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9日 星期一

44 東海大學的"中國近代史"課程1973,湯承業老師。On Victory Day, Putin... : 經濟學老師。 (李定一 《中國近代史》; 巴斯蒂 (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 1940~ , 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口述:《在歷史與現實間探尋中國》(孔寒冰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張倫《失去方向的中國:習近平.反腐與中國面臨的挑戰》臺北:博大,2017

44 東海大學的"中國近代史"課程1973,湯承業老師。On Victory Day, Putin... : 經濟學老師。 (李定一 《中國近代史》; 巴斯蒂 (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 1940~ , 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口述:《在歷史與現實間探尋中國》(孔寒冰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張倫《失去方向的中國:習近平.反腐與中國面臨的挑戰》臺北:博大,2017

education issues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364010012430981


2022.5.9 看美國總統簽烏克蘭的租賃法案...

Putin 的閱兵;高呼萬歲。烏克蘭總統說,它們集將有兩個"勝利日"......

歐洲高官談 rule-based world order.....


 

中國科技巨頭悄然停止與俄羅斯的業務往來

在美國制裁和供應商相關壓力下,中國的科技公司正在悄悄退出在俄羅斯的業務,儘管中國政府呼籲這些公司抵制海外脅迫。


對俄制裁、烏克蘭戰爭以及中國疫情正如何重構全球供應鏈?

提供人們日常生活所需大部分商品的全球關鍵供應鏈正形成一種新格局。

許多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開始質疑過去50年來全球化過程中的一些正統觀念,包括生產環節對最低成本不計距離的不懈追求,以及庫存環節從不預留多餘庫存或零組件。全球供應鏈格局目前已經進入重構,可能導致未來幾十年就業和製造業的大遷移,帶動數千億美元的經濟活動。

隨著企業在全球更多地方建設更多工廠,以及提高零組件和材料供應的多元化,全球供應鏈正日益變身為一張張供應網絡。

現代供應鏈的設計出發點是成本效益,韌性不是必要考慮因素。20世紀60年代以來集裝箱海運日漸流行,大多數貨物的供應鏈已經變得越來越長。由於跨大洋和跨洲航運具備了低成本和可靠性,使得製造業可以遷移到工資最低的地方。大多數工廠從歐美搬到地球的另外一側,主要是中國。但這也意味著,當涉及由材料製成零組件、之後組合成子組件、最後組裝成製成品的複雜流程時,可能需要在全球各地流轉數次,智慧型手機和電腦這樣的高科技產品尤其如此。

除了汽車和複雜的工業設備以外,各種小器件來自不同來源地的零組件種類以及採購來源範圍往往超過其他任何產品,現實表明它們特別依賴於全球貿易的三個特點,而這些特點直到幾年前還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第一個特點是,原材料總是廉價和廣泛可獲得的;第二,航運成本一直隻占所運輸貨物價值的一小部分;第三是這樣的航運將一直是可靠的。

2018年開始的美中貿易戰讓許多製造商明顯感覺到上述假設可能站不住腳。之後的新冠疫情更是讓人們有了深刻體會。現在,對俄羅斯的制裁、美中貿易戰的持續、自然災害以及俄烏戰爭造成的一部分生產和運輸能力的損失,似乎正在使全球化供應鏈的問題變得長期化。

對許多公司來說,疫情引發的全球化暫停正在引發廣泛的行動,即需要想辦法增強供應鏈,增加工廠、供應商和原材料來源。從任何角度看,這樣的行動都稱不上去全球化,但這是對產品生產地進行的一次昂貴而耗時的重新洗牌。查看本文全部內容




李定一 《中國近代史》; 巴斯蒂 (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 1940~ ,  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口述:《在歷史與現實間探尋中國》(孔寒冰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張倫《失去方向的中國:習近平.反腐與中國面臨的挑戰》臺北:博大,2017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979696878727408



 1973年,東海修湯承業老師的課,採用李定一先生的 《中國近代史》。有感情的史學教育。


在歷史與現實間探尋中國

在歷史與現實間探尋中國


內容簡介

《在歷史與現實間探尋中國: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巴斯蒂口述》是「北京大學新中國留華校友口述實錄」叢書中的一本,由北大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孔寒冰親自到法國采訪北大留華校友、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巴斯蒂女士,並根據采訪稿內容,以第一人稱方式整理、編著而成。

《在歷史與現實間探尋中國: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巴斯蒂口述》主要講述了巴斯蒂女士的學術人生,尤其是與中國、與北大的淵源與故事,從中可以感受到她對於中國和北大的熱愛。巴斯蒂女士常年研究中國近代史,對於中國的歷史、文化有着極為深切的認知。通過這本書,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一個治學者真正的學術涵養,以及一個國際學人開闊的視野與情懷。

孔寒冰,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東歐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國際關系領域的研究、教學工作。
 

目錄

001 引言
005 第一章 我是怎樣開始學習中文和中國歷史的
020 第二章 第一次前往中國的記憶
032 第三章 北京大學西語系的外教
055 第四章 北京大學歷史系的研究生
071 第五章 我的國際學術交流
087 第六章 研究中國清末民初的歷史
101 第七章 對中法關系史的一些看法
110 第八章 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的副校長
123 第九章 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129 第十章 我的家庭
138 第十一章 情系北大,情系中國
147 我所了解的巴斯蒂院士
153 致謝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Jump to search

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 is a French sinologist.

Biography[edit]

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 (French pronunciation: [maʁjan bastidbʁyɡjɛʁ] (About this soundlisten)) was born on 13 November 1940.[1] She is a graduate of the Ecole Nationale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 and Peking University.[2] From 1969, she has worked for the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2] She has also taught at the Institut d'études politiques de Strasbourg, the 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Paris Diderot UniversityHarvard UniversitySeikei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and the University of Kyoto.[2] She is a reader for The China Quarterly.[2]

She is a member of the Académie des Sciences Morales et Politiques, the Society for Asian Studies, the Academia Europaea.[1][2][3] From 1992 to 1996, she was President of the Association Européenne d'Etudes Chinoises.[2] She has received honorary PhDs from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University of Aberdeen.[2] In April 2010, she was named Grand Officer of the Légion d'honneur.[4]

Bibliography[edit]

  • La Chine 1: Des Guerres de l'Opium à la Guerre Franco-Chinoise, 1840-1885 (co-written with J. Chesneaux) (1965)
  • Aspects de la Réforme de l'Enseignement en Chine au Début du XXe siècle (1971)
  • La Chine 2: De la Guerre Franco-Chinoise à la Fondation du Parti Communiste Chinois, 1885-1921 (co-written with J. Chesneau and M.-C. Bergère) (1972)
  • L'Evolution de la Société Chinoise à la Fin de la Dynastie des Qing, 1873-1911 (1979)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co-author) (1980)
  • The Scope of State Power in China (co-author) (1985)
  • China's Education and the Industrialized world; Studies in Cultural Transfer (co-written with R. Hayhoe) (1987)
  • Educational Reform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translated by P.J. Bailey) (1988)


參考書目[編輯]
中國 1:從鴉片戰爭到中法戰爭,1840-1885(與 J. Chesneaux 合著)(1965)
20世紀初中國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1971)
中國 2:從中法戰爭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885-1921(與 J. Chesneau 和 M.-C. Bergère 合著)(1972)
清末中國社會的演變,1873-1911 (1979)
劍橋中國史(合著)(1980)
中國國家權力範圍(合著)(1985)
中國教育與工業化世界; 文化轉移研究(與 R. Hayhoe 合著)(1987)
二十世紀初中國的教育改革(P.J. Bailey 譯)(1988)


***




看大圖
!上頁

中國近代史(全一冊)


作者: 李定一 
出版社:台灣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16/12/14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本書採取偏重論史的方式,對歷史有重大影響的事件,略加闡發其真義。復恐憑空論史,對一般讀者不甚相宜,因亦敘述史事演進梗概。

  每章之後,附有主要參考書目,以備讀者作進一步探討之用。惟中國近代史料浩如煙埃,不勝列舉,僅及其較著者而止。

本書特色

  1.本書偏重論史,並對歷史有重大影響的事件闡發其真義。
  2.為治近代史者必備之重要史料。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定一(1919-2002年)

  字方中,重慶銅梁人,畢業於西南聯大歷史系,1946年赴歐美深造。1953年返臺,遂於臺灣大學歷史系任教;1963年赴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主任兼文學院院長;1975年再度返臺,任教於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為臺灣當代知名歷史學家。著作有《中國近代史》﹑《中美早期外交史》《中美外交史》﹑《中國近代史論叢》﹑《俄羅斯源流考》﹑《世界史綱》﹑《中華史綱》等。

目錄


第一章 兩個互不瞭解的世界
第一節 中西文化的水乳交融
第二節 朦朧中的古國
第三節 天朝的世界觀

第二章 畸形的中外關係
第一節 夷商在廣州
第二節 英國的貢使
第三節 總督與商務監督官

第三章 鴉片戰爭
第一節 鴉片走私與大英帝國
第二節 弛禁論與絕禁論
第三節 林文忠公禁菸
第四節 英國由報復而戰爭
第五節 劃時代的八月二十九日
第六節 天朝的反應

第四章 全國大動亂
第一節 滿清的隱憂
第二節 金田村的英雄
第三節 洪楊的政治天才
第四節 太平軍革命的性質
第五節 捻軍與回軍

第五章 漢人勢力的復甦
第一節 曾國藩
第二節 為保存文化而戰
第三節 湘軍
第四節 常勝軍與淮軍

第六章 以制度為國策的自強運動
第一節 大清帝國的屈服
第二節 師夷之長以制夷
第三節 自強運動的阻礙

第七章 大清帝國的解體
第一節 外交的革新
第二節 從尼布楚到伊犁
第三節 中法越南戰爭

第八章 第一次中日戰爭
第一節 朝鮮問題
第二節 日本戰勝李鴻章
第三節 船堅礮利政策的失敗

第九章 發自民間的救亡運動
第一節 在野知識份子的猛醒
第二節 百日維新
第三節 政權的爭奪
第四節 不是變法的變法

第十章 基督教再度傳播的影響
第一節 西洋勢力滲入民間
第二節 教案迭起的原因
第三節 傳教士對新知識的介紹
第四節 民間對西洋勢力入侵的總反動
第五節 義和團事變的影響

第十一章 經過反省自覺的救國運動
第一節 國民革命運動的勃興
第二節 革命運動的艱難
第三節 辛亥革命
第四節 國民革命的頓挫

第十二章 多災多難的中華民國
第一節 中華民國的暗礁
第二節 軍閥混戰
第三節 革命運動的展開
第四節 帝國主義對革命運動的破壞
收回


自序

  本書的問世,極其偶然。蓋今春家中新來庸工,竟將歷年累積的中國近代史手稿,當作廢紙任意糟蹋,不禁感慨深切。因不顧坐視此數近百伍十餘萬字的舊稿再遭浩劫,所以決定將原稿中要義抽出,並將其所未完成部分略事增補,刪簡而成此書。亦不過家有敝帚之意而已。

  一本十七、八萬字的中國近代史,要想事事周到,絕不可能。故採取偏重論史的方式,對歷史有重大影響的事件,略加闡發其真義。復恐憑空論史,對一般讀者不甚相宜,因亦敘述史事演進梗概。每章之後,附有主要參考書目,以備讀者作進一步探討之用。惟中國近代史料浩如煙埃,不勝列舉,僅及其較著者而止。

李定一書於臺灣臺北  民國四十二年五月十日




*****



失去方向的中國
其他題名
封面副題名: 習近平.反腐與中國面臨的挑戰
出版者
臺北市 : 博大國際文化
出版日期
2017[民106]

作者: 張倫 
出版社:博大 
日期:2017/10/25
語言:繁體中文


 張倫先生有關中國現況的分析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理解其常常是矛盾的演變方向及其複雜性。這些分析既基於他的中國政治與社會方面的現實生活經歷,同時立足於多種豐富的信息來源,又結合了一種具有批判和比較性的原創思維,融貫了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與思想。— 巴斯蒂夫人(Marianne Bastid-Bruguiere)/國際著名歷史學家與漢學家,法蘭西院士,前巴黎高師副校長,法國國家科研中心高級研究員




  《失去方向的中國》內容收錄張倫2012~2016年發表於多家中文媒體的精選文章,第一部分:習的新毛主義與中國前途;第二部分:反腐、鞏固權力與改革;第三部分:歷史遺產、時代課題與轉型期待。從寬廣的歷史角度全面探討並思考中國的過去與即將面臨的方向,讀後,許多對中國迷昧不清的面紗即被清風吹散,脈絡根筋自然浮現。

本書特色

  本著對中國前途的長期關心,張倫在教學、研究之餘,還擠時間在多家中文媒體撰寫時評,如BBC中文網、香港「陽光時務」、「動向」等,從歷史鉅視角度來為中國把脈,將自己長期對中國事態演變的觀察與思考整理發表,同時借這些文字參與歷史,推動中國進步。

  有些文章刊出後在海內外流傳,點閱率及讀者反饋都遠超出張倫自己的預想,因此決定將這五年來所寫文章集結成冊,從而有了《失去方向的中國》這本書的出版,文章多是針對當時的重要事件,以評議分析中國政治居多,對處於「雙重轉型」大變動時代的中國,留下記錄與個人思考,同時探討中國所面臨的未來之路。









Michel Bruguière
Author


Born: August 5, 1938 (age 83 years)
Partner: 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