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午院子有蟬鳴了,2~3天前的校園的,沒有這樣一片。
為朋友家的一牆書到某二手書店,12點之前,竟然有3人在門外等。我去校園書店,附近的雜誌,以此處最全:翻讀"明報月刊":談錢存訓先生,提到胡適,竟然用文壇巨擘胡先生--他要將書贈普林斯頓圖書館....
思考兩位史學家分別受到馬克斯和Freud的影響的著作。
讀《史學家:歷史神話的終結者》第十八章 作為歷史的現在 《極端的年代》之後的省思
過來人的優點是其身歷的情境需要後來史家的想像力; 勝利者 vs 失敗者
《史尼茨勒的世紀:中產階級文化的形成,1815-1914 》,梁永安譯,台北:立緒,2004
第一章引用了:啟蒙運動被19世紀改造;馬克斯,對於中產階級的贊嘆、了解有限;Freud的super ego和信函:中產vs 普通人民;Mancherster 的工業利潤建公共設施vs 慕尼黑的"路易"王:
Definition of Ludwig in English:
1.1Ludwig I ( 1786–1868), reigned 1825–48. He became unpopular due to his reactionary policies,lavish expenditure, and his domination by the dancerLola Montez, and he was forced to abdicate in favour of his son.
1.2Ludwig II ( 1845–86), reigned 1864–86. A patron of the arts, he became a recluse and built a series ofelaborate castles. He was declared insane anddeposed in 1886.
思考機械翻譯的問題
German-Americans are America’s largest single ethnic group. In 2013, 46m Americans claimed German ancestry: more than the number who traced their roots to Ireland or England. German immigrants have flavoured American culture like cinnamon in an Apfelkuchen. They have assimilated so well that people barely notice ithttp://econ.st/1GhBKOI
德裔美國人是美國的最大單一族群。在 2013 年,46 萬美國人聲稱德國血統: 比追根到愛爾蘭和英格蘭的人數更多。德國移民有味像桂皮中的 Apfelkuchen 的美國文化。他們有這麼好的人幾乎沒有注意到它 HTTP://econ.st/1GhBKOI 同化
yyiliad (https://yyiliad.wordpress.com/) 已針對您的文章「陳敏:Breaking News --- 陳 敏校友在東海畢業典禮上的嚴重失態」留下新意見:
現在是董事會提出假扣押,不是什麼判決。講穿了是董事會為了讓湯校長難看用的小人步數。 董事會沒有實質的能力打倒湯校長只好一再使出拖延校長行使職權的 時間。如果董事會真的愛東海會做出這種讓東海蒙羞的事嗎? 陳敏教授說的才是實話, 可惜你們工工系的校友為了私仇什麼事都敢做。 現任董事長是工工系畢業的、黃欽印也是工工系的, 您也是工工系的。真巧。
由 yyiliad 於 2015年6月14日 下午5:46 張貼在 A twilight world of Tunghai University
----以上是yyiliad 給我的"留言"。參考。
yyiliad
謝謝留言。
讓官司繼續打吧。從1月23日起,我一向認為湯是斯文掃地,陳敏是始作"亂"者,小人。這些論斷,背後有數百封信的討論。陳敏或一般人,夢想董事會應該怎麼樣,才是大夢幻,一個一年開4次會的單位。他們的行事,起碼是合法的。
致於你說的工工系因素,我想在此事件是微乎其微的因素,坦白說,我還不知道黃欽印兄是誰,我幾乎沒跟董事長談過話呢!
Abram 已在文章 "陳敏:Breaking News --- 陳 敏校友在東海畢業典禮上的嚴重失態" 上留下新的意見:
陳敏學長確實晚節不保,對所有畢業生跟家長更是大不敬。去年畢典演講的也是美國請回來的賈學長,賈學長是博雅主要捐資者,約莫五千萬…賈學長在東海十多天,參與博雅運作,返美後發表聲明不再信任湯,不再捐款博雅…湯去年暑假去美國求見,吃了閉門羹…何以致之???又是賈學長之錯???湯是東海史上最大負債,居然還有人矇著眼力挺到底…嗚呼!
某大學董事會在審預算書。
某大學跟利害關係人報告50年校慶、成功的一年。
某大學跟利害關係人報告50年校慶、成功的一年。
台灣近來最熱鬧事件無過洪秀柱參選與黑箱課綱案。洪秀柱假選變真選,初選民調輕鬆過關,她高舉「急統」與「反民主」的競選政見格外引人側目。...
STORM.MG
Nostalghia[1] is a 1983 Soviet/Italian film, directed by Andrei Tarkovsky and starring Oleg Yankovsky, Domiziana Giordano and Erland Josephson. Tarkovsky co-wrote the screenplay with Tonino Guerra.[2]
鄉愁--英文字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6_kBg3_g10
鄉愁--英文字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6_kBg3_g10
還有一部該片的幕前幕後: Andrei Tarkovsky in Nostalghia, 1984
– Please, if there is any problem with the copyrights, tell me and I will take down this video immediately. Jornada mística do poeta russo Andrei Gorchakov à...
《鄉愁》
張幸真
(2014年1月20日刊登)
(2014年1月20日刊登)
當夜幕降臨
我便是那蠟燭
在盛宴中消亡
我的身後
哪裡有微微閃耀的翅膀
天明後請收拾一地的燭淚
從中讀取誰值得哀悼
什麼應該頌揚
我們奉上最後一絲愉悅
如何能換取最後平靜的死亡
還有,在暫借的屋簷之下
如何在死後,用詩篇燃亮前方
病中,百無聊賴,躺在床上看了幾部電影。近年的商業電影,影像美麗,明暗對比強烈,情節緊湊,故事曲折,意識型態清楚,可是總覺得影片太飽滿了,少了點讓觀眾思考的空間。我思索著,到底是麼電影?低溫發燒昏睡中,彷彿看見霧中一部汽車緩緩前行,再迴轉而來。醒來,想想,原來是安得烈‧塔可夫斯基的〈鄉愁〉。
鄉愁,是靈魂永恆的傷痛,是對故鄉的惆悵與新世界的迷惘。
導演安得烈‧塔可夫斯基以詩作為為電影的表述,每個影像停格,彷彿是一幅幅水霧嬝然的水彩畫,構圖古典而美麗。導演以長遠拉鏡舒緩移動來追尋演員,甚至讓演員超出鏡頭之外,決定節奏的不是剪輯與動作情節,而是時間在空間的遊移,緩慢中逐漸醞釀出的飽滿感受。這種詩意的氛圍,使用的光源,不是正面犀利的明暗,而是以側光與背光,在天光、雨滴、雲霧與溫泉水氣中光影的變化,彩色與暗綠的影像,隨著主角情感,呈現出的現實與夢境的交融。片中的聲音,是人聲,是吟詠的詩句,水聲,甚至是以火為樂,將貝多芬的與巴哈的音樂作為救贖的象徵。
鄉愁,是困境,是歸返深情故鄉死亡與暫居新世界作為無情雕像間的痛苦抉擇。
詩人安得烈遠離故鄉俄羅斯來到義大利,在女導遊的帶領下到了溫泉鄉尋找音樂家帕瓦索諾夫斯基的過往,巧遇一位他人眼中瘋狂的老人。詩人安得烈與音樂家是強烈的對比,流亡的音樂家因為思念兒時的白樺林選擇回歸俄羅斯(故鄉),卻因鬥爭而自殺。主角詩人安得烈選擇留在暫居的義大利(新世界),卻感受到人群彷如失去理想而無情的雕像,安得烈傷痛的眼睛望向深淵,新世界已到了墮落的邊緣。他面臨的是俄式古典知識、親族情感歸屬、東正教宗教體系、人生價值的崩解與重組的深刻痛苦。漂泊的安得烈黑髮中的一撮白髮,如一枚徬徨飄零白羽毛,他也是穿梭現實與夢境之中,頭頂白毛中有著黑點的喪家之犬。
1+1=1導演用哲學推理展告訴我們,一滴水加上一滴水,等於一大滴水,他以二元結構的辯證,作為故鄉與新世界的哲學意象的推展。
二元結構:夢境與現實,故鄉(俄羅斯)與暫居的新世界(義大利),安得烈與狗,安得烈的黑髮與白髮,妻子與女導遊,安得烈與老人,安得烈(詩人)與音樂家,水與火,東正教與天主教,去與留,健康與疫疾,死亡與新生。
這些看似不同的面向,成為經成為緯,交錯編織成一幅影像織錦。
然而光譜兩端的故鄉與暫居的新世界間,並非完全對立,安得烈徬徨遊移於其間,努力尋找救贖。安得烈強烈的違和與痛楚,一如同髮上的多足軟體蟲,揮之不去。他遇到的老人是瘋子,也是先知。然而,先知必然是瘋子,必須死一千個瘋子才能誕生一位先知。瘋子與先知間的差異為何?老人的故事告訴我們,當理想與行動,只為個人家庭的私領域時,只是個瘋子;但化為對人類的大愛時,經過火燒火燎的樂章,方能成為先知。而鄉愁的救贖,不只是惆悵,而是奉獻,是理想的傳承,是水中之火。是那盞流著淚的安得烈手持蠟燭渡水而過,細心呵護的小小燭火,一再熄滅,一再重燃,跋涉千水終達對岸。之後新世界那群雕像般的冷漠人群方得甦醒,進入溫泉之中洗滌。因為水中之火的救贖,新世界與故鄉合一,在暫居的羅馬的教堂建築中,映照出故鄉的舊居與親人,在巴哈樂聲中,安得烈與狼犬終於合一,得以安居。
老人的一滴淚水,加上安得烈的一滴淚水,歷經追尋、救贖與奉獻,終於匯集成一大滴水。
影片優美的影像,以導演父親的詩句呈現出俄式的文學的夢境氛圍。導演深厚的美學造詣下,有著深厚的哲學為底。不由得讓人想起卡謬去國離鄉永無歸屬的異鄉人,卡夫卡的蛻變,妥也夫斯基筆下的白癡,甚或尼采的查拉杜斯區拉。
我便是那蠟燭
在盛宴中消亡
我的身後
哪裡有微微閃耀的翅膀
天明後請收拾一地的燭淚
從中讀取誰值得哀悼
什麼應該頌揚
我們奉上最後一絲愉悅
如何能換取最後平靜的死亡
還有,在暫借的屋簷之下
如何在死後,用詩篇燃亮前方
病中,百無聊賴,躺在床上看了幾部電影。近年的商業電影,影像美麗,明暗對比強烈,情節緊湊,故事曲折,意識型態清楚,可是總覺得影片太飽滿了,少了點讓觀眾思考的空間。我思索著,到底是麼電影?低溫發燒昏睡中,彷彿看見霧中一部汽車緩緩前行,再迴轉而來。醒來,想想,原來是安得烈‧塔可夫斯基的〈鄉愁〉。
鄉愁,是靈魂永恆的傷痛,是對故鄉的惆悵與新世界的迷惘。
導演安得烈‧塔可夫斯基以詩作為為電影的表述,每個影像停格,彷彿是一幅幅水霧嬝然的水彩畫,構圖古典而美麗。導演以長遠拉鏡舒緩移動來追尋演員,甚至讓演員超出鏡頭之外,決定節奏的不是剪輯與動作情節,而是時間在空間的遊移,緩慢中逐漸醞釀出的飽滿感受。這種詩意的氛圍,使用的光源,不是正面犀利的明暗,而是以側光與背光,在天光、雨滴、雲霧與溫泉水氣中光影的變化,彩色與暗綠的影像,隨著主角情感,呈現出的現實與夢境的交融。片中的聲音,是人聲,是吟詠的詩句,水聲,甚至是以火為樂,將貝多芬的與巴哈的音樂作為救贖的象徵。
鄉愁,是困境,是歸返深情故鄉死亡與暫居新世界作為無情雕像間的痛苦抉擇。
詩人安得烈遠離故鄉俄羅斯來到義大利,在女導遊的帶領下到了溫泉鄉尋找音樂家帕瓦索諾夫斯基的過往,巧遇一位他人眼中瘋狂的老人。詩人安得烈與音樂家是強烈的對比,流亡的音樂家因為思念兒時的白樺林選擇回歸俄羅斯(故鄉),卻因鬥爭而自殺。主角詩人安得烈選擇留在暫居的義大利(新世界),卻感受到人群彷如失去理想而無情的雕像,安得烈傷痛的眼睛望向深淵,新世界已到了墮落的邊緣。他面臨的是俄式古典知識、親族情感歸屬、東正教宗教體系、人生價值的崩解與重組的深刻痛苦。漂泊的安得烈黑髮中的一撮白髮,如一枚徬徨飄零白羽毛,他也是穿梭現實與夢境之中,頭頂白毛中有著黑點的喪家之犬。
1+1=1導演用哲學推理展告訴我們,一滴水加上一滴水,等於一大滴水,他以二元結構的辯證,作為故鄉與新世界的哲學意象的推展。
二元結構:夢境與現實,故鄉(俄羅斯)與暫居的新世界(義大利),安得烈與狗,安得烈的黑髮與白髮,妻子與女導遊,安得烈與老人,安得烈(詩人)與音樂家,水與火,東正教與天主教,去與留,健康與疫疾,死亡與新生。
這些看似不同的面向,成為經成為緯,交錯編織成一幅影像織錦。
然而光譜兩端的故鄉與暫居的新世界間,並非完全對立,安得烈徬徨遊移於其間,努力尋找救贖。安得烈強烈的違和與痛楚,一如同髮上的多足軟體蟲,揮之不去。他遇到的老人是瘋子,也是先知。然而,先知必然是瘋子,必須死一千個瘋子才能誕生一位先知。瘋子與先知間的差異為何?老人的故事告訴我們,當理想與行動,只為個人家庭的私領域時,只是個瘋子;但化為對人類的大愛時,經過火燒火燎的樂章,方能成為先知。而鄉愁的救贖,不只是惆悵,而是奉獻,是理想的傳承,是水中之火。是那盞流著淚的安得烈手持蠟燭渡水而過,細心呵護的小小燭火,一再熄滅,一再重燃,跋涉千水終達對岸。之後新世界那群雕像般的冷漠人群方得甦醒,進入溫泉之中洗滌。因為水中之火的救贖,新世界與故鄉合一,在暫居的羅馬的教堂建築中,映照出故鄉的舊居與親人,在巴哈樂聲中,安得烈與狼犬終於合一,得以安居。
老人的一滴淚水,加上安得烈的一滴淚水,歷經追尋、救贖與奉獻,終於匯集成一大滴水。
影片優美的影像,以導演父親的詩句呈現出俄式的文學的夢境氛圍。導演深厚的美學造詣下,有著深厚的哲學為底。不由得讓人想起卡謬去國離鄉永無歸屬的異鄉人,卡夫卡的蛻變,妥也夫斯基筆下的白癡,甚或尼采的查拉杜斯區拉。
安得烈‧塔可夫斯基說過,偉大的浪漫,是不需要親吻的,什麼也不用,非常純潔,不需言詞的情感,所以才是偉大的,才是難忘的。
偉大的電影,應作如是觀。
陳女士的和The Economist 的這則大憲章條項之刺繡,都是對Wikipedia的禮讚:
陳文芬
22 小時前 ·
老爺子不時捐錢給維基百科。他說有些慈善單位的答謝信還不如維基百科的信寫得熱情感人。
(不信大家捐捐看)
---
From Espresso: Today’s 800th anniversary of the sealing of the Magna Carta is being celebrated with, among other jollities, a pageant, a masquerade, a bespoke cantata, bell-ringing, a flower festival and a river relay on the Thames featuring the queen’s barge, Gloriana. But the most interesting commemoration is a tapestry that replicates the entire Wikipedia article on the Magna Carta, stitched by an army of professional embroiderers, 36 prisoners, lawyers, journalists and campaigners http://econ.st/1L95D4S
翻譯,笑一笑,多笑幾次:
從咖啡: 今天的 800 周年上蓋章的大憲章 》 被慶祝,其他 jollities、 選美比賽、 假面舞會、 定制的大合唱、 鐘聲、 花節和特色女王的駁船,稱號的泰晤士河河繼電器之間。但最有趣的紀念是複製整個維琪百科的大憲章 》,由軍隊專業刺繡、 36 囚犯、 律師、 記者和活動家 HTTP://econ.st/1L95D4S 縫合織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