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音樂大師--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多人的文集),台北:前衛,1988
此書有二、三篇取自張繼高先生的、《音樂與音響》,而張先生談江先生:江文也與西伯留斯有許多相似處,多重人格,多樣的人生體驗,有傲世的一流作品,也有應付時局的二流作品。
(劉美連《江文也的震撼》,1983.11)。
******
這篇揭露台灣記者不專業、不用功。討論它,可以作為發揚張繼高先生"精神"的起點。
首先,應研讀一下Wikipedia 的多語言相關記載:有趣的是,"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而非"柴可夫斯基大賽"....
International Tchaikovsky Competition
日文:チャイコフスキー国際コンクール
コンクール
コンクール (concours) はフランス語であるが、コンクールの性格によっては英訳される際にコンペティション (competition) もしくはコンテスト (contest) とされるものもある。
法:Concours international Tchaïkovski
コンクール
コンクール (concours) はフランス語であるが、コンクールの性格によっては英訳される際にコンペティション (competition) もしくはコンテスト (contest) とされるものもある。
法:Concours international Tchaïkovski
謬誤頻出的曾宇謙新聞報導
台灣小提琴家曾宇謙在頂尖的柴可夫斯基大賽脫穎而出,在首獎從缺情況下,獲得第二名,可喜可賀。但我注意到今天各報的報導內文或多或少都有錯誤,為避免錯誤資訊在網路上流竄,謹指出如下:
《聯合報》提到,台灣小提琴家曾耿元曾在比利時Queen Elisabeth Competition拿到「銀牌獎」,這是錯的。曾耿元是在1993年拿到第3名,應該是「銅牌獎」。
我查了一下,發現這個錯誤很早就出現在其他媒體中,《聯合報》記者應該是未經仔細查證就採信。曾耿元我採訪過他,年輕時才氣縱橫,可說恃才傲物,乍看「只」拿到第3名,其實非常難能可貴。
此外,《中國時報》提到:「這項大賽(柴可夫斯基大賽)被譽為古典樂界難度最高的比賽,過去除了1994年中國大陸聲樂家袁晨野之外,從未有華人得到首獎,亞洲國家只有日本曾在小提琴項目拿過兩次冠軍。」這是錯誤的敘述,至少語法出了大問題。該篇報導等於把韓國從亞洲國家行列剔除,因為南韓聲樂家曾在聲樂組拿過3個首獎。
此外日本也不只在小提琴組掄元,包括鋼琴家上原彩子2002年在鋼琴組拿到首獎,1998年女高音佐藤美繪子在女聲樂組拿到首獎。
至於《自由時報》更扯,為了哄抬台灣的尊嚴,在報導中硬寫道:「曾宇謙不但創造台灣古典音樂的驚人紀錄,更是該獎項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獎者。」隨意亂掰的狀況令人難以想像。曾宇謙根本不是最年輕的柴可夫斯基大賽得獎者,隨便舉例,1966年第3屆大賽鋼琴首獎得主Grigory Sokolov掄元時才16歲。
就算《自由時報》語焉不詳,表述有問題,別的不說,單就小提琴組而言,大陸小提琴家陳曦在第12屆大賽中拿到第2名,年紀還未滿18歲,遑論其他未能查證的桂冠得主(laureates)。20歲的曾宇謙怎會是「最年輕得獎者」?
當年我跑新聞時,網路還不普及,要查證資訊難度很高,但現在網路如此發達,記者求證遠比我那時代更容易,請務必審慎。但基於報社立場隨意亂寫,那就另當別論了。
(後記:今天《自由時報》網站已經更正相關報導以及標題,謝謝該報能夠面對並處理報導失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