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4日 星期三

141)圖書館間贈書: 《瓷行天下》......張愛玲的《流言》(1944) 中的美術與音樂:忘不了的畫、談畫;談跳舞;談音樂

141)圖書館間贈書: 《瓷行天下》......張愛玲的《流言》(1944) 中的美術與音樂:忘不了的畫、談畫;談跳舞;談音樂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050685185633079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等,是出身上海、後來長年定居於美國散文家、小說家、劇本作家及劇本評論家。她是中國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
張愛玲

肖像照,攝於1954年英屬香港照相館
出生 張煐
1920年9月30日
上海公共租界西區
逝世 1995年9月8日(74歲)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西木區羅徹斯特大道
筆名 梁京
職業 散文家、小說家、劇本作家、劇本評論家
國籍 中華民國(1920年-1995年)
美國(1960年-1995年)
民族 漢族
教育程度 大學
母校 聖瑪利亞女校
香港大學
聖約翰大學
創作時期 1932年-1995年
體裁 小說散文劇本
主題 愛情
文學運動 海派
代表作 《金鎖記
傾城之戀
半生緣
紅玫瑰與白玫瑰
獎項 《中國時報》終身成就獎
1994年

配偶 胡蘭成(1944年結婚;1947年離異)
賴雅(Ferdinand Reyher)(1956年結婚;1967年逝世)
父母 張志沂(張廷眾)(父)
黃逸梵(黃素瓊)(母)
親屬 李鴻章(曾外祖父)
張佩綸(祖父)
李菊耦(祖母)
黃宗炎(外祖父)
黃定柱(舅父)
張子靜(弟)
孫用蕃(繼母)
張小燕(表外甥女)
李道洪(表姪)
受影響於 曹雪芹張恨水胡適
施影響於 袁瓊瓊朱天文王安憶


她的祖父與外曾祖父分別為張佩綸李鴻章;他們都曾在清朝中央政府中擔任顯要職務。她自幼在上海接受雙語教育。1943年至1945年間,她在日本控制下的上海取得高度文學成就。1950年後,因面臨政治壓力等,她遷居香港,後又遷居美國。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她的作品被夏志清等學者重新發掘,她的作品由此開始再次受到來自廣大華人社群的歡迎。[1]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六期期刊目次
http://homepage.ntu.edu.tw › ~bcla › content66

流言──重讀張愛玲 張愛玲曾提到,其創作核心是以「參差的對照」的手法,描寫「人類在一切時代之中生活下來的記憶」。到底那是怎樣的一種記憶呢?



張愛玲的作品《怨女》、《流言》1944、《半生緣》及《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於1960、70年代先後由臺北皇冠出版社重新出版。

****
忘不了的畫
https://kknews.cc/zh-hk/culture/2925ajr.html

Nevermore
O Taiti
Paul Gauguin 091.jpg
ArtistPaul Gauguin
Year1897
MediumOil on canvas
Dimensions96 by 130 centimetres (38 in × 51 in)
LocationCourtauld GalleryLondon

林風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原名林鳳鳴,廣東梅州梅江區人

胡金人是著名畫家。在《忘不了的畫》中,張愛玲如此評價胡的畫作:「中國人畫油畫,因為是中國人,仿佛有便宜可占,借著參用中國固有作風的藉口,就不尊重西洋畫的基本條件。不取巧呢,往往就被西方學院派的傳統拘束住了。最近看到胡金人先生的畫,那卻是例外。」吝於讚譽他人的張愛玲,能夠說出「例外」二字,算是不低的褒揚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p65b4e.html
  • (en) Gina Collia-Suzuki, The complete woodblock prints of Kitagawa Utamaro : A descriptive catalogue, Nezu Press, , 611 p. (ISBN 978-0-9559796-3-7)
  • 「青楼十二時 丑の刻」 大判 寛政6年頃 ブリュッセル王立美術歴史博物館所蔵Région de Bruxelles-Capitale

張愛玲在《忘不了的畫》中談到日本的浮世繪:

“《青樓十二時》裡我只記得丑時的一張,深宵的女人換上家用的木屐,一隻手握著一炷香,香頭飄出細細的煙。她立在那裡,像是太高,低垂的頸子太細,太長,還沒踏到木屐上的小白腳又小得不適合,然而她確實知道她是被愛著的,雖然那時候只有她一個人在那裡。因為心定,夜顯得更靜了,也更悠久。”

喜多川歌麿丨青樓十二時


子之刻丨正在收拾被褥準備就寢,蹲著為遊女折疊衣裳的是被稱為“振袖新造”的見習遊女

醜之刻丨起床外出的遊女手執用於照明的紙捻,正在蹬拖鞋。背景上施設的金粉襯托出珊闌夜色,睡眼惺忪的神情頹廢而纏綿。這是該系列中最精彩的一幅,也是喜多川歌麿單人全身作品中的傑作,入木三分地刻畫了遊女的精神面貌。


寅之刻丨凌晨四點左右,兩位遊女圍坐在火爐前談興正歡..似乎正在吃早點。位於右邊的遊女身披男性外衣,暗示了特定的場合。


卯之刻丨按照吉原的規矩,無論任何身份的客人都必須在6點離開。畫面上的遊女正在替客人穿衣,男性服裝的內襯上印有狩野派畫師的作品,表現了受制於寬政改革的禁奢令,當時的富人流行將奢華裝飾藏在暗處的時代氛圍。


辰之刻丨兩位“振袖新造”還在被窩裡躊躇。


巳之刻丨“振袖新造”為剛剛出浴的遊女端上茶水,在吉原中級以上游女的屋裡都有泡澡設施,日語稱為“內湯”。


午之刻丨梳妝打扮中的遊女正回首讀信,對著鏡子關注髮型的是婢女“禿”。


未之刻丨左側地面上的卜簽顯示了面向畫外的遊女正在請巫師占卜,中央的“振袖新造”正在裝模作樣地為右邊的婢女“禿”看手相。


申之刻丨遊女在“振袖新造”的陪伴下正要出行,似乎前往茶屋與客人見面,即所謂的“花魁道中”。


酉之刻丨這是吉原一天營業的開始,遊女們坐在木柵欄後兜攬生意。畫面上手提燈籠的是茶屋的侍女,看起來花魁剛剛抵達或是正要離開。


戍之刻丨坐在“張見世”位置上的遊女在寫信,正與婢女耳語。


亥之刻丨在與客人對飲的酒席上,挺拔端坐的遊女與昏昏欲睡的“禿”形成鮮明對比。

喜多川歌麿丨浮世繪美人畫成就最高大師

他是一段日本藝術史上不可磨滅的印記,他流連於江戶吉原地區,他尋訪著每一名聰慧女子的一顰一笑,在一個簡樸的木屋裡他用畫筆描摹著他能收集到的所有女子的美好,他更為後世留下了一個永不會失去的江戶時代美女夢!

他的一生都離不開一個詞:美人。而這些美人大多數就是生活在吉原的歌舞伎和藝妓。

***


流言

 

(2009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編輯
《流言》是2009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愛玲。該書是國際“張學”權威陳子善教授主持編校,增補散佚作品,首度全面恢復張愛玲作品原貌。
書    名
流言
作    者
張愛玲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6月
頁    數
279 頁
定    價
28 元
開    本
大32開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530209615
叢    書
張愛玲全集
編    者
陳子善

內容簡介

編輯
本書是國際“張學”權威陳子善教授主持編校,增補散佚作品,首度全面恢復張愛玲作品原貌。《流言》是張愛玲的隨筆散文集,可以説是大珠小珠滿玉盤。張愛玲稱愛默生“警句很多”。在本書中我們倒可以看到張愛玲滿篇的警句佳句。如“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鍊”(到底是上海人);“中國人喜歡法律,也喜歡犯法”(洋人看京戲及其他);“多數的女人非得‘做下不對的事’方才快樂,婚姻彷彿不夠不對的”(談女人)等,不勝枚舉。...

作者簡介

編輯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張煐;1922年遷居天津;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讀《紅樓夢》和《三國演義》;1930年改名張愛玲;1939年考進香港大學;1941年與胡蘭成結婚,1947年離異;1945年自編《傾城之戀》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戰勝利;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離港赴美;1969年《紅樓夢未完》在台灣發表;1973年定居洛杉磯,《初詳紅樓夢》刊載於台灣雜誌;1975年完成英譯《海上花列傳》,《二詳紅樓夢》在台灣發表;1976年《三詳紅樓夢》在台灣發表;1977年《紅樓夢魘》在台灣皇冠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74歲;2003年10月,哈爾濱出版社出版14卷本《張愛玲典藏全集》。

作品目錄

編輯
童言無忌.
自己的文章
公寓生活記趣
夜營的喇叭
必也正名乎
到底是上海人
道路以目
談女人
借銀燈
走!走到樓上去
銀宮就學記
洋人看京戲及其他
説胡蘿蔔
炎櫻語錄
存稿
寫什麼
造人
打人
詩與胡説
有女同車
私語
忘不了的畫
雨傘下
談跳舞
談畫
談音樂 [1] 

圖書序言

編輯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張愛玲在上海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流言》。對之所以取名“流言”,張愛玲後來作過解釋:“以前《流言》是引一句英文——詩?Written on water(水上寫的字),是説它不持久,而又希望它像謠言傳得一樣快。我自己常疑心不知道人懂不懂,也從來沒問過人。”(《<紅樓夢魘>自序》) .
與《傳奇》交上海雜誌社出版不同,《流言》是張愛玲自己當“發行者”,由上海五洲書報社“總經售”。為了此書的出版,張愛玲沒少操心,自己找紙張,跑印刷廠,用她好友蘇青的話説,就是“鄭重付刊”。
張愛玲承認的“處女作”不是別的,是她二十歲時上海《西風》月刊創刊三週年紀念徵文的獲獎散文《天才夢》。
***


文/張愛玲

有些圖畫是我永遠忘不了的,其中只有一張是名畫,果庚①的《永遠不再》。

一個夏威夷女人裸體躺在沙發上,靜靜聽著門外的一男一女一路說著話走過去;門外的玫瑰紅的夕照里的春天,霧一般地往上噴,有升華的感覺,而對於這健壯的,至多不過三十來歲的女人,一切都完了。女人的臉大而粗俗,單眼皮,她一手托腮,把眼睛推上去,成了吊梢眼,也有一種橫潑的風情,在上海的小家婦女中時常可以看到的,於我們額為熟悉。

1897 高更 Nevermore(永遠不再)

這高更第二次赴大溪地島時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高更曾說:「我想一個簡單的肉體可以喚醒長久遺失的蠻荒狂野中的奢華……」

身子是木頭的金棕色。棕黑的沙發,卻畫得像古鋼,沙發套於上現出青自的小花,羅甸②樣地半透明。嵌在暗銅背景里的戶外天氣則是彩色玻璃,藍天,紅藍的樹,情侶,石欄杆上站著童話里的稚拙的大烏。玻璃,銅,與木,三種不詞的質地似乎包括了人手能得到的世界的全部,而這是切實助,像這女人。想必她曾經結結實實戀愛過,現在呢,永遠不再了」。


雖然她睡的是文明的沙發,枕的是檸檬黃花布的荷葉邊枕頭,這裏面有一種最原始的悲搶。不像在我們的社會裏,年紀大一點的女人,如果與情愛無緣了還要想到愛,一定要碰到無數小小的不如意,齷齪的刺惱,把自尊心弄得千瘡百孔,她這裏的卻是沒有一點渣滓的悲哀,因為明淨,是心平氣和的,那木木的棕黃臉上還帶著點不相干的微笑。仿佛有面鏡子把戶外的陽光迷離地反映到臉上來,一晃一晃。

美國的一個不甚著名的女畫家所作的《感恩節》,那卻是絕對屬於現代文明的。畫的是一家人忙碌地慶祝感恩節,從電灶里拖出火雞,桌上有布丁,小孩在桌肚下亂鑽。粉紅臉,花衣服的主婦捧著大疊杯盤往飯廳里走,廚房磚地是青灰的大方塊,青灰的空氣里有許多人來回跑,一陣風來,一陣風去。


1935年 Doris Lee 感恩節

據芝加哥藝術學院的Sarah Kelly Oehler介紹,該畫完成的時期正值美國大蕭條前後,畫家通過感恩節熟悉的飲食與環境,用鄉愁將大劫過後的美國人聯繫在一起。

大約是美國小城市裏的小康之家,才做了禮拜回來,照他們墾荒的祖先當初的習慣感謝上帝給他們一年的好收成,到家全都餓了,忙著預備這一頓特別豐盛的午餐。但雖是這樣積極的全家福,到底和從前不同,也不知為什麼,沒那麼簡單了。這些人儘管吃喝說笑,腳下仿佛穿著雨中踩濕的鞋襪,寒冷,粘搭搭。活潑唧溜的動作里有一種酸慘的鐵腥氣,使人想起下雨天走得飛快的電車的脊樑,黑漆的,打濕了,變了狠淡的鋼藍色。

叫做《明天與明天》的一張畫,也是美國的,畫一個妓女,在很高的一層樓上租有一間房間,陽台上望得見許多別的摩天樓。她手扶著門向外看去,只見她的背影,披著黃頭髮,綢子浴衣是陳年血跡的淡紫紅,罪惡的顏色,然而代替罪惡,這裏只有平板的疲乏。明天與明天……絲襪溜下去,臃腫地堆在腳躁上;旁邊有白鐵床的一角,邋遢的枕頭,床單,而陽台之外是高天大房子,黯淡而又白浩浩,時間的重壓,一天沉似一天。

畫娼妓,沒有比這再深刻了。此外還記得林風眠的一張,中國的洋畫家,過去我只喜歡一個林風眠。他那些寶藍衫子中的安南、緬甸人像,是有著極圓熟的圖案美的。比較回味深長的卻是一張著色不多的,在中國的一個小城,土牆下站著個黑衣女子,背後跟著鴇婦。

因為大部分用的是淡墨,雖沒下雨面像是下雨,在寒雨中更覺得人的溫暖。女人不時髦,面目也不清楚,但是對於普通男子,單只覺得這女人是有可能性的,對她就有點特殊的感情,像孟麗君對於她從未見過面的未婚夫一樣的,仿佛有一種微妙的牽掛。

林風眠這張畫是從普通男子的觀點去看妓女的,如同鴛鴦蝴蝶派的小說,感傷之中不缺乏斯文扭捏的小趣味,可是並無惡意,普通女人對于娟妓的觀感則比較複雜,除了恨與看不起,還又有羨慕著,尤其是上等婦女,有其太多的閒空與太少的男子,因之往往幻想妓女的生活為浪漫的。那樣的女人大約要被賣到三等窯子裏去才知道其中的甘苦。

① 果庚,通譯高更(Paul Gauguim,1849-1903),法國畫家,後期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


② 羅甸,通作螺鈿,鑲嵌在雕花木器或漆器上的貝殼薄片。

日本美女畫中有著名的《青樓十二時》,畫出藝妓每天二中四個鐘點內的生活。這裏的畫家的態度很難得到我們的了解,那倍異的尊重與鄭重。中國的確也有蘇小妹、董小宛之流,從粉頭群里跳出來,自處甚高,但是在中國這是個性的突出,而在日本就成了一種制度——在日本,什麼都會成為一種制度的。藝妓是循規蹈矩訓練出來的大眾情人,最輕飄的小動作里也有傳統習慣的重量,沒有半點游移。

《青樓十二時》裏我只記得丑時的一張,深宵的女人換上家用的本展,一隻手捉住胸前的輕花衣服,防它滑下肩來,一隻手握著一炷香,香頭飄出細細的煙。有丫頭蹲在一邊伺候著,畫得比她小許多。她立在那裏,像是太高,低垂的頸於太細,太長,還沒踏到木屐上的小白腳又小得不合適,然而她確實知道她是被愛著的,雖然那時候只有她一個人在那裏。因為心定,夜顯得更靜了,也更悠久。

喜多川歌麿 青樓十二時-丑之刻

這樣地把妓女來理想化了,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釋是日本人對於訓練的重視,而藝妓,因為訓練得格外徹底,所以格外接近女性的美善的標準。不然我們再也不能懂得谷崎潤一郎③在《神與人之間》裏為什麼以一個藝妓來代表他的「聖潔的Madonna」④。

說到歐洲的聖母,從前沒有電影明星的時候,她是唯一的大眾情人,歷代的大美術家都替她畫過像。其中有這樣的畫題:「有著無暇的子宮的聖母」。從前的Oomph Girl⑤等於現在的Womb Girl⑥。但現代的文明人到底拘謹得多,絕對不會那麼公然地以「無理的子宮」為號召了。

③谷崎潤一郎(1886-1965),日本小說家。著有《食蓼之蟲》、《細雪》、《瘋癲老人日記》等。

④ Madonna,聖母。

⑤ Oomph Girl,性感女郎。

⑥ Womb Girl,疑為作者自撰的英文詞組。Womb,子宮。

The Virgin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Immaculate Conception, the :聖母無玷始胎;聖母無染原罪;聖母無原罪;聖母始胎無染原罪: 1854 年教宗碧嶽九世宣佈:「瑪利亞在其母胎成孕之初,即因天主特恩未染原罪」為信條。其節日在十 二月八日 。拉丁文稱作 Immaculata Conceptio 

Madonna  It. ): (1) 聖母抱耶穌像。 (2) 聖母:原為義大利文,即英文之 Our Lady 


virgin  (1) 童貞;(童)貞女;處女(的):拉丁文稱作 virgo  (2) 至聖童貞:指聖母瑪利亞( Virgin )。

Virgin, the Blessed :至聖童貞聖母。

Virgin Mary :童貞瑪利亞:通常稱 Blessed Virgin Mary ,簡稱 B.V.M. 

virginal conception :童貞懷孕:聖母瑪利亞因聖神受孕,仍保留其童貞狀態。


歐洲各國的聖母,不論是荷蘭的,絲絲縷縷被著稀薄的金色頭髮,面容長而冷削,金的,玉的,寂寞的,像瑪琳黛德麗;還是意大利的,農田裏的,擺水果攤子的典型,重重的青黑的眉眼,多肉,多嬌;還是德國的,像是給男人打怕了的,凸出了談藍的大眼睛,於驚恐中生出德國人特別喜歡的那種活潑婉媚;美的標準不同,但是宗教畫家所要表現的總是一個天真的鄉下姑娘,極度謙卑,然而因為天降大任於身,又有一種新的尊貴,雙手捧了皇兒,將來要以他的血來救世界,她把他獻給世界。


Nardo di Cione (Italian)

Madonna and Child, ca. 1350

Tempera and gold leaf on panel

畫家無法表現小兒的威權智慧,往往把他畫成了一個滿身橫肉的,老氣的嬰孩。有時候他身上覆了輕紗,母親揭開紗,像是賣弄地揭開了貴重禮物的盒蓋。有時候她也逗著他玩,或是溫柔地凝視著懷中的他,可是旁邊總仿佛有無數眼睜睜的看戲的。

單只為這緣故我也比較喜歡日本畫裏的《山姥與金太郎》,大約是民間傳說,不清楚兩人是否母子關係,金大郎也許是個英雄,被山靈撫養大的。山姥披著一頭亂蓬蓬的黑髮,豐腮的長臉,眼睛是妖淫的,又帶著點瀟瀟的笑,像是想得很遠很遠;她把頭低著,頭髮橫飛出去,就像有狂風把漫山遍野的樹木吹得往一邊倒。

喜多川歌麿 山姥與金太郎

也許因為傾側的姿勢,她的乳在頸項底下就開始了,長長地下垂,是所謂「口袋奶」。蟹殼臉的小孩金太郎慣在她胸脯上,圓睜怪眼,有時候也頑皮地用手去捻她的乳頭,而她只是不介意地瀟瀟笑著,一手執著描了花的撥浪鼓逗著他,眼色里說不出是誘惑,是卑賤,是涵容籠罩,而胸前的黃黑的小孩子強凶霸道之外,又有大智慧在生長中。這裏有母子,也有男女的基本關係。因為只有一男一女,投人在旁看戲,所以是正大的,覺得一種開天闢地之初的氣魄。

由此我又想到拉斐爾⑦最馳名的聖母像: The Sistine Madonna⑧抱著孩子出現在雲端,腳下有天使與下跪的聖徒。這裏的聖母最可愛的一點是她的神情,介於驚駭與黔持之間,那驟然的輝煌。

拉斐爾 西斯廷聖母(局部)

一個低三下四的村姑,驀地被提拔到皇后的身份,她之所以人選,是因為她的天真,平凡,被抬舉之後要努力保持她的平凡,所以要做戲了。就像在美國,各大商家選舉出一個典型的「普通人」,用他做廣告:「普通人先生」愛吸××牌香煙,用××牌剃刀,穿××牌雨衣,贊成羅斯福,反對女人太短的短褲。舉世矚目之下,普通人能夠普通到幾時?這裏有一種尋常中的反常,而山姥看似妖異,其實是近人情的。

⑦拉斐爾(Raphael Sanzio,1483—1520),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畫家、建築師。

⑧The Sistine Madonna,西斯廷聖母。

超寫實派的夢一樣的畫,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張無名的作品,一個女人睡倒在沙漠裏,有著埃及人的寬黃臉,細瘦玲瓏的手與腳;穿著最簡單的麻袋樣的袍子,白底紅條,四周是無限的沙;沙上的天,雖然夜深了還是談談的藍,閃著金的沙質。一隻黃獅子走來聞聞她,她頭邊擱著乳白的瓶,想是汲水去,中途累倒了。一層沙,一層天,人身上壓著大自然的重量,沉重清淨的睡,一點夢也不做,而獅子咻咻地來嗅了。

題名作《夜的處女》的一張,也有同樣的清新的恐飾氣息。四個巨人,上半身是猶太臉的少女,披著長發,四人面對面站立,突出的大眼睛靜靜地互相看著,在商量一些什麼。腳下的圓自的石塊在月光中個個分明,遠處有磚牆,穹門下恍惚看見小小的一個男子的黑影,像是生魂出竅——就是他做了這夢。

中國人畫油畫,因為是中國人,仿佛有便宜可占,借著參用中國固有作風的藉口,就不尊重西洋畫的基本條件。不取巧呢,往往就被西方學院派的傳統拘束住了。最近看到胡金人⑨先生的畫,那卻是例外。最使人吃驚的是一張白玉蘭,土瓶里插著銀白的花,長圓的瓣子,半透明,然而又肉嘟嘟,這樣那樣伸展出去,非那麼長著不可的樣子;貪歡的花,要什麼,就要定了,然而那貪慾之中有嬉笑,所以能夠被原諒,如同青春。玉蘭叢里夾著一枝迎春藤,放煙火似的一路爆出小金花。連那棕色茶几也畫得有感情,溫順的小長方,承受著上面熱鬧的一切。

⑨胡金人,原名胡傳鈺,安徽涇縣人,西畫家,同時兼研國畫。又長於文藝,著有小說多種,嘗主編《上海藝術月刊》。台灣詩人紀弦的妻舅。

另有較大的一張,也有白玉蘭,薄而亮,像五又像水晶,像楊貴妃牙痛起來含在嘴裏的玉魚的涼味。迎春花強韌的線條開張努合,它對於生命的控制是從容而又霸道的。

兩張畫的背景都是火柴盒反面的紫藍色。很少看見那顏色被運用得這麼好的。叫做《暮春》的一幅畫裏,陰陰的下午的天又是那麼悶藍。公園裏,大雄地擁著綠樹,小路上兩個女人急急走著,被可怕的不知什麼所追逐,將要走到更可怕的地方去。女人的背景是肥重的,搖擺著大屁股,可是那俗氣只有更增加了恐怖的普照。

文明人的馴良,守法之中,時而也會發現一種意想不到的,快怯的荒寒。《秋山》又是恐怖的,談藍的天,低黃的夕照,兩棵細高的白樹,軟而長的枝條,鰻魚似地在空中游,互相絞搭,兩個女人縮著脖子挨得緊緊地急走,已經有冬意了。《夏之湖濱》,有女人坐在水邊,藍天自雲,白綠的大樹在熱風裏搖著,響亮的蟬——什麼都全了,此外好像還多了一點什麼,仿佛樹蔭里應當有個音樂茶座,內地初流行的歌,和著水聲蟬聲抄抄而來,粗俗宏大的。

《老女僕》腳邊放著炭缽子,她彎腰伸手向火,膝蓋上鋪著一條白毛氈,更托出了那雙手的重拙辛苦。她戴著絨線帽,龐大的人把小小的火四面八方包圍起來,微笑著,非常滿意於一切。這是她最享受的一剎那,因之更覺得慘了。

有一張靜物,深紫褐的背景上零零落落佈置著乳白的瓶罐、刀、荸薺、蒔姑、紫菜苔、藍、抹布。那樣的無章法的章法,油畫裏很少見,只有十七世紀中國的綢緞瓷器最初傳人西方的時候,英國的宮廷畫家曾經亥。意模仿中國人畫「歲朝清供」的作風,白紙上一樣一樣對象分得開開地。這裏的中國氣卻是在有意無意之間。畫面上紫色的小濃塊,顯得豐富新鮮,使人幻想到「流著乳與蜜的國土」里,晴天的早飯。

還有《南京山裏的秋》,一條小路,銀溪樣地流去;兩棵小白樹,生出許多黃枝子,各各抖著,仿佛天剛亮。稍遠還有兩棵樹,一個藍色,一個棕色,潦草像中國畫,只是沒有格式。看風景的人像是遠道而來,喘息未定,藍糊的遠山也波動不定。因為那候忽之感,又像是雞初叫,蓆子嫌冷了的時候的迢遙的夢。

(上圖)胡金人 靜物畫

(下圖)胡金人 老人 (民國二十六年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參展作品)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2925ajr.html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2925ajr.html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2925ajr.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