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6日 星期三

2月16日今昔:組織的老大兩例?法國拿破崙三世期的巴黎都市更新與社會不公1852–1870。林家故事:A Lin Odyssey; 林茂生 (1887-1947)......東梨教育學院。 林清玄 鄉事。諸多往事

 2月16日今昔:組織的老大兩例?法國拿破崙三世期的巴黎都市更新與社會不公1852–1870。林家故事:A Lin Odyssey; 林茂生 (1887-1947)......東梨教育學院。 林清玄 鄉事。諸多往事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295495625905024


2月16日今昔:

Wednesday
February 16, 2022

組織的老大?

1. USIM 大卡

2022.5.16  從何時開通? 凌晨五點前開通.....

2. 校友會館

2021.12.30    晚上7點,封館無人辦 Check- in.....


Curiosity, Not Coding: 6 Skills Leaders Need in the Digital Era




British Vogue hails new era with nine African models on cover. Vogue 1892;British Vogue 1916;VOGUE PARIS 1920-2020;王心心 - 靜夜思.;心 經 Heart Sutra; 泰姬瑪哈陵Taj Mahal.《情人的眼淚》Why Supreme Court is ready to shut down Taj Mahal

新書及新譯:法國拿破崙三世期的巴黎都市更新與社會不公 Dividing Paris: Urban Renewal and Social Inequality, 1852–1870.
2022新書
2022新書



The Fall of Paris: The Siege and the Commune 1870-71 By Alistair Horne' , 1965 巴黎陷落:圍城與公社(1870—1871) 2021中譯……
顯示更多
Dividing Paris: Urban Renewal and Social Inequality, 1852–1870 by Esther da Costa Meyer - Books on Google Play
PLAY.GOOGLE.COM
Dividing Paris: Urban Renewal and Social Inequality, 1852–1870 by Esther da Costa Meyer - Books on Google Play
Dividing Paris: Urban Renewal and Social Inequality, 1852–1870 - Ebook written by Esther da Costa Meyer. Read this book using Google Play Books app on your PC, android, iOS devices. Download for offline reading, highlight, bookmark or take notes while you read Dividing Paris: Urban Renewal and Soc...

Alistair Horne's The Fall of Paris: The Siege and the Commune, 1870-71 is the first book of Alistair Horne's trilogy, which includes The Price of Glory and To Lose a Battle and tells the story of the great crises of the rivalry between France and Germany. The collapse of France in 1870 had an overwhelming impact - on Paris, on France and on the rest of the world. People everywhere saw Paris as the centre of Europe and the hub of culture, fashion and invention. But suddenly France, not least to the disbelief of her own citizens, was gripped in the vice of the Prussian armies and forced to surrender on humiliating terms. Almost immediately Paris was convulsed by the savage self-destruction of the newly formed Socialist government, the Commune. In this brilliant study of the Siege of Paris and its aftermath, Alistair Horne researches first-hand accounts left by official observers, private diarists and letter-writers to evoke the high drama of those ten tumultuous months and the spiritual and physical agony that Paris and the Parisians suffered as they lost the Franco-Prussian war. 'Compulsively readable'
  The Times 'The most enthralling historical work'
  Daily Telegraph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understand the civil war that still stirs the soul of France'
  Evening Standard One of Britain's greatest historians, Sir Alistair Horne, CBE, is the author of a trilogy on the rivalry between France and Germany, The Price of Glory, The Fall of Paris and To Lose a Battle, as well as a two-volume life of Harold Macmillan.



東梨教育學院 #綻放文化之美 #分享生命之善

 

2022.2.16


Jordan Wen 和蔡淑梨都被標註在這則內容中。

3 小時 
精緻多元的「引-東方文化與西方時尚的交融」展售會(展至2/24)
先生特別去看了東方廣告藝文空間和東梨教育學院合辦的展售會,包含了
文人珠寶工藝大師 石遠梅
皮革工藝大師 詹理安 劉學霖
頂上魔法師 簡建興+Nina Edwards教授的時尚插畫
針織女王 潘怡良
展覽規模雖小,卻都是手工極緻的作品,不論是皮革、帽子、珠寶、服飾或插畫,非常值得一看或購買,不僅實用也有收藏價值。
非常謝謝溫肇東董事長及蔡淑梨院長撥冗和我們聊了兩個半小時,話題非常多元,也聊了一下最近很夯的NFT,很是珍貴的相聚。
兩位老師從學界退休後,仍然努力貢獻所能,希望為臺灣的文創、工藝、時尚、管理盡點心力,開創之初,心力頗多,真讓人敬佩與感動!
【展覽資訊】
🗓展覽期間:2022年01月08日至02月24日
🕰參觀時間:週二至週日12:00-17:00(週一公休)
🚩展出地點:迪化街一段256號 東梨教育學院



2021

ˊ直播

˙林家故事:A Lin Odyssey; 林茂生 (1887-1947)、林宗義 (1920-2010):曹永洋《林宗義的故事》《 林茂生詩墨展:導覽筆記》



2019年2月16日 
分享對象:所有人

馬君武


鄉事
出版社:東大
作者:林清玄
出版日:1980
林清玄
高雄縣旗山鎮人,1953年生,著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鐘笛」「蝴蝶無鬚」,藝術評論集「雛鳥啼」「在暗夜中迎曦」,人物報導集「傳燈」,電影小說「山中傳奇」電影劇本「香火」「大地勇士」報導文學集「長在手上的刀」等書。現任時報周刊海外版及時報雜誌主編。
鄉事是林清玄以感性之筆,對都市、鄉村及藝術轉型期的觀照,他提出了問題的批判,並為將來舖下希望的道路,他說:「文學工作者不是社會改革者,但是卻應該擔負社會觀察的責任,我所有的愛與關懷都是以這個基點出發 」。
第一輯 鄉村的臉
捨起寂寞的影子──卅年來第一次皮影戲比賽
一張發了霉的影窗──皮影戲卅年滄桑
大甲媽和祂的子民們
吼門海道的一顆寶石──神祕的小門嶼
海的兒女──大倉國小的夏日
繁花的都城──田尾鄉
武陵人
美濃小鎮的唐宋山水
煙波江上的製陶人家
剃刀。閹刀。檳榔刀──江湖三把刀
香蕉王國
豐饒的山林──中國童子軍第五次全國大露營
阿公阿婆遊臺灣
第二輯 都市的臉
布馬‧皮影‧新公園──臺北人一次珍貴的野臺戲經驗
為平劇的鄉下表哥喝采──大學生演子弟戲
溫泉鄉的吉他──北投的曉寒殘夢
華西街印象
雨後初荷
莊嚴的旗,憤怒的淚光!
夜的陀螺──大學生的舞會
都市的臉──現階段臺北建築
中國卡通的道路
為廠商和消費者動腦
大違建「中華商場」何去何從?
樂器外銷市場的百尺竿頭
釣名那及釣魚好?──第一屆中日釣魚錦標賽
自 序
九年前我開始以寫作維生時,還是一個不知人間疾苦的青衫少年,常常把自己孤立起來,關在小書房中寫一些自以為是不朽詩文的著作,甚至認為寫作者應過著全然孤獨的生活,才能寫出真正高超的作品,有一段時間還因此搬家到木柵山上閉門苦寫。
這段時間的創作以散文居多,還寫一些零零碎碎的小說和評論,但是這些為數不少的作品並未能完全滿足我的創作慾,中夜擲筆時常撫案沉思:到底問題出在那裡呢?
「到底問題出在那裡呢?」
我不能回答這個問題,竟使我很長的時間無法創作,每天在小屋中呆呆地聽音樂,或者在屋中看窗門外的風雲變化,一坐就是一整天。
我計畫了一個長程的旅行,一個暑假的六十天中,我到高雄碼頭去當了幾天搬運工人,到霧社去當了幾天採梨工人,到台中梧棲去幫人收割,賺來的錢我就到附近的漁村、礦坑和山胞部落亂逛,找人聊天、喝酒,住在毫不認識的村人家裡,和他們一起生活。
這樣亂逛竟讓我逛出了一點苗頭,我慢慢地知道,我過去的作品缺少一種切切實實的活生生的生命力。我是多麼的無知啊!多年來竟然不知道大部分的人是以如何忍苦耐艱的態度在生活著。雖然我自幼生長在農家,頗能體會困苦的生活,卻不如我後來再度的體認那樣深刻。
我開始不安份守己的做好學生,我常常翹課,背起行李就到處去遊歷,雖然也沒寫什麼文章,只是去看人去看事物,這時,我開始衝動地想記錄這個時代處在海島一隅的中國人到底在幹些什麼──這個衝動影響了我日後整個寫作的方向,使我日益覺得文學與生活,與社會結合的重要。
這個衝動也使我張開了心靈的眼睛。
一開始,要寫記錄或報導的東西自然是個模糊的概念,一直到我進入中國時報工作,才理出一點頭緒,也才找到一個較為明晰肯定的大方向,這個方向就是:結合新聞與文學的寫作形式,結合理性沉思和感情抒發的為文態度,結合敏銳觀察和有效析離的面對問題的經緯。我也覺得,報導事實的外象是不夠的,隱在外象背後還有許多一般人見不到想不到的一面,我的方向就是要將那一面找出來,期望能得到一個公平而合理的答案。
創作,對我有強大的吸引力。
新聞,對我也有強大的吸引力。
我常想著,我到底要幹個作家,或是幹個新聞記者呢?新聞記者是我的工作,作家是我保留在心靈最深處的源頭,兩者都不能放棄,於是,尋求一條平衡的道路似乎是必須的,也是可行的,後來我才知道,創作與新聞的平衡也冥合了報導文學的原則。
有一陣子,我因工作需要,在中國時報跑社會新聞,在工商時報跑經濟新聞,心裡真是痛苦莫名,並不是我不喜歡新聞,而是零零碎碎的新聞使我覺得整個人像陷在泥坑中鬆軟無力,固定的新聞寫作方式也使我感到綁手束足,無從發揮,最大的問題出在,我是個極端感性的人,新聞採訪追求的絕對客觀是我的致命傷,使我常有被絞扭的感覺。
也幸而有那一段時間,使我後來「脫離困境」後更肯定了感情在理性的報導中是不可缺的,也肯定了主觀在客觀中的意義。甚至於,我還認為目前的新聞形式並不是最好的形式,對記者束縛太大,不能寫出真正震撼人心的報導,適度的客觀當然是新聞記者優良的「師承」,但是,好的師承也有「破」的可能性,我要找的就是在「師承」中找到「可以破」的感性的立足之地。
「有所師承有所破。」就是我一直拿來警惕自己在下筆時留神的精神標竿。
我企圖將「記者」和「作家」揉合成一個相同的方向。
我明明知道,文學工作者很難成為社會改革者,對社會造成有效、直接的影響,公平合理的社會答案永遠是一個不可把捉的目標,但是文學工作者不能因此背棄他的社會責任──當我想起那些咬緊牙關面對生活的人群時,我感覺到寫出他們的生活叫大家來關心改進,比起空想的創作更能吸引我的心志。
這樣感覺時,我幾乎已經肯定自己日後的寫作方向了。
收集在這本集子裡的報導,大部分是我前兩年的作品,其中頗有嘗試的痕跡,像「雨後初荷」是我用較感性的小說方式來表現未婚媽媽之家,像「莊嚴的旗,憤怒的淚光」是我用純散文來寫中美斷交的一次示威,像「溫泉鄉的吉他」把觸鬚伸向北投侍應生戶,像「夜的陀螺」用三個角度的第一人稱批判大學生舞會問題,像一系列地方戲曲的報導透露了如今我將文化藝術做為報導重點的軌跡等等。這本書完成的時間是民國六十七年春天到六十八年夏天,當然是很匆促,不管好壞,出版一本書常會使我鬆一口氣,可以再做新的嘗試,也由於改變和嘗試更可以讓我審視報導文學的彈性與韌度。
現今報導文學的走向,使很多人誤以為報導文學就是寫一些鄉土民俗的事,其實,它還有很大的廣闊天地,像都市的人情世故一向就是被忽略的,像卅年來臺灣文化的轉型,政治、經濟的轉型也是被忽略的,像倫理、家族的變革也是被忽略的──除了這些,還有更廣大的天地有待開發。
此外,目前報導文學的走向也偏重了風土和環境的報導,人物的報導反而被忽略了,殊不知人物在風土與環境的改變中佔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我們以人物為中心,來發展報導、貫穿報導,是不是也是可行的方向呢?
最近,我努力的方向就是文化的轉型,希望用報導的方式表現臺灣近年來文化的新生;另一個努力的方向則是將重點移轉到人物報導,以人物為點來做為赧導文學面的架構──當然,這些也還是一種嘗試。
我是主張不斷嘗試和突破的,報導文學如今已成為極熱門的文學形式,也幾乎成為最受歡迎的文學形式,我相信,它必然也會成為極有影響力的文學形式。但是,我並不寄望寫作的人都來做報導文學,文學和藝術有更大的彈性、更多的方式才會產生更優秀的作品。
我不敢教人來從事報導文學,但是我願意,一心一意地去從事它。
林清玄
一九八○年三月於木柵客寓

學姊,謝謝接受臉書之邀。我從70年代初至今,都是您的讀者,中文書多讀過 (小說有的未讀)。印象深的是半年前我引《赤足在草地上》,有朋友說,其中某篇,他每年誦讀一次。這很讓我吃驚,因為我只知道某哲學家,每年要讀希臘文本的理想國一次。
好了,現在是台北清晨8點多,我剛走過溫州街一小巷,驚覺凌晨就來排隊的小女生們,已從8個增多到二十多個的隊伍,台灣稱之某歌星等之粉絲fans......
2016年2月16日 
分享對象:所有人




....自從1949年退守臺灣之後,國民黨造了滿坑滿谷的孫文和蔣介石銅像,目的是為讓臺灣脫離日本並中國化,同時鞏固國民黨統治的手段。雖然無法確認當年整個臺灣到底造了多少座銅像,但幾乎所有的學校、公共設施等當時都立起了兩人之中某一位的銅像。一邊感受著孫文或蔣介石銅像的視線一邊上學,成了40歲以上臺灣人的共同記憶。.....
臺灣北部城市‧桃園大溪的「慈湖紀念雕塑公園」裏面,收集著幾百座遭拆遷的各色蔣介石銅像,可以說是座銅像主題樂園,頗值得一訪,感興趣的朋友請務必實際走訪看看。裏面蒐羅的銅像,不論是種類與數量都非常驚人。.....研究白團亦即研究蔣介石.....「一個中國」等同於「勿忘蔣介石」......現在的實情,是中國方面強硬要求臺灣必須停駐在「一個中國」的框架裏,這彷彿像是中國正對臺灣大聲疾呼著「不可以拋棄蔣介石」一樣。遙想當年那個高喊「蔣匪」的年代,態度丕變堪比變天。.....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員林孝庭,於去年出版《臺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臺灣史1948-1988》一書,掀起一番討論。這本書也安排了不少篇幅論述白團。林孝庭在書中強調的觀點,就是蔣介石在冷戰中扮演的角色被過度貶低,臺灣蔣介石身為美國當年在東亞的最強盟友,他是如何全面性地影響美國東亞政策這一點,尚待更進一步地詳細梳理。
只要東亞的冷戰局面一日不消失,那麼蔣介石的亡靈無庸置疑地將持續徘徊在這片地域上。這正意味著,蔣介石還應獲得更多討論、言說。
了解蔣介石亦即了解從冷戰至今的東亞局勢。
不見終點的冷戰,不見終點的蔣介石(野嶋剛)|http://www.nippon.com/hk/column/g00343/
這種說法是尋常知識。可參考余英時等人的類似言論。
2016年2月16日 #李登輝】前總統李登輝在新書中提及,台灣現狀就是不隸屬於中國,個別「存在」,因此從未主張「台灣獨立」,台灣已經實質獨立...

出嫁的第366條理由!

每一次到嘉義大林,大林人都會給我不同的驚喜。
這個因為產米和蘭花,而被暱稱「米蘭小鎮」的小城,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地方。昨天,總是有很多點子的大林 黃貞瑜 達令鎮長告訴我,經過三年的努力,嘉義的大林成為台灣第二個得到國際「慢城」認證的小鎮。
這個認證,證明了地方的復興,不一定是快速而大規模的發展,只要換一種想法,「慢」,也是一種可以提升品質的生活方式。
恭喜大林,恭喜貞瑜,不過我也想問一下大家,你們知道台灣第一個得到國際慢城認證的小鎮,是哪裡嗎?
(花蓮鳳林)
(攝於2016年1月14日車隊掃街經嘉義縣大林鎮)


2015年2月16日 
分享對象:所有人
所有人
我在2014年年底知道:百年臺中一中| Facebook。 有一陣子很有活力,讓我刮目相看。
突然讓我思考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多/都將錢捐給大學,而不是中學。
我請教太太,何以致之?
太太說,所謂好學校的高中生,幾乎是只知道讀書,友情較不容易發展。她們班上是學校的唯一理工班(甲組),現在可能2/3在美國。只待大家快退休了,才有人組同學會。
中一中校友沈金標(東海建築校友)組中一中 facebook組群,我跟他說,"考慮捐數萬,(甚至於更多);又如果圖書館願收,可再捐千本書。"
我到苗栗訪問老友洪醫師,順便請他轉告中一中校友Mr. Tea,百年中一中,大家應捐錢。他說應該先在苗栗組校友會。
他問我校慶那一天,我竟然不知道,所以上網查些資料。
百年中一中: 五月一日校慶

2013


回FaceBook 數日有感2013
一個容顏 一個地
收入我的回憶之夢書
阿標Google神燈亮出許多東海人情
要說 那夜路思義紀念堂的霧
是我企盼的眼神.
文學院迴廊的微風
飄過你蘋果綠袖裡的笑意
到女生宿舍會客室的月台上
順手摘下那朵七彩杜鵑花
含情地吃將起來
那些青春歲月
那些愛情友情的自然故事
能夠再回味多久
1971-72年的林康 印象深刻. 久違.....60歲而無一絲白髮是 可慶賀的.
Kang Lin :也不是全無, 少少的藏在裡面.
Dear Bill,
I start to read Emo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by Dylan Evans, OUP, 2001.


我的朋友KJ Wu轉給我一些照片:"過去與現在的蘇珊大姐 "
結尾說: 老 話一句:祇有懶女人,沒有醜女 人!
所以---所以-----所以喔-----輸人不輸陣---咱家也要比照辦理
這種現象為什麼在女性特別明顯呢?
值得思考.
一種可能是女性的美容-造型業較為發達先進.
幾年前美國杜邦公司突然宣布其執行長為某女性.
當時網路上的照片是其舊時的大頭照.
隔天. 網路上的CEO照片馬上換成道地的高貴大方之新造型....
哈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