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貝克(Simon Beck)是一位著名的雪地藝術家,他以在雪地上創作出複雜的圖案而聞名。貝克在英國出生,曾經是一名工程師,但他在2004年開始了他的雪地藝術之旅。他的作品通常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的時間來完成,他會在雪地上行走,用他的腳印留下美麗的圖案。
台大人文館
人文館要到明年才啟用,但我感覺,座落在台大正門口的它已經是標誌性的存在了。我有時站在外面,會在想,眼睛看著那麼好看,可惜沒法攝影捕捉下來,呈現它的美姿。
這兩天我得到一些人文館的近照,美如圖畫,但確實是「寫真」,仔細看,有的相片中有人呢。這是拍照的技術好,也是建築本身力量的展現。
★2023年美國普立茲自傳文學獎.美國書評人協會獎獲獎作品
★2022年《紐約時報》、《時代》、《滾石》、NPR等各大媒體年度好書
新陶瓷 匠/藝術家 ceramists: .Doyle Lane...The New Ceramics: Trends and Traditions [Dormer, Peter]
Hans Erni (1909 – 2015) Lucerne 琉森 , 奧運 Olympic series, boxing. Seven runners...Fresco at the United Nations gate in Geneva....
如何離開你而不拋棄你?對徐華而言,寫作帶來另一種活在當下的方式。日記中,他反覆審視發生在兩人之間或大或小的事件對彼此生命的影響,將那些與阿健已然開啟、但始終未完的對話延續下去。本書書名Stay True,是徐華與阿健私下在信件結尾使用的祝福語,意即「保持真誠」──無論如何,都要對朋友真誠,對自己真誠,對自己可能成為的那人保持真誠。本書圍繞著一段短暫而深刻的友誼展開,既是一段艱難而傷感的成年記述,也是一則哀悼也歌頌友誼的真誠告白。
本集故事借閱所,資深主播詹慶齡帶你閱讀《Stay True保持真誠》

NHK 世界台:Anime 大師真的幽默,八十歲在三百多賓客前,表演“活葬”,充滿人生智慧……
細觀倫敦精華區Mayfair(2023)……
細觀倫敦精華區Mayfair(2023)……
Program of the Day 2704 MUSICAL VISIT TO CRACROW, POLAND Diane Bish visits Cracow, Poland with its rich history, castles & cathedrals. Diane's guest is saxophonist David Parks who joins Diane in St. Salvatore Monastery. Other stops include the Arka Pana Church, Wawel Castle and St. Mary's Basilica. Music: Handel "Largo from Xerxes"; G.B. Martini "Minuet"; Mendelssohn "Andante Allegro"; A. Corelli "Aria"; G. Young "Trumpet Tune" and Diane's arrangement of "Thine be the Glory".
這是經歷千辛萬苦才蓋成的房子,台灣很多事都很難,雖然無奈也必須撐住。這事有很多人貢獻心力,我特別感念八、九年前大力奔走支持的學生。他們沒有機會用到這座建物,也未必對它有深入了解,但他們心裡知道,這件事是對的,是可以做好的。
人文館的形體已經出來了,我相信是一流的,期盼將來能有與此相應的內涵和氣氛。
現在先貼出幾張照片讓大家看看,特別希望當年力助此事的前同學能看到。
Photo credits: 陳泓、文凱、明聖
令人敬佩的民族。 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禮拜 BBC。 懷念20年前52位犧牲者;背景地方200~300多年各民族史......
https://www.london.gov.uk › Take Part › Events
On the 7 July 2005, four bombs exploded across London at Aldgate Station, Edgware Road, King's Cross/Russell Square and Tavistock Square, taking 52 lives
恭喜Olivier Krischer 博士與Shuxia Chen博士發表新書《找路:1950–80年代台灣攝影》,並於澳洲國立大學舉辦新書座談會。本書透過專文與訪談,以及罕見的攝影紀實,讓讀者一覽1950至80年代台灣社會的生活風貌、社會與藝術變遷。
Congratulations Dr. Olivier Krischer and Dr. Shuxia Chen for the launch of Wayfaring: Photography in Taiwan, 1950s–1980s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With essays and interviews, this book offers rare photographic glimpses into daily life, social change, and artistic evolution in Taiwan.

...
❝《文化的困境》是克里弗德著名三部曲中的第一本,也是其中探索主題最多面向,理論見解最具創意的一本論文集。我們可以在本書中看到他的知識遊歷是如何開始,也看到他如何透過一個個精采的文化展演例證,不斷地質疑、暴露當代的各種原住民論述的假設;並且透過並置與反諷,抽掉腳下站立的地毯,讓我們難以保持平衡。❞
──林開世,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台大人類學系兼任副教授
❝歷經三年Covid-19對人身行動的限制,今日的我們應該可以體會旅遊、遭逢、流浪以及「交會時互放的光亮」是多麼地可貴。早在1997年,人類學者詹姆士・克里弗德已敏銳地體會這點。在《路徑》這本書中,他點出人們對於「扎根」的迷思,提出以移動為基調的人文社會科學。這本書同時也是克里弗德遊走於各場域與學科的遊記。以充滿哲思、內省與詼諧的筆觸,他為李維史陀著名的「我恨旅行,我恨探險家」提出了新的詮釋。❞
──洪廣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
❝《復返》這本書是詹姆士・克里弗德彙整多年觀察原住民族現象與時代變遷的反思。從一個原住民的角度,我認為本書不應該只是要讀者在旁觀之中,更加精準的掌握原住民這個「他者」的當代樣貌,而更應該經由從原住民族之復返所學到對於時間的重新認識、生活願景的重新體認、族群關係的重新思考,開展一個「結局未定」之共同未來的想像。❞
──官大偉,泰雅族,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內容介紹══════
◆文化,是一個不斷生成(becoming)的過程
今日的人類學作為一門精通特殊、差異、異質的學問,該如何展現這項有別於其他學科的專業,以維護這個複雜社會不至於傾向單一的見解?田野調查是否淪為資料搜集的管道或封閉場域?人類學家是否有能力保持對流動的異質性與混雜本眞性的現實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