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

0622 2020


Berry, France 歷史小說第四部曲: "Souvenirs of Madame Sand" « Souvenirs de Madame Sand » par Guillaume Trotignon, aux éditions Marivole.

2013年6月22日 
分享對象:你的朋友
朋友
紀念羅榮文先生
昨天知道羅榮文先生過世,心中有股淡淡的悲哀。我只記羅先生的兩件事情來紀念他。
我1981年加入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ERSO/ITRI)的品質稽查部。當時半導體廠員工近600人(1984年約1000人),羅榮文先生領導(IC)的半導體事業部的品質暨可靠性保證部,人數十人出頭。半導體工廠含近70位開發設計組,是台灣半導體製造業界的人才供應地。世界半導體IC的製造業已經有數十年的經驗,其電子物理學和可靠性和故障/失效分析等領域,早已有專業的英文技術期刊。
1984年9月18日在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行「國際品質大會」( International Quality Symposium, 1984,Taipei, Taiwan)乃是品質管制學會的一里程碑。會議主題為" 品質--生產力之鑰 (Quality - Key To Productivity)"。這次會議,我當時任職的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ERSO/ITRI)踴躍參與。有3篇論文發表: {以IC製造廠的觀點來看IC可靠性評估} (頁865-74) 、{ERSO半導體製造之品質與可靠性保證系統}(頁855-64)、 {半導體製造工廠對粉塵污染控制的個案研究} (頁835-54)。前兩篇都是四位作者合作,羅經理署名第一位。
(我們部門投稿:{品質競爭情報系統}(pp.117-127),{軟體測試簡介與GKS應用例}( pp. 597-609),{音樂卡品質改善個案}(pp.891-99)等3篇,個人並負責主持品質稽查組論文發表及討論)。
第二件事約2000年。當時我從電子所辭職再到美商上班已近15年,而羅先生也離開電子所約12年。羅先生跟我說,很羨慕我斷然離開半導體業,超然於許多新人事的困局。台灣在1980年末幾年,半導體業呈爆炸性的成長,許多電子所的同事都有新公司可以効力。我們談完之後,羅先生走過新生南路三段到對面的臺灣大學。走路姿態有點傾斜,我心裡稍微難過,因為我知道我們在某方面的奮鬥已完成,而必須去面對個人生涯困難的未來。
2013年6月22日晨於台北新生南路

饒宗頤《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上海書店 ,2000 ,頁186) 的一段英文的漢譯, 讓我懷疑: 是不是饒宗頤先生有點誤會? 翻譯的問題很嚴重:
Some Scholars(sic 按: 我加的,下述"sic"同。) have tried to prove that Chinese picture writing had a common origin with the picture-writing of the ancient Sumerians, that the two system (sic) followed independent lines of development, and that while the Babylonians soon abandoned, in large part, ideographic for phonetic writing, the Chinese stuck to the old System(sic).)
有些學者試圖證明漢文的文字畫來自同一源頭:即古代蘇美爾人的圖形文字。從此源頭出現了兩條獨立發展的系統。其一為巴比倫,不久就消亡了,另一為勇敢使用文字畫為記音文字,但中國人卻在舊系統裏因循不前。


"無知"很難衡量,長久而言效果可知。
前幾天某藝術家印出"維基百科",篇幅共7600冊.....
雖然Wikipedia有的項目之內容品質不佳,不過通常很夠得去、還可以。它的優點是多語言和範圍廣,譬如說,近日讀Peter Gay教授的一些著作,可以了解其作品的德譯最全,可知德國學界對他的重視。他的作品日譯也不少,可是沒日本人在Wiki寫他。
我想起中共禁Wikipedia;它的人民用非Google搜索引擎也很習慣;自己也有些線上百科,不過其強項,多只是中國相關的。我認為中國的禁書長城的惡果可能是:"無知"很難衡量,長久而言效果可知。
2015
由於我寫過一本待出版的領導學,所以對我國的領導力研究、培養等都很關切。
台大的,從幾(4~5?)年前--記憶---就注意。它根據的都是一些外國範例,如在極限運動/團隊合作中學"領導"等等。
這學程的一優點就是有期間報告展覽---這期的,還沒見過。
這次的Climb for Taiwan社會集資,我的看法是:
NTU這"領導學程"的想像力很差,又沒為天下、社會服務的精神。

voa
報導末2段:"2016年6月13日,美國國會眾議院一致通過343號決議案,敦促中國停止強摘良心犯的器官以及對法輪功持續17年的迫害。但是,中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朱海泉回應說,活體器官摘除的指控是捏造,並說法輪功反對中國,敦促美國國會不要支持法輪功。
中國政府強調,中國從2015年起全面停止利用死刑犯器官,實現了從依賴司法渠道到公民自願捐獻的順利轉型。中國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的數量已經躍居亞洲第一,成為世界上建立自願捐獻體係發展最快的國家。"

【良心犯疑是中国器官移植主要供体】
一项持续了10年的独立调查指称,自从2006年中国当局被指控摘取法轮功学员器官的丑闻曝光以来,摘取器官的规模不仅更大,而且包括法轮功学员在内的良心犯仍然是政府迫害的主要目标。此项调查再次把有关问题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James 提早到,跟他大聊:他家在Victoria, British Columbia和上海都有房,每年都會回台省親友,住"背包客"等民宿.....2006年 (他取得中國中山大學博士學位) ,大女兒在加拿大車禍改變他一生 (一年多之後痊癒),他們夫婦現在不搭同一班機 (今天他太太在上海搭機回加拿大,他們連絡多次)。
他跟我談"黑關一周"的經驗.....
我們一起去紫藤廬 (顧客近20位,2城是外國人)午餐。飯後帶他去捷運站--他用Google Map,不過我知道小巷,訪殷海光故居......
一早,James就與我約好相見。數十年沒見過面的朋友。我一直感激他1980年代末,出差英國時幫我買的一套E. Gombrich 藝術史論文集。也許是1997年,我託他帶書賣給北京的某飛彈部隊。2002年,我請一家鞋廠的幹部在廣州打牙祭,James 付的帳。
再過來的十幾年,可能是我們各自變化大的年頭。
他常從加拿大發信。
昔日的產業界朋友,多退休了;沒退休的,跟我們生活在兩不同的世界:彼此關心的,有如天壤。
不變的,也許是"初心"、也許是一種堅信。

The Centre for Myth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Essex is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publication of "Translating Myth" (Rutledge, 2016), you can find out more about the book at:
2017
「零垃圾」生活其實不難做到!紐約布魯克林新開了一間 「無包裝快閃店」,集中所有 「零垃圾」 生活必需品,幫助有志一同的人們,能夠更輕鬆地過垃圾減量的生活。

因著校長卸任茶會的致詞,我好像又上了一次新聞......好啦先說我不是會長,是副會長,會出席除了去拿水果吃以外,就是針對幾個案子去謝謝校長這樣。
#考生每天都要補充維他命
#好哩加在記者接待室沒有寫我是議長不然又有得吵
--
我去茶會感謝校長的點有三個,一個是紹興社區的共生住宅案,第二是人文大樓的興建案,最後則是受限於時間,致詞裡沒有提到的陳文成博士紀念廣場設立案。
這三個案子我參與的程度不一,但我可以打包票說如果沒有楊校長從中間穿針引線,這三個案子絕對不會成,以下分述之。
--
第一個是紹興社區案,這個案子的癥結在於土地屬國有財產,而由台大申請撥用後,財政部方面依法要求台大「清理乾淨並對佔用戶求償」,不這樣幹監察院就要出來洗存在感。
因此安置派有兩個層次的問題要處理,一個是如何在法律要求台大「清理乾淨並求償」的情況下,讓弱勢的居民能有地方去,並且不會被求償到傾家蕩產,另一個是如何協調校內外單位並找到資源,設立中繼住宅安置居民,同時確保醫學院的教學研究空間不致縮水。
楊校長在這案子起到的作用有幾個,一個是「說服」醫學院將這件事情交給校總區行政單位主導,並且願意延後擴建期程;再來是自己跑去社區跟居民直接互動,重建台大與居民之間的信任;在校內力主以安置方針取代清拆求償方針,並以安置派師生提出的安置方案為藍圖,進一步去說服國產署、北市府給台大法規空間,最終能減少對居民的求償金額,做安置住宅安置弱勢居民。
對比鄰近的華光社區案,紹興社區的結果雖沒有達成「百分之百居民同意安置方案」的理想目標,但至少拉出一個空間,讓台大有機會跟居民共存。如果沒有楊校長自己跳下來找國產署跟北市府,就沒有這個空間,紹興就會變成另一個華光社區案。
昨天在茶會現場,最適宜針對這個案子出來道謝的,應該是居民代表以及學生團體「
紹興學程@紹興社區
」的學生們,但他們並沒有被邀請,我就無權代理了一回。
--
第二個案子是人文大樓的興建案。
這個案子聽說橫跨兩個世紀,前年在文學院陳弱水院長任內好不容易文學院有了多數共識,但仍然要面臨校內外各種對於「景觀」「公共性」等近乎天馬行空的要求。
我自己在參與這個案子的時候聽過各種奇怪的意見,像是「應該要把文學院移去棒球場,門口應該留空成廣場才有公共性」的啦、「應該要開放讓社區居民可以出入才叫做有公共性」的啦、「文學院應該要搬遷去水源校區」的啦、「臺大農場那麼大,怎麼不撥一塊把文學院整個搬過去」的啦......
這個案子邪門的點在於,講前面這些「幹話」的人,通通都是在台灣有名有姓的各路社會賢達,台大要蓋一棟大樓瞬間變得比松山機場存廢議題更受都市規劃、建築學界關注,也真的讓人開了眼界。
牢騷發完講正事。人文大樓案送進市政府審議的過程中,每一次開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楊校長一定出席,跟陳弱水院長一起,針對台大文學院的學術願景、空間規劃,以及校園美學、建築立面.......等議題,向都審委員說明台大的立場與考量,並對反對意見做回應。
台大要蓋大樓,有誰比校長更適合說明「我們為什麼要蓋這棟大樓」的?他自己跳下來出席都市設計審議,還能夠針對學院未來願景、學院建築如何提供公共性、各種建築規劃細節發言並捍衛立場,這在全台灣各大學,我想應該是空前的。沒有楊校長力挺,人文大樓第十一案就會跟前面十個設計案一樣死掉,然後捐贈方以「興建遙遙無期」為由撤消贊助.......
在昨天那個場合中,最適宜在人文大樓案上發言的,應該是文學院學生組成的推動團體「 人文復興青年陣線.文青陣」,但他們一樣沒有被邀請來茶會,我只好表見代理他們了。
--
最後一個案子,是校內反對聲音最大的「陳文成博士紀念廣場」設立案。
撇除校內政治立場各異的師生們針對轉型正義發表的「異見」#像是我們系上女學生很多路過會怕這種的,到2015年為止台大只有捐錢蓋大樓的人可以命名「他的那棟大樓」,校內法規完全沒有「公共空間應該要怎麼命名」的規定。
在校內師生爭取設立紀念廣場的過程中,楊校長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先是把這個案子中性化成「紀念一個在這裡離開的優秀校友」,化解校內因政治理由反對設立的意見,之後在校務會議中讓支持轉型正義的老師和學生們盡情發言「傳教」,並在會後以史無前例的立法速度(半年)生出命名原則,之後讓獨立運作的校規小組主導競圖、命名案,加速行政流程並減少程序上可能發生爭議的地方。
對比台南的成........算了,總之沒有楊校長,陳文成博士的名字大概還只存在於校史稿上。
身為一個校園內轉型正義的支持者,我由衷感謝楊校長在陳文成博士紀念廣場設立案中所下的功夫,也讓我上了一堂叫「慢慢來比較快」的課。
#最後還要親自施工才叫有始有終
--
最後照例還是要補一槍。
楊校長的四年任期讓我看到台大這所學校的極限,未來幾年如果沒辦法針對行政體系做整改,甚至針對校長遴選制度做創新,台大大概很難繼續保持競爭力。
#從茶會和臉書看行政團隊效能
#我討厭人多的地方
之後的「教授校長」們,一樣會受制於自己的專業出身,無法超克遲緩的官僚架構、有管而稱不上理的政府、自顧不暇的各學院、竹篙鬥菜刀的財務狀況.......
總之,祝福台大,也恭喜楊校長離開火坑。
#好了想要戰論文的可以在下面排隊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