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7日 星期五

 【創造力的秘密】沈榮欽


在管理學領域,創新與創造力雖然經常被放在一起,但其實是由兩群完全不同的人研究:前者是總體而後者是個體的研究。


就創造力而言,研究者不僅運用心理學,也需要腦科學家的協助。其中對於創造力的心理狀態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創造力的高峰在於專業者處於極度專心的狀態下,第二種則說專業者在某種放鬆的狀態下,創造力最高。前者認為新概念或新思想的誕生,來自於有意識高度控制的結果,後者則主張揚棄高度控制的意識,反而有助於創造力。


最近 Drexel University 的腦神經科學家對此有了新發現。


創造力要研究誰呢?音樂家之中的爵士演奏者是經常被研究的對象,因為他們被認為創造力高,而且研究者可以研究真實的活動,而不是實驗室模擬的創造力測試。


John Kounios 的團隊找來32名費城的爵士吉他手,讓他們演奏時戴上頭罩,以記錄其 EEG 腦波的活動,並自述其心流(flow),然後由專家評斷他們每一段演奏的創造力。


結果呢?頗符合爵士大師 Charlie Parker 所說的:「首先你得先學會演奏你的樂器,然後練習、練習、再練習,然後,當你最終站在演奏台上時,忘記這一切,只是哭泣。」


樂手自認為心流較高的表演,同樣被專家評為更具創意。而且,有經驗的樂手認為自己比新手更容易處於心流狀態,也就是經驗是心流的先決條件。他們的大腦活動揭示其原因。


演奏時體驗心流的樂手大腦,表現出與執行功能或認知控制有關的額葉部分的活動減少。換句話說,心流與放鬆對大腦其他部位的意識控制或監督有關。


當最有經驗的樂手在心流狀態下表演時,他們的大腦在已知涉及聽覺和視覺的區域表現出更活躍。這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們在閱讀和弦和聆聽節奏時即興創作。


相較之下,缺乏經驗的樂手很少有與心流相關的大腦活動。


先前的研究顯示,想法通常是由預設的網絡模式所產生的,預設模式網路是一組涉及內省、白日夢和想像未來的大腦區域。然後經由大腦額葉執行控制的網絡,將想法指向特定的方向。


但是爵士樂手的創造力模式則不同:他們預設的網絡模式與執行控制的網絡受到抑制,以避免干擾具有經驗的專業者在其領域產生想法而建立的獨立大腦網絡。


以程式設計師的例子來說,知識淵博但相對缺乏經驗的電腦程式設計師可能必須推理每一行程式碼。然而,經驗豐富的程式設計師利用他們專門的大腦網路進行電腦編程,可能會開始流利地編寫程式碼,而不會過度思考,直到他們完成初稿程式。


這是很深邃的。當爵士樂手被要求「更有創意」地演奏時,非專業音樂家確實能夠更有創意地即興創作。這顯然是因為他們的即興創作很大程度上受到有意識的控制,因此可以進行調整以滿足需求。例如,在報告中,一位新人樂手說:「我不會本能地使用這些技巧,所以我必須主動選擇更有創意的演奏。」


但是在另一方面,專業樂手的創作過程是經過數十年的經驗累積而成的,在被要求這樣做後卻無法更有創意地表演。正如一位樂手所說:「我感覺自己被困住了,試圖更具創造性地思考是一種障礙。」


因此刻意要小孩或學生產生創造力也許不是一個很好的做法。


創造力的產生需要專門的知識與不斷的練習,但是真正產生創造力時,卻必須放棄有意控制經驗與專門知識的想法,才能產生真正的創造力。用個不太精確但大家都知道的例子來說,有些像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拳的過程,張無忌首先要學會太極拳,然後不斷地練習(小說中的主角略去這步),到了真上場比武時,又要忘記招式,才能真正發揮創造力。


不知道這個說法是否符合大家的經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