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 Loach | |
---|---|
Born | 17 June 1936 Nuneaton, Warwickshire, England |
Education | St Peter's College, Oxford (BA) |
Occupations |
|
Years active | 1962–present |
Political party | Labour (1962–1994, 2015–2021)[1][2] Left Unity (2012–2015) Respect (2004–2012) |
Spouse | Lesley Ashton (m. 1962) |
Children | 5, including Jim |
Kenneth Charles Loach (born 17 June 1936) is a British film director and screenwriter. His socially critical directing style and socialism are evident in his film treatment of social issues such as poverty (Poor Cow, 1967), homelessness (Cathy Come Home, 1966), and labour rights (Riff-Raff, 1991, and The Navigators, 2001).
Loach's film Kes (1969) was voted the seventh-greatest British film of the 20th century in a poll by the British Film Institute. Two of his films,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2006) and I, Daniel Blake (2016), received the Palme d'Or at the Cannes Film Festival, making him one of only nine filmmakers to win the award twice.[3] Loach also holds the record for most films in the main competition at Cannes, with fifteen films.[4]
肯·洛區(英語:Ken Loach,1936年6月17日—),英國獨立電影與電視導演編劇,影視作品以寫實自然的技法與社會性題材,關注低下階層生活,勞工權益,以及宣揚社會主義理念而廣為人識。電影作品屢次獲得國際影展多個獎項,包括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及威尼斯影展的終身成就獎。
The Old Oak (老橡樹酒館)
2023 ‧ Drama/Narrative ‧ 1h 53m
OverviewReviewsShowtimesCast
Showtimes
Near Zhongzheng District, Taipei City, 100
TODAY
Showtimes at SPOT Huashan cinemaSPOT Huashan cinema
850 m·100TW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Subtitled in Chinese
10:30AM
7:00PM
蔡素芬
望著這片海,時而想著齊邦媛老師遠行了。早年因訪問齊老師而結緣,後來她將訪問稿收錄到她的散文集中。與齊老師多次聊天和受教,她很注重女性的自主處境,所談的多是人生、學術、友誼,她最常講和林文月老師的友誼。如今兩人天上相會,又有說不完的話。齊老師一生毅力驚人,莊重的人生之路努力行過,那山那水,文字間留予後人。每個努力的人,在時光軸線上都是驚鴻,齊老師向更好更平靜的地方遠去。生前有祝福,身後亦祝福。言行德範留於心間,懷念。
gossips 之一
孟買春秋:
在最近政治事件紛紛擾擾之中,有一條不大不小的非政治消息,說學術不是學術,說影劇也算不上影劇:半個世紀前的愛情文藝電影巨星林青霞,受邀到國立清華大學向畢業生演講。
各行各業人士,包括演藝界,受邀發表演講不足為奇,吸引我注意的是媒體刊載了清大校長高為元與林青霞輕鬆的生活照。好奇找了一下校長的社群媒體,兩人顯然頗有私交。
照片中高為元和林青霞在清華校園談笑風生,十歲就離開台灣的校長以英文名字 Brigitte 稱呼這位當年迷倒眾生、叱吒風雲的首席女星,這也可以理解,畢竟他受的教育英文多過中文。在台灣知道林青霞英文名字的人不多,直呼 Brigitte 交情應該不錯。
高為元對台灣媒體透露,自己在香港大學擔任副校長時,認識了成為港大榮譽博士的林青霞,並成為了好友。再找一下香港媒體,原來林青霞和在香港大學任教的校長夫人黃心村因為同住香港,或許也因港大榮譽博士的緣故,成為每週到香港山頂行山的摯友。
高為元表示他發現林青霞雖然集結美貌、財富於一身,但演藝事業和人生過程中,都經歷許多外人看不到的艱辛與挫折,能帶給許多畢業生人生的啟示,因此親自邀請她至清大畢業典禮致詞。
這就令人費解了,林青霞的演藝事業分明從第一部電影開始爆紅就一帆風順,至於「艱辛與挫折」各行各業都有,她經歷過什麼風風雨雨,能夠啟發激勵清大畢業生?
林青霞拍過上百部電影,在演藝界有一席之地無庸置疑,然而她最讓人熟知的是當年和兩位著名男星的三角戀情後,忽然與香港富商結婚定居香港過著貴婦生活。接著她發現了寫作的興趣,開始與一些台灣文人交往甚至得到肯定。這些經歷,除了沒有上大學的遺憾,忙碌的演藝圈讓她感覺迷失,實在難以看出有何激勵人心之處。
林青霞曾經自述:「我何德何能總是跟龍應台、白先勇和金聖華並列在一排,不是因為我寫得好,也不是因為我們是好友,恰巧我們在港、台、大陸都是相同的出版社發行。」這種自謙的敘述多少也有幾分自豪,希望校長不是認為她的確在文壇成就非凡,因此邀請她穿著博士服給畢業生啟發。
我不認為去清大畢業典禮致詞,林青霞有什麼問題,就算演講中沒說出什麼有意義的話也不能怪她。這就像統一發票中大獎了,不必懷疑自己為什麼有那個運氣,去領就是了。有人邀請她到清大演講,她沒有理由拒絕,畢竟那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更何況她的演講就算平淡無奇,至少中規中矩四平八穩無差錯。
只是如果要對頂尖大學畢業生發表這種演講,恐怕可以受邀的人隊伍會很長,而且各個都能說得精彩啟發眾人。
全文見留言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