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9點57抵達 由賓館進 廣播清道納客 (中山南路)的人潮十倍 進去看30秒小丑表演 知道現在不撤出 一定一整天當"觀眾 " 出 從外交部後方 國家圖書館 羅斯福回 沿途問4家商攤 買韭菜盒等二樣 問津堂等地買書約7冊 碰到讀第8年民族所的朋友......約1130到家
---
“文妃(Fanny)已於近日調到浙江平湖廠,平湖是個鄉下小地方,工作及生活都在適應中 !......”
*****
世界進步很快。十幾年前讀過羅馬的Pantheon 有米開郎基羅的手書,還有青年Tadao Ando 安藤忠雄到那兒一訪的回憶。現在CNN報導The Pantheon: Hadrian's giant sundial…..
*****
昨天讀陳毓賢先生和胡適學專家周質平教授合著的A Pragmatist and his free spirit: the half-century romance of Hu Shih and Edith Clifford Williams – (胡適與韋蓮司:深情五十年 到 A Pragmatist and his free spirit:...) ,想起我在東海可能見過歷史系研究生的周先生。又想起許教授前年任歷史系主管時,希望為研究生募集獎學金,好讓他們安心研究。
黃郁珺《十八世紀英國紳士的大旅遊》台北:唐山,2008
這本是輔仁大學的歷史所碩士論文的出版 (西洋史叢書的第二本)。還有很認真的學生在撰寫論文,並且有機會出版,是很可喜、可賀的事。論文處理的主題很重要和有趣,寫得也很用心。大旅遊的目的是教育,其實可能含蓋歐洲各名城和地方,所以我弄不清楚是否該包括希臘。無論如何,本書以義大利為主。
基本上,重要的英文和漢文文獻都提到了,似乎只有一夲書的書名前後不一:The Compleat Gentlemen (p.33) vs. The Complete Gentlemen (p.46) ;容易令人誤解的”public school” (現在多改稱為independent school),作者用「公學」,而引張漢裕翻譯的《國富論》則採用錯誤的「公立學校」。不過這些是微不足道的小毛病。如果有索引,那就相當好了。
我只舉一小例說明作者的細心。118頁的注94中指出:「…..此處趙乾龍所譯歌德《意大利遊記》將privy 譯為「客房」,疑為「廁所」之誤植。…..」我們看哥德的上下文,知道英譯的屋外簡易廁所的privy ,比較合脈絡。妙的是,我查另外一本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的翻譯,也用「客房」。
這讓我想起吉川幸次郎的《漢武帝》中,引《漢書‧外戚傳》中說:衛子夫「於軒中得幸」。吉川先生引高木正一先生指出漢末的《釋名》說:「廁或曰軒」。
蘋論:小豬盛況不是偶然 2011年 12月12日 前天蔡英文的小豬回娘家,群眾擠在凱達格蘭大道搖動小豬撲滿高喊凍蒜,給近來飽受藍營以宇昌案攻擊的蔡英文,滿懷的溫暖。
昔拒絕貼畜生標籤 三隻小豬偶然成為蔡的吉祥物,且一發不可收拾,竟無意間蔚為風潮,是本次大選最令人意外的驚奇。但是,從文化的角度看,並非偶然,而是台灣的動物倫理文化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以致可以順水推舟,而且水到渠成。
台灣農業時代的動物觀是人與動物的二元對立觀,人急於棄絕自己的動物身分,因此在思考動物與人類關係時,大多認為「我們」若替「牠們」爭取權益,就是對我們的傷害;動物天生就是以成為我們食物的價值而存在。就人類而言,對動物的態度只有歧視與敵視。
從語言來看,歧視、敵視動物的語詞極多,像是狼心狗肺、狼子野心、豬頭狗臉、狡兔死走狗烹、笨的像豬、過街老鼠、鼠肚雞腸、獐頭鼠目、熊心豹膽、潑猴、懶驢……,對動物的歧視來自於我們比牠們聰明的優越感,而敵視則源於遠古時人們常遭動物傷害的「祖先記憶」。
此外,動物做為人類的食物而存在,也至少4百萬年,對吃的食物有必要建立倫理關係嗎?
從敵對進步到寵愛 20多年前如果蔡拿三隻小豬當作大選吉祥物,必定遭人恥笑為笨豬、臭豬、懶豬而難以接受。現在,三隻小豬既是對抗大野狼(國民黨)的隱喻,也讓人覺得可愛、有趣,比毫無生命的平安符高明多了。
台灣這10多年來,自發性學習了西方的公共道德、公共意識等公民社會的元素,其中與動物的關係得到深遠的改進,從農業時代的歧視、敵視動物,到現代社會的愛護動物、與動物平等相處,其間轉變就像從不排隊到自發性排隊,那樣經過長久的努力。
就算宰殺家禽、牛、豬、羊、魚、蝦等,也不先虐待之後才動手,而宰殺的科學工具也盡量往減少動物的痛苦為方向設計,並且心中暗唸佛號為之超渡。
當代動物倫理學者相信,那些虐待動物的人,也會虐待人;一個民族怎麼對待動物,就會怎麼對待人。
台灣進步到美化動物、關愛動物(看看多少人寵愛養的貓狗),而非歧視、敵視動物的「和諧社會」,才有蔡英文拿小豬當吉祥物的結果。三隻小豬是偶然嗎?非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