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0518 2019一隻老鼠都是奇蹟,足以驚愕億兆的異教徒 《草葉集》




看起來平凡的移民故事:步行3個月到丹麥,轉挪威,工作數十來年後還鄉,發現兒孫以挪威為家......。最後一幕:挪威博物館的女館長,將他四十幾年前亞歐徒步的鞋子,從珍藏盒中取出,他熱淚盈眶:我的祖國不當我們一回事,客國卻視為寶貝:我是否該再加入人類的共同體?
43:09
The abandoned mansions of Pakistan (Full Documentary) BBC Stories

YOUTUBE.COM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hundreds of mansions have sprung up in villages throughout Pakistan's…





HCPEOPLE.BLOGSPOT.COM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Jean Vanier Vanier in 2012 Born September 10...


很低潮
1500 川瀨來電,說未果:卻被放鴿子1745---1615。
昨日未報名宏遠,這是近年習慣大斷裂
1620 奇怪,義大利麵店初次沒人

......事實上,美中雙方對何為"強制"、何為"自願"轉讓的定義,存在著不小的分歧。不論是剛剛生效的中國《外商投資法》,還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簽署的《議定書》,都只是承諾"不以行政手段強制技術轉讓"。至於具體的中國企業在與外國企業進行合資談判或者交易談判時將技術轉讓作為前提條件,中國的現行法規則沒有作出規定。而美國政府、美國商界代表,在當前的貿易爭端中,往往以這些案例為依據指責中國的強制技術轉讓行徑。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近年來有所放寬,中國的不少行業依然沒有向外商完全開放,而是要求外企必須與本土企業進行合資,且外資佔股比例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對外方合作夥伴提出技術轉讓要求的中國企業,往往是國資企業。
同時,行政部門直接出面要求外企"以技術換市場"的案例也並非沒有。中國高鐵製造業的崛起就是其中的典型。2004年,中國首次進行高鐵列車採購招標時,當時的鐵道部就在招標中明確寫道"外方關鍵技術必須轉讓、價格必須優惠、必須使用中國品牌(即外企必須與中國本土廠商合作)" 。西門子、阿爾斯通、川崎等外國廠商還不被允許直接與當時的南車、北車等本土⋯⋯
更多
中国官方媒体近日则高调刊发评论,称西方企业转让技术都是自愿的,中方从未强迫。但是,行政部门直接出面要求外企"以技术换市场"的案例也并非没有。中国高铁制造业的崛起就是典型。

YOUTUBE.COM
Contains I.M. Pei's First Person Singular and Miho Museum Documentaries


first person

音節fírst pérson

〔the ~〕
1 《文法》一人称(◆英語では I と we)
2 一人称の物語形式


TASCHEN 20世紀建築缺
I M Pei和 Breuer等



Whitman, W. Leaves of Grass,吳潛誠譯《草葉集》

And the cow crunching with depress'd head surpasses any statue,. And a mouse is miracle enough to stagger sextillions of infidels. 
 - a quote from Whitman, W.  Leaves of Grass, Song of Myself, 

吳潛誠譯:一隻老鼠都是奇蹟,足以驚愕億兆的異教徒 《草葉集》台北:遠景,1978初版/1993 15刷



*** START OF THIS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LEAVES OF GRASS ***

Produced by G. Fuhrman



LEAVES OF GRASS

By Walt Whitman



     Come, said my soul,
     Such verses for my Body let us write, (for we are one,)
     That should I after return,
     Or, long, long hence, in other spheres,
     There to some group of mates the chants resuming,
     (Tallying Earth’s soil, trees, winds, tumultuous waves,)
     Ever with pleas’d smile I may keep on,
     Ever and ever yet the verses owning--as, first, I here and now
     Signing for Soul and Body, set to them my name,

     Walt Whitman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昨天才知道吳潛誠譯過《草葉集》,如上。查資料 (紀念網頁):

吳潛誠 - 東華大學



吳潛誠(1948-1999)


美國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曾任台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中外文學》總編輯、 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系主任。譯著包括《草葉集 》、 《聖女貞德》、《美國短篇小說》、 《中英翻譯 : 對比分析法》、《詩人不撒謊》、 《靠岸航行》、《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感性定位》、《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航向愛爾蘭》、《島嶼巡航》等書。



Sounds of North American Frogs [Full Albu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QdHW9_G7Jo
張文亮
介紹科學史上第一個研究「蛙鳴」的科學家
蛙類的鳴叫,與牠們的姿勢有關,平常蛙類蹲著時,身體略向前傾,使身體的重心在身體的前方,這對蛙類的發聲很重要。蛙類在鳴叫之前,嘴部關閉,自鼻部吸氣,吸入空氣,體內或鳴囊產生壓力,如果身體重心不向前傾,吸氣累聚的壓力,受反作用力影響,身體會向後仰,向前傾可保持平衡。
蛙的骨架也要夠強壯,才可以承體內陡增的氣壓。吸足空氣後,蛙類利用壓力將體內空氣向口部移動,嘴部打開來發聲。受到聲帶的彈性,發出的聲音可高昂,或低沈;口部排氣口的大小,使聲音有大小之別,口部肌肉的軟硬,影響在口、鼻的共振,使蛙類的發聲器官如同樂器,能夠發出的聲音,有不同的音符,使其相互的溝通有豐富的內容。
蛙鳴裡帶著喜悅
蛙類的隱藏,是適應不同環境的關鍵。如果不擅隱藏,氣候一變,體內溫度也隨改變,將影響代謝,甚至死亡。潮溼的地方,樹林的遮蔭,草叢的高相對溼度,挺水性植物的遮光擋風,都成為蛙類的選擇。如果,最終還是不能適應,就會選擇遷移他處,生命總會尋出路,除非人類斷所有出路,不給蛙類留生機。
蛙類擁有不多,從孵化成蝌蚪,就必須自找食物,濾食水中的藻類、細菌,因此蝌蚪存在的水域,水色較易發清。蝌蚪長腳成蛙,就會跳離水面,改以與地面的昆蟲為食物,但是仍要經常回到水邊,獲得水量。蛙類只要有一點水域,一些植物遮蔭,就視為美好生活的所在,長到成蛙又到水邊,雌雄交配產卵,生命代代相傳,歡呼鳴叫。
害羞的人比較容易瞭解蛙類
不過,野外的蛙仍繼續再叫。在科學史上,第一位有系統的研究蛙鳴的科學家是波格特(Charles Mitchill Bogert, 1908-1992)。他出生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一個小農場,父親一直夢想開設一家專養白馬的牧場,但是不善經營,不久關掉牧場。父親又到加州開設,不久又受到經濟大蕭條的影響,到新墨西哥州設立。波格特是最小的孩子,不用照顧牛羊,他收養蛙類、烏龜與蛇。
高中畢業後,他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學生、碩士學位,畢業後到「洛杉磯國家公園」(Roc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當自然解說員,五年後,由於喜歡沙漠地區的蛙類,他轉到「大峽谷國家公園」(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當公園的保護員。他個性害羞,不善於與人相處,對於自然環境的熱愛,他自覺不適當解說員。
1936年,他到「自然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擔任兩棲類部門的管理員。下班後到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擔任兩棲實驗室的講師。他以無比的熱忱研究兩棲類,尤其是蛙類,對於環境變化的生理反應,包括在不同溫度下,蛙類的體溫、心跳、攝食的反應,以此瞭解蛙類。
用蛙聲判斷土地特性
1950年後,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展覽,流行以「恐龍、化石與珍奇動物」為主。蛙類不在重點展示,所獲的支持、經費很少,他仍堅持:「科學對孩童的保育教育,應該以在地平凡的物種為主,而非古時的恐龍或國外的珍奇物種。」他以三十三年的時間,默默地持續調查各地的蛙類,他提出「每一種蛙類選擇棲地的特性都不同,這使得不會有兩種蛙類對地域的使用,完全重疊。而這些特性,是人不容易察覺,需要仔細的調查,才能發現土壤水份是蛙類選擇棲地的關鍵因子。」
他後來出版《北美蛙鳴》(Sounds of North American Frogs)。他認為:「生物棲地的研究,需要在野外觀察其活動」。1958年,他首先用錄音機紀錄野外蛙類的鳴叫,作為聲紋比對,進而作為蛙鳴對在交配、食物、領域、天敵預警的不同變化。這是非常有名的研究,使他成為「蛙鳴的譯者」。
他退休後,仍到世界各地旅行,持續為蛙錄音,作為蛙類對棲地特徵的判斷,並在各地訓練自然解說員,他寫道:「對戶外的熱忱,使我忽略個性,專注成為別人的幫助者。」他一直工作到1988年,才因為中風而停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