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pei, May 8 — At least two people have died and 22 injured, seven of them seriously, in an accident which involved two buses and a car in a tunnel in Taiwan. The three vehicles collided Monday afternoon while dodging a stationary van in the tunnel.
半夜將紀贇的心經論文翻過一次 有一處明顯的排版位移
800起來 上網給FANNY "末學"的說明 她真的應該保重身體*
去福利社沒東西 買米粉回去 某台大老師跟我打招呼他已省來多時
....
小燕傳來的趙老師的BLOG 我現在想不起你們其他人的EMAILs
不過你們應該將東海現代舞蹈社的歷史推前到1972/1973
你們第一次在銘賢堂的表演 現在還印象深刻
查資料的順序 Dangerous Liaisons, Christopher Hampton, Lancing College, Lancing
燕說晚上阿丁請她客
692 4
翻讀《福嚴佛學研究》第七期 錦坤兄和其新加坡朋友的文章
似懂非懂 不過學幾個字詞: 贇,坐實,末學,乙正
YY給我們趙建中先生的東海回憶錄中的現代舞蹈社的回億
我給老康阿擘 他們大概不願意談當年之狂飆
"東海沒有工友 我們親自整理我們的校園 呂惠美幫助東海工作營
2012年5月7日 星期一
呂惠美幫助東海工作營
東海沒有工友我們親自整理我們的校園
我們的東海工作營幫忙那需要我們幫忙的人
http://labor.thu.edu.tw/newsb.php?id=29
憶懷工作營精神 10萬美金助傳承 2012-05-07
更多活動報導
2011年10月30日呂惠美校友(1961級-第三屆外文系)專程自美國回台灣到
東海大學,參加畢業50年同學會暨母校創校56週年校慶活動。呂學姊感念大三暑假時-1960年7月赴日本參加美國公誼會舉辦的國際工作營及當年在校參與 東海工作營活動,受到【工作營】對社會熱心服務、犧牲奉獻之精神薰陶,同時於日後也影響她赴美國朝向「社會工作」方面深造,遂捐贈10萬美元成立基金,以 期未來母校能持續發揚工作營優良的精神。
活動當日,勞作教育處亦邀請呂惠美校友、賈培源校友(第三屆經濟系.1958年7月赴日本參加貴格教會舉辦的國際工作營,1960年2月參與創辦全國各大 學中第一個服務性社團-東海工作營),聯合工作營一同舉辦小型座談會,由現任勞教長,生科系林惠真教授,簡報本校目前服務學習整體概況外,亦由工作營現任 社長,社會三朱昱穎同學,簡報社團的運作概況、組織架構及活動成果;同時兩位傑出校友也與學弟妹們分享當年在東海的回憶,及參與工作營的過程,給了學弟妹 們寶貴的經驗交流。
未來此筆經費每年的孳息與部分金額,將會適當用於工作營每年暑假所辦之長工活動;另外,也會用於補助其他校內社團有關於社會服務之計畫、及各科系老師所開 設之專業服務學習課程。目前相關的經費使用辦法及申請流程正在擬定研討中,未來也將會定期的編寫成果報告,並作計畫檢核,以期能激起東海校內師生服務社會 之熱忱,吸引師生主動大力投入社會服務,使工作營精神永續流傳。
這是Wilma 說 "梁思成認為在清華學校讀六年太不緊湊 可以減少"不然
因為生命的學味不局限在課堂與書本
讀林獻堂遊英國 查倫敦地圖 他有他的幽默 如父子三人到扒手街頭的失物 大英博物館去2次只逛一半只能記下
A.Steven文論 舉Willian James給Bergson說 讀其著作如讀完MADAME BOVARY 有音樂焉
胡適blog 作的是葛森 1960年代中廣是有活力新人的組織
美國歷任總統那五位最偉大? 王大空 、 葛森
看到生態節目 杜甫成都草堂攤販賣小馬鈴薯 我竟不知道此味
林徽因文集 此 很感人尤其是悼志摩 和 紀念志摩去世四週年 兩文
林徽因給他女兒寶寶(梁再冰 她多次出現在梁思成與林徽因 的電視節目之訪談 因她11歲在雲南等地都有日記)的信( 附兩張手繪地圖) 最好
*隨函附上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劇「蝴蝶夫人」裡著名的詠嘆調, 曲名:最美好的一天,由我最欣賞的女高音:卡拉絲所演唱, 她演唱版本被公認為最好,呈現女性最溫柔婉約的一面, 郵件最後附上歌詞中文翻譯供您參考
誠摯祝福您 每日皆是最美好的一天
末學文妃(慈廉)恭敬合十
2012-5-8
最美好的一天 歌詞
美好的一天,
你我將會相見
一縷清煙自大海的邊際升起
之後船隻出現海面白色的船駛入港口
以驚人的禮砲,向眾人示意
你看見了嗎?他回來了﹗
我不該下樓與他相見,我不該
我只佇立在山丘翹首以盼
漫長的守候我也無怨無悔無倦怠~
如渺小的黑點向山丘走來
是誰?是誰?會是誰?
他何時會來? 他會說些什麼?
我將躲起來噤聲不語
半為戲弄他,半為不讓自己
在重逢的剎那因喜悅而死去
然後稍顯緊張的他將對我說︰
啊﹗我那被馬鞭草香環繞的美麗妻子﹗”
他每次都這樣呼喚我。
我向你發願﹗這些都將美夢成真﹗
恐懼你自己留著
我會秉持堅定的信念,引領期盼。
晚餐台大75 無意間聽何懷碩談他的台的自我完成
本校100學年度第2學期通識教育論壇「我的學思歷程」~何懷碩教授主講 2012-04-23
(一)演 講 者:何懷碩教授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及研究所)
(二)主 持 人:羅清華副校長
(三)時 間:101年5月8日(星期二)晚上7:00至9:00
(四)地 點:本校文學院演講廳
(五)主辦單位:本校共同教育中心
說世代
說 自我完成
說台灣藝術界之黑暗
說民族主義
一九四一年生於廣東潮安 學歷: 武昌湖北藝術學院附中 湖北藝術學院美術系 臺灣蘆州橋大先修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 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藝術碩士 中外知名水墨畫家與書法家 經歷: 任教中國文化學院美術系 任教於世界新聞專科學校電影科 國立藝術學院副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博士及研究所教授 國內外展覽紀錄: 歐美、中港臺展出多次 獲獎: 畢業系展第一名教育部長獎 第17屆十大傑出青年 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 當選國際青商會十大傑出青年
著作: 《孤獨的滋味》 《創造的狂狷》 《何懷碩畫集》,
1973 《苦澀的美感》,1973 《十年燈》,
1974 《藝術、文學、人生》,
1979 《風格的誕生》,
1981 《懷碩造境》,1981 《何懷碩畫》,
1984 《煮石集》,
1986 《藝術與關懷》,1986 《大師的心靈》 《給未來的藝術家》 《懷碩三論》 《繪畫獨白》,
1987 《變》,
澄社,成立於1989年4月17日,台灣自由主義學者論政社團。成立之初,希望在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兩黨競爭的態勢間,發出「第三種聲音」。在組織章程中訂立「論政而不參政」的標準。
澄社成立之前,1960年代末期,許多標諸自由主義學者留學返回台灣,參與《思與言》、《大學雜誌》等刊物編務、撰文。1970年代後,又相繼於《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立早報》撰文評論時政,於1980年代達於高峰,面對台灣解嚴的政治局勢,希冀藉由輿論推動政治改革,因而逐漸聚集。於是由胡佛、楊國樞、文崇一、李鴻禧、韋政通、何懷碩和張忠棟等七人為創社發起人,邀集李永熾、林正弘、徐正光、張清溪、張存武、張曉春、張春興、陳師孟、黃光國、黃武雄、黃榮村、葉啟政、蔡墩銘、蕭新煌、瞿海源共十六位學者參與,正式創社,推選楊國樞為第一任社長。
成立後,由楊國樞發表創社聲明〈我們為什麼要組織澄社〉,聲明中對當時國民黨主政下的政治、社會局勢提出批判,要求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實踐《中華民國憲法》、回歸憲政;而對特權壟斷、資源獨占、族群衝突問題也有所訴求。創社成員討論聲明內容時,已經隱約浮現臺灣統獨議題。
1990 《何懷碩庚午畫集》,1990 《何懷碩四季山水長卷》,1990 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六冊),
1991 校訂《傅抱石畫論》,1991 《何懷碩文集》,
1993 《人生論:孤獨的滋味》、《藝術論:創造的狂狷》、 《藝術論:苦澀的美感》、《畫家論:大師的心靈》,合輯出版,
1998 《何懷碩己卯畫集》,
1999 《域外郵稿》 《給未來的藝術家》等近二十部
評審經歷: 臺北國際婦女會繪畫比賽評委 巴西聖保羅第十二屆國際雙年展審選委員 國家文藝獎、全國美展、全省美展評審委員 典藏: 中外美術館、博物館與著名現代藝術收藏家所收藏
擅長山水、書法,也是知名評論家和文學家,著作甚多。曾獲得十大傑出青年。 何懷碩認為美是一種心物交融,企圖以苦澀的美感表現崇高淡雅的氣質。
《懷碩三論》是藝術家、評論家何懷碩先生30多年來所寫的文字精華大整合。包括他過去出版十本書中最重要文章的精選、修訂以及近十年來所寫未出版的新著。晚餐台大75 無意間聽何懷碩談他的台的自我完成
本校100學年度第2學期通識教育論壇「我的學思歷程」~何懷碩教授主講 2012-04-23
(一)演 講 者:何懷碩教授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及研究所)
(二)主 持 人:羅清華副校長
(三)時 間:101年5月8日(星期二)晚上7:00至9:00
(四)地 點:本校文學院演講廳
(五)主辦單位:本校共同教育中心
說世代
說 自我完成
說台灣藝術界之黑暗
說民族主義
一九四一年生於廣東潮安 學歷: 武昌湖北藝術學院附中 湖北藝術學院美術系 臺灣蘆州橋大先修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 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藝術碩士 中外知名水墨畫家與書法家 經歷: 任教中國文化學院美術系 任教於世界新聞專科學校電影科 國立藝術學院副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博士及研究所教授 國內外展覽紀錄: 歐美、中港臺展出多次 獲獎: 畢業系展第一名教育部長獎 第17屆十大傑出青年 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 當選國際青商會十大傑出青年
著作: 《孤獨的滋味》 《創造的狂狷》 《何懷碩畫集》,
1973 《苦澀的美感》,1973 《十年燈》,
1974 《藝術、文學、人生》,
1979 《風格的誕生》,
1981 《懷碩造境》,1981 《何懷碩畫》,
1984 《煮石集》,
1986 《藝術與關懷》,1986 《大師的心靈》 《給未來的藝術家》 《懷碩三論》 《繪畫獨白》,
1987 《變》,
澄社,成立於1989年4月17日,台灣自由主義學者論政社團。成立之初,希望在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兩黨競爭的態勢間,發出「第三種聲音」。在組織章程中訂立「論政而不參政」的標準。
澄社成立之前,1960年代末期,許多標諸自由主義學者留學返回台灣,參與《思與言》、《大學雜誌》等刊物編務、撰文。1970年代後,又相繼於《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立早報》撰文評論時政,於1980年代達於高峰,面對台灣解嚴的政治局勢,希冀藉由輿論推動政治改革,因而逐漸聚集。於是由胡佛、楊國樞、文崇一、李鴻禧、韋政通、何懷碩和張忠棟等七人為創社發起人,邀集李永熾、林正弘、徐正光、張清溪、張存武、張曉春、張春興、陳師孟、黃光國、黃武雄、黃榮村、葉啟政、蔡墩銘、蕭新煌、瞿海源共十六位學者參與,正式創社,推選楊國樞為第一任社長。
成立後,由楊國樞發表創社聲明〈我們為什麼要組織澄社〉,聲明中對當時國民黨主政下的政治、社會局勢提出批判,要求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實踐《中華民國憲法》、回歸憲政;而對特權壟斷、資源獨占、族群衝突問題也有所訴求。創社成員討論聲明內容時,已經隱約浮現臺灣統獨議題。
1990 《何懷碩庚午畫集》,1990 《何懷碩四季山水長卷》,1990 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六冊),
1991 校訂《傅抱石畫論》,1991 《何懷碩文集》,
1993 《人生論:孤獨的滋味》、《藝術論:創造的狂狷》、 《藝術論:苦澀的美感》、《畫家論:大師的心靈》,合輯出版,
1998 《何懷碩己卯畫集》,
1999 《域外郵稿》 《給未來的藝術家》等近二十部
評審經歷: 臺北國際婦女會繪畫比賽評委 巴西聖保羅第十二屆國際雙年展審選委員 國家文藝獎、全國美展、全省美展評審委員 典藏: 中外美術館、博物館與著名現代藝術收藏家所收藏
擅長山水、書法,也是知名評論家和文學家,著作甚多。曾獲得十大傑出青年。 何懷碩認為美是一種心物交融,企圖以苦澀的美感表現崇高淡雅的氣質。
三 論是《人生論》、《藝術論(上、下卷)》、《畫家論》共四冊。分別為《孤獨的滋味》、《創造的狂狷》、《苦澀的美感》、《大師的心靈》,涵蓋了他人生、思 想、心靈活動的全領域。《人生論》是他在人生行旅中種種品味、發見、感想與思索的文章。《藝術論》是他藝術思想截至目前為止最重要的觀念性論述文字。《畫 家論》則是他對近代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最傑出畫家的評論。懷碩先生的另一隻筆則是他的繪畫創作,繪畫與文字創作對他來說是行者的兩足、飛鳥的雙翼,兩者他 都有同樣豐碩的成果,在畫壇上是少見的異數。《懷碩三論》四書之出版可以說是他三十年心路歷程之告白,也意味著他另一生命階段的再出發。而對於與他神交的 讀者朋友以及後來者,《懷碩三論》的編輯出版也隱含了他對他們的感激與期待。
作者:何懷碩,1941年生,台灣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藝術碩士。先後任教於國立師範大學、清華大學。現任國立藝術學院教授。出版著作《苦澀的美感》等共十冊,繪畫創作出版有《何懷碩畫集》等五冊。
序:人生論:孤獨的滋味生而為人,若對人生沒有感想與議論,是很遺憾的事。
這 本《人生論:孤獨的滋味》就是我30年來對人生世界的吟味、思索與感想的文集。收入本書最末的一篇叫「游思艸」,其實那是我20出頭所發表最早的散文。雖 然現在已修削過,但仍不掩其少作之幼稚。幼稚誠可紀念。沒有想到後來我寫那麼多量的論評文字。不過,從「游思艸」起,我斷斷續續也寫了不少這一類文章。立 緒出版社今年出版我三種書(四冊),並為此書署「人生論」的副題。在人生的行旅中發感想,確是我最愉快的心智習練。這本書精選了我的《煮石集》(1985 年「聯副」煮石集專欄;1986年圓神出版社出版)中的一部分及在它前後所寫的同類文章。尤以1991年至95年應香港明報月刊之邀所寫的專欄(同時在台 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為最多。每篇末尾附有寫作年月,但略去發表處所,也不按時間次序。所謂精選,大體上以能超越時空局限,有普遍、永續的意義者 才入選。雖不敢「與永恆拔河」,但時過景遷的文字都嚴予淘汰。此次並做了一番修訂。
思辨與抒感是這些文章的兩個特色。將我所深信的理念與心中真
誠的感受通達地寫出來;不在「作文」或「炫巧」。這是我寫文章的信念。本來想寫一篇長序,忽然覺得沒有必要。也來不及請師友寫序。謹附錄梁實秋先生1986年為《煮石集》所寫的序留作永遠的紀念。-----何懷碩??998年4月24夜於台年8月於台北
文/余光中
何怀硕 月照大荒 75×99.5cm 2000年作
何懷碩月照大荒75×99.5cm 2000年作
何懷碩手中的那枝健筆,不但能畫,而且能文。他的書法也很俊逸:三十年前為我所寫的黃庭堅水仙詩,一直高懸我客廳的顯處。何懷碩當然是卓越的名畫家,也是犀利的評論家,筆鋒所至,廣闊的題材如生命與社會,專業的領域如中西畫史與畫家專論,無不雄辯滔滔,趣談娓娓,動人清聽。
到1998年為止,他的著作已有十三冊,但其中有部分重疊,而《懷碩三論》 百花文藝出版社,即《孤獨的滋味》(人生論)、《苦澀的美感》(藝術論)、《大師的心靈》(畫家論),當為他一生評論的核心。加上2003年新出的經驗之談《給未來的藝術家》,評論家何懷碩的成就相當可觀。
《給未來的藝術家》令我驚喜,因為所附的插圖令人大開眼界,不但有中西現代畫的名作,還有當代日本與中國的佳作,大多為我生平初見。而尤其令我興奮的,是其中還包括何懷碩的最新作品《夢幻金秋》(2000)與《觀音山》三幅(2003)。另一新作《川端康成》(2003)肖像,繼以前的《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杜甫》之後,說明了何懷碩的人像畫另有勝境,不容他當行本色的山水畫完全遮掩。
《孤獨的滋味》是何懷碩的人生論,是他從在台港報刊所寫的專欄中選出的六十六篇文章,題材自宗教到文化,美容到嗜好,自由到自卑,悲觀的快樂,有的形而上,有的塵世間,有的說理,有的抒情,顯示作者興趣之廣,學養之富。大致說來,作者的態度是嚴肅的,卻不時透出幽默,甚至冷嘲熱諷,有時更正話反說,大做翻案文章。例如《說減法》一篇,就指出現代人物慾太重,凡事貪多,反為所累,所以若求心安理得,就應舍無厭的加法而行有守的減法。又如《說自由》一篇,開端就跟盧梭抬槓,迳說“人乃生而不自由”,因為時代、地區、家庭、體質、相貌等等都已先天注定,不由自主。又說人之一生,孩時固然不能自主,老來又何曾能得自由;中間的青年與中年更是難關重重,淪為虛榮與貪念之奴,所以自拯之道只有在精神上超越這種種束縛。
何懷碩的文筆大致流暢自然,不時有警策之句;說理的時候不淪於單調,故有理趣,而抒情的時候則更見生動,富於情趣。他不僅是人生世態的評論家,更是相當出色的散文家,甚至頗具抒情散文家的潛能。其實中國藝術的傳統本來就有“畫中有詩”之說,非但畫境有詩,抑且畫上常常題詩,所以凡有中國文化修養的畫家,本質上都是詩人,而會寫抒情散文原很自然。所以在《繪畫與文學》的長文中何懷碩就說:
詩為“精神理念”與“感性形式”之中庸,為客觀藝術與主觀藝術兩端之和諧的結合。所以,我以為詩為一切藝術之靈魂。但這樣說,似乎說一切藝術只是一具軀殼,我不是這個意思。換一句話來說,其他藝術與詩在最高精神上是殊途同歸。
我曾有《繆思的左右手》一文,比較詩與散文的關係,結論是:“詩是一切文體之花,意象與音調之美能賦一切文體以氣音:它是音樂、繪畫、舞蹈、雕塑等等藝術達到高潮時呼之欲出的那種感覺。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證。詩,是一切藝術的入場券。”此意與懷碩之說當可互相印證。
懷碩的藝術論,體大思精,是他專業評論的扛鼎力作。其中的四十多篇文章裡,有些地方會相互重複,但是不論研討的是藝術的本質,藝術與其他領域的關係,中外藝術史觀,或是個別藝術家的評價,何懷碩的論述都“吾道一以貫之”,基本的信念謹守不渝,那便是:一位藝術家努力的方向,應該是在民族性的本位上發揮自己的俱性;如果越過民族性而要追求所謂的世界性,則不但民族性會被架空,而且會發現,所謂世界性實際上只是文化帝國主義泛西化的幻覺而已。但是在另一方面,中國繪畫的傳統累積既久,陳陳相因,對現代畫家的壓力太大,無論在題材或技法上都必須突破,所以向西方借石攻錯亦為生機。不過,取法西方只是一種手段,不能誤為目的,否則就會喪失自己的民族性。同時也不必趕著西方的潮流一路追踪步武,成為西化之奴。中國繪畫需要現代化,但西化不等於現代化;西而不化,就不能為現代化帶來生機。美容,畢竟不是變化體質的健美之道。正如何懷碩在《說美容》一文中所說:“過度'美容'的後遺症就是'毀容'。”他更指出,改善中國繪畫之道,也不盡在向西方取經。例如沿習日久的文人畫,養成了以簡馭繁,以逸代勞,以不畫為畫,以留白為含蓄,以文人名士遺世忘俗自高,甚至淪繪畫為文學雅趣之附庸。於是豪傑之士力圖自拔,而有吳昌碩與黃賓虹向金石的鐵畫銀鉤去求古拙,任伯年與齊白石向民俗的江湖市井去求天真。
何懷碩的結論是:傳統藝術要現代化,外來藝術要本土化。這信念與我在文學上一貫的主張完全相同。
《大師的心靈》一書是何懷碩的畫家論。此書使我得益匪淺,不但可以認識中國現代畫個別的大師,更可進而窺探百年來中國畫史的演變。何懷碩在近百年來的畫壇名家之中,嚴格選出了八位大師,依次為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
《大師的心靈》一書由一流的名家來細說他的前輩,誠然高明,而所附的插圖也選得很豐富,可以大開讀者的視野。例如傅抱石的那幅《湘夫人》,印證的詩境是“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那帝子綽約的豐姿,那漫天降落的楓葉,襯著洞庭層層迢遞的風濤,那種神秘的清淡高雅,雖然沒有波提且利的《維納斯之誕生》那麼富麗,性感,但其微妙的魅力卻不遜色。連屈原見了,怕也會驚艷不已吧。好在楓葉沒用艷紅著色,否則就墮入商業氣息的陋俗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