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悼雷驤先生(1939~2024): 讀者身分的重要:要多讀 其作品 ,尤其是:雷驤獻給Amy的數十本圖文書:例如第37 本書《風景--昨日的,今日的》 文訊 7月號/2024讀後感想 對話0623 2024 3/10 。摯友王孝廉,張桐生夫婦。《文學漂鳥》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301200602987604
雷驤逝世一生用筆與鏡頭記錄台灣 作品橫跨小說繪畫攝影創獨特風格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30日電)作家、畫家、紀錄片導演雷驤29日逝世,享壽85歲。他不只創作能量豐沛,更長期於社區大學、大學授課,投入美學教育,回饋社會。他曾說,創作令他快樂,因為能在狹窄生活中創造一個世界。
出版人傅月庵曾被雷驤喻為「文學的知心」,他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雷驤身分多重,會寫作、畫畫、攝影還能拍紀錄片,但也因為多才多藝,文學成就容易被忽略,雷驤最常見的創作形式就是一篇插畫搭配一篇文章,懇切而獨特地寫出他的經歷與回憶。
雷驤首度發表攝影作品也與七等生有關,七等生於1969年出版首部小說「僵局」時,初版封面影像便是出自雷驤。1970年代,雷驤在作家黃春明引薦下進入中視,並成為「哈哈樂園」節目團隊成員之一,就此開啟電視作品製作之路,曾編導影集「映像之旅」及「大地之頌」獲得電視金鐘獎。
「他不是口號式的喊愛台灣,但他從1960年代開始就拍下、畫下、寫下很多變化」傅月庵說,雷驤是不花俏的作家,但這個時代不吶喊、大聲呼叫就容易被忽略掉,但也凸顯雷驤質樸、實在的個人風格。
作家廖玉蕙長年來與一幫友人如版畫家何華仁、攝影家翁清賢等人共組「畫友會」,年紀稍長且擁有美術底子的雷驤被眾人稱呼為「畫友會校長」,她表示,雷驤自2016年大病後可見畫風變化,「出現非常多鮮豔的色彩,那場病反而讓他更振作。」眾人逢年過節會攜家帶眷相聚,親切的雷驤總能受到孩子們喜愛。
廖玉蕙分享,雷驤也長年投入美學教育,走動於不同學校、社區教導學生繪畫及攝影,雷驤深受學生喜愛,還曾有大批學生為他舉辦壽宴,她同為教育工作者也感到敬佩,「他早期是當小學老師,後來授課、服務社會,真的是很了不起且有教學魅力的教育者。」(編輯:戴光育)1130530
雷驤追思會作家齊聚 李遠推崇:熱愛生命的藝術家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23日電)藝術家雷驤今年5月辭世,享壽85歲。追思會今天在台北二殯舉行,作家文友齊聚,文化部長李遠推崇雷驤是熱愛生命、享受生活的藝術家,出版人傅月庵則說雷驤永遠對世界充滿好奇心。
李遠今天全程出席追思會,表達對好友深切懷念,並代表致贈總統褒揚令。
追思會中,大女兒雷光夏回憶父親雷驤離開前,母親、妹妹與她在父親床前陪伴的午後,當時父親似乎想傳遞著心中雖有不捨,但也想傳達「我是沒有遺憾離開」的心情。
雷光夏說,她相信父親同樣想把這份「沒有遺憾過完一生」的感受傳給所有人,所以特別以父親雷驤最愛的一首歌「人生的禮物」紀念父親,也傳遞給所有「陪伴父親看見落日美麗的朋友」。
資深出版人傅月庵在追思會中表示,雷驤最怕「偉大」這兩個字,對於雷驤最好的形容應該是「自然」,雷驤一輩子從來不說違心的話,也不陷於意識形態的爭執,永遠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用心過每一天。
文山社大創校校長蔡傳暉表示,他特別感謝雷驤當年不辭辛勞、遠從北投家中定期至文山社大教課,也熱情接待學生到家中討論藝術與生活。
東美出版社總編輯李靜宜同時也是雷驤的學生,她表示雷驤不只著重繪畫技巧,更常鼓勵學生將生活中所見的美好與感動記錄下來,雷驤的溫暖與熱情,讓「雷家班」學生遲遲不捨從老師的課堂畢業。
根據文化部發布新聞稿,雷驤半世紀以來的創作生涯,兼具文學作者、插畫家與影像工作者的多重身分,畢生獲獎無數,包括金鼎獎、金爵獎、金鐘獎等各領域最高榮譽,2018年更榮獲台北文化獎,全方位的創作成果,為文化界所推崇。
新聞稿指出,在「全身文化人」的雷驤身上,體現攝影、美術與文學的辯證與交融,他擅長以文字說故事,也透過影像訴說個人、家族記憶與時代歷史,同時親身致力人才培育,任教各地學校,將美學深耕台灣,對藝術創作的執著與人文關懷的堅持令人動容。(編輯:張雅淨)1130623
廖玉惠 2024.06.23告別—送別雷驤大哥
5/28日前幾天,我被醫生宣佈罹癌,有如晴天霹靂,我內心煌然。忽然莫名其妙地想起,我必定要跟雷大哥、Amy姊報告。
當時,我們已有一段時間沒聯繫,因為知道Amy姊生病就醫,不敢多打擾。但無論如何就寫了訊息給Amy姊:「我病了。」Amy姊回覆,她好些了,但雷大哥卻肌無力的舊疾復發,日漸羸弱。
然後,我們講著、講著,次日,居然就傳來雷大哥走了的消息。我一時難以接受,靜靜流下眼淚。私心裡,我把這個靈犀一點,當作一個相互牽絆的聯繫,跟雷大哥的告別。他等我們,捨不得走,就等著跟我們告別。
雷大哥是個有個性、有原則的紳士,他誠實且誠懇,絕不跟人虛與委蛇,跟他交往就是安心。有關雷大哥的斜槓人生及在文學藝術上的多元發展,諸位可以在 下一期的《文訊》上參看我寫的哀悼文,我不在此贅述。我要談談我們一家人跟他的關係。
雷大哥是我們全家最愛的長輩。是孫女口中最愛的雷爺爺;是兒女、媳婦最尊敬的雷伯伯;也是我和外子最親密的朋友。無論在人生的什麼階段,我們都仰賴雷大哥、Amy 姊的的引領。
外子跟雷大哥一起畫畫;我欣賞他的創作,也跟他學習為人處事的原則與俐落不拖泥帶水的人際關係;兒子當兵前,雷伯伯和雷媽媽在家置辦西餐,從餐前酒到最後的甜點,一樣不少,兒子接受到成年人優渥的款待,感覺備受肯定。
如今,幾十年過去,兒子很驕傲能在晚近跟雷伯伯有更多的接觸。剛才播出的影片裡的對談就是由他掌鏡。另外,他還有機會在雷伯伯於國美館出版的攝影集裡擔任圖片編輯。他們的約會一逕訂在午後三點。
午後三點的約會,喝咖啡、吃點心、挑照片、喬鏡頭、討論再討論,斟酌再斟酌,甚至幫忙修理屋裡出軌的門板,⋯⋯這些都成為他最珍貴且美好的記憶。
女兒出國時,雷伯伯、雷媽媽買了成套畫具,要她寂寞時向繪畫靠近。女兒感動得淚盈於睫。
孩子們在人生徬徨或轉折的階段,都接受他們夫妻倆殷勤的安撫與照應,感受無比的溫暖。總之,就像我在哀悼文中所說:他是我們一家人最最美麗、最重要的邂逅。
我們一群畫友曾尊稱的校長雷大哥就這樣走了。以往曾經的密集歡會;遠程、近距的旅行;談心、飲酒、聚餐、畫模特兒或寫生⋯⋯一切的一切,彷彿俱往矣,卻又鮮明如昔,熠熠發光。
依照雷大哥的個性,我相信他一定不希望我們流淚送他,我就簡單祝福他歡快自在的帶著大家對他的愛前行;我們則挾帶著各自跟他的緣會,繼續努力活下去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