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那疊衛生紙還我好嗎?" 書店老闆說,我很訝異。
"下回跟他多要點。"那是林森北路新開的早餐店的宣傳品,外頭印有店的地圖。
"做吃的比較實在。據某親戚說,一開張就有近十位客人:那小朋友選址很好,準備了2~3年了.....他說忙完一陣子會再過來幫忙.....這樣,我怎能雇別人?....."
---
一位書友來拿訂書。老闆重聽,所以櫃台前後對話不容易。忘記書名,老闆取2本都不對。講出一位"賀淑X" (太太),找不到。找出一本人類學的書,原來訂書者是用先生的名字.....我說這是舊譯本新印,老闆說,最怕訂價提高了....
---
洪老師難得一見。他取的書叫"哲學家如何面對死亡"---他說,這書不錯。對莊子頗多美言。你也可以買一本讀讀。
---
"存在巨鏈"和"布朗肖文集"就過頭大的....
張冠李戴的通識課之一
Researchers say the complexity of the attack and the lack of digital fingerprints indicate that someone with significant influence had to have been directing it. Otherwise, “there must be a cybercriminal out there with pretty significant access to China’s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said Mr. Freitas.
研究人員表示,由於襲擊相當複雜,且沒有留下數字指紋,這顯示進行指揮的是某個具有極大影響力的人。弗雷塔斯說,如若不然,「肯定就是一個網絡犯罪分子,而且他能廣泛地訪問中國的互聯網基礎設施。」(紐約時報:Chinese Hackers Circumvent Popular Web Privacy Tools 網絡隱私保護工具已無法阻擋中國黑客)
進行指揮,進行計畫.....用語方式是"翻譯腔"。
一段兩處用同一字眼significant,表示研究人人的重視和事情重大。significant access 指"可以神通廣大地接達"(中國的互聯網基礎設施),用"廣泛地訪問",似乎失之空泛。
《必須贏的人》收雷根第2任選總統文章兩篇:
〈且看「雷根世紀」〉1984.11.9
〈老薑雷根〉1985.1.25 這篇用力之勤,令人佩服:就職日是1月20,張繼高先生翻譯21日的《紐約時報》社論《雷根和專家們》數段,真不知道那兒的空運報紙,還是報社有電傳設備?
"專家"指甘迺迪總統的親信為"哈佛大學老師-校友之會",而雷根最狠的一手是---他能辨認誰是「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的那種專家,而後避之而已。
馬政府的例子是:內閣多人在扁政府時代投書,狠批政事的教授、作家,他們都退出了!
淺談戴明博士的「新經濟學」(1)
再詳細點說一下:姚老師提醒大家修「法國革命」課,要先問目的是什麼。這是很重要的提醒,即 戴明博士說的「無目的,系統就無法成立。」但是,我們應該知道,眾多學生的目的,可能不只要了解「人權宣言」而已,其他諸多的英雄與群眾的心理學和政治、經濟、社會層次的互動分析等等,也是人類很寶貴的"資產"、經驗。
就 戴明博士的「新經濟學」中的「知識系統而言」,重要的不只是「加、減、乘、除或開方」的運作,而是了解衡量的過程屬於「改善過程」之一環,沒有「可運作的定義」的知識,很容易一開始就走偏了;之後,我們要了解區分系統的「要因」之中,那些是系統的或隨機的,那些是可找出特定的因素,可確切知道它們是極端值....換句話說,改善的策略,先要區分該採取針對「共同因」或「特殊因」的不同的改善策略。
姚老師分析2014年台北市市長選戰資料的方式或方法,當然不只是「加、減、乘、除」之運算而已,而是需要了解基本的民意調查的方式和誤差的了解,各種選民的「層別」資料,如地區、政黨傾向、年齡、教育程度、工作/職業......等等,換句話說,分析之目的,還希望可以作為下次選戰等的「預測」之用。這些識見,都遠比「加、減、乘、除,或開方、微分;積分」等容易了解。也是很值得學習的科目。
Hanching Chung 分享了重磅新聞的影片。
454,415 次觀看
為什麼法律系學生一定要知道法國大革命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