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0916 2011 五

回永和 與岳母談每日量血壓2次 與牧師大談
---

感謝 謝立沛老師的第一封電子信.....
邀請他們來參加周末的音樂會及談天

感謝Jusing 北上台大慶齡中心開課之餘 來我這裡打氣一下 問候一下

也謝謝David Hung 中秋回國來電話問候一下 並解釋現在在香港的工作

謝謝Ken Su的戴東原交流



(我今天發現"一日一言"的每日作者介紹 翻譯者自由創作太多 有點生氣.....)
季倫

關於此書的譯稿
我認為應該採取直譯 不多 (不加生卒年等 他種曆法 完全按照原書簡潔作法 不要像在'慧能'等部分'自作主張添加-重寫....) 不少 (致謝部分菶) 日文詩補原文 再給我檔案
這些都做好之後 才算結案

注意 我的這些看法很認真 請不要將自己的學習與"譯"混在一起
目前的稿件 我還需花太多功夫還原和 加工 (如昨天說的尚 manet 等簡單 順手改的 沒什麼 樂意作) 所以建議你一個月之內給我直譯稿

至於原作如有可改善的 "我們"分別作文討論



***

漢清:很想念,你們最近有沒有出國去玩?我和師母一直都在國內,太熱很久沒有上台北, 希望你們能安排時間回台中渡假,你我好好屈膝長談,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 雨時。 祝 好 小燕統此問好 立沛

老師
真出乎意外接到此信
我將設法回台中 好好與你談天
(一時找不到您的電話 所以先回此信)


***
這篇沒提到的 更長遠的對於災區的投資 包括設新廠等努力.....
Japan’s tsunami supply chain comeback
---
窗簾油漆粉化脫落
---
日語老師八十多 內向 故事 林老師晚上打電話來談天和代買書
早上Ruddy會去你那裡
9:10 到
聽紐約愛樂馬勒2?? wqsr


---

日常生活的字眼有時很難
down jacket, pitcher

---
昨夜去Who 買6本書 398元
關機之前問
錦坤

如今天的email所談的一日一言

下面這則要請你/找/提出你選的箴言

戴 震(戴 東原)

(雍正1.12.24—乾隆42.5.27∕西元1724.1.191777.7.1

中國清代語言學家及思想家。考證學的代表學者,亦精通音韻學與訓詁學。反對朱子學派「以理殺人」的嚴格主義。代表作為《孟子字義疏證》。

  

六經、孔、孟之言以及傅記群籍,理字不多見。今雖至愚之人,悖戾恣雎,其處斷一事,責詰一人,莫不輒曰理者,自宋以來始相習成俗,則以理為「如有物焉,得於天而具於心」,因以心之意見當之也。於是負其氣,挾其勢位,加以口給者,理伸;力弱氣懾,口不能道辭者,理屈。 節自《孟子字義疏證》

戴 震(戴 東原)
(雍正
1.12.24—乾隆42.5.27∕西元1724.1.191777.7.1
震是一位「百科全書型」的學者。他也確實參與「百科全書」的編訂,他協助編訂「四庫全書」。

他是一位數學家,他出版數學書籍,他揉合中國古數學與剛傳進中國的西洋三角函數。

他是一位天文學家,他著作曆書,推算日月蝕,推算冬至日。

他是一位發明家,他著作《考工記圖注》,繪圖說明書中的器物,並且製作車輛。

他是一位生物學家,他考定動植物名稱、品種。

他是一位地理學家,他測量繪畫地圖,實際觀測河川山嶽。

他是一位語言學家,他是整個清代數一數二的聲韻學專家。

他是一位文獻學家,經過他的考訂,《水經注》、《方言》、《詩經毛氏故訓》、《儀禮》、《禮記》、《考工記》、《九章算數》恢復原貌。

他是一位經學家,他為《孟子》、《詩經》、《尚書》作註。

他是一位哲學家,他發揚孟子哲學。

=====================
《戴震集》第六冊,376頁,〈《古經解鉤沉》序〉:

「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未有能外小學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語言,由語言以通乎古聖賢之心志,譬之適堂壇之必循其階而不可以躐 等。是故鑿空之弊有二:其一緣辭生訓也,其一守訛傳繆也。緣辭生訓者,所釋之義非其本義;守訛傳繆者,所據之經併非其本經。」

照片在此:自己抓圖了...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5550.html

haha 真了不起的看板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8%B4%E9%9C%87

還沒弄 或散在各書
選一言實在是有意思的 原桑原 武夫 是法國文學教授 該書對他的介紹風格類似 只用約30字 (每人都如此 以小字附在圖下 重點是"言"....
前日讀胡適的戴東原的哲學 (缺一大堆附錄) 當時一直在想 當時只能採取這種累積法 好像現在的blogger所為
Wikipedia 有時實在很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孟子字義疏證,是清初學者戴震晚年的作品,共三卷,初稿原稱《緒言》,《孟子私淑錄》,戴震通過解釋《孟子》中的「理」、「性」之說,闡發自己的哲學思想,是其一生哲學思考的總結晶。段玉裁《東原先生年譜》載戴東原作劄記:「樸生平著述最大者為《孟子字義疏證》一書,此正人心之要。今人無論正邪,盡以意見誤名之曰理,而禍斯民,故《疏證》不得不作。」[1]

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證》著重於批駁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念,他指出,「舉凡民之饑寒愁怨、飲食男女、常情隱曲之感,咸視為人慾之甚輕者矣,輕其所輕,乃『吾重天理也、公義也』,言雖美,而用之治人,則禍其人。」[2]「今雖至愚之人,悖戾恣睢,其處斷一事,責詰一人,莫不輒曰『理』者,自宋以來,始相習成俗,則以理為如有物焉,得於天而具於心,因以心之意見當之也。於是負其氣,挾其勢位,加以口給者,理伸;力弱氣懾,口不能道辭者,理屈。嗚呼!其孰謂以此制事,以此制人之非理哉?」[3]「尊者以理責卑,長者以理責幼,貴者以理責賤,雖失謂之順;卑者、幼者、賤者以理爭之,雖得謂之逆。於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達之於上,上以理責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勝指數。人死於法,猶有憐之者,死於理,其雖憐之。」[4]程朱的「理欲之辨,適成忍而殘殺之具」,「誠見夫詖辭邪說之深入人心,必害於事,害於政,天下披其禍而莫之能覺也。」[5]戴震並指責程朱「酷吏以法殺人,後儒以理殺人」[6]

《孟子字義疏證》一書在戴震生前並沒有得到認同[7],他的朋友不再與他聯絡,為躲避翁方綱方東樹等人責難[8],戴震甚至搬到范氏穎園去住[9]。戴震曾以《孟子字義疏證》給彭紹升看,彭不滿意戴震批判程朱「以理為如有物焉,得於天而具於心」的說法[10]。戴震回信表示「程朱以理為『如有物焉,得於天而具於心』,啟天下後世人人憑在己之意見而執之曰理,以禍斯民。更淆以無欲之說」[11]。章學誠在戴震逝世後指責戴震「心術不純」和「丑詈程、朱,詆侮董、韓」。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洪榜應戴震子戴中立之請撰寫《戴震行狀》中認為戴震功「不在禹下」,又將《答彭進士允初書》一文載入其中,朱筠卻表示說:「可不必載,性與天道不可得聞,何圖更於程朱之外,復有論說乎?戴氏所可傳者不在此。」

[編輯] 評價

  • 方東樹對《孟子字義疏證》一無好感,他說:《孟子字義疏證》「戴氏自謂正人心之書。余嘗觀之,轇轕乖違,毫無當處,《原善》亦然」[12]
  • 焦循是肯定戴震的第一人,他說:「循讀東原戴氏之書,最心服《盂子字義疏證》。說者分別漢學宋學,以義理歸之宋。宋之義理誠詳於漢,然訓詁明乃能識羲文周孔之義理。宋之義理,仍當以孔之義理衡之,未容以宋之義理即定為孔子之義理也。」[13]焦循的《論語通釋》即是仿《孟子字義疏證》之作。
  • 章太炎論述:「震(戴震)始入四庫館,諸儒皆震竦之,願斂衽為弟子,天下視文士漸輕,文士與經師始交惡。」「震為《孟子字義疏證》以明材性,學者漸薄程朱。桐城諸家,本未得程朱要領,徒援引膚末大言自壯,故尤被輕蔑 。」[14]
  • 錢穆既仰視朱熹如此,自不能容忍批宋攻朱之論,故斥東原所論「激越」、「深刻」、「詆毀逾分」,於東原頗致憾焉,亦因而下視東原曰:「余觀船山議論,頗多與東原相同,然船山極尊宋儒……其識超於東原矣」[15]

[編輯] 注釋

  1. ^ 段玉裁《東原先生年譜》乾隆四十二年四月二十四日
  2. ^ 《孟子字義疏證·理》,《戴震全書》卷六,黃山書社1995年版,第217頁。
  3. ^ 《孟子字義疏證·理》,《戴震全書》卷六,黃山書社1995年版,第154頁
  4. ^ 《孟子字義疏證·理》,《戴震全書》卷六,黃山書社1995年版,第161頁。
  5. ^ 《孟子字義疏證·權》,《戴震全書》卷六,黃山書社1995年版,第215頁。
  6. ^ 《與某書》,《戴震全書》卷六,黃山書社1995年版,第496頁。
  7. ^ 翁方綱的《理說駁戴震作》評論說:「(戴震)乃其人不甘以考訂為事,而欲談性道以立異於程朱。」
  8. ^ 翁方綱評論說:「近日休寧戴震,一生畢力於名物象數之學,博且勤矣,實亦考訂之一端耳。乃其人不甘以考訂為事,而欲談性道,以立異於程朱,……可謂妄矣」 (翁方綱:《理說駁戴震作》)。方東樹指責戴震「畏程朱檢身,動繩以理法,不若漢儒不修小節,不矜細行,得以寬便其私,故曰『宋儒以理殺人』」(方東樹: 《漢學商兌》卷下)。方東樹對於《孟子字義疏證》一書更是評得一無是處,他說:「《孟子字義疏證》,戴氏自稱『正人心』之書,余嘗觀之,轇轕乖違,毫無當 處」(方東樹:《漢學商兌》卷中)。
  9. ^ 戴震給段玉裁的信中說:「北官園范宅在海岱門之西,前門之東,更遠人跡。」
  10. ^ 彭紹升:《與戴東原書》
  11. ^ 江藩《宋學淵源記》
  12. ^ 方東樹:《漢學商兌》
  13. ^ 《雕菰集》卷十三《寄朱休承學士書》
  14. ^ 章太炎:《清儒》
  15. ^ 汪榮祖:〈錢穆論清學史述評〉發表於《台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頁99-119,收入《史學九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