫,更加破舊,屋頂破了好幾個大洞,牆面爬滿了樹根,但是他們順應這樣的屋況,加以設計。於是,屋頂多了採光,牆內多了綠意。其實很多老台南人都知道這間舊倉庫,如今它變身為教堂,又喚醒了對它早期的記憶。

在還沒有搬到倉庫之前,國度豐收教會只是一個十多人的小型教會,搬來這裡五年,教會人數不斷擴張,目前信徒大約200人,不論是婚禮、喪禮都在這裡舉行。教會年輕人自組的樂團,也常常在這裡練習,跟火車比大聲。
倉庫變成教會,是一種建築上的更新,但是對於信徒來說,另一種內在生命意義的更新,也在這個空間裡進行著。
不論是從廟宇變成學校,或是從倉庫變成教會,原本破舊的建築不但得到新生,也更新了它的內涵與意義,建構出不一樣的場所精神。

我們的島【重建 場所精神】
11/25() 2200首播
因時段調整 週六重播暫停一次
- See more at: http://ourisland.pts.org.tw/?q=content/%E9%87%8D%E5%BB%BA-%E5%A0%B4%E6%89%80%E7%B2%BE%E7%A5%9E#sthash.1YpRyxZ3.dpuf

兩本訪客留言簿 Two Guestbooks: 芝加哥許家和牛津大學Balliol College 主臥房/胡志強《向塔尖尋夢---我在牛津 的日子》

東海實在沒有理由不請胡志強市場到校演講/當顧問,參考他的牛津等校求學/教學回憶錄《向塔尖尋夢---我在牛津 (Balliol College) 的日子》台北:先覺,2001
----
哈佛大學
The Harvard Crimson NEWSLETTER | Monday, November 25th, 2013

With Six Winners, Harvard Is Top Represented School Among American Rhodes Scholars


參考此獎學金簡介
http://en.wikipedia.org/wiki/Rhodes_Scholarship




鍾玲詩選



方瑜提起鍾玲老師出題:『試擬一篇最短的情書』。她交卷:
『霧:你使我迷惑了。相思林』
---- 鍾玲《赤足在草地上》(台北:志文,1970  p.11) 


翻譯課這班是大三,每年有二十多個人,最早的學生有鍾玲、孫康宜、郭志超等。 鍾玲曾寫一首詩《聽雨》送我。----
齊邦媛《巨流河》 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2009, 頁370



東海大學外文系在當年是比今日風光、受重視多了,因為他們做了許多開風氣之先的事情,加上學校的建築、規劃具有前瞻性,校長也是當時具有社會地位的人士,所以頗受矚目。----齊邦媛《巨流河》 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2009, 頁369
 -----

http://www.shigeku.org/xlib/xd/sgdq/zhongling.htm
鍾玲詩選




昨天今晨公共電視台都有很好的節目.”我們的島重尋場所精神以及台灣食文化……..。晨6點的便利商店: 只有"蘋果日報"賣到一半了 (facebook 2人有回應---後來我知道頭條是3青年旅館燒碳自殺……
----
再次謝謝香港的David Hung 寄來杏仁餅…..
----
 (接昨日) 方瑜提起鍾玲交卷老師所出的題:『試擬一篇最短的情書』。她交卷:
『霧:你使我迷惑了。相思林』

齊邦媛老師的回憶: 『翻譯課這班是大三,每年有二十多個人,最早的學生有鍾玲、孫康宜、郭志超等。 鍾玲曾寫一首詩《聽雨》送我。』----齊邦媛《巨流河》 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2009 370


1986年,鍾玲訪東海,作《大度山寫意》:
…….只有長天高曠如故
紫色的夜雲揮灑而過
就是這高曠,這空靈
浸潤今日的你啊
昨日的我。 
後記丙寅冬訪母校東海大學,偕光中先生夫人宿賓館,風撼長窗,一夜難寐。   後赴台北與摯友瑜論大度山今昔異同,因有是作。
我撿查一下此信的List 發現有香港的郭志超博士 所以可以跟他說.
原本計畫下月初要去香港看他家. 現在必須說我得爽約. 下回面談. 請見諒.
「莫嫌今歲花開少,還看明春發滿盆。」(《鄭板橋‧詠蘭詩 》)。
---
Markings by Hammarskjöld·(哈馬紹)『道しるべ』/ Who Did It? / 許達然《苦悶的英雄》

Dag Hammarskjöld 有修養的人。他的名著英譯本Markings (1964) ---此書台灣翻印過。
 日文本: 『道しるべ』(鵜飼信成訳・みすず書房、初版1967年)-パンセ的な日記 (像帕思卡《沉思錄》般的日記。)
漢文中最好的參考資料: 許達然《苦悶的英雄》
".......可憐的哈馬紹就是一個抽樣。......" p.113

《苦悶的英雄》(1964。 收入《遠方》1978pp.113-118和《許達然散文精選集》2011pp.32-36;前書有出處注而無年份,後書無注而標寫作年份。我看了1978年的書才注意英譯者之一為名詩人 W. H. Aude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