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9日 星期日

知新集:吳魯芹(1918——1983) 《餘年集》等等( 學生葉維廉、記者丘彥明等的懷念;譯/著的混淆 (彭淮棟).......) 特展|「現代」文青養成術──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


知新集:吳魯芹(1918——1983) 《餘年集》等等( 學生葉維廉、記者丘彥明等的懷念;譯/著的混淆 (彭淮棟).......)    特展|「現代」文青養成術──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  

 吳魯芹(一九一八——一九八三) ( 學生、記者等的懷念;譯著的混淆 (彭淮棟).......;)


此書近30年未讀 現在重讀 有太多東西 可以呼應
譬如說 洪範版 112 頁 談紐約時報的 William Safire 先生
我在他生前寫過一信請教
他在周日紐約時報雜誌專欄中還特別處理我的"讀者投書"......


餘年集

作者:吳魯芹,
出版社:
台北:洪範 1982

上海書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本書為吳魯芹個人專集,1985年(sic) 洪范書店出版。 本書由董橋、劉紹銘、李歐梵,余光中陳子善,葉兆言、孫甘露、傅月庵深情推薦。
一位有學養、有風度的散文家,功力勻于字行間,情思入于化境。輕鬆地游走在 中外優秀文章之間,既有兩方的隨筆傳統,又有中國的散文精髓,非但處處都是學問,而且處處都有哲理。



吳魯芹(一九一八——一九八三),字鴻藻,散文作家,英美文學教授。上海市人。畢業於武漢大學外文系,先後任教於武漢大學、貴州大學、台灣師範學院、淡江英專(今淡江大學)、台灣大學等,策劃英譯當代中國文藝作品。一九五六年與友人聯合創辦《文學雜誌》。一九六二年赴美,任教於密蘇里大學等。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美國去來》、《雞尾酒會及其它》、《瞎三話四集》、《餘年集》、《暮雲集》及報導訪談當代歐美作家的《英美十六家》等。



談其文不知其人,可乎?
自序
談自己:
六一述願
記殘年三幸
附:仰望晴空
書的書房
說舊事:
我的大學生活
記珞珈三傑
記雷儆寰與趙君豪的拉稿作風
發議論:
又是些不中聽的話
救救英文
論讀書人與懷才不遇
不受干擾權的防禦戰
“旅遊只宜提倡說”
留足跡:
訪史坦貝克故居
翡冷翠夜夢徐志摩
非遊記
序·跋·評:
《英美十六家》自序
附:不虞之譽
《歲月長青》序
人猿泰山·張翼德
外行人看大小三展
評散文



***
學生  葉維廉
者丘彥明


初識作者丘彥明,其實是從她的一篇吳魯芹訪問稿開始,而找到這一本《人情之美:記十二位作家》,可以說是相當令人驚喜。
這十二位作家包含了多位文壇大老,如臺靜農、梁實秋、葉公超、吳魯芹、白先勇、高陽、王拓,以及幾位傳奇人物,如張愛玲、三毛、孟東籬、王禎和以及去年底仙逝的西西。
二版更增加了附錄〈從「波麗路」到「明星」——三十年來台灣文人與咖啡屋窺探〉這一篇長文,相信也是許多資深文青懷舊之地。
以下摘要分享一篇丘彥明訪談王禎和的〈張愛玲在臺灣〉,彌足珍貴。
人情之美:記十二位作家
作者:丘彥明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15/04/10
語言:繁體中文
一九七九年八月進入聯合報副刊,由於工作需要,頻繁與作家接觸。主編瘂弦先生為了磨煉我,把許多訪問作家的機會交給我。從那時起,在職業的「強迫」之下寫了不少長長短短的訪問稿,發表在副刊上。
回想這十二位作家,與我不是如師便是為友;和他們的交往,讓我深深感受到「人情之美」。
作者簡介
丘彥明
原籍福建,生於臺灣,現居荷蘭從事寫作、繪畫,蒔花種菜。
臺灣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油畫系肄業。
深圳商報文化副刊專欄作家,藝術家雜誌、藝術收藏+設計雜誌海外特約撰述。曾任臺灣中國時報記者、編輯,聯合報副刊編輯,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等。一九八七年獲臺灣金鼎獎最佳雜誌編輯獎。二○○○年獲聯合報十大好書獎及中國時報十大好書獎。另在台北、比利時、荷蘭舉辦過個人畫展及參與聯展。
著有《浮生悠悠》、《荷蘭牧歌——家住聖安哈塔村》、《在荷蘭過日子》、《踏尋梵谷的足跡》、《翻開梵谷的時代》等書。
【Excerpt】
〈張愛玲在臺灣〉
一九六一年秋天,張愛玲悄悄來到了臺灣。即將離臺,被一位晚報記者發現行蹤,在報紙上寫了小小的一段新聞,張愛玲只淡淡的表示:她來臺灣是拜訪親戚。作家水晶讀到那則短短不到一百字的消息,對王禎和說笑:「那名『親戚』就是你。」
二十五年過去,禎和不曾向別人談起張愛玲,也不曾寫下隻字片語。當《聯合文學》雜誌決定在第二十九期做「張愛玲專卷」找到他時,他還說不是時候;經過數次密談,他點點頭:「讓我試試!」
半個月之後,一九八七年一月五日我收到禎和一封限時信:
彥明:很抱歉,元旦四天假都花在寫回憶張愛玲。寫到一月四日很晚的時刻,把稿紙都撕了……
讀罷信,我心中不忍,立刻撥電話給他。他一聽出我聲音,立刻很懊惱的說:「很抱歉,我真的寫不下去。」「我懂,完全懂,沒關係,不要這篇文章了。對不起,這些天讓你那麼痛苦。」
張愛玲卷籌備得差不多了,最重要的兩篇文章卻落空,心中悵悵然:一,原擬請林以亮先生記張愛玲的電影劇本寫作生涯,因為張愛玲替電懋寫劇本時,林以亮先生是該電影公司的製片,相交極深;他身體違和,不便勉強。另一,希望禎和雜憶張愛玲,他卻寫不成。
沒有這兩篇文章,專卷似乎變得灰灰濛濛了,而張愛玲這樣一位重要的作家,要做她就得做得像個樣子,否則便不要做了。因為這種感覺,整個月日子過得沉沉鬱鬱。農曆年假之後,我忍不住拿起電話撥給王禎和,狠著心說:「明天下午兩點我來找你。」
一九八七年二月三日下午二時,我們兩坐在臺灣電視公司的電影存片室,進行了下面的訪問。
丘:為什麼寫「雜憶張愛玲」,寫到最後卻把稿紙全撕了?
王:元旦四天假都花在寫回憶張愛玲,還打電話到花蓮,查問一些事情。我耳朵不好,都是麻煩我太太替我詢問。可惜的是,時間隔得太長,二十五年多了,沒人記得起來。每天寫了撕,撕了寫,寫到一月四日很晚的時刻,頓然一悟——我寫張愛玲,那種文章會像「少男少女」寫的,我步入中年了,不好意思!覺得不宜寫,便把稿紙都撕了。
丘:但是單寫她在花蓮的遊記,不是頂有意思的?
王:我覺得此類文章價值較小,特別是研究價值小。我剛讀了《聯合文學》二十八期「關於沈從文專號的迴響」,蔡源煌教授提到:沈從文專號卷五評論部份,朱光潛先生的兩篇參考價值較小。如果評論部份再充實一點,可能更有意義。評論文章,除了要求批評的洞察力,也應力求周延;惟此,配合作家作品之精選一併刊出,更能夠評估該作家之成就。
寫張愛玲到花蓮遊玩觀察,實在沒什麼意思。這樣一位文壇重要人物,寫對她的「驚鴻一瞥」,覺得很俗套。何況那幾天的旅遊,也沒什麼特別的,引不起讀者的興趣,萬一壞了她的形象,這樣是不好的。
丘:西方很流行做作家的傳記。而沒有史料,傳記是做不起來的。正如你所說,張愛玲是公認的中國文壇重要人物,而她的生平少人知,除了她自己在《流言》一書中所寫的幾段,其他資料實在少之又少。製作「張愛玲專卷」的重點即在於「史料」。因此,不論如何,我們希望你能提供一些張愛玲在臺灣的資料。畢竟,那是她到臺灣唯一的一次。
王:張愛玲來臺北,在國際戲院(後改建為新世界戲院)對面餐廳和殷張蘭熙、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歐陽子,麥加錫夫婦(美國新聞處處長)以及我見面。
張愛玲到臺北,暫住麥加錫在陽明山的家裡。那是一幢在陽明山公園附近巷子裡的大別墅,僕從如雲。
張愛玲與麥加錫夫婦尚未抵達餐廳之前,殷太太說:「我們都沒見過張愛玲,大家來想想她是什麼樣子。我問麥加錫先生,他說張愛玲很胖很邋遢。究竟有多胖多邋遢?」我們一聽都很失望,不願再想。
這時,張愛玲出現了,大家眼睛一亮。哪裡邋遢?乾乾淨淨的,而且一點都不胖,雖然不是頂漂亮,卻是「可看性」很高。
後來我們決定封麥加錫先生是「效力專家」,因為他的「手法」,使我們看張愛玲是加倍的美。
……
丘:什麼因緣,張愛玲到花蓮一遊?
王:她讀我的小說〈鬼‧北風‧人〉,對裡面的風土人情很感興趣,特別寫信給麥加錫希望到花蓮看看,所以麥加錫先生就聯絡了我。我們那晚在國際戲院對面聚餐之後,第二天就出發了。我們先搭火車轉蘇花公路到花蓮。因為火車沒對號,美新處的職員還先到火車站去替我們佔座位。
丘:能否描述一些你帶她到花蓮遊歷的情形?
王:去花蓮途中,經蘇澳公路局餐廳用飯。隔我們幾桌之外有一張桌子,圍坐了七、八個婦女。她看了一會兒對我說:她們大概都是小學老師吧!我看了一下,覺得她推斷得很有道理,因為那幾位女士穿得很樸素,卻又相當活潑。
我帶她遊花蓮市,在街上逛,後來走到陋巷,碰到妓女戶小姐在店裡跳曼波,她覺得好有趣。於是,第二天在我四舅父的安排下,引她一遊「大觀園」(一甲級妓女戶之名稱)。她看妓女,妓女坐在嫖客腿上看她,互相觀察,各有所得,一片喜歡。她的裝扮,簡宜輕便,可是在一一九六一年的花蓮,算得上時髦,又聽說她是美國來的,妓女對她比對嫖客有興趣。
接著也在我四舅父安排下,參觀酒家。酒客對她比對酒女更感興趣,還邀她入座共飲。
……
丘:對於你的小說,她的看法呢?
王:她看過我的〈永遠不再〉,說:你相當有勇氣,山地生活這麼特殊的背景,你敢用意識流的手法。意識流通常是用在日常生活,大家熟悉的背景。她一語驚醒我,從此以後再也不隨便新潮、前衛了。
丘:她不是也讀過你的〈鬼‧北風‧人〉嗎?
王:她認為我用鬼魂結尾不太妥當,因為整個小說是寫實的。但,又說,她把我這個故事唸給外國人聽,他們聽了很喜歡,很喜歡那「氣味」。
由於張愛玲的看法,我後來出書時,曾經把整個結尾刪掉,可是後來又把結尾恢復。所以〈鬼‧北風‧人〉現在有兩種本子,一是刪掉結尾的,一是沒刪去的。
丘:她有沒有提到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歐陽子等人的小說?
王:我陪張愛玲去花蓮旅行時,奉白先勇之命帶了一套完整的《現代文學》雜誌送給她。張愛玲說她行李多,她沿路把雜誌看完再還我。
我還記得她在我家,捧著木瓜用小湯匙挖著吃,邊看《現代文學》,神情模樣那麼悠閒自在。二十五年過去,那姿態我居然記得那麼清晰,覺得她什麼都好,什麼都美。
她讀到金恆杰的小說,一篇說自殺的小說,主角吃了很多顆安眠藥卻沒死。後來,在花蓮我家,她胃腸不好得吃藥;她說,她想起金恆杰的小說,怕藥房裡的藥是假的,不敢吃。後來我舅舅騎腳踏車,她坐後座,帶她去醫院診治拿藥。
……
丘:之後,你們一直有消息往來。真沒再見過面?
王:一直有通信。我還記得,看到《今日世界電影》雜誌刊登張美瑤演《吳鳳》的兩張劇照,山地姑娘打扮;回想起我們去看山地舞的情形,便把照片剪下來寄給她。
我去當兵時,看到相思樹、相思豆,也寫信告訴她。
看到她寫的劇本拍的電影,打抱不平說導演怎麼能拍成那個樣子?她置之一笑。
畢業當完兵,我到國泰航空公司服務,有機票可以免費去美國。我寫信給她,說要去波士頓看她。她回信說,歡迎我去,不過她家比較小,安排我住旅館。
那是我第一次出國,什麼都不懂,也沒找朋友,去到紐約,拿著地圖迷迷糊糊的找不到灰狗巴士站,很著急,打電話又打不通,結果在紐約兩星期也沒玩到。後來我寫信給張愛玲,她回信說,等了我一天,第二天頭痛了一日。
這次沒見到面,我後悔至今。等到幾年之後我去愛荷華,她已搬到洛杉磯。我寫信希望見她,她已不見我,回信:「相見不如懷念」,你應該瞭解我的意思。我更後悔那次沒去波士頓與她見面。
當然,她住洛杉磯我是找得到她的,因為她住的地方是莊信正幫她搬家的,她的房東對她很感興趣,她一直躲。我後來從愛荷華到洛杉磯就暫住莊信正家。我想了想,還是尊重她的決定,把要送她的花蓮大理石托莊信正轉交。
丘:與張愛玲的這一段「文學因緣」,還有什麼值得記憶的?
王:有一天談到小說,她說:「我們的小說都不去分段,都是長長的。我的短篇小說都比別人的短篇還長。」她講「我們的小說」,「我們」這兩個字讓我「受寵若驚」。那時候真年輕,回想起來,真有趣。
她還曾提到,從廣州坐火車經深圳到香港,民兵檢查她時,她很緊張,因為護照上用的是一個筆名。民兵問她:「你就是寫作的張愛玲?」她很緊張的答:「是」。那民兵就讓她出來了,沒有留難。
丘:與她的交往,你是否受了些影響?
王:我這一生有三件事受她的影響很強烈:
第一,是講國語。她說,你們福建人「ㄈ」音和「ㄏ」音好像分不清。從此以後,我再次遇到要發這兩個音時,會特別的小心,不希望錯誤。
第二,我以前說到「噱頭」兩個字,「噱」是讀「ㄐㄩˋ」。她說:噱頭,上海人是唸「ㄒㄩㄝ頭」。從此以後,遇到我沒唸過的字,我一定要先查字典才說出來。
第三,我們看山地人結婚喝酒,我說:「他們表情很憂鬱。」她聽不懂,我改用英文說「憂鬱」就是「Sad」。她說:你講話很文藝腔。自此,我講話,一定小心避免掉「文藝」的字眼。
丘:從這裡更可以感受到張愛玲的真實無飾,以及觀察事物、生活的敏銳。
王:前面這些說來拉拉雜雜,像流水帳,我真不喜歡。但是,還是讓你與我共用這段回憶。這些事想起來,真溫暖,可是寫出來,就覺得沒意思,尤其過了二十五年,大家年紀都大了。寫出來,更沒趣味。我是不能寫。
我覺得應該找批評家,寫有關她的小說藝術,這樣才有意思,對大家才有益處。
張愛玲是作家,不是明星,大家關心的是她的小說,不是她的起居注。
丘:禎和,談了一個下午,謝謝你,我在這個訪問中學到了很多的功課,也得到很多的啟發。這實在是一段美麗的回憶。我們沒見過張愛玲在臺灣其他的照片,大約只有一九六一年你們拍攝的這張。正如她的文章一樣,她在我們的印象中:永遠是遙遠的,美麗的,這種感覺真好。
王:後來沒見面是對的。讓我記憶中她永遠是那青春的一面。其實我應該寄張現在的照片給她,告訴她我也老了,請她也寄張現在的照片給我。不要,還是不要,還是留著以前的記憶吧。真是奇怪,我真的能把關於她的每一件事,每個動作,說的話都記得清清楚楚的,包括她喜歡戴的大耳環……。
丘:我想張愛玲看到這篇訪問,感覺會很溫馨的,像一幅油畫,年代越久遠,裡面的線條、色彩,越清晰的浮現出來,帶回往日的美麗,停佇成永恆。
我看見禎和笑著、笑著,回到了大學二年級的秋天……。
原載一九八七年三月第二十九期《聯合文學》,二○一四年修訂


***


🏛️在美新處的舊館址,聽美新處的故事🏛️
11/19上午「『現代』文青養成術──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特展的導覽活動,在美新處舊館址、今日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辦。1950年代當臺灣正處戒嚴時期,美新處為進行公共外交而供應的訊息,成為島內人民的外來藝文資訊供應站,更為當時臺北重要的文化據點。時至今日,透過這次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及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合作,當時的美新處的舊館址——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講述美新處對臺灣文壇發展的深厚影響。
這次導覽活動特別邀請策展人之一、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王梅香老師,沿著展覽展示內容解說,從1950年代臺灣接受美國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之後,美國文化如何逐步的遍及臺灣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而美新處也扮演了引介歐美現代藝術進入臺灣的關鍵角色;而談到美新處對東南亞華人最重要的宣傳雜誌之一《今日世界》,在展場中設置的「《今日世界》封面濾鏡」,透過互動拍照模擬成為《今日世界》封面主角,不僅即時模擬投影在展場中,還可透過QRcode下載相片留存。
美新處除了帶入的美國文化及科學新知,還集結培養1950-60年代臺港兩地最重要的譯者、支持美國《文學雜誌》與《現代文學》刊物的發行、美國經典文學的中譯本發行及臺灣文學外譯,也邀集當代藝術家於美新處辦展,如廖繼春、席德進等等多位藝術家於美新處展出,除了是現代藝術創作者的難得舞台,所展出的美國現代藝術作品,也成為藝術家吸收歐美現代藝術風格的來源。還有許多珍貴元件,歡迎您撥空親眼見證。
特展|「現代」文青養成術──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
.展期:即日期~2024年1月21日
.地點: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二樓南翼/台北市南海路54號
.指導單位:文化部.內政部
.共同主辦:國立臺灣文學館.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協辦單位: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