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擋陽光 可多睡半小時
近兩天讀勞倫斯 DHL 和 George Orwell 大戰時的日記和書信選 等
這兩英文大師的作品都是改之又改 後者第一次直接打字時作深入之反省
同樣的直接輸入 也可以了解卡洛等文風和內容遠比我好得多多
說些風涼蜜語.....
YY 說不准用大同電鍋的鋁 煮魚 最近該公司經營不善 大同寶寶存貨被拍賣
- John Adams/1776 (David McCullough)
- 《龔自珍編年詩注》/ 朱傑勤《龔定盦研究》(1939)
- George Orwell 的 Animal Farm (1945)
- 殺母的文化:二十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孫隆基)
- 一轂集 (張龍溪)
- 《知堂書話》
- George Orwell 大戰時的日記和書信選
「僅僅回憶過去的人是驕奢淫逸之徒,但是, 願意重新體驗過去的人是一個勇士。」 齊克果
我生平第一本英文小說,George Orwell 的 Animal Farm (1945),那時 (1968),似乎有梁實秋先生的翻譯本《百獸圖》,不過, 省立圖書館有原文書,就不知不覺讀完它,當時, 我不會在意翻譯本之比較,而是「得魚忘筌」。幾十年之後, 我的朋友Peter 熊維強去讀學士後法律課程,課程中, 老師要大家討論書中的聰明豬與百獸的約定,算的上農場的「憲法」 嗎?2011年讀 George Orwell 書信,他希望將此處改一處,為”眾牲都大驚失色, 惟拿破侖處之泰然…….”…..因為史達林 (J.S.) 當時沒離開莫斯科…….
讀DHL Frank Kermode
長篇小說是所有藝術之最
----
前兩周去中華民國品質學會演講
盧瑞彥老師跟我談這賺進過近億台幣的學會近年虧損連連
你如果讀過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經濟前瞻 136期 等
就會知道此組織進20年來也陷入類似的危機
這無力感 貶值 正如馬政府下的台灣人民(包括在下)處境 ......
****陳寬仁教授
我覺得是值得一讀的好文章。如附檔。
讀完該文的聯想: 我們的品質月刊是誰的?是誰在編?為誰而編?--
TonyKJ Chen
**我近幾月絕少去看報紙 因為寬人師給我這篇 尤其是此報的社論是我20多年來不看的 哈哈
我去找出來:
【聯合報╱平路】
|
2011.08.06 02:49 am
|
前 一陣,有關台語文寫作引起爭論,媒體上喧騰過後, 我們社會達致的共識似乎是:台灣文學應該是個包容性的拼盤, 所有發生在台灣或相關於台灣的文字創作都包含 其中,如果用數學符號表示就更清楚,台灣文學是個涵蓋的大括弧, 中文寫作與台語文寫作以及原住民新住民用自己的母語寫作都在範疇 之內。
這個拼盤裡,重點不只於其中包含什麼,更深沉的問題是, 台灣多元多樣的生活與語言, 讓我們的寫作者在文字所表達的思維上,表現了怎麼樣的原創性。
就以許多創作者(包括我自己)用熟用慣的中文來說, 我們台灣的文字創作者應有這樣的自覺,每次用中文創作, 同時也在為這文字尋求新的可能。每一次的殫精竭 慮都可能是新一輪的實驗:同時這裡還肩負多重的轉化, 其中一端是,怎麼把中文這言志、抒情與詠嘆的詩化語言, 變得更精準與更理性,適於層層相扣的說理……
借用愛爾蘭詩人如葉慈(W. B. Yeats)、黑尼(Seamus Heaney)試圖界定愛爾蘭文學與英文之間關係的說法: 不是我們屬於中文,是中文屬於我們!
這非關狹隘的國族主義, 而是在測量台灣這些年累積出來的思想深度。畢竟, 語言文字是反映社會紋理的文化符碼,怎麼在符碼內, 藏蘊細緻的析理能力,感性與理 性在其中可以交織可以互詰,尤其是這互詰的巧智:讓深刻、 縝密甚至嚴肅的想法在文字裡輕盈傳遞。一樣說國語, 一樣使用中文,我們台灣人用文字與語言來說理 的程度,有別於中國大陸激越與誇張的表達方式。
只要去中國大陸旅遊一趟就很有感受,看多了標語口號、聽多了在「 和諧社會」裡並不和諧的高亢字眼,回台灣後, 一定益發珍惜用平實說法就足以表達的生存環境。
中國大陸在文革餘緒下,詞彙裡常流露某種做大做強的集體性, 台灣人的語法則可以比較曲折,擅用細緻的文字寫出心底的幽微。 從鄧麗君到周杰倫,流行歌詞已成 為台灣式文字語言的典範。另一方面,台灣式的排列組合既是特色, 端看我們能不能把中文錘鍊得更有延展性,邏輯上接合與岔出, 表現每個意思的輕重參差,足以 承載思維的複雜程度。
幾十年社會形態的差異,兩岸在用字與語法上有所不同, 幾乎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大陸人還是台灣人寫的, 這隱隱然的分歧其實正是實力的競賽,而在網路世界尤然。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搜尋引擎列出的結果就可預知, 今天所累積的內容,將是後來者用以理解這個世界的梗概。
然而以維基百科為例,任何使用者都會驚覺, 簡體繁體按枚鍵就大致解決, 倒是台灣人與大陸人提供的內容愈來愈不成比例。台灣的「部落格」 比起大陸「博客」, 數量上或質量上都明顯在落後。如果這一邊再不努力, 使用文字的人吝於生產有意義的內容,那麼, 台灣輸掉的不只是原創性,亦是自主性。換句話,這一邊的人與 事就註定被海峽那一邊所界定……
不只是抗日戰爭誰的版本更合乎史實, 也不只國共當年的浴血戰役被曲解變造的問題, 比較起網路上日日在此消彼長的內容,過去所發生的僅是冰山一角。
除了文字中蘊含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還有文字表達思維時的精準與複雜, 這都是我們台灣需要積極耕耘的「軟實力」。
(作者為作家)
http://hcbooks.blogspot.tw/2009/09/reik-theodor.html
這個拼盤裡,重點不只於其中包含什麼,更深沉的問題是,
就以許多創作者(包括我自己)用熟用慣的中文來說,
借用愛爾蘭詩人如葉慈(W. B. Yeats)、黑尼(Seamus Heaney)試圖界定愛爾蘭文學與英文之間關係的說法:
這非關狹隘的國族主義,
只要去中國大陸旅遊一趟就很有感受,看多了標語口號、聽多了在「
中國大陸在文革餘緒下,詞彙裡常流露某種做大做強的集體性,
幾十年社會形態的差異,兩岸在用字與語法上有所不同,
然而以維基百科為例,任何使用者都會驚覺,
不只是抗日戰爭誰的版本更合乎史實,
除了文字中蘊含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作者為作家)
http://hcbooks.blogspot.tw/2009/09/reik-theodor.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