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日 星期五

人生46歲方展顏 七十老人家

 And why, beyond middle age, people get happier as they get older

。。。。

還是沙克斯醫生說得好。待補貼該文


。。。。

某篇仇視七十歲的習近平


許定銘?

1987~1~22《香港老故事》

家中一位老人往生了                                                                                                                        

                                                                                                                                                                                                                                              

家中一位老人家過世,已經七十幾,兒孫滿堂,了無牽掛,應該去得很安詳了。 


「人生七十古來稀」,雖說現今科學昌明、醫學進步,一般人壽命增長,但能够活到七十多歲,算是相當不錯的了。最難得的是老人家身體一向很好,少有病痛,突然一病就去,不必長年躺於病榻上受苦,也算是一種福氣。 


雖說是老人家去得安詳,但作為後輩的,突然失去一位慈祥的長者,內心不無遺憾。尤其每當一眾親友共飯,自自然就會想起他,失去歡樂不少。 


老人家好杯中物,以前每飯必飲,飲則必多言。身經幾次大大小小戰役,七十多年的老香港,一切故舊,無不聽到後輩出耳油,長長的一頓晚飯,每每兩三小時然後結束。酒後醉章四圈衛生麻雀,今後不再可得!


老人家辭世,葬禮以道家儀式進行;先在殯儀館大殮,然後送火葬,再將靈位供奉於某寺院之長生位。

 

前一日下午,靈堂上已經進行儀式。先是來了四位尼姑唸經作法,然後是十幾位道士,同樣大鑼大鼓,做着只有她們自己了解的動作,唸着只有她們自己才知道是唸什麼的經文。(奇怪午言用「她」?尼姑是女的,當然用她;想不到十幾個道士,也九成是「她」。初時無法了解,後來才想到,這個行業大抵一如「清道婦」,收入少,「他」們不肯做。)


無論人客也好,主家也好,有誰會理會她們唸的是仕麼,做的是什麼。不過以此作為對辭世老人家的一點敬意而已。 


跪在靈堂上六七小時,沒有人號啕大哭,有的是默然的淚痕,和無限的追思。 


一聲「蓋棺」。無論生前是英雄豪傑,或是市井小民,同樣是「塵歸塵、土歸土」。一切繁華富貴、功名利祿,均留之於世,赤赤然而去,今後只留在人們的追憶之中。從紅磡到哥連臣角,幾輛奔喪巴士,載着無限的嘆息,一下子就把兩地聯起來。


「一別亭」內,我們獻香、我們行禮,然後是一按鈕, 棺木便以緩慢的移動,步向永恆!


於是,領葬者先行,繞着亭外一座火爐,一邊唱著:「大家跟我行,繞火爐一圈,有麻的拋到爐內。大家前行,不要往後望,大吉大利 ……。」 


新界某些寺院,有一種長生位,是供人供奉先人的地方。這種供奉長生位的地方,多是一間間百方呎的小廟堂。一進門,三面牆壁密麻麻的排滿神位。神位的大小,約為一本十六開雜誌大小,是一塊雲石,上面有先人的玉照和名號。據說這些廟堂晨昏均有人燒香,香火鼎盛的。 


這些神位是因方位之不同而取價的。面對大門的最昂貴,這小小的方吋之地,售價一般超過萬元,又因高矮正偏而有所不同。進門後左右兩面牆的,價格就便宜很多,大部份是四千元左右。


這種長生位,不一定是一個人的,有些恩愛夫妻,往往是合照,兩人共佔一位。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有些尚是在世的人,玉照名號上面貼上紅紙,有「福壽康寧」等字樣以表示健在,等他日去世後才揭封的,很不少哩。 


然後我們感到,原來是日天氣晴朗,陽光普照得耀眼。侄兒捧着大相,燃起一柱盈米長的大香,坐在小巴前座,又領着向新界的寺院而去……。 


那日「做七」。有所謂「頭七」、「二七」……以至「七七」。我們趁過年前做了「三七」就脫服。在寺院打一堂齋,由下午四點到十點,由兩組道士進行。儀式和那日在靈堂的差不多。晚上在齋堂食飯,七碟齋菜。對喪禮有認識的老人說:「『食七』要盡量食,食得愈多,愈表示對先人的尊敬。」 


俗語有謂「食七咁食」,意即人人無需客氣,可以狼吞虎嚥,原來有此因由。何以「食七」要愈多愈好呢?細心想下去其實也有道理。試想想:一家人若有喪事,人人必然睡不着,無心進食,長此下去,肯定影響健康。若能在「食七」之日,半強迫性要大家多吃一點,應該有點幫助。






9/27(三)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9/28(四)19:30

新竹 文化局演藝廳音樂廳


9/30(六)- 19:30

高雄  衞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


波鴻交響樂團在德國享有盛名,但在台灣知名度並不高,而莊東杰在外發展多年,獲得多國賞識而應邀演出,絕對是台灣之光。


機會難得,希望台灣的朋友們踴躍購票前往聆聽。


輸人不輸陣,欣賞兼捧場,一舉兩得也!


***







讀《"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因傑出研究而被選為國際大學認證的候選者"》





Tony Leung Chiu-wai’s 10 best movies.

Read more: sc.mp/p3er


#TonyLeung #scmpnews #SCMP

NHK 日本學童感謝美國人捐款信集

赤ん坊置いて逃げた芥川、妻に叱られ「人間は…」 日記でみる大震災

https://www.asahi.com/articles/ASR8X3CD5R87OXIE01D.html


 九月一日


 午ごろ茶の間にパンと牛乳を喫し了(おわ)り、将(まさ)に茶を飲まんとすれば、忽(たちま)ち大震の来るあり。母とともに屋外に出ず。


 家おおいに動き、歩行甚(はなは)だ自由ならず。


 大震漸(ようや)く静まれば、風あり、面を吹いて過ぐ。 


 この時の芥川について、妻の文(ふみ)も「追想 芥川龍之介」に書き残している。

2022年冬,我在臨沂城送外賣

邢斌


//近日,臨沂大學文學院邢斌教授以《2022年冬,我在臨沂城送外賣》為題,講述了自己整整一個月的送外賣經歷。他從送外賣的基本情況、個人體驗與觀察、底層民眾的生存成本,講到當代知識分子的信息繭房。//


 ***


我更願意回憶起溫暖的瞬間。這一個月,我送了兩千多單,有三個人真誠地感謝過我。一個是搬遷小區古城社區的一位女士。她說半夜裡孩子想吃餛飩,天這麼冷謝謝我專程送來。後來我發現她又打賞了我2塊錢。還有一位,也是女士,就是相公鎮東北那個村裡的。他們夫妻倆怕我半夜裡找不著路,打著手電把我送到了路口。還有一對夫妻,老人住在人民醫院五號樓,心腦血管疾病中心。我把他們給老人定的餐灑了一些,後來我又買了一份送去。他們倆把第二份餐的錢退給我,又打賞了我10塊錢。


***


送外賣的一個月里,我見到了3個女性外賣員,見到了幾位年齡很大的外賣騎手,最大的一位對我說今年66歲了。他們承擔不了每天14小時、全年無休這麼大強度的勞動,我估計他們每個月能賺個3、4000塊錢。春節過後,我離開了外賣隊伍,但在路上我還是首先注意到他們的身影。最近幾個月,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女性和老人騎手風馳電掣爭分奪秒。可能再危險再苦再累,他們也離不開這3、4000塊錢的收入。家裡的孩子、病床上的老人、銀行發來的房貸還款短信……都在提醒著他們: 跑起來,快些跑!有天夜裡,我在徬河邊上一家燒烤店門口蹲著,等老闆出餐。旁邊還蹲著好幾個美團騎手。


我問他,現如今啥活最苦? 他說,送外賣掙錢最苦,還有快遞中心搞分揀也苦,搬家搬貨也苦,扛地板磚上樓也苦。


***


我們這些公司很特殊,就是我們這個「大系統」的具體而微,基因完全一樣。它的一切設計,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下,變得更精密、更準確,「恰好」能獲取適量的勞動者,「恰好」能讓騎手們維持最基本的生活,讓他們積累不下休養生息、以錢養錢的些微資本,像驢一樣,被牢牢拴在這台磨上。


這不就是齊格蒙特-鮑曼在《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里寫的那樣嗎?「新的工廠系統需要的只是人的一部分,是身處複雜機器之中,如同沒有靈魂的小齒輪一樣工作的那部分。而人身上那些無用的部分,比如興趣和雄心,還有天性中對自由的渴望,不僅與生產力無關,還會干擾生產需要的那些有用的部分。」這是關於後現代狀況的分析,令人揪心。而我們遭遇的,是加強版,更令人揪心。


  *原文見「回應」

游珮芸

看到朋友在臉書上撒花,

我也要來撒一下。

去年翻譯出版的圖畫書,共有6本

被選為第45屆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讀物選介。

我把評審的話,貼在每本書的說明欄。


#吉竹伸介萬歲

#翻譯到同一年的凱迪克金銀牌兩本繪本

#永遠的五味太郎 二本


。。。。。。

台灣兩使館 鬼地方

西西的《哀悼乳房》英譯 𝑀𝑜𝑢𝑟𝑛𝑖𝑛𝑔 𝑎 𝐵𝑟𝑒𝑎𝑠𝑡 已經完成了,明年初出版。




【小寶看戲】:說說《趙氏孤兒》/林小寶

·

《趙氏孤兒》這齣戲最早叫《八義圖》,講春秋時代八個義士搶救趙家的後代。《八義圖》是齣大群戲,後來余派演的叫《搜孤救孤》,從「定計」開始演到「法場」結束,主角是程嬰。這齣戲中,「白虎大堂」是經典中的經典,「白虎大堂奉了命」這一句要唱得滿宮滿調才過癮。

·

到了唐派,成了《鬧朝撲犬》(或《鬧朝擊犬》),主角則是趙盾,演的是趙盾進諫,結果被屠岸賈暗中放獒犬陷害,最後獒犬被手持金瓜鎚的武士打死。——這段戲在《趙氏孤兒》中只稍稍提了一下——這齣戲的看點在「進諫」時的大段流水跟後面「被狗咬」的身段。大段流水句與句毫無間隔,非常考驗演員對於「氣息」的掌控;「撲犬」難在要翻要摔,最奇特的是還要在地上滾,髯口還不可以亂掉,身上得乾淨俐落,這一滾地動作,除了這齣,絕無僅有。

·

至於《趙氏孤兒》,那是北京京劇院1959年的新排京戲,由馬連良、裘盛戎、張君秋連袂主演,別名也叫《八義圖》。這個版本也是最接近原始的《八義圖》(比余派還早)的演法,從「進諫」一直演到最後的「報仇」,大約等於把《趙氏孤兒》、《搜孤救孤》、《鬧朝撲犬》都加在一起。

·

前天晚上『酷雲劇場』的《趙氏孤兒》則是李寶春根據馬連良那個版本再改編,結局改為程嬰將趙家後代又送還給公主,自己兒子沒了,養子也沒了,算又改回了悲劇。這個改動我覺得很不錯,更加凸顯程嬰的「悲劇角色性格」。這回的程嬰由李寶春跟李侑軒分飾,兩人各有千秋。李侑軒的程嬰,一上場的那句「昏王他把旨傳下」唱得中規中矩,看得出功力所在。這齣戲非常講究「身上」(身段),就青年演員來講,李侑軒的身段已經頗到位,算是很好,儘管還有些地方太使力,顯得不自然,譬如第二場進宮下場時,那個身段就有些過了,不太符合程嬰的內心緊張狀態,

·

但我個人其實很愛看這種外顯戲。出宮時他與徐國智的對戲,真是讓人驚艷,力度掌控,神態變化一點都不輸老一輩,李侑軒把程嬰的「慌張」演得很好,「白虎大堂」一段,唱的部份嗓子感覺有點悶悶的,這段戲的節奏太拖顯得不夠焦急,太快卻又會感覺太躁,李侑軒掌握得很不錯,速度上若再快一些或更好。公孫杵臼被殺後的那段呆滯,他演得很有感覺,帶入感特別強!後面被打的那個笑,非常之好,彷彿把所有的心事都笑了出來。總體來說,李侑軒把程嬰這個角色演的很「活」,好像台上的就是程嬰本人再現。

·

再來說李寶春的程嬰,他的「老程嬰提筆淚難忍」是馬連良親授,自然極好,身上、神態,唱腔都是上乘之作,但他跟李侑軒的氣質差蠻多的,所以有種程嬰突然「蒼老」的感覺。最後一場的念白真是好,尤其最後一句「程嬰告退了」,整個凸顯程嬰那種悲劇人物之美。接著下場那兩句「娘子不必太烈性,卑人言來你是聽。」恐怕得戲迷才懂,這是《搜孤》的經典唱段,是程嬰要把自己兒子送出去時對妻子唱的。我覺得這裡的劇情跟舞台設計都非常巧妙,讓觀眾深深感覺程嬰真是個很「慘」(悲劇)的人。

·

再說李青鋒的屠岸賈,這個角色是京劇「殘暴」的化身,但這個角色也不能光只有狠勁,還必須得顯露奸詐,所以得有一定的內斂。李青鋒理解、演繹得很到位,雖然念白跟身上還缺一點點老練,假以時日一定會很好。

·

楊燕毅的魏絳不用說,真好!雖然氣力上有些不足,沒以前那麼火爆,卻也正常,人總會老,而唱腔卻是滿滿的「裘」韻,規矩又好聽啊~

·

孔玥慈的公主,扮相好,前面唱得鮮活,後面唱得穩重,把「十五年」給演繹得很明顯,前後有差別,本質卻相同,一點也不輸給老輩。

·

總體來說,這齣戲非常之好,劇本的創新,我個人覺得比老版本更好,更有意思!演員的功力,年輕的直追老的,還各有特色,讓人對京劇充滿希望。還剩沒幾天了,真的很推薦,大家都可以去看呦,youtube搜尋『酷雲劇場』就可以找到了喔。


又一個台灣之光!


有多少個亞洲人,不,台灣人,能在激烈的競爭之下脫穎而出,擔任德國一個城市(Bochum)已有百年歷史的交響樂團之音樂總監?


少之又少,其中一位叫莊東杰!


籌備多時之後,他將在今年九月底率領德國波鴻市交響樂團在台北、新竹及高雄演出三場,並親自擔任指揮:


9/27(三)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9/28(四)19:30

新竹 文化局演藝廳音樂廳


9/30(六)- 19:30

高雄  衞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


波鴻交響樂團在德國享有盛名,但在台灣知名度並不高,而莊東杰在外發展多年,獲得多國賞識而應邀演出,絕對是台灣之光。


機會難得,希望台灣的朋友們踴躍購票前往聆聽。


輸人不輸陣,欣賞兼捧場,一舉兩得也!


***

力晶2023藝文饗宴-莊東杰與德國波鴻交響樂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