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反思 0623 2021: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585624374781667
多年前,漢清講堂做過系列 20世紀維也納世紀維也納專題。後來我才發現此諾貝爾獎主的書,在台大圖書館風行:作者: Kandel, Eric R
The age of insight : the quest to understand the unconscious
2021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 《啟示的年代》看維也納1900到現代│ 聯經出版總編輯....
莫迪里安尼的秘密
公視,其秘密是義大利傳統和教養
羅特列克傳
浩劫過後:巴黎聖母院
張華兄參考
"林富士希望能引導人們「認識自我」,瞭解「自我」的形成過程,並檢視當前社會發展的缺憾。也因此在他的著作《小歷史》中,沒有遙不可及的宮廷鬥爭、戰場上的運籌帷幄,也沒有萬中選一的奇才,只有芸芸眾生的習俗與生活。
透過此書,林富士想告訴我們:群眾的歷史不該是被遺忘的主體,不該是邊陲地帶,而是該被認真研究的焦點題材,成為歷史寫作的核心課題!"!!從屎尿到巫術,平民的歷史比偉人精彩萬分
昨/前天看BBC的World News這則報導,記者從 Taipei (台灣)報導。台灣作為基地,對人權/自由報導的重要.....
".....事隔一年,劉曉明再度受訪亮相,當記者問及為何大使館沒有回覆關於新疆受害者的查詢時,劉曉明含糊其辭,並指完全沒有收過相關查詢。及後BBC再度去信,直至劉曉明在2021年1月卸任後,都沒有收到官方的回覆。歷經兩年的官方途徑,再加上大使在節目中的承諾,都不能讓BBC的記者得到關於新疆真實狀況任何有用的官方資訊。
BBC鍥而不捨的「追擊」看似徒勞無功,卻突顯了媒體自由的重要:極權有不回復、造假、矢口否認的權力,媒體也能透過呈現極權如何自相矛盾、掩飾,來令市民及外界質疑政府的說辭,以及要求政府披露更多資訊。看似得不到結果的進攻,卻反而令敵人曝露了弱點。
在缺乏蘋果日報的香港,很難會有媒體有如此自由,不斷針對中共的弱點施壓,藉此引爆令中共引火自焚的輿論炸彈。可以想像,假如再有前線記者不斷追問新疆議題,一是公司內的管理層都會先自我審查,避免公司惹上如蘋果日報的官非;二來政府必定會嚴加打壓,以日後可能出現的「假新聞法」或國安法,來直接威脅記者「切勿散播危害國家安全的謠言」諸如此類。
蘋果日報的被謀殺是一個象徵,也是一個警號。在6月26號後,所影響的不單是蘋果日報、它的員工,更是整個傳媒行業,它即將進入另一個層次的自我審查;受影響的也是一眾港人讀者,他們即將面對更一面倒的新聞資訊、輿論聲音。無論我們如何化整為零,將自己化成傳播鏈之一,也必須承認龐大媒體機構的重要性,是個體難以取代。我們為蘋果默哀之際,也必須為香港默哀。"
失敗者回憶錄:《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李怡)
照目前形勢,相信大多數人會預料,本星期六以後,《蘋果》能再出版的機會是微乎其微。「失敗者回憶錄」的連載會中斷。
《蘋果日報》於1995年創刊,我在這一年年尾開始在論壇版寫每周六篇的評論「李怡專欄」,2005年擔任論壇主編至2014年,其間在名采寫過散文,寫過「蘋論」,寫過「小評」,2016年開始寫「世道人生」專欄至今年3月底。我人生中任《七十年代》、《九十年代》總編28年許,接着在《蘋果日報》寫和編25年許,超過半世紀的筆耕生涯,近一半在《蘋果》。我在這專欄的「題記」中說,單從事業、家庭、生活等去考量,我這一生當然不算失敗,「但回顧我一生的追求,卻是不斷的感受理想破滅、價值敗壞的悲哀」,從這個角度看,就是「失敗者」。
來到《蘋果日報》的尾聲,我也就提前在這裏寫《失敗者回憶錄》的尾段:我有四分一世紀在此編撰,而又26年從未間斷地閱讀的報紙。以我的「失敗者」定義來看,它就是失敗者。但不要忘記,它曾是香港報紙當中,一面世即取得最大成功的一份。它由成功走向失敗,有全世界紙媒淪落、網絡媒體資訊爆炸的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終於不得不停刊,則眾所周知是極權插手,香港禮崩樂壞、人權不保、法治蕩然的結果。
著名作家、曾在《人民日報》當記者多年的劉賓雁說過:報紙的面孔就是總編輯的面孔。但在自由競爭的社會,更準確地說,報紙的面孔是老闆的面孔。香港絕大多數報紙的老闆,都插手編採的輿論走向;而老闆的個人經驗、見識和氣度,更可以在報紙面孔見到。
黎智英以製衣業成功商人的背景進軍傳媒。他以高薪請了大批編採人員,但他沒有完全相信手下的編報經驗,而是每天開「鋤報會」,各高層參加,也選些讀者出席,對每一版的每篇報道、標題和每篇文章批評,不留餘地。他說過,報紙是辦給讀者看的,報紙只有一個老闆,廣告客戶不是老闆,管理層不是老闆,只有讀者是老闆。
黎智英沒有辦報經驗,但是,他有從商經驗。伊利諾大學經濟學教授Deirdre N. McCloskey曾經提到,在機會平等的市場經濟社會,從商是以美德為基礎,並能在從商者身上催生幾種美德,其中包括創新的勇氣、誠實買賣的公正和對法治下市場社會的信念。
《蘋果日報》面世時,令人耳目一新,它不是哪一個總編輯的面孔,而是一切以顧客的需要為依歸的成功商人的面孔。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一個人如果做甚麼事都根據過去的經驗,就無法開創新局面。
***
2018
約13點一起搭高鐵去雲林虎尾找專家照CT,約18點回88號。
洪醫師讀北醫大時,牙醫沒人讀,學生都想轉系。然而有一老師,以日本齒科受重視的情形鼓勵他們 (60年代,日本每偏鄉都有牙醫)。反之,台灣的醫師分布不均,他現在有患者要搭車一小時來就醫,他們同樣繳健保費。
他說健保制讓他們鄉下的醫師受惠良多,........
朋友,來罷!
去尋一個更新的世界是不會太晚的。
………………
用掉的精力固然不回來了,剩下的還不少呢!
現在雖然不是以前那樣掀天動地的身手了,
然而我們畢竟還是我們,──
光陰與命運頹唐了幾分壯志!
終止不住那不老的雄心,
去努力,去探尋,去發現
永不退讓,不屈服。
****
《易‧乾》:“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
《老子》第八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漢賈誼《新書‧道術》:“功遂自卻謂之退。”唐韓愈《復志賦序》:“其明年七月,有負薪之疾,退休于居,作《復志賦》。”
《漢書‧董仲舒傳》:“古人有言曰:‘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
江勇振 - 2018 舍我其誰:胡適,第四部:國師策士,1932-1962
一般說來,是意指退休,就是倦勤的意思......在中國過去四千年(sic)的歷史上,「退」一直是被元首用來意指退位的意思。用在皇帝身上,就是「退位」,亦即,「退讓皇位」。用在其他 ...
從《壹週刊》到《蘋果》、《壹本便利》、《忽然一周》、《飲食男女》,以及台灣版報刊,都因打破以往的辦報經驗而成功。但從2008年收購台灣《中國時報》失手之後,香港《爽報》的失敗,特別是台灣壹電視的大出血,我不知道是客觀社會的習慣改變所導致呢,還是有了成功經驗之後,被成功經驗所囿,與時代脫節而走向失敗?
不下毒手,《蘋果》還能撐多久,一直是人們議論的話題。下了毒手,就同情歸《蘋果》,怨憤歸強權也。
但無論如何,壹傳媒在香港的出現,在中文報業史上,應留下商人辦報勝於文人辦報的成功經驗,或許可以同張季鸞1926年入主《大公報》創造的輝煌相比美。張季鸞提出「不黨、不賣、不私、不盲」這四不原則,是新聞界的圭臬。《蘋果日報》老闆未必知道這「四不」,因為他只有部份實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