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點郵局帳戶、太擠;行政樓的噴水池;
幽默
To All,
首先得謝謝沈金標同學。
前年湯第一次以校長身份來北加州時,對校友們說大家應該"少講話,多出錢"。一直是以為自己的耳朵有問題。 現在才知道那是他到處見校友時都提起的口號,不是我的聽力不好。 那次聚會,我還是忍不住說了幾句話, 但想在當場捐款的意願卻一點都提不起來。
半年多以前,還未聼到有人在談"萬年董事",就獲知有幾位曾大力並繼續不斷捐助母校的校友己在採取觀望的態度 了。原因似乎都是對湯校長的理念和溝通能力產生懷疑。
如果有些同學真正想支持湯校長的話,或許應該先支持他一開始就希望校友該做的事 - "少講話,多出錢"。至少也應該在輕易而免費簽下自己名字時, 嚮應一下他的那個募捐計劃 - 台灣校友每人每年一萬台幣,海外校友每人每年一千美金。 有人估計這計劃僅一年的總值就可超過東海近年來平均每年捐助總數 的二十倍(尚未親自計算過,但看來似乎合理)。東海真的有救了! 你們都支持了嗎?對我而言,這個祗有口號而無藍圖的募款計劃, 天真得幾乎有點令人心痛。也許湯校長祗要求求上帝賜福, 奇蹟總有一天會發生的???
我不想見到"少捐一點錢給東海沒關係,多幫我講些好話才重要"現象的出現。
除了喉嚨太癢的時候,也不想浪費太多的時問去打口水仗。免得撕裂了更多"東海人"之間可貴的感情。 還是想想如何才能真正地去幫東海吧!
陸志舜 [一屆物理]
P.S. 原想"入境隨俗",在我的名字後面加上一些頭銜,在信中"順便"寫一些我的豐功偉業,或許可以增加一些我說話的可信性。 但想了一下發現我們都是從東海畢業的, 大家的資商大概也不會相差太大。 而對人對事分析的能力又不一定和學位或職位的高低有關。最後還是 放棄了這 take an ego trip 的機會。
我們過60歲的人,常常如陸學長說的,自我介紹時,說得太多,這他叫順勢take an ego trip,如底下鍾某;有人說得太少,如蘋果日報投書的某學長,他忘了自己可能是東海"萬年董事會"的最長記錄保持人:大於21年.....朋友,我叫鍾漢清,1975年畢業於工業工程系。我是旁觀者,除1987於建築研究所,1990-191年於化工系兼過"管理學"之課外,平常只會與我太太捐點小錢、請美國朋友WWS回東海講座(非正式的講座,2008),關懷母校。(我2013年年底,接受朋友波若威公司吳國精董事長捐贈修繕東海路某棟,當童院長的宿舍--她計畫將客廳當陳先生文物展示;2014年5月,我預測湯校長無法有下一任,將我的看法告訴他們 (吳、童)。他們後來同意改為捐錢給文學院方式.......這案子,湯校長可能有點私心,不過我認為這是校長的"特權",沒什麼。)
另外一個 "took an ego trip" 的例子,請查校牧送鄭捷4本書的第4本。提示:作者姓湯。
東海大學的董事會及其他
2010年我出書"系統與變異",其中有章節談到董事會:談公司 (組織) 治理:董事會.... 說一些董事會的故事... 董事會的運作:
http://hcnew.blogspot.tw/2014/02/hc-2010-80-86.html
在2011.3.13,我寫封email 給沈金標兄,告訴他參加台北場的"關懷母校座談會" (董事會有3位校友兼董事參加。會議中,沈兄與江董正面衝突......)的一些感想,其中一段:
"現在東海管理團隊,從董事長到校長,可能都沒ownership ....
我很欣賞一些"放話的人" 。他們有以前的學務長等很忠懇 :
董事會要多花點錢給學校; 多了解逢甲 東吳 ....其他私立大學的奮發圖強, 超過東海。
重要表達的是:必須有董事會組織法和考績法的制定。"
2013年11月,我們在台北的"傑出校友演講會",與汪董事長有2小時的互動,之後我熱情地寫7~8篇短論。
現在的曾董事長是牧師、校友,對東海當然有ownership。他在新竹的校友會,講了類似下文的"開會密度":
"美國故國防部長Caspar Weinberg(1917-2006)退休之後,極力爭取當哈佛大學的董事。幾經周旋,董事會說,這不是個掛名的榮譽職,你有時間全程參加每兩周召開的會議嗎?他答應並做到了。[16]"
我是一開始不會對新校長有不實際的期望的,所以湯校長新任時,跟迷於新校長的沈金標兄打趣:等著瞧。
有位校友經常給湯校長寫信,後者煩了,就請巢副校長轉話。
拉雜寫些感想,希望有心人一起思考、行動。
Management 管理學新生: HC 2010 :談公司 (組織) 治理:董事會.... Replacing the board、 說一些董事會的故事、 董事會的運作
HCNEW.BLOGSPOT.nippon.com 繁體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