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產業/企業經營觀察: Rolex 與 Toyota 汽車近年 (Rolex Now Has a Resale Program. The Watch World Quakes.); 汽車電子 (Automotive electronics)與 IC產業:台積電與 Denso公司等等


產業/企業經營觀察: Rolex 與 Toyota 汽車近年 (Rolex Now Has a Resale Program. The Watch World Quakes.); 汽車電子 (Automotive electronics)與 IC產業:台積電與 Denso公司等等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560623756031166

這些小企業主有很多都是民進黨長年的支持者,這些年輕朋友很多過去也都投給了小英總統,但3年疫情,讓貧富差距變大,讓社會相對剝奪感變大,情緒的累積讓所有不滿的問題都被放大。

「我個人覺得,這才是民進黨去年底敗選,最重要的政經與社會因素」。.....林右昌最後說,這個時機點很重要,也是民進黨重新建構社會支持基礎的關鍵。否則,再漂亮的經濟數字,對人民依舊無感。


COVID 19疫情刺激各種奢侈/名牌產品的需求,從Royce 汽車到Rolex 手錶,莫不如此。

LVMH集團業績創紀錄,但尚無法把握中國消費者脈搏

在疫情期間大量購買奢侈品的美國消費者仍在購買。圖片來源:MASSIMO ALBERICO/ZUMA PRESS

奢侈品牌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消費者在結束疫情封控後的消費行為。該行業最強大的公司還無法清楚把握中國消費者的脈搏。

Rolex 這一兩年的重要發展: 括新廠,要招募千名員工。二,從事二手Rolex的買賣經營。這種/些發展,類似十來年前的Toyota  汽車公司。

Jan. 18


 汽車業近十年的最大發展趨勢,就是全電子車 (電池與軟體)。現在美國市場群雄(30多品牌,韓國的現代汽車等等......)並起......。

這些讓豐田章一郎退為"會長" (董事長),讓年輕人來經營面臨競爭新局的汽車廠 (號稱產量世界第一)。



FASHION

Watch Brands Are Having a Great Year. So Why Is Everyone Nervous?

The red-hot secondary market has cooled off in recent months. But that’s not the only thing worrying the industry.



By Victoria Gomelsky

****

名運動員、音樂家

Rolex Mentor and Protégé Arts Initiative - Rolex.org
https://www.rolex.org › rolex-mentor-protege

The Rolex Mentor and Protégé Arts Initiative contributes to global culture by helping ensure that the world's artistic heritage is passed on to the next ...


Rolex 的一些歷史

這些手上沒有封爵戒指的人來說,想要表現身分地位,機會就在手腕上。因此,帶著傳統滴答震動錶心的機械錶,不但歷久彌新,還愈來愈時髦。

在很多人眼裡,所謂高級錶就是勞力士。它的神祕魅力象徵著高流行、高品質、高價位,是最大眾化的高級錶,一年賣75萬隻新錶,二手市場交易量更是龐大。

儘管備極尊容,今年剛滿100歲的勞力士,比起剛過完250歲生日的江詩丹頓(Vacheron Constantin),在有高級錶工藝傳統的瑞士,只算是初出茅廬的年輕小夥子。

其實,勞力士根本不是在瑞士起家。這點跟許多當今尊貴、神秘的名牌一樣,都有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小祕密。勞力士錶雖以準度精密著稱,但這實在不是人們買高價錶的主要原因。100美元的數位錶肯定走得更準確;若為了裝飾買錶,那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應更讓人百看不厭。

勞力士錶成功的原因,歸功於行銷。它塑造出一種讓人想要擁有,也負擔得起的大眾貴族文化。最典型的勞力士買主,就是那些「想要擁有他們的鄰居和朋友都有,或也想擁有的東西」的人,美國鐘錶商協會前會長克里斯擎森說。勞力士的定價正好──高到並非人人都能擁有,但又平實到很多人都能負擔得起。

這是完全不同的價位區隔。像百達翡麗、江詩丹頓、愛彼等名錶,要價從兩萬美元起跳,而積家、萬國、莫凡度、朗格及運動型的百年靈則是一萬美元有找。勞力士定價,則剛好就在五千至一萬五千美元之間。

超人氣高級錶我愛勞力士

今年歡慶百週年的勞力士,
是每個男性心目中的高級錶,
超人氣是怎麼來的?它如何成功塑造出一種讓人想要擁有,也負擔得起的大眾貴族文化?


手錶可是大生意。去年,瑞士鐘錶出口高達94億美元,其中高級機械錶佔50億(平均每隻1700美元)。單一品牌來看,銷量最大的是平價、塑膠製成的Swatch錶,接下就是勞力士的天下了。

儘管財務高度不透明,預估勞力士每年至少有30億美元收入,佔高級錶60%市場。它的品牌價值高達37億美元,在全球品牌榜上排名第七十,超過保時捷、第凡內、卡地亞及Prada。

1905年,勞力士創辦於倫敦,老闆威爾史杜夫(Hans Wilsdorf)是個敢於創新的德國商人,並不是瑞士鐘錶工匠。那時大家還在用懷錶,最好的懷錶來自法國、德國、美國。而勞力士一開始就做腕錶,從瑞士進口鐘錶機件與外殼,組裝後在倫敦出售。

一連串的技術創新,讓勞力士走到今天。1910年,它獲頒第一張由瑞士官方發出的品質鑑定證書。一次大戰後,威爾史杜夫決定追求錶的耐用性,買下「蠔式錶」設計,開始製造防水錶,1926年開始量產,蠔的標誌成為它的註冊商標。

1930年代,勞力士不斷申請新技術專利,被認為是最堅固、準確的手錶。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不屑政府發送的手錶,自費購買勞力士戴,連駐英的美國空軍也跟著英國同僚們戴了起來。

英雄都戴勞力士

這個意外,讓勞力士往兩個新方向大力行銷。首先在大眾眼中,營造至尊形象,成為與英雄人物相得益彰的腕錶(例如,讓飾演○○七情報員的史恩康納萊在電影裡配戴勞力士)。接著,讓每個美國空軍試飛員及太空人手上,都有一隻勞力士錶。

 

七○年代,瑞士鐘錶業被亞洲生產的廉價石英錶打得落花流水。為了再一次區隔自己,勞力士決定往高級市場邁進──不再是給專業人士用的好錶,而是晉級成專業人士都選擇的高級錶。

目前看來,勞力士成功守住了市場。「它是你犒賞自己的禮物,」手錶收藏家、《最好時光:勞力士錶歷史》作者詹姆斯道林如此詮釋。不過,眼看中產階級的大量興起,不少鐘錶製造商都想仿效勞力士,以可傳家的手錶作為宣傳。「高級錶並不跟其他錶競爭,而是跟其他奢侈品及服務競爭,」瑞士錶業協會會長佩許指出。

事實上,今天所有精品手錶廠最大的挑戰,在於人們對自己腕上的錶,到底有多在意。事實顯示,很多人對於手錶,可能已不如他們對於可以衛星定位、播放音樂和影片、管理時間的照相手機,來得更熱情。高級錶的未來會怎麼發展,一句老話,還是交給時間證明吧。

【更多精采內容在本期天下雜誌】

***

目前台積電在日本合資的工廠,起先與Sony 合資,202年,日本最大的汽車部品/系統供應商 Denso 公司加入。


****

 Modern electric cars rely on power electronics for the main propulsion motor control, as well as managing the battery system. Future autonomous cars will rely on powerful computer systems, an array of sensors, networking, and satellite navigation, all of which will require electronics.


 In 2000, the average mid-range passenger vehicle had an estimated $100–200 of power semiconductor content, increasing by a potential 3–5 times for electric and hybrid vehicles. As of 2017, the average vehicle has over 50 actuators, typically controlled by power MOSFETs or other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s.[13]

Another important technology that enabled modern highway-capable electric cars is the lithium-ion batter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utomotive_electronics

汽車電子 (Automotive electronics)

說明

汽車電子是車輛中使用的電子系統,包括引擎管理、點火系統、廣播、車載電腦、車載資訊系統、車載娛樂設備等。在卡車、摩托車、越野車中也會有點火、引擎管理、傳動電子系統的設備,而其他以內燃機為動力來源的設備也有類似設備。而在混合動力車輛及純電動車系統中也有控制電子系統的一些元件。 維基百科


**** 從半導體製造/製程發展的角度看世界的 汽車電子 (Automotive electronics)需求。

過年前寫了一篇台積電第一個歐洲廠落腳德國,分享五百多次,大家很喜歡引述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業界友人「clear mind大俠」的這幾句話:
「台積電現在真的是到處搶劫啊XD」
「台積電現在是到世界各地,拿了當地政府的鉅資補助,在當地大客戶列隊恭迎之下,大剌剌的四處圈地為王,然後,還順道把當地半導體廠商的武功給廢了。」
這篇就是本來很瘋狂想在除夕夜寫的續集,「台積電歐洲設廠,究竟是怎樣把當地晶圓廠武功給廢了?」
先從疫情前講起⋯
傳統的車用IC,主要都是由在地IDM提供的。美國以TI和微芯為代表,日本有瑞薩,歐洲則是NXP恩智浦、STM義法半導體、Infineon英飛凌⋯
IDM模式就是,從設計、晶圓製造到封測,從上做到下、一手全包的業務模式。上述公司都不約而同在差不多時間放棄推進製程,也在差不多的時間,淡出消費電子產品,主攻車用及軍工等特殊市場。
在台積電賺到錢後,拼命投入研發、推進摩爾定律的同時,這些IDM則大多忙著四處收購、鞏固地盤。由於缺乏先進製程,這些公司少數需要先進製程的晶片只能委外(當然主要只能找台積電),甚至在成熟製程產品,當遇到技術或產能不足,他們也開始委託外部專業晶圓代工廠生產。這就是所謂Fablite(輕晶圓廠)的商業模式。
2020年初,全球疫情開始擴散,初期需求急凍,車廠開始對供應商大砍單,有些車廠半導體訂單甚至直接砍到零。沒想到,車市需求很快回溫,但回頭急催車用晶片時,車廠赫然發現,由於疫情帶動居家上班上課風潮,消費電子需求大爆發,半導體市場早已大缺貨,車廠根本排不上訂單隊伍。車子可以整車做好,但即使只缺以區區幾塊美金計價的幾顆關鍵晶片,車子根本無法出廠。
這是平常喊水會結凍的大車廠完全無法想像、毫無準備的情況!
經此一役,全世界汽車廠都學乖了,本來大家都以豐田汽車零庫存策略為師,被教訓過後,現在車廠都知道,車用晶片絕對不能零庫存,否則會有可怕的災難後果。
微控制器MCU (Micro Controller Unit),又稱單晶片微電腦(single-chip microcomputer),是將 CPU、記憶體、電源管理晶片等不同功能整合起來,同時具備運算和記憶功能,應用層面廣泛,應用最多在消費性電子產品,車用電子也是MCU很重要的市場。
一來是因為系統複雜,二來可能是安全的考慮,車用半導體架構通常沒有一顆IC扮演指揮整車的大腦角色。車用電子在不同功能各有不同的子系統,這些子系統都需要指揮運作的中樞,也就是MCU,業內對車用電子更常慣稱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
車用因為安全考慮,相對消費電子,車用半導體技術推進相對保守、緩慢。所以目前歐洲車用半導體廠,製程主要只到40/55奈米的成熟製程。疫情爆發,2020下半年開始全球半導體產能吃緊,車用IC大缺貨,導致美國、日本、德國、歐盟等政府,都來台灣拜託求產能配額,車用最缺的就是他們原本40/55奈米製程的MCU。
車子因為缺晶片而出不了貨,對台灣只是少賣幾顆晶片,無關痛癢,但對汽車生產大國的影響非同小可,這可是會動搖國本的大事。 影響的不只是車廠,還波及周邊龐大的汽車產業衛星工廠供應鏈,這可是會直接衝擊國家GDP、失業率的大災難。
在疫情之前,車用其實是非常具有地域性又排外的市場。全球車用MCU 產量超過八成集中在六大廠,包括恩智浦、瑞薩、意法半導體、英飛凌、微芯及德州儀器。台積、聯電做車用半導體相對偏少,在全球還排不上供貨主力。
經過一場疫情,全世界發現只有台積、聯電這樣的超大產能專業晶圓代工廠可以快速拉貨,兩家因此順勢在車用市場大練兵,漸漸加入車用供貨主力行列,這個意外的發展,其實是被車廠跟各國政府跪出來的。
現在台積電去德國蓋廠,是28/22奈米成熟製程,在歐洲很可能已經是最先進製程了(雖然這點我沒有百分百確定)。無論如何,台積這個廠的車用產品,無論產品組合、規格、良率,輕鬆打爆歐洲現有IDM,絕對是肯定的。
隨著車用電子的進化,未來一定會用到更多先進製程,但現在28奈米被視為可預見未來車用主流的甜蜜點,未來幾年對歐洲車廠已大致夠用。引述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最近的發言:「車用晶片有八成是一般晶片,適合28奈米以上製程;其餘兩成才是ADAS(自動駕駛系統)等先進晶片,可能要14奈米以下的製程生產。」
模擬一下台積電德國設廠後,未來歐洲車用市場的可能衝擊:
28奈米輕鬆碾壓現有IDM的產品,良率更好效率更高、耗電更低、相同規格成本更低,再來連產品規格都會被快速推進。
現在多顆獨立的MCU,未來有可能被漸次整合,顆數減少,但每一顆的功能變強,將車用電子推進到下一個世代。這對車廠來說是福音,但對現有IDM絕對是個噩夢。
已經可以預見,這些IDM未來(其實現在已經開始XD )最大的糾結是,到底要不要加碼投資蓋廠、追台積電的製程?
蓋下去無法競爭,只是讓自己的投資變成尾大不掉的包袱;不蓋廠讓台積電獨走,未來勢必成就台積電一個人的武林⋯
台積電歐洲設廠,怎麼廢掉當地晶圓廠的武功?劇情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