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邏輯之詩歌,理性之音樂等。都只能自行體驗
”Do whatever turns you on. Whatever you are interested in and get excited about, that is what you should do.”
Some advice to all young researchers and students from physicist Michael Kosterlitz. He was awarded the 2016 physics prize for theoretical discoveries of top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s.
#NobelPrize
瑞士網球球王 #費德勒(Roger Federer)日前出席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畢業典禮,在典禮上發表給畢業生的致詞演說,分享3個關於人生的建議。
「我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好像一切都很容易,」費德勒說,我相信自己,但「相信自己」必須靠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得到。
費德勒回憶,在站上大滿貫的舞台之前,他曾經有好幾年時間,練習時愛抱怨、發脾氣,甚至還會扔球拍,很久之後慢慢才學會,在比賽時保持冷靜。(文章連結見留言處)
幻想的畢業典禮演講
翁達瑞 / 美國大學教授
昨天是學校的畢業典禮,我也穿上博士袍參加。典禮過程中,我玩味著林青霞在清華大學的演講,同時也幻想:如果我是今天的演講嘉賓,我要對這群年輕人說什麼呢?
以下是我幻想的演講全文:
各位2024級畢業生、家人、朋友、校長、校董、以及教授們:
首先,我要恭喜所有的畢業生,完成了人生的重要里程碑。我也要告訴在場的家人與朋友,你們要以這群畢業生的成就為傲。讓我們一起為他們鼓掌!
我是翁達瑞,來自台灣,繞過半個地球來到這所大學擔任教授。我成長於一個偏遠山村,幼年時未曾想過上大學,更不用說到美國擔任教授。
大學畢業後,我仍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只能隨著潮流到大都市謀職。三十五歲那年,我決定放棄待遇優渥的商界職位,回到學校攻讀博士。
周遭的親友皆無法理解我的決定,也不認為我可以完成學位。老實說,直到論文答辯通過那天,我都不敢相信能順利取得博士。
接著我進入北美學界,不斷尋找更好的機會,總共換了四所大學。五年前,我從一所全球知名的商學院提早退休,轉任這所大學的講座教授。
這是我今天能站在台上對你們演講的理由。
我相信你們都讀過「瞎子摸象」的寓言故事。其實人生就是瞎子摸象,每個人只有一次機會,而且摸的部位都不同。
今天過後,你們就要邁進人生的精華歲月。在這個重要的日子,我要跟你們分享我的人生經驗,也就是我「瞎子摸象」的結果,
在我成長的山村,教育是昂貴的奢侈品,而我是極少數的幸運者。教育引領我從山村走到城市,再到大都會就業。
因為教育,我從台灣移居美國,任教的學校橫跨東西兩岸,穿越美加邊界。我只是個山村小孩,卻可在三個國家支領退休金。教育是最大的關鍵。
這是我要分享的第一個人生經驗:教育可幫你們打開通往世界的大門。不管對你自己或對子女,千萬不要忽視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成長的環境,大學就讀的科系決定我們的人生方向。就算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多數人寧可一輩子不快樂,也不願改變職涯,因為改變有風險。
我在三十五歲才決定追求學術生涯,放棄在企業界努力多年的職位。這是我這輩子最重要、也最正確的決定。從進入博士班到現在,我享受學術生涯的每一天。
這是我要分享的第二個人生經驗:改變永遠不會太晚。人生就是不斷的嘗試與犯錯。有人較早確定人生的方向;有人較晚才發現錯誤。不論發現錯誤的時間早晚,不改變就是繼續不快樂的日子。
我出生在偏遠山村,成長於極權統治的環境。如今我有幸住在全世界最進步的國家,過著自由民主的生活,但我從未忘記我的出身。
六年前我來到這所大學,發現許多學生也來自偏遠的鄉村。我決定從原來的大學辦理提早退休,因為我可以給這裡的學生更多的幫助。
十年前,我晉升正教授,開始思索回饋故鄉。過去三十年,台灣人努力打破極權政體,創造一個民主開放的社會。為確保後代子孫免受極權荼毒,我投入政治評論的撰寫,用具體行動回饋故鄉。
這是我要分享的第三個人生經驗:如果你也出身寒微,有能力時不要忘了幫助相同出身的人。社會關懷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與滿足,對未來的人生充滿期待。
以上是我要分享的三個人生經驗:
~教育可以擴大世界
~改變永遠不會太晚
~別忘了我們的出身
這三點人生經驗只是我「瞎子摸象」的心得,雖然真實,但難免片段。除了我之外,我相信也有其他長輩跟你們分享人生經驗。
這是我給你們的最後建議:若能把多位瞎子的經驗整合起來,就算沒有摸過大象,你們也可以拼湊出大象的樣態。這個拼湊的樣態可讓你們更自信的邁步前進。
能與2024級畢業生分享人生經驗,是我個人的最高榮幸。最後,我要再次恭喜你們的成就,也祝福你們的未來。
謝謝大家!
。。。。
2024.06.18畢業的祝福
最近因為林青霞女士應邀去清大畢業典禮演講,引起正反兩面的討論。到底找甚麼人演講才適當,我以為跟年齡身分都無關。只要學生聽得下去並認為有所收穫,即使沒有高學歷又何妨。
2018年6月我也曾應邀去世新大學的畢業典禮講話,我考慮聽講的大學生正要進入社會,自愛、愛人、對社會的關心才是他們首先要面對的人際議題,於是決定捨棄說大道理,從小細節、用小故事來談情說愛。今日,就重PO在此處,也順便提供給即將畢業的學生參考。
用愛來成就人生的圓滿 廖玉蕙
名作家王鼎鈞先生曾寫了個故事。有個作家教文盲的太太認字,把要認的字寫在卡紙上,譬如將「電腦」兩個字貼到電腦上,把「手」這個字貼在手臂上,教啊教的,教到了「愛」這個字,一時不知道將愛擱在哪裡,乾脆抱著太太做愛。親熱完畢,太太攏攏凌亂的頭髮說:「我認這麼多字,就數這個『愛』字最麻煩。」
沒錯!人生其實就是一長串尋愛的歷程,學習怎樣自愛?怎樣愛人?如何斟酌愛的重量,讓自己的愛不會變成別人的負擔。值此畢業的季節,除了為畢業生送上祝福,也想來談談情、說說愛。
女兒剛要升上小三的那年夏天,我帶著她到金石堂和一位從英國回來的朋友餐敘。半路上,女兒問我今天請王阿姨是因為她從很遠的地方回來嗎?我說:「不是,是大學畢業後,我和王阿姨一起在系裡擔任助教,當時我談戀愛失敗,人緣也很差,心裡很焦慮。王阿姨曾偷偷在我辦公桌的玻璃墊下塞了一張卡片,卡片上寫著『我不知道怎樣來形容我有多麼喜歡你。』幾個字,給了我好大的鼓舞、增加了好多的信心,我一直好感謝她。」
見了面,我們大人聊天,女兒下樓去文具部,一會兒,忽然買了一個包裝精美的禮物上樓來,站在王阿姨面前雙手遞過,說:「這是我要送給妳的禮物。」我那位朋友好慚愧,說:「我從英國回來都忘了帶禮物給妳,怎好意思收妳的禮物。」女兒天真地回說:「我送你禮物不是因為你從遙遠的英國回來,我送禮物是謝謝妳當年那麼照顧我媽媽。」
憑良心說,我聽了這話,頭皮一陣發麻,當下好震驚。女兒的這番話具有雙重意義:一來是向我示愛,用行動告訴我,她有多愛我;一方面代替我告訴那位朋友,我有多麼感謝她。這個示愛的舉動讓我們兩個大人瞬間都眼眶發熱,幾年來,因此真的變成最要好的朋友。
這個愛的宣言,猶如天籟,讓我明白將愛說出來有多麼重要。
接著,我要說的是大學即將畢業那年,教我們《曲選》的盧元駿教授,在最後一堂課,語重心長的叮嚀我們:
「各位將來不管從事甚麼行業,大家一聽說你是中文系畢業的,一定會交給你一些和中文相關的工作,譬如寫訃文、輓聯,甚至寫信、擬講稿等等;也許你在學校不一定都學過,但你不要怕,都把它接下來,當作是一種考驗,慢慢再從中去學習。不會的,找書幫忙;再不行,老師永遠在這兒做你們的後盾,你們隨時可以來找我!」
然後,他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他家的電話號碼。
在那個蟬聲引吭的夏日,我們即將步出校園,心中都相當徬徨;聽了老師這一番話,像是吃了定心丸,儘管前途依舊未卜,卻覺得心頭篤定。其後,我走入社會,果然,凡是和中文直接或間接相關聯的活兒,不論學過與否,常常被賦予重任。而我總牢牢記住老師的叮嚀,欣然接受。在慢慢琢磨的過程中,果然學得了許多課堂裡未曾學到的新本事;而我必須說,賴以維繫這種信心的根本,就是老師那番懇摯的臨別贈言。我告訴自己,再不濟事,我還可以去向老師尋求援助,雖然,實際上我一次也沒去找過他。
後來,我自己也當了老師。我也學盧老師,向即將畢業的學生做出承諾:永遠做他們的後援;也將手機號碼留在黑板上,希望學生也像我一樣,能因這樣不吝惜的支持而覺得勇氣百倍。
所以說,老師的叮嚀,學生的繫念,它是愛,也是人生中最可貴的資產。
另外,曾經有一位大三的學生,因為覺得某位老師處事不公,負氣地向學校提出退學的申請。身為導師的我,請她到我的研究室聊聊。我苦口婆心勸說、她態度堅定拒絕。說到後來,我們都口乾舌燥,累極了,雙雙陷入沉默。我們避開彼此的眼神,望向窗外。還記得那天藍天上飄著白雲,窗外正蓋著高樓,幾個工人站在艷陽下的鷹架上彎身工作。學生看了,忽然眼睛紅了,近乎喃喃自語說:「我爸爸也是工人,跟他們一樣,在工地上幫人蓋房子。」我說:「很辛苦齁,大熱天還在大太陽下曬著。……」我停了一下,小心翼翼地再次進言說:「你爸一定好不容易盼到你念到大三,你要不要再想想,就剩一年了。」她瞬間淚如雨下,起身要求老師給她一個擁抱。她伏在我的肩上抽抽咽咽跟我說:「老師,我知道該怎麼做了,謝謝老師。」鷹架上一個類似父親的辛苦身影,融化了女兒的執拗。這愛,讓我明白親情有多麼動人的力道,但我們首先得設法看見、用心想到。
去年,我二姊癌症末期,雇用了一名叫做Wii的外籍看護。二姊臨終前的某一晚,陷入昏睡。Wii和我對坐在病房的角落。我和她近距離接觸,一時不知和她說些甚麼才好,就問她有沒有隨身帶著她兒子的照片?先生長什麼樣?在昏暗的燈光下,她的眼睛陡然閃亮起來。她飛快取出手機,滑呀滑的,就亮出丈夫和小朋友的相片來。我由衷讚美:「怎麼都長得這麼帥,像王子一樣。」她笑得眼睛都瞇了。我接著問她:「妳到台灣來,小朋友由誰照顧?」她回說婆婆在家裡開了雜貨舖,順便照顧小孫子。那夜,我們聊開了,她還跟我說起她的夢想--希望拿在台灣賺的錢回印尼去蓋一幢屬於小倆口的房子。她說這話時,整個人煥發出奇異的光彩。
我看著、聽著,忽然覺得慚愧。姊姊病了,到後期已然自顧不暇,而我們一心一意注視著病人的一舉一動,希望Wii好好對待姊姊,教她必須這樣,應該那樣,不可以怎樣!總是著眼於她對姊姊照應是不是夠周全;而她花那麼大的心思照顧我的家人,我卻對她全無所悉,也從沒企圖理解。這個長期對我姊姊悉心照料的人,離鄉背井到台灣來,我們有沒有回報她同等的愛和關懷?
後來我二姊過世了,Wii又被仲介轉介去另外的人家。我在一個午後打電話給她,我說:「等哪天妳放假,我去接妳回來聊聊。」她在電話那頭聲音哽咽,但開心地謝我。很多朋友知道了都阻止我,說:「妳不要跟她連絡了吧,有些雇主對前雇主的關切會感到困擾的。」大家甚至都勸我:「也許讓她安心照顧新雇主才是對她最好的關心吧。」但午夜夢迴,我老揣想著,Wii會不會仍在癡癡等候著我實現半年前的諾言?
這樣的愛,是推己及人的同理心,是對弱勢者的平等對待,無分階級和種族。我們是不是常常忽略了呢?
朋友擔心我對Wii的關愛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所以,接著我們就來談因為愛而受傷害的事。前兩個月,一位媒體記者用私訊來徵詢,希望我讓報社轉PO我臉書上的貼文。我婉拒後,她忽然跟我開始推心置腹,她問我能不能給她一點時間吐露心事。她先說因為家事而恍神,要連線的即時新聞,竟然因閃神沒連上;在這之前,也跑丟了幾條重要新聞。她說是憂鬱症纏身,睡不好,老闆已經開始下最後通牒。她問我乾脆壯士斷腕辭職好嗎?但又想到現在人浮於事,或者應該設法硬挺過去?然後左彎右拐的才說到重點,原來深夜難眠真正的關鍵是男友移情別戀,讓她失魂落魄。
我於是跟她分享兩個現實中的案例。一位我的學生,曾在臉書的私訊中歡天喜地報喜,說就要在這個星期日結婚,問我是否有空去吃喜酒?那是禮拜三的事,我在次日飛快宅配禮物過去。不幸的是,她收到禮物的同時,竟然同時也收到未婚夫取消婚禮的反悔訊息,最傷心的是這位可惡的男子居然從此避不見面,留下一個爛攤子。喜帖發了,喜餅、酒席都訂了,她在電話裡大哭,肝腸寸斷。我花了整晚的時間開解她,說幸好及早認清這位男子猶疑反覆的真面目,若嫁才發現,才真是大麻煩。她沮喪了好些時日,目前還在止痛療傷中。但由她的臉書發文裡,偶而看到她好像也開始能說點笑話了,人生真的沒有過不去的難關,只是過程不免艱難了些。
我還告訴她另一個故事,我的一位晚輩婚後不到一個月,發現新婚妻子居然紅杏出牆,頓時崩潰。三個月內被憂鬱症襲擊,日日淚眼迷離。半年後,他得了機會申請外調,遠離傷心地;時隔三年,遇到如今的另一半,夫妻胼手胝足努力,婚姻、事業都相當美滿。前幾日他回來探望我,不經意間瞥到昔日前妻的照片,只輕聲喟嘆:「啊!都過了十年了,好快。」這個曾經的禁忌話題,終於在十年後,可以被攤開在陽光下了。
我不是在跟這位記者比賽誰說的故事更悲慘,只是覺得愛情難免帶來傷害,失戀絕不是世界末日。那位記者聽了,才知順利的愛情不是沒有,但艱難有甚於她的,也不在少數。每個人在尋愛的歷程中,或多或少都得接受愛情的試煉,這些試煉如果經過好好反芻、整理,也許所有的失去都會用另一種方式歸來,讓人更成熟,讓我們變得更可愛。
最後,我要引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尤薩在一本《給青年小說家的信》裡說:作家寫作的起點是對現實世界的焦慮,是求全公義的反抗精神。我今天也要拿他的話來期勉諸位未來能經常關心公共議題並用行動支持,絕不要坐視不公不義。
外子看到我深夜常常熬夜撰文批評國是,常告訴我:「妳都忙成這樣了,這件事不必妳瞎操心;妳不做,自然有別人會去做。」我就問他:「別人是誰?別人不就是我?我就是你說的那個『別人』。如果每個人都只期待別人,這社會怎會進步!」我寫專欄指陳教育疏漏,到學校和老師切磋教學策略、到偏鄉去義講,用我的專業來回饋社會。我真心盼望各位將來在經營婚姻、打拚事業之餘,也能回饋人群。社會原本就是金字塔型的結構,在上位者少,在下位者多,諸位從學校走出到社會,切記得揚棄菁英思考,常常把弱勢族群掛在心上,對他們多加憐惜,常常思考:怎樣為他們發聲?能為他們做些什麼?這才是大愛。
總之,在即將進入社會的此刻,我希望能和各位互勉:記得設法把愛說出來;在人生行道上往前衝固然重要,必要時可以做做別人的後盾也是很好的;還有,不管被愛或愛人,永遠不要怕被愛所傷害;而且要常常將公理與正義放在心上。不管是小情或大愛,都需要不斷的學習,讓我們互相期許在歡笑中或眼淚裡,用愛來成就人生的圓滿。
。。。
一樣是時代巨星,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六十三歲就死於癌症,瑪蓮.黛西特(Marlene Dietrich)雖說活到九十歲,但她後半生是在酗酒及坐輪椅。
聽了林青霞前幾天的演講,我覺得她忘了說一句,她的成功是因為生在台灣,她實在太幸運了。
至於有人批評她對電影沒有貢獻,這過於苛責了,她非常敬業,拍了一百部電影,完全沒有辜負演員這個身分和職位。對台灣電影當然有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