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8日 星期二

聊孫康宜Kang-i Sun Chang 【奔赴:半個多世紀在美國】(聯經,2024):照片說故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時間管理問卷,捐書給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索引:耶魯大學法學院 The Paul Tsai China Center(2016 蔡崇信捐3千萬美金紀念其父......) 師友學圈......,捷克2021捷克文《走出白色恐怖》/2024 台灣文學月......;【春華秋實,潛學永年:孫康宜教授禮讚】2024。文化交融與傳統蛻變:讀楊牧詩/#楊小濱

 初讀孫康宜Kang-i Sun Chang 【奔赴:半個多世紀在美國】(台北:聯經,2024)已出版:索引 師友,捷克2021捷克文《走出白色恐怖》/2024 台灣文學月......;【春華秋實,潛學永年:孫康宜教授禮讚】2024。



下個月(7月)將應邀前往捷克和斯洛伐克,參加文化部、台文館和捷克Větrné mlýny出版社合辦的「作家閱讀月」 (Authors' Reading Month)巡迴朗讀和座談。


捷克「作家閱讀月」是深具傳統的文學活動,從西元三世紀零年舉辦至今。今年將台灣訂為主題國,邀請31位跨世代台灣作家前往捷克及斯洛伐克四個城市訪問,並與當地作家對談。


很高興有機會獲邀參加「作家閱讀月」。1998年我首次到斯洛伐克參加世界詩人大會,並訪問捷克,參觀卡夫卡故居,對於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文學傳統印象深刻。26年後能再訪問捷克、斯洛伐克,深感榮幸。


期望台捷兩國文學交流能持續前行,無論文學互譯、作家互訪、展覽互推,都能更加深化與廣延。


*圖為主辦單位MAC貼出的網頁。我的四天行程如下:

7月11日 – 19.00 – Brno 捷克 布爾諾

7月12日 – 18.00 – Ostrava 捷克 奧斯特拉瓦

7月13日 – 19.00 – Košice 斯洛伐克 科希策

7月14日 – 19.00 – Prešov 斯洛伐克 普雷紹夫

文化交融與傳統蛻變:讀楊牧詩/#楊小濱

昨天直播提到兩家出版:這一期(第800期第43年)天下雜誌中集團組織圖,台灣最無縫網路化……。

聯經新slogan: to bond, to commit...

初讀孫康宜Kang-i Sun Chang 【奔赴:半個多世紀在美國】(台北:聯經,2024)已出版:索引 師友,捷克2021捷克文《走出白色恐怖》/2024 台灣文學月......;【春華秋實,潛學永年:孫康宜教授禮讚】2024。文化交融與傳統蛻變:讀楊牧詩/#楊小濱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157027662016105

除了缺索引之外,【奔赴:半個多世紀在美國】缺點不多。

 經濟學家茅于軾以 95 歲高齡才決定去國。95 歲了,還可以做什麼轟烈的事?

 "出中國記──我的反動自述(康正果 漢清講堂240 約5年前2018) "

240 出中國記──我的反動自述(康正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AIIdEY85VE&t=10s



239 簡介孫康宜的文集與《走出白色恐怖》/康正果:“出中國記” 2018-8-6 漢清講堂


Kang-i Sun Chang’s Memories of “White Terror” in Taiwan

The Czech translation of the autobiography Cesta bílým terorem (Journey Through the White Terror) by Kang-i Sun Chang, a world-renown sinologist, has been published. The book recalls the period of persecutions in post-war Taiwan by giving the account of stormy family history. The preface was prepared by Prof Olga Lomová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inology at the Faculty of Arts, Charles University.


1968年,24歲的孫康宜毅然赴美。曾目睹二二八事件現場、經歷白色恐怖的她,從備受心靈創傷的失語症患者,到獲選為學術殿堂的中研院院士,生命中充滿了跌宕起伏的故事。縱然總有遭逢困厄的時候,孫康宜仍勇敢前行,「即使當前看不見將來的前景,但因為所到之處皆可取,讓我們更加相信我們心中的願望也還是可以企及的」。歷經各種劫難與貴人,加上自我的積極振奮,終由深淵走向光明,自普林斯頓大學到耶魯大學,化育春風,桃李天下。
-
《奔赴:半個多世紀在美國》是孫康宜的回憶錄,記錄了其半生歷程,除如何面對人生困境,奮發前進,也留下學術研究、人際社交、家世考掘、日常生活等完整面向,以及與諸多學界、文壇的人物交往,諸如費正清、高友工、傅漢思、余英時、施蟄存、葉嘉瑩、張充和、白先勇、蘇珊.桑塔格、露伊絲.葛綠珂……等,皆為雪泥一痕時代鴻爪。雖題為「半個多世紀」,然而書中所聯繫的上下時間可達五代以上,允為一窺近現代的中西環境、政治演進、歴史脈絡的重要史料,並為中西學術及文化的交流,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
-
🪶作者:孫康宜(美國著名華裔漢學家,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東方圖書館館長。現為耶魯大學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榮休講座教授,曾獲美國人文學科多種榮譽獎金。2016年7月獲選為台灣中研院院士。)
🪶出版社:聯經出版
🪶ISBN:9789570873382
🪶出版日期:2024年6月
-




春華秋實,潛學永年(全套):孫康宜教授禮讚

內容簡介

  孫康宜教授(Professor Kang-i Sun Chang),中國文學研究國際權威學者,長期擔任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東亞語言文學系講座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孫教授著述豐碩,桃李滿門,貢獻卓越,四海學人,靡不傾仰。教授於2021年6月自耶魯大學榮休。為向教授在學術及教育上的貢獻致敬,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中心、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攜手合作,於2021年12月21日舉辦「潛學永年:慶祝孫康宜教授榮休學術研討會」,實一時盛事也。會後,諸學界先進、教授門人弟子踴躍提供論文,今彙為茲集,以向孫教授致敬,並誌情誼。「潛學」者,康宜教授書齋名也。本論集今年二月出版,時維甲辰伊始,六合同春,又欣逢教授八秩華誕之辰,吾人誦本集「春華秋實,潛學永年」之吉言,以為教授壽,恭祝教授福壽康寧,人筆兩健,不亦宜乎!

  孫康宜,祖籍天津,1944年生於北平。後遷居臺灣。1968年移民美國。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主任。前為耶魯大學首任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著有中、英文著作多種,其中包括《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耶魯潛學集》、《耶魯.性別與文化》、《遊學集》、《文學的聲音》、《走出白色恐怖》等。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嚴志雄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胡曉真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目錄

緣起
謝辭

一、文化與經典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
〈近代中國的「烏托邦衝動」—《大同書》及其他〉

王德威,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痛哭古人,留待來者:陳寅恪的隱匿書寫〉

張隆溪,湖南師範大學瀟湘學者講座教授,前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與翻譯講座教授
〈經典之形成及穩定性〉

鄭毓瑜,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追源與開新:楊牧論中國早期古典文學〉

二、詩文、小說、戲曲
楊小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重探寓言詩學:從古典到當代〉

張健,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講座教授
〈詩與說話:傳統文評中的語體與詩體〉

凌超,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試論王維《輞川集》中負空間的認識論及「詩中有畫」〉

盧本德(Lucas Bender),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東亞語言與
文明系副教授
〈沒有結尾的意義:杜甫流亡詩的敘事理論〉

鄭培凱,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香港城市大學榮
休教授
〈蘇軾夢迴蘇州〉

嚴志雄,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錢謙益詩文研究之反思及芻議〉

蔡宗齊,伊利諾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利榮達中國文學講座教授
〈古代散文形式體系的建構:五種基本文形的分析〉

黃紅宇,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
〈圍繞藺相如的爭議—《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譯後記〉

申正秀,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副教授
〈明末文人畫家倪元璐的石交圖研究〉

大木康,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從「說話」到「讀物」—以馮夢龍〈三言〉和上田秋成《雨月
物語》為例〉

王璦玲,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榮休教授
〈借「異」敘「奇」,「奇」中見「常」—清代傳奇、雜劇中「聊齋戲」之世情摹寫與其社會視野〉

三、性別與文學
錢南秀,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跨國際亞洲研究系中國文學教授
〈建構婦女道德空間:《列女傳》文體與圖像在東亞漢文化圈的傳衍〉

蘇源熙(Haun Saussy),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朱迪斯􃜖戈蒂埃的技術翻譯轉衍〉

李惠儀,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
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性別與友道:晚明名妓文人的文字交〉

魏愛蓮(Ellen Widmer),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東亞語
言與文化系講座教授
〈推廣、贊助與詩歌社交:同秋社及其在王端淑紹興歲月中的角色〉

張宏生,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閨閣的觀物之眼—清代女詩人的詠物詩〉

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南國才女天下夢—清代女性小說中的自我、國家與世界〉

四、宗教與文學
黃進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
〈近年宗教史研究的新趨勢:「宗教」核心概念的反思〉

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被遺忘的詩僧:明初高僧香嚴覺澄及其《雨華集》初探〉

王萌筱,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東亞語言與文化系助理教授
〈「夫妻成佛」:通俗文學中的晚明尼僧袾錦〉

康豹 (Paul R. Katz),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大地之母神?儺母作為苗族的始祖〉

李奭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說「證道故事」〉


#楊牧全集》|獻給所有文學人的解答之書

📖
「傳統的運用是反諷式的,以暴露它的缺陷;喚起傳統只是為了瓦解傳統。」
▍文化交融與傳統蛻變:讀楊牧詩/#楊小濱
楊牧的詩歌拓展了中國詩學的語彙。從最早的《詩經》至今,對自然圖景的隱喻式感知/構想是中國詩人主要的靈感來源。楊牧的隱喻意象庫似乎不僅包含傳統編碼的意象,還包含來自本土範式被其他文化重新編碼後的意象。〈蛇的練習三種〉就是一個例子,它重新引入了《聖經》原型,從而改寫了白娘子等中國神話。又如在〈寓言三:鮭魚〉中,鮭魚形象強化了隱喻的多義性,因為它乾脆不包含先在的文化訊息,建立起自身獨創的隱喻結構。
中國古典詩歌沒有深厚的史詩傳統,並不擅長抒情與敘事的結合。楊牧的詩歌創作,尤其是較長的詩作,展示了將敘事性巧妙地融入其獨特的 #抒情聲音 中,以強調 #意象的時間維度。這種貌似「散文化」的特質並沒有削弱抒情的強度,而是賦予了楊牧的詩意視野以動態的力量。(摘錄)
閱讀全文☟
文化交融與傳統蛻變:讀楊牧詩 :https://p-articles.com/works/4548.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