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ntu一逛一些英文之教學之書. yy公館買的豬腳等晚餐....
Dear Ken
如果你們編紀念文集 出版的跑腿事和費用等就由我負責.....
紀念羅榮文先生
鍾漢清
昨天知道羅榮文先生過世,心中有股淡淡的悲哀。我只記羅先生的兩件事情來紀念他。
我1981年加入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ERSO/ITRI)的品質稽查部。當時半導體廠員工近600人(1984年約1000人),羅榮文先生領導(IC)的半導體事業部的品質暨可靠性保證部,人數十人出頭。半導體工廠含近70位開發設計組,是台灣半導體製造業界的人才供應地。世界半導體IC的製造業已經有數十年的經驗,其電子物理學和可靠性和故障/失效分析等領域,早已有專業的英文技術期刊。
1984年9月18日在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行「 國際品質大會」( International Quality Symposium, 1984,Taipei, Taiwan)乃是品質管制學會的一里程碑。會議主題為" 品質--生產力之鑰 (Quality - Key To Productivity)"。這次會議,我當時任職的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ERSO/ITRI)踴躍參與。有3篇論文發表: {以IC製造廠的觀點來看IC可靠性評估} (頁865-74) 、{ERSO半導體製造之品質與可靠性保證系統}(頁855-64)、 {半導體製造工廠對粉塵污染控制的個案研究} (頁835-54)。 前兩篇都是四位作者合作,羅經理署名第一位。
(我們部門投稿:{ 品質競爭情報系統}(pp.117-127),{ 軟體測試簡介與GKS應用例}( pp.
597-609),{音樂卡品質改善個案}(pp.891- 99)等3篇,個人並負責主持品質稽查組論文發表及討論)。
第二件事約2000年。當時我從電子所辭職再到美商上班已近15年,而羅先生也離開電子所約12年。羅先生跟我說,很羨慕我斷然離開半導體業,超然於許多新人事的困局。台灣在1980年末幾年,半導體業呈爆炸性的成長,許多電子所的同事都有新公司可以効力。我們談完之後,羅先生走過新生南路三段到對面的臺灣大學。走路姿態有點傾斜,我心裡稍微難過,因為我知道我們在某方面的奮鬥已完成,而必須去面對個人生涯困難的未來。
2013年6月22日晨於台北新生南路
昨天沒寫”交友之周記” ,主要因為 K. J. Wu來訪,告訴我以前電子所同事IC品管部羅經理過世,我覺得應 該空一陣子。今天簡單寫兩點紀念他羅榮文。
一個小時前 ,與楊碧川老師在明目聊天,談他孫兒四個月的"收涎" (頸上掛一串餅乾,親友每人從各餅干挖些屑往孫兒嘴裏塞)... ...這孫兒帳戶已有近60萬元親友的賀裡。 他在世新兼課年薪12萬都不夠..... 談他下周要到美國台灣同鄉會的夏令營之演講及過去的許多妙事.. ....。
收到晃三兄到中國各地講品格領導之12-3天"途中報導"。他說 想到下周可以到芝加哥抱孫就疲病全好了。前一陣子寬仁師也透過官 兄報告在新疆的神氣.....我為兩位勇士準備的英文造句是:H e continued to look spry and active well into
his seventies or eighties.
本周有許多書的感應: Kingdom of Beauty 讓人更深入了解日本民藝運動的一些精英。 我1987年在靜岡造訪過芹澤銈介Keisuke Serizawa 1895-1984 進一步 了解 Donald Schön /Donald Schon /Nancy Schon......,
本周衝擊最大的讀物是University of Essex的校友年刊: ESSEX effect / Square / Square 2--- Essex effec此期的簡要校史t : 我們對某地或某人的了解通常都僅止於表面。譬如說,校長Sir Albert Sloman (1921-2012) 的BBC 1960年Reith講座,我只在1977年聽過英文老師轉述過 他首先贊成男女可同住某一樓,即沒有女生宿舍等之分別……。這回 知道他去年就過世,某報的訃文提到此講座,讀者去信說全文可在B BC網站查到。
另外是我在校時不知道該校的校訓。Wikipedia 有,我好幾年前才知道。這回我想查出那三百多行的殘詩:The University's motto, Thought the harder, heart the keener, is adapted from the Anglo-Saxon poem The Battle of Maldon. 我找的古騰堡版本與此不同。妙的是,創校時就有某報批評它是斷章 取義out of context,因為下一行……。我則有點同情選它的老師,因為 地名Maldon還在Essex大學地Colcherster的 ”近鄰”。我也恍然大悟在The Life of Johnson一書中記載某回他們要從倫敦去蘇格蘭,經Colc hester,Johnson博士對此城很敬佩 ,因為它有些非常慘烈的戰役。( 應該是16世紀的戰爭不是中世紀之戰.....)
饒宗頤《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上海書店 ,2000 ,頁186) 的一段英文的漢譯, 讓我懷疑: 是不是饒宗頤先生有點誤會? 翻譯的問題很嚴重:
昨天沒寫”交友之周記” ,主要因為 K. J. Wu來訪,告訴我以前電子所同事IC品管部羅經理過世,我覺得應
一個小時前 ,與楊碧川老師在明目聊天,談他孫兒四個月的"收涎" (頸上掛一串餅乾,親友每人從各餅干挖些屑往孫兒嘴裏塞)...
收到晃三兄到中國各地講品格領導之12-3天"途中報導"。他說
本周有許多書的感應: Kingdom of Beauty 讓人更深入了解日本民藝運動的一些精英。
本周衝擊最大的讀物是University of Essex的校友年刊: ESSEX effect / Square / Square 2--- Essex effec此期的簡要校史t : 我們對某地或某人的了解通常都僅止於表面。譬如說,校長Sir Albert Sloman (1921-2012) 的BBC 1960年Reith講座,我只在1977年聽過英文老師轉述過
另外是我在校時不知道該校的校訓。Wikipedia 有,我好幾年前才知道。這回我想查出那三百多行的殘詩:The University's motto, Thought the harder, heart the keener, is adapted from the Anglo-Saxon poem The Battle of Maldon. 我找的古騰堡版本與此不同。妙的是,創校時就有某報批評它是斷章
饒宗頤《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上海書店 ,2000 ,頁186) 的一段英文的漢譯, 讓我懷疑: 是不是饒宗頤先生有點誤會? 翻譯的問題很嚴重:
Some Scholars(sic 按: 我加的,下述"sic"同。) have tried to prove that Chinese picture writing had a common origin with the picture-writing of the ancient Sumerians, that the two system (sic) followed independent lines of development, and that while the Babylonians soon abandoned, in large part, ideographic for phonetic writing, the Chinese stuck to the old System(sic).)
有些學者試圖證明漢文的文字畫來自同一源頭:即古代蘇美爾人的圖形文字。從此源頭出現了兩條獨立發展的系統。其一為巴比倫,不久就消亡了,另一為勇敢使用文字畫為記音文字,但中國人卻在舊系統裏因循不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