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日 星期五

美國政局百年對照 1924 vs 2024 紐約時報 Devided and undecided, 2024's American rhymes with 1924's。火戰車,巴黎奧運漢清講堂;《你沒讀到的美國 – 李中志的玉米田》2024「唐山講座0704」......。 陳文發《作家書房2014》202104.21/20240705雷驤 雷光夏 小故事/黃靈/李喬芝/莊永明/鄭清文/林佛兒、《書寫者,看見》(台北:允晨) :柯慶明;<書寫者‧看見>逢時的見證者



今晚在赤峰街的春秋書局,姚孟昌談電影《火戰車》與2024巴黎奧運,精彩!蔡其達
李老師的講座要開始了。昨晚和中志兄的座談,
有很多感觸很深的交流。

一個成文法裡總會有許多漏洞。
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
表現在他們會紛紛去鑽那些漏洞,
還是站出來保衛國家不讓人去鑽這些漏洞。

今天我們看到的國會多數暴力,
不但不保護國家被這些漏洞所傷害,
反而千方百計地設計更多漏洞。

當許多台灣人都已經理解:
就算這部憲法再過時再爛,
他就是我們僅有的國家、僅有的憲法,
只要我們好好保護他,還是能守護我們的國家;
這時卻要想盡辦法消滅他的人,
其實是那些中國國民黨和台灣民眾黨的政客。

其心可誅。
可能是 1 人和文字的圖像
七月四日美國國慶,在唐山書店的「唐山講座」鎖定美國大選,由我主講,歡迎蒞臨。以下文稿:
去年新書《你沒讀到的美國 – 李中志的玉米田》發表時作者李中志教授曾在「淦話咖啡因」接受訪談,訪談的重點在這本書寫作的心態與個人風格。今年李教授出席「唐山講座」,受到唐山書店老闆陳隆昊的邀請,將於「唐山講座」介紹此書,等於第二度接受「淦話咖啡因」梁國淦教授的訪談。剛好遇上紛擾的美國大選年,頗為應景。梁教授還特地建議將時間訂在七月四日美國國慶,饒富意義。配合美國大選,訪談將縮小範圍,不做全書導覽,而是聚焦在第一章「美國民主的舞步,總統大選裡的迴旋曲」,希望能讓有興趣的人更深入了解美國總統大選制度的演進史,並對照今日的狀況,川普風格與帶罪參選的問題。此外,台灣的憲政危機也越演越烈,早已是大家關心的焦點,台美兩地何去何從?法政學者的專論汗牛充棟,但未必能引起共鳴,而民粹式的呼籲也解決不了問題。李中志教授理工背景出身,加上他長時的人文關懷,透過理性與感性、過去與現代的對話,我們或可看到一個共同的世界與未來,而且是美好的。
訪談前言
第一章:美國民主的舞步,總統大選裡的迴旋曲。
1. 美國的選舉人團制
2. 不完備的美國總統選舉辦法
3. 美國政治的城鄉分裂
4. 午夜法官,政治與司法的糾結
5. 言論自由的叢林法則
美國四年一度的大選又至,拜登與川普再度對壘。川普四年前拒絕接受選舉結果,還以國會暴亂收場,四年來餘波盪漾。司法部早已對川普展開調查,零零總總的指控,從借勢借端扭曲選舉結果到陰謀叛亂。川普使出渾身解數要阻礙審判,但五月底陪審團對川普封口費一案做出有罪判決,讓川普成為第一個極有可能當選的帶罪總統候選人。眾所皆知,川普的扇動力極強,利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口號煽惑支持者,指控對手把美國變成第三世界國家,不但選舉舞弊,還指揮司法,對他做政治追殺。分裂的美國不但沒有因選舉落幕而癒合,四年來各說各話,連司法介入也無法止爭。
其實川普的乖戾行為未必能得到多數理性選民的支持,若沒有所謂的搖擺州,重返白宮的機會不大。這是美國總統選舉十分特殊的景象,若能掌握少數的搖擺州,便能掌握邁往白宮的通道。檢視這些紛擾,既有時代的產物,也有美國民主制度自始就存在的隙縫。前者如城鄉差距造成的政治取向迴異,後者如選舉人團制與語焉不詳的選舉人計票方式。不深入這些制度隙縫,其實很難理解這個民主第一大國,何以走到今天的面貌?一旦川普鑽制度隙縫而得逞,就如打開潘多拉的盒子,希望還存在嗎?美國將從此加入民主失能國家的行列,還是重拾立國的憲政精神,繼續為後進國家提供民主典範?舉世矚目。
反看台灣,台灣的現行憲法在制憲與修憲的過程充滿政治妥協,留下的縫隙更多,加上國族認同錯亂,以至於反對黨對制度的挑戰更是直接而粗暴,已無法理可言。例如立院直接擴權、模糊院際分權,甚至直接羞辱大法官,以預算威脅!而執政黨一方面想以憲政解決,一方面又想以暴制暴,直接訴諸民粹,手段與論述並不一致,恐難打破僵局。既然我們的憲政想像來自美國,何不回到美國憲政制度漫長的演進過程?必有許多可以學習的經驗與能夠記取的教訓。基於此,去年出版的《你沒讀到的美國¬–李中志的玉米田》,作者李中志便是試圖從美國歷史的縱深來談其憲政制度形成過程所面臨的問題與解決之道。
全書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美國總統大選與獨特選舉人制;第二部揭開亂中有序的民主廚房,政黨之內的看似健康,實則刀刀見骨的初選競爭;第三部分試圖透視美國價值之下的陰影,從南北戰爭到納粹與中國在美國學界的滲透;第四部份從中國瘟疫回溯美國史上的瘟疫如何改變歷史的進程;第五部份則呈現國際現實主義中的美國如何與魔鬼交易。儘管議題廣泛,李中志將因應今年11月的美國大選,以第一部分為主軸,介紹美國總統選舉的獨特樣貌,包括選舉人團制度的歷史背景,選舉人團的指定、投票與計票方法的演進,國會如何面對計票爭議與介入總統的產生,城鄉政治傾向的歧異,司法制度的形成與在政爭中的角色,言論自由與扇動叛亂的界線,科技帶來的改變等。這些看似技術性的規範,卻是成就川普的直接因素,可能比通膨、非法移民、美中對抗、烏俄與以巴戰爭更直接,但往往不在政治觀察家的視角內。
然而台美兩國的歷史脈絡與國情迴異,依美式典範修出來的現行體制,似已面臨崩解的邊緣。既無法修憲,公投限制又多,連大法官會議也被反對黨否定,而否定大法官就是否定憲法,也就是否定體制內解決紛爭的可能。台灣脆弱的憲政體制免強維持的民主共和何去何從?值得關心台灣的朋友一起來與作者面對面,做進一步的探討。




訪談中的人物 (27) : 陳文發 (著名攝影師 、專欄作家),著作《作家書房》《書寫者,看見》台北:允晨,2014/2015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331104300233677
2021.04.21
 漢清講堂;《你沒讀到的美國 – 李中志的玉米田》2024「唐山講座0704」......。 陳文發《作家書房2014》202104.21/20240705雷驤/黃靈/李喬芝/莊永明/鄭清文/林佛兒、《書寫者,看見》(台北:允晨)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777148994612370

20240705

光之書廊/雷驤

還記得那天收到專輯母帶,我從淡水的家,搭著輕軌轉捷運一路到北投,與光夏老師碰面。耳機裡的環境聲,讓我分不來是現實,還是音樂所建構出的場景,那是如此真實卻又令人感到恍惚。
⠀⠀⠀⠀
很榮幸可以替這張如此迷人又珍貴的專輯寫新聞資料,謝謝 Vickie 的邀請,謝謝光夏老師跟我分享如此多的故事。
⠀⠀⠀⠀
於是我把我聽見的、我感受到的,通通都放進我的文字裡了。
⠀⠀⠀⠀
Client is 聲音紡織有限公司
Artist is 雷光夏(summer lei)
Copywriting by me
⠀⠀⠀⠀⠀
/
⠀⠀
雷光夏 2024 全新概念創作專輯《小故事 Short Stories》
⠀⠀
獻給有那麼一些時刻 ,仍相信永恆的自己;
每首歌都是一段奇妙的際遇,讓我們在此相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這是一張濕度很重的專輯。或許你不會因此感到人生就此清爽,卻能被她充滿情感顆粒的嗓音溫潤包覆著。
☆ 集結黃中岳、侯志堅、張晁毓、槍擊潑辣、林孝親等金獎幕後製作團隊助陣編曲;文學藝術家雷驤獻聲朗讀、林強跨刀混音;奧地利電影節「最佳聲音設計獎」得主 Christoph Amann 擔任母帶後期處理。
☆ 邀請國際藝術動畫導演王登鈺以壓克力作畫,將每首歌的靈感切片繪製成主視覺; 設計師陳昭淵操刀視覺設計,呼應專輯名稱,把多重的點與線連結成面,以此彰顯在故事裡發生的每個一瞬。
☆ 專輯特別收錄重新詮釋替魏如萱詞曲的〈我們〉、〈不想忘記的聲音〉實況收音 live 版等 11 首記憶之聲。

.

「倘若這是九年時光才能產出的一張專輯,有什麼不放進去會讓我有所遺憾?」
⠀⠀
距離《不想忘記的聲音》時隔 9 年,雷光夏在看似沒有發生專輯聲音的時間裡,投身不少電影與影視配樂邀約的幕後工作,包括《范保德》、《返校》等電影音樂工作。這些作品,讓她接連入圍第 55 屆金馬獎的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和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並以《返校》片尾曲〈光明之日〉二度贏得第 56 屆金馬獎的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
 ⠀⠀
而雷光夏本來沒有預期性的發表個人作品的,直到她替父親——藝術家、作家雷驤——統籌畫作及散文創作 Project 時,因緣際會下誕生出三首曲子:〈歇業的海水浴場〉、〈飛奔少年〉和〈小說的最後一人〉。原先計畫將這些音樂製作成一張 EP,但這兩年來陸續有越來越多故事找上門來,她才開始一一直視翻閱過往未曾完成的創作,逐漸聚攏成型整張專輯的脈絡,終於在 2024 年夏天翻開關於新專輯的篇章。
 ⠀⠀
新專輯命名為《小故事》,隱喻每個生命都是由無數微小的故事所構成。這些故事看似平凡,卻對身處其中的人事景物有深刻意義。好比,標題曲的誕生,源自雷光夏觀察父母相處的細節,父親從初識母親起,就一直講故事給她聽,至今未變。對雷光夏而言,這象徵永恆的信念。
 ⠀⠀
因此,這也是一張以「短暫的生命,漫長的相遇」為題的音樂寫生本,每首歌曲皆從不同文本背景所採集及共振而來。延續著雷光夏獨特氣質的詩意文字與感性的旋律,她將生活及旅行經歷、思想感悟、影像及文學的影響都融入其中。「小」不僅是字面意思,更連結到更廣闊的視野,正如每一個角度都能看見不同的景象,每一個時刻都孕育新的可能——或許是曾經的夢境,在某個時間的長廊上相會;或者是從記憶讀取的景色,偶遇在未來的某次旅行途中;甚至,將那些尚未完結的待續做出了結語。
⠀⠀
⠀⠀
◎用創作顯影生命旅程的11首印記之聲◎
 ⠀⠀
 ⠀⠀
專輯的開場曲〈歇業的海水浴場〉,提取雷驤與作曲家好友徐松榮在書信往返之間所寫下的創作《歇業的浴場》,她同時替父親的詩作填上後半段的故事,以向那些時代孜孜的創作者們,致敬他們已生死離散的友誼長存。接續的〈飛奔少年〉更邀請雷驤獻聲朗讀自寫的文字,且在朗讀中融入黑膠唱片的懷舊氛圍。兩首歌曲皆選用相同的鋼琴編曲,由善於架空幻化畫面感的鋼琴家張晁毓彈奏,以似輕而深的琴聲圓滿了過往的遺憾。
 ⠀⠀
〈小說裡的最後一人〉以馬奎斯巨作《百年孤寂》最後一章作為靈感,當小說中那百年家族的最後一人翻開老吉卜賽人預言書,意識到自己即是終點。這也是為什麼雷光夏之所以選擇做出這張專輯的原因,她直言:「作為一位音樂人,是很幸運的。只要有一首歌曲被傳唱著,就會被永遠記得,因此我更希望自己寫的歌能替人們記住些什麼」,這個念頭催動她,以音樂撿拾往昔的幻影,試圖留下痕跡。此曲更找來槍擊潑辣樂團參與編曲演奏,與古典弦樂混合,揉織古老又尖銳的魔幻氣味,並在最後一句「記憶或預言/已消失了邊界/虛構的盡頭/真實將上演」回歸現實世界。
 ⠀⠀
於是,可以在〈地鐵與樂團〉裡,聽見她田野採集布達佩斯地鐵偶遇匈牙利樂團的實況錄音;也可以在受約翰·伯格非虛構小說《我們在此相遇》啟發的〈在轉角遇見他〉,如主人翁在里斯本裡重逢所愛的過去之人,這首歌亦經由維也納音樂家 Alexander Kukelka 編寫的弦樂,迎來撥動回憶的舒心琴聲。
 ⠀⠀
專輯同名的〈小故事〉則在弦樂與鋼琴、法國號的交織中,凝結了自己與所珍惜之人相處的每段時光,她用穩定人心的輕盈口吻,簡短又堅定描繪了對家庭、友誼和記憶等多方面的深厚情感。《小故事》還包括重新詮釋多年前替魏如萱詞曲創作的返璞歸真情歌〈我們〉、獻給家族新生兒的溫暖歌謠〈守護我〉、以及曾獲安錫國際動畫影展大獎的 VR 短片同名主題曲〈紅尾巴〉.....等,這些歌曲也在侯志堅、黃中岳等編曲老班底坐鎮傾心力造,帶來注入心靈深處的共鳴。
 ⠀⠀
到了專輯尾聲,以《詩經》的〈蒹葭〉,替這段虛實交替的旅程,拾回最純粹的狀態。為了符合詞中的意境,雷光夏更特地前往福山植物園田野錄音,捕捉大自然中各式蟲鳴鳥叫環境音,最後再交由林強操刀混音,以此定格生命的凝望。除此之外,還特別收錄〈不想忘記的聲音 live 版〉,這是她記錄 2015 年留在朵兒咖啡館熄燈前的原聲實況。
 ⠀⠀
雷光夏說:「做這張專輯,我希望能永遠保留住這些聲音。我似乎把自己徹底隱身在這些文本後面,讓它們詮釋更多的想像,同時也映照一部分我的真實。」
 ⠀⠀
在《小故事》這張專輯裡,不是解救、不是寄託,多數時間就像她名字裡的「夏」字給人的深沉感受,帶著島嶼氣候與生俱來的濕氣,以及渴望遠離陰霾的意念,竟讓人可以安心地浸在其中,與聆聽時的環境融為一體;並於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抬起頭,看見了被音樂截取後,能被好好珍惜的自己,與自己的那一個故事。
雲頂上的風景/黃靈芝
淘沙洗石/李喬
淡水河邊/莊永明
喧囂裡的寧靜/鄭清文
南方的果樹園/林佛兒




作家的書房

  • 定價:380
  • 優惠價:7266

***
漢清講堂 2021年新專案:校友訪談

請您叁與(2小時訪談)
計四月二十二早上訪談洪銘水夫婦

四月二十二日下午、二十三日整天能訪談:
待確認:蔡禎腾、劉國鈞、吳福助、羅時瑋


****

東海大學校友訪談及資料庫 (2021~ ):漢清講堂
說明:數年前,鍾漢清資助鄧裕益先生作約十人校友的訪談,影片放在鄧先生的YouTube 頻道。
漢清講堂 2021年4月開始的新專案:東海大學 (老) 校友訪談及相關資料庫的建立
新專案第一階段以"前20屆校友" 1959~1978為主。
訪談影片約1小時,上傳YouTube漢清講堂;資料庫存本 blog
執行人 (每次訪談都會出席的人員):
鍾漢清 (1975級 IE )
陳穎彥 ( 東海社工;台南藝術大學紀錄片研究所)
陳文發 (著名攝影師 、專欄作家),著作有2本《作家書房《書寫者,看見(台北:允晨,2014/2015
顧問: 曹永洋 (1960級 中文)

訪談要點
1. 受訪者的東海緣及CAREER 要述 (請準備輔助的資料及照片等等)
2. 重要的抉擇或體悟/轉折點
3. 主要的親人、師、友
4. 反思、檢討主要的成就,給後進人的期許



漢清講堂


YOUTUBE.COM
hc iTaiwan forum - YouTube
Share your videos with friends, family, and the world

在漢清講堂中的部分校友 (黑體):

漢清講堂(2014~2019) 分類 YouTube under construction 曹永洋、缪詠華唐香燕/陳忠信/陳函谿、彭淮棟、彭明輝、鍾清章、陳祖林、徐歷昌、王晃三、陳耀昌、林義正、張旺山、 洪銘水、蘇錦坤、張華、梁永安、羅時瑋李元璋、戴久永、羅文森、熊維強 、陳健邦、辛水泉、林公孚 、李惠銘、 李瑞鈺、 金恆鑣、吳福助 、謝鶯興、 黃健敏, 李肇修 、

鍾、漢清、蘇南洲
https://hanchingchung.blogspot.com/2021/02/20142019-2021121-youtube-under.html
****

《創世紀》的一日 \ 黑野

「歲月忙中過」似乎是現代人的宿命,我也不例外;但「詩興閒裡尋」,因而我遂無暇尋興,而久久無詩。我又欠缺我的原住民朋友的「久久酒一下」的習慣與本領。否則微醺或一醉之際,詩神或者會看我已暫時無法忙碌,偶然眷顧一下,或多或少,總可以混充一下「詩籍」。但目送詩興的飛鴻,已經不止三日、三月、三年、三……卻一直未見自己手揮詩句的五弦。(瘂弦的弦雖瘂,亦能震動不已,而振盪人心;我的心弦竟已進入八風不動,定靜如一的境界,該是歡喜?還是惆悵?)

因而,我的日子,雖然仍是讀詩不厭,教詩不倦;但要以「詩人的一日」被拍攝,我的第一反應是:是不是弄錯了「人」?你們確定要找的是「黑野」?而不是「隱地」?我們兩人都姓「柯」,筆名涵意近似,都有一點資深,會不會打錯電話?搞錯了人?沒錯!真的找我!是不是看了我被隱地陷害而寫的《2009/柯慶明:生活與書寫》日記;其中確實記了改詩不成的窘境——可見詩神真的不眷顧我!

或許資深的涵意,就是耳根子軟!(自孔子以降,大抵如此!) 人家是好意嘛!混充就混充,樂得由攝影名家,拍幾張「劇照」,留給孩子們看,一來可以唬唬他們,(老爸不是蓋的!想當年…) ;二來一向不愛拍照的我,總算也可以有幾張照片可以留給他們作紀念。(真後悔沒在雄姿英發的年代,留下如此的一日身影!)

纖維質之必要,吃沙拉之必要。

寒風細雨猶獨行——因為騎「自行」車。

坐而「聊天」,是生活中重要的喜悅。

傳承?或挑戰?面對可畏後生之喜悅。

分享思想:這就是我的工作。

書太擠;人太胖:食「言」而肥?

這不是藝術家的手故無足觀 第一本創作集是白先勇幫我出版的

我對於「現代」畫之興趣,不亞於「現代」詩!

更上一層樓!:眼界放寬了嗎?還是困在樓梯間?

有紙有筆就可創作——詩是最「省錢」的藝術!

手記是我日常的寫作形式。

以畫寫詩,藝術源自共同的泉源 對世界的深情與感觸。

書堆裏的「山頂洞人」。

發表於《創世紀》2012年春季號 詩人的一天 專欄

圖文說明 : 柯慶明教授

照片攝影 : 陳文發 拍攝於2012年1月4日

附錄

2012/01/23

柯慶明教授的來信

陳先生:

您拍得很有味道。我遵囑(按傳來順序)寫了圖片旁白。挑哪些,怎麽排序:就交給您來決定吧?因為我本「無心」自我表現,就讓它成為您的作品吧

謹祝 新春新景象 即事多所欣!


***

<書寫者‧看見>逢時的見證者

中華日報2014年9月29日星期一

<書寫者‧看見>逢時的見證者  ■文、攝影∕陳文發 專欄題字∕奚淞

 初次見到報導文學家張典婉老師,是在十多年前林海音先生辭世後的追思會上,我看見一群中生代女作家,整齊一致穿著全身黑色衣裝,在追思會入口處,招呼親臨與會追思的來客,這群素顏顯得哀傷的接待們,每人身上外衣都別有一只名牌,那回我見到了好幾位聽聞卻不曾見過的女作家,其中一位名牌上標示的就是「張典婉」。多年後,我也陸續在書店裡見過她幾回,而我總是坐在書店角落的椅子上,靜靜地觀看她在書店中來回走動,忽遠忽近的身影,聽她與帶來的外地友人,談起上海的種種與大陸藝術市場的話題。

 今年初,在《華副》「書寫者,看見」專欄中寫到前輩詩人張騰蛟老師,內文中談及他隨部隊從大陸撤退抵台後,來到頭份鎮的斗煥國小,部隊在校園內駐紮了好一陣子,漸漸與小學生熟悉起來,其中有一位長得相當漂亮的高年級生,他還清楚記得她的名字「梁思薇」。部隊離開校園多年後,張騰蛟在報上再次看到「梁思薇」的名字,是她與連方瑀同屆參加中國小姐選拔入圍的新聞,進而得知她是三十年代知名學者亦是翻譯家梁宗岱與沉櫻的大女兒。在寫張騰蛟一文過程中,為了使資料更為詳細正確,上網搜尋「沉櫻」、「梁思薇」、「梁宗岱」等幾個關鍵字,在龐大的網路資訊中,發現幾乎每一筆訊息,這三個關鍵字都相連在一起,也查到沉櫻來台後曾在苗栗頭份大成中學任教的紀錄,在在呼應了他們三人的關係。

 在搜尋過程中也發現一筆「張典婉」與「沉櫻」、「梁思薇」的連結,點進看內文,原來是張典婉的「臉書」,上貼著幾張去年,她陪沉櫻的兩個女兒,到頭份去回顧她們小時候曾經住過的大成中學教職員宿舍,張典婉並為她們姊妹倆在如今已夷為平地的舊址上,拍下幾張照片作紀念。張騰蛟一文發表後,我將文稿寄給未曾相識的張典婉,不久收到她回覆的訊息:「謝謝,哭了!我會轉給思薇姐,也許哪天安排他們見面,思薇姐現住淡水,去年與思清姐一起回斗煥坪,看舊時記憶。請向張先生致意,我五月來安排,也請你一起可否?」

 那天我與張騰蛟老師在紅樹林捷運站外碰頭,搭上張典婉的轎車,一路來到淡水滿是巨型建築工地附近的梁思薇女士家中,也見到她先生齊錫生教授,已七十多歲的梁思薇見到八十多歲的張騰蛟,彼此熱絡寒暄起來,梁思薇談及六十多年前的小學記憶已相當模糊,但的確是有部隊駐紮在校園裡的印象,魯蛟從背包中取出一篇他發表在雜誌上的文章影印稿遞給梁思薇,文章上刊有一張魯蛟剛來台灣時所拍的第一張照片,他說這張照片就是在斗煥坪街上,唯一的一家照相館拍的,文章寫的是剛來台灣在斗煥坪生活的一些年輕時的記憶。

 在他們對談中,我也插話問起梁思薇:早年您母親翻譯文學名著外,還自印、自銷,您是否曾經協助過您母親,處理讀者劃撥買書的事宜?梁思薇指著張典婉說:我母親自印、自銷自己的翻譯作品,這事兒你要問她,當時我已離開了台灣。張典婉在一旁說:我十七歲從頭份北上就讀世新新聞系,因無法每個禮拜回家,所以禮拜六、日都住在陳阿姨位在現今信義路四段,捷運大安站現址的北一女教職員宿舍,當時我曾協助陳阿姨,處理一些讀者買書的劃撥單與寄書工作,陳阿姨也經常拎著我跟林海音、潘人木、羅蘭、琦君、劉枋、姚宜瑛等前輩女作家上館子吃飯,她又笑著說:我還吃過劉枋親手做的山東口味的麵食。

 那天傍晚,張騰蛟老師因要趕回台北與家人聚會,聊了兩個多小時後,再搭上張典婉的轎車離開,在前往捷運站的路上,我問她:您是在何種機緣與這些傳說中的文壇前輩相識?她邊開車邊笑著說:人家都說我年紀不大,怎會認識這群老人家,其實她們都是我爸媽的朋友,所以在我很小的時候才能有機會恭逢其盛,那一代的文人。她接著說:我最近正計畫動筆寫一本《斗煥坪五十七號》,那是我老家的門牌,預計寫四十篇散文,寫我童年在頭份的記憶,會有歷史、文化的部分,還有文人在我家進出的憶往。在車上聽著她講起小時候與文人長輩接觸的情景,我頭朝向窗外傻笑起來,羨慕得頭暈目眩之際,車子已駛抵捷運站出口,她與前輩文人的故事,就停格在我下車關上門的瞬間。

 四個月後中秋隔三天的下午,初次來到張典婉的山中居所拜訪,她因臨時又有命在旦夕的古蹟要趕去桃園商討救援,所以非得在下午兩點前結束說故事的動作,她從廚房端來兩杯果醋調和水,在二樓客廳坐下,她旋即將停留在四個多月前的暫停鍵放開,她深層的記憶體開始運轉起來: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爸媽年紀就很大了,就像是祖父母輩的年紀在帶孫子,我從小在果園中長大,我爸開墾的果園約有兩三千坪,種有葡萄、香蕉、白柚、木瓜、芭樂、蓮霧等等,所以我從小就對水果非常熟悉。說到水果經,張典婉起身要去廚房切鳳梨,由於時間緊迫,我請她不要麻煩了。

 我趕忙提問:您父親年輕時就以種植水果維生?她說:我爸張漢文與吳濁流、鍾理和他們那代的知識份子一樣,當時都非常厭惡日本政權,而輾轉回到祖國,爾後考取第一屆中華民國外交官特考,派駐在日本、新加坡任外交領事,後因發生太平洋戰爭回到中國。 1949年前,眼見大陸政權即將失守,我爸就先回到台灣,在台北北門郵政總局旁成立貿易公司,接下我外公的生意,我的上海媽媽司馬秀媛與日本外婆、妹妹、舅媽,還有我媽手上緊抱不狠心丟下的兩隻狗,從上海搭太平輪逃難到台灣。不久兩岸政權阻隔對立後,舅舅來不及逃到台灣,台北公司失去依靠,而結束營業,爸爸於是帶著媽媽,回到頭份斗煥坪老家,蓋起農舍開墾果園,自食其力,過著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我問:您母親習慣鄉下的農耕生活?她說:我媽從上海千金大小姐變成客家農婦,其實她非常認命,她知道再也回不去,外公過世,舅舅也上吊自殺了。我母親有語言天分,她除了會流利的日、英文外,在鄉下住久了還學得一口道地的客家話,她住在苗栗的時間比上海還久,她曾以客家話自稱「涯系客家人」,她後來的籍貫也從原來的江蘇鎮江改為台灣苗栗。

 張典婉談起她父母親與文壇前輩的淵源,是由兩條支線發展,進而交叉成為一個朋友圈。 1949年司馬秀媛隨夫來到斗煥坪,三十年代知名作家沉櫻也來到苗栗大成中學任教,兩人來剛到鄉下,依舊習慣穿著旗袍上街,她們倆經常在小鎮街上相遇,因彼此穿著打扮異於一般村民,後經學校老師從中介紹相識成為知己,沉櫻隨任空軍軍職的弟弟與家人搭軍艦抵台,帶來很多英文版小說,教職之餘也提筆從事翻譯工作,貼補家用,獨立養活三個小孩,她更進而鼓勵司馬秀媛在農閒時從事翻譯工作。 1960年代司馬秀媛開始在徵信新聞副刊發表連載谷崎潤一郎的《春情抄》等小說散文譯作,沉櫻也找她一同翻譯赫曼赫塞的《車輪下》,後在道聲出版社出版成書。

  1960年,沉櫻轉往台北市北一女任教,於 1970年退休後,再回到斗煥坪張家的果園中蓋起一幢小屋,每個禮拜周末沉櫻總是從台北帶來一群群女作家來到小屋渡假。談到這裡張典婉說:那時我大約讀小學三、四年級階段,鍾梅音、羅蘭、劉枋、琦君、張秀亞、林海音等還有祖美、祖麗、祖葳她們都來過我家作客。隨著她小時的記憶翻飛,講起那些前輩文人的往事,她臉上笑容,直直停不下來,她又笑著說:小學四年級,我就讀琦君阿姨送我的《百合羹》,我媽說阿姨送你書,也得寫篇讀書心得感謝她,我印象深刻那「羹」字好難寫,我就依書上的印刷字體照描,寄給她我的讀書心得後,還收到琦君阿姨的回信。她補述說:我沒念過幼稚園,因鄉下沒有幼稚園,我小時候最早看的繪本,都是林海音和沉櫻從台北寄來國立編譯館所編的兒童叢書,我媽會一邊唸童書給我聽,一邊讓我看插圖。我印象很深刻的還有林阿姨送過我林良的《在風雨中長大》。

 張典婉談到林海音,她說:我爸和吳濁流先生的漢文啟蒙老師都是林阿姨的父親林煥文先生,他雖然在日本統治下的公學校教書,但卻私底下偷偷的教授幾位優秀的學生漢文,他們後來都回到中國,在內地一直有往來。她接著說:小時候經常在我家進出的就有吳濁流和林海音,林阿姨每次回頭份娘家都會來我家,拎著我們全家去吃大拜拜。記得有次也是跟林阿姨去吃拜拜,因鄉下少有機會吃到蝦子,結果我全身起紅疹,我媽還帶我搭三輪車去診所打點滴消腫。那時也沒電話,往來都是信件投遞,有時吳濁流就突然從台北搭客運來到我家,我媽見狀就塞錢給我,要我從後門溜出去街上買點菜回來。說到這裡,她記憶裡又浮出甚麼似的,手上比畫著兩根手指說:我記得還買了兩隻赤鱆回來,我媽知道他有糖尿病,所以飯菜還特別調配過,而要來訪的明信片,總是在吳濁流來過走後才寄達。

 張典婉看了多次手上的時間,見她似乎心急,趕著出門去搶救古蹟,我說您先出門下回再繼續說吧,這時她以手掩面,又憶起一些甚麼似的,不好意思的笑說:其實我跟隱地先生不熟,但我國小就聽過他的名字,記得有次我媽到台大醫院檢查身體回來,跟我說海音真是的,我問我媽林阿姨怎麼了?她說身體檢查後順道去林阿姨家中坐坐,快到中午吃飯時間,海音突然對著後方,那位長得體面的年輕男子喊了一句「隱地去買麵」,他出門買麵後,海音說他是年輕一輩的小說家。說到這裡張典婉又掩面笑著,學起他母親的口吻:海音也真是的,居然叫作家去買麵。聽到這裡,我不禁也跟著她大笑起來。

原文轉載自【2014-09-29/中華日報/中華副刊】

媒體報導


***


2016年4月1日 
分享對象:所有人
所有人
可能是 4 個人和微笑的人的圖像
Tunghai Family News 2016/03/31
【Tunghai Family 東海一家親 】通訊
Tunghai People in News-東海新聞人物
《天下雜誌 594期》「天下She時代論壇」相信改變你就是一姊
佳必琪國際董事長張舒眉(1986畢/28屆經濟系)分享了自己從一度想去做女工,後來卻創業、甚至建立幫助女性網絡的心得。她更成立「非常木蘭」,三年來提供資金或專業建議,幫助微型創業的女性。 See more at:
【延伸閱讀】東海大學60週年慶-傑出校友張舒眉訪談影音 :
↓《photo》「天下She時代論壇」中(左起) 上銀科技總經理蔡惠卿、南僑國際貿易事業部副總裁戴淑文、佳必琪國際董事長張舒眉,大方分享人生故事與智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