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0904 2013 五 回眸東海IE 歲月:師‧友‧課程

 回眸東海IE 歲月:師‧友‧課程 2013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430936324023285
2022.5.3 該增訂
日文課
收防曬網......



回眸東海IE 歲月:師‧友‧課程
感謝洪堯勳主任的邀稿,希望我談談『東海工工的回憶』。我認為這是本系50周年慶刊物的交稿末班車了,真是機不可失,因為接下的五十年,真不知道由誰來寫百年史。我要回憶的70年代的IE系,情境上早已煙消人散。同學都快退休了,老師們在世的,只剩下少數,課程多經大翻修……。然而,也許人情依舊,畢業生所面對的職場,更加富挑戰性。我寫這篇,是要向那段青春招手,想喚回自信與從容。

1975級,工工系第9屆,畢業生約40 (1971年入校時20名,後來進出約20多名) 。他們每個人的經歷和故事,都是獨特的。我們的生命故事的最大交集,就是四年的同學過程。當時東海頂多千來人;同學家中有電話的約半數 (根據1975級畢業紀念冊) ;工學院每學期注冊費和住宿費約4900元;台中東海之間的台汽一趟4(直達車5)……

1987年,我曾到建築研究所兼過課(環境設計合成法)19891990年,回化工系兼課(管理學),這些,算是對工學院「真、善、美」三系的回饋----「真(化工)、善(工工) 、美(建築) 」的說法,是19719月「新生訓練」 (Orientation)時,我系郭東耀老師的創見。我認識的系友的屆數,約從第一屆到第廿屆,1989-95年,我在台灣杜邦公司連接器事業部當『品管部--工程部--開發部業務部大中華市場開發』(我列出四五部門,可用來說明IE人的事業彈性頗大) 主管時,聘請江玉國 (Y. K. Chiang 1983)和蘇冠勳(Vincent Su1988)來共事。

學長中,最親近的是1973級的游思俊(美國,他80年代初在美國幫我複印Arthur Koestler著的The Act of Creation ( 1964) 帶回台灣給我)、張忠樸( 1950-2002 ,我有長篇弔唁;他對於台灣產業人的管理與品管領域的培訓,貢獻相當大)、徐錚 (本年度東海傑出校友;他在2011年寫的《東海最美好的日子不在過去,而在未來》最能給學弟妹大鼓勵) ;當然,1972級的田正富,是「榮推會」的主委,我們在1971年的中秋夜,他教就教我們如何挽救市民來校園賞月之後所遺留的垃圾問題,他是我對服務的典範,後來我們在竹北飛利浦廠同事,他沒機會在這方面表現。我1979-81年任職竹北飛利浦廠的IE部門--- TEO(技術效率暨組織發展)部,我們有全國的TEO組織,由魯業琦學長領導,換句話說,他是高我數級的主管。我在新竹縣/市工作近十年,所以與在清華大學IE系任教的學長王國明、吳鑄陶、陳光辰等學長有交往。
再談我為什麼會報考母系呢? 原來在1971年春天,本系1970級的吳學長到臺中一中來,向我們介紹、招手,他頗能說服我們:讀IE的出路廣、前程遠大。我們班上徐海偉 (美國德州,與本系斐陶斐學會的海狄結婚) ,是中一中合唱團的成員,他更有理由來東海,因為我校的聖樂團全台馳名。我們畢業後,全班完全就業。藍東顯兄在1977年年底,寫信向我報告諸位同學的月薪,最高者是我1978-79年任職中央標準局時的2倍。80年代初,同學中約有三分之一來自台北的學校;宜蘭來的李賢明 (逢甲大學)與我參加1972年救國團的「創意營」(中正理工) ,李兄回校創『創意社』。我任職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所的部門經理,請李老師的學生來實習,採用他們的「豐田生產系統」課的作業,編入《生產管理;策略與實務》。我在電子所服務時(1981-1985) ,有幸受提拔為最年輕的經理,那時候半導體事業部的IE課,由柳文彬學長主持,他去澳洲學資訊工程的課程,回來就可以編出兩本系統分析的書;此部門的詹前疆學弟,留美之後就失聯。1998年出版的戴明博士的《轉危為安》(Out of the Crisis) ,譯者群大半是東海IE的同學(蔡士魁和甘永貴)和學弟林有望。
同學顧問博士任職Acer的台灣和歐洲主管時,在產品開發等方面曾幫助過我。他還安慰我們這些沒去美國留學或讀博士的,他說,機遇很重要。蔡士魁同學在我創立戴明顧問公司時,幫助頗大,各位可以在「華人戴明學院」的網站上,讀到他寫的《合作學習》以及精要的會議紀錄。說到會議,我的東海訓練,讓我可以在1979年飛利埔開會之後,馬上發出英文版的會議紀錄。後來我在台灣杜邦公司,更學會了領導課程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Meeting Technology。我認為它們是很重要的管理實務技能。我們從大學起,就有機會觀摩和學習上述各項組織與領導技能,應該自覺的去學習與發揮。換句話說,我認為戴明博士的『轉型的淵博知識系統』,乃是學弟妹應該學習的,所以我在2008年請時任光寶集團副會長總的Bill Schenbach 先生回校演講,請參考《台灣戴明圈---2008年東海戴明學者講座》一書。從那時起,同學蔡禎騰(副校長) 一直給我們幫忙。今年,我們幾位同學籌設『紀念楊安華同學僑生獎學金』,更要謝謝他。

東海的歲月中,最受益的卻是一些兼課老師。院長高禩瑾先生是產業界的前輩,所以本校工學院落成典禮時,李國鼎先生都來致詞。高院長的部屬和中國生產力中心同仁,對於當時的IE系的師資的質與量都貢獻頗大,他們或來校主持演講,或來系兼課,有的與我們成為忘年交。高院長為我們開『工業管理學』,引導我們認識Herbert A Simon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決策論,讓我在1997-2001年間可以與Simon通信和討論,並翻譯他的的《管理行為》等著作;高先生也引導我們讀《哈佛企管評論》(HBR)的文章和個案,而在90年代,我也曾訂閱HBR數年。高老師創設的『台灣工業問題系列演講』為友校所學習,他的最大貢獻是成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1972),探討環境問題….. 我還記得他約在1973接國科會一研究案子,探討台灣對工業工程人才需求之預測……

影響我的產業服務志向最深的,是趙耀東先生的演說『中鋼公司創業時,竭力為政府節省大筆錢的許多案子』(1972年,宗教活動中心) 。吳玉印老師1973年到校開『實驗設計』,我與1973年級的幾位學長選修;吳老師後來移民美國,成為『田口方法』的大師,我80年代初去美國找過他,後來他回台講學還聚會幾次。劉振老師的『統計品管』課,讓我重修一次 (大學中唯一被當的一科);我1986年任職MotorolaAIEG事業部品管經理時,請他到內壢廠教工程人員SPC…….90年代初,我在杜邦公司上班,到總公司出差時,常會請他喝啤酒。教『工作研究』的鍾清章老師,後來也有密切的交往。

以上諸先生,我在《台灣戴明圈---2008年東海戴明學者講座》和BLOGS,都為他們立過傳。1972年大二時,1968級的張正雄學長開一門課,要求我們讀《經濟日報》,以及許多商業讀物,譬如說,台灣開始介紹日本興起的MOS 漢堡----MOS」意思是Mountain(山)、Ocean(海)、Sun(太陽),台灣有其創業過程的譯本。我從此養成廣泛閱讀經濟與管理的書籍的習慣。那時張學長在陳勝年老師創設的「環球市場開發公司」上班。1974年,我選修陳勝年主任 (那時他是企管系主任)的行銷學。2010年,我回東海的EMBA班開場演講來紀念陳老師。參考《系統與變異》以及相關網頁。

我大學時竟然修了近170學分,還有些印象深刻的。譬如說,大一與化工系合上幾門課,教微積分的吳英格老師,真是大家共同的惡夢---今年,我問同學藍東顯,他說吳大刀是最難忘的。大一的『工程圖學』老師的名字我忘了,不過要感謝他。1987年我到日本AMP公司(世界第一的連接器廠) 受訓三個月,工程部要求我複習圖學,並學習新的世界標準,因為它是精密機械產業的基礎之一。東海在70年代沒有迷你級電腦,不過物理系的孫景富先生教會我們『工程程式語言Fortran』,讓我在寫碩士論文時可以寫模擬程式;孫老師還是位妙人,在品味上影響我們。校牧劉富理大二教我們『應用力學』和『材料力學』課,其實他大一起就經常為我們禱告…….,最令人驚喜的是移民美國後,開創一所基督教學院並能廣傳教義。大四時修了一門『英文作文』之後,才比較了解文章的世界,而老師是剛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畢業生。會計老師的一題作業,讓我們忙翻了,學學各帳目的來龍去脈。李長貴老師的『工業心理學』很受用,其他諸如『單元操作』『專利與標準』等都有點意思。我到數學系去選修三門基礎科目,這讓英國的老師認為我可以當個統計學專業人…….

一個人的學習之旅,可以是多面向的。譬如說大一時的美國籍圖書館館長,多次向我們示範如何在『佈置』上,精益求精。來東海講『西方建築史』的老師,啟迪我們直線與曲線建築的文化因素。『世界主要宗教』讓我們視野寬闊…….我大一時就有一群校內讀書會的朋友,經常到『校長公館』的草坪談論。有的演講比較印象深,諸如周德偉先生1974年的《如何以美利利天下》,後來才知道他是台北紫藤廬的主人……




 The Grey The Grey Poster.jpg

Theatrical release poster


The Grey is a 2011 American adventure drama film co-written, produced and directed by Joe Carnahan and starring Liam Neeson, Frank Grillo, and Dermot Mulroney. It is based on the short story "Ghost Walker" by Ian MacKenzie Jeffers, who also co-wrote the screenplay with Carnahan.
The story follows a number of oil-men stranded in Alaska after a plane crash, who are forced to survive using little more than their wits, as a pack of gray wolves stalk them amidst mercilessly cold weather. The film received positive reviews and did well at the box office, grossing $77,278,33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