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gh Ramapolo Masekela was a South African trumpeter, flugelhornist, cornetist, composer and singer. He has been described as the "father of South African jazz." Wikipedia
Born: April 4, 1939, Witbank
Died: January 23, 2018, Johannesburg, South Africa
Stimela (Coal Train) featuring Hugh Masekela (fluegelhorn & voice),
今日世界出版社 科學類出版品的優秀作品;天鵝之歌
1.信義書局的家成兄寫"那個李敖".....那"任俠".....
2. 書店架上擺著翻譯的北野武詩選.....
3. 想起1982年遠景的這本書:祝福詩人.....
2. 書店架上擺著翻譯的北野武詩選.....
3. 想起1982年遠景的這本書:祝福詩人.....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國一列由山東青島開往杭州的高鐵列車,今天上午突然發生電器設備故障事件,車廂當場起火伴隨陣陣黑煙,全車1400名乘客驚惶逃生,所幸最終並無人員傷亡。
Modigliani and Anna Akhmatova
這幅畫,最早讀自:
熊宗慧 《俄羅斯私風景:走過生活,讀過文學 時代的不安與女人的心事--阿赫瑪托娃的情詩》2013,pp.244-54,
我去Thames and Hudson的World of Art叢書確認。
現在,英國的報紙www.telegraph.co.uk也寫他倆的故事了。
熊宗慧 《俄羅斯私風景:走過生活,讀過文學 時代的不安與女人的心事--阿赫瑪托娃的情詩》2013,pp.244-54,
我去Thames and Hudson的World of Art叢書確認。
現在,英國的報紙www.telegraph.co.uk也寫他倆的故事了。
Modigliani and the Russian beauty: the affair that changed him ...
今天讀倫敦書評,前2段:
Modigliani would be out drinking in Paris when a sudden desire came over him to remove his clothes, flex his naked body, and give a performance of Dante’s Divine Comedy. If it wasn’t Dante then it was something else – he could recite dozens of poems from memory, even while drunk, a skill that served him particularly well when he met the young Russian poet Anna Akhmatova in 1910 and determined to win her heart. She was on her honeymoon at the time but Modigliani was undeterred. They soon began an affair, absconding to the Jardin du Luxembourg to sit in the rain and intone the poetry of Verlaine. “We rejoiced that we both remembered the same work of his”, Akhmatova recalled later.
Modigliani captured her on paper, nude and perpendicular and as long in body and round in stomach as a butternut squash. And he drew her clothed and sphinx-like on a chaise longue. He is said to have sketched her sixteen times in all. Their relationship did not last, but Akhmatova took the drawings back to Russia and hung one on her wall. When we meet her in Martin Puchner’s vivid new history of writing, she is twice divorced but still reciting poetry, this time her own and to friends in Leningrad in the 1930s. Modigliani’s is one of the rare sheets of paper left in her home. She has burned the drafts of her latest poems after committing them to memory and is anxiously entrusting them to a group of women to remember until the Great Purge is over, and it is safe enough to write them down. Her devastating Requiem was finally published in Germany in 1963 and in Russia in 1989.
https://www.the-tls.co.uk/articles/public/writing-wrongs-written-world/?CMP=Sprkr-_-Editorial-_-TimesLiterarySupplement-_-
- Hugh Ramapolo Masekela 1939~2018,
- The Death of Stalin
- Ursula Kroeber Le Guin
- Elton John. Neil Diamond
http://hcnew.blogspot.tw/2018/01/state-of-qatar.html
- Charter cities;市民憲章
- Truth Decay
- (資中筠)小國辦大事——卡塔爾 State of Qatar見聞;I. M. Pei (貝聿銘) a...
- 唯利是圖的 Kimberly-Clark 公司
周先生,您近月提出的2個ideas, 我或有點研究或有些初步想法,想找機會見一面。
其一,您說計畫或設計從"理想"出發:這在故賓州大學教授Russell Ackoff以發展一套,我將許多要點和個案,寫入我2010年的書,系統與變異: 淵博知識與理想設計法 (2010)
,http://demingcircle.blogspot.tw/2010/06/hc-2010.html可以贈送給你參考。
其二,建立institutes:您可考慮,我們 (譬如說你我熟知的溫肇東教授,及其他你或我等熟知的,夠格的人,組一"季會先討論一些想法。以後可考慮試創或資助某些institutes。
我個人比較習慣透過email來討論,希望先生從mail給我回信:
個人資料:
鍾 漢清
Hanching Chung (or HC/ hc)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
電話:(02) 23650127
Hanching Chung (or HC/ hc)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
電話:(02) 23650127
hcsimonl@gmail.com
Pad手機電話: 0960-996063
「漢清講堂」YouTube (hc itaiwan forum) 可加"all"取得全部影片目錄
【#科學史上的今天】3月11日 凡納爾·布許冥誕
——推動美國科技蓬勃發展的人
凡納爾·布許(Vannevar Bush)?相信即使是科技產業的圈內人,大多也都對於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其實他對現代科技的發展至關重要,無論是電腦、網際網路、人機介面與多媒體應用,倘若一路回溯過往歷史,最終都會發現他的身影。他就像江河的源頭,隱而不顯卻影響深遠。
布許於1890年3月11日在美國麻州出生,23歲時靠著發明測地儀(外觀像台割草機,裡面的滾輪與轉盤會隨著地形起伏,而自動畫出地勢圖),取得碩士學位。1916年,又憑振盪電流電路的研究,獲得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博士學位。
1917年,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家科學院設立「國家研究委員會」,專門研究如何運用科學強化軍事力量。布許應召加入後,發明出利用測量地磁變化來偵測潛艇的儀器。一次大戰結束後,布許成為MIT的電機系教授,這期間他還與朋友一起創立雷神公司 (Raytheon Company),專門研發電子設備;雷神後來成為重要的國防承包商。
布許在MIT任教時,進行電網互聯最佳化的研究,由於其中牽涉的計算非常繁複,他便著手研發輔助計算的儀器。他先在1927年打造出「乘積積分儀」,再於1931年發明「微分分析儀」,多台串接起來,可以解六階以上的微分方程式,成為第一部可以計算微積分的類比式計算機。
值得一提的是,夏農就是來MIT成為布許的研究生兼實驗室助理,從微分分析儀獲得靈感,而在1937年的碩士論文中提出二進位的數位電腦架構,促成了現代電腦的發明。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布許認為軍方欠缺科學新知與創新精神,無法研發足以應付戰局的先進武器,於是領銜上書總統,建議成立「國防研究委員會」(NDRC),納入科學家與民間企業的力量。結果羅斯福總統不但立即成立NDRC,並指派布許為主席,同時擔任自己的科學顧問。
NDRC首開先例,直接撥款給大學和民間實驗室,進行200項以上的研發案。曼哈頓計劃成功在短短時間內打造出原子彈,很多人只看到歐本海默領導有功,但其實背後也有賴於布許的運籌帷幄。
在他的主導之下,「科學研究發展辦公室」(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於1941年成立,取代NDRC,將資助的研究計畫擴增到國防武器以外的項目。
大戰結束後,布許再向繼任的杜魯門總統提交影響深遠的萬言書《科學──永無止境的前線》(”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力陳科學的重要性:
「一個在新的基礎科學知識上依賴於其它國家的國家,它的工業進步將是緩慢的,它在世界貿易中的競爭地位將是虛弱的,不管它的機械技藝多麼的高明。」
他並在報告中提出具體的發展綱領,建議政府將國防科技產業化,將原本基於軍事用途的技術開放給民間企業,除了創造龐大商機,也讓美國企業得以領先各國。同時,聯邦政府應繼續將研究經費下放給大學和民間的實驗室,為培育科學人才建立正向循環。
美國的科技產業因此受益於產、軍、學的密切結合,從此蓬勃發展,至今仍居於全球的領導地位,這一切可說是肇因於布許的遠見與擘劃。

布許在科技發展上也極具創見。他於1945年發表《且讓我們預想》(”As We May Think”),勾勒出一種多媒體資料庫”memex”, 可透過觸控透明螢幕,存取個人知識與生活經驗。所有資料不但可藉由「足跡」互相連結參照,還可以與他人的memex互通,彼此分享註記。
這些描繪可說是預言了個人電腦、網際網路、全球資訊網(WWW)、維基百科,以及各種直覺的輸入技術。事實上,發明滑鼠的英格巴特(Douglas Engelbart),正是受到這篇文章的啟發,才在23年後將其構想打造出來,在後來被譽為「所有演示之母」的發表會上向世人示範未來電腦應有的樣貌。
布許一生身兼多種角色,他是發明家也是創業家,他是啟迪者也是夢想家;當然他更是美國科技產業發展的背後推手。他於1974年過世時,時任MIT校長兼甘迺迪總統科學顧問的威斯納(Jerome Wiesner)的悼詞可說是最佳寫照:
「對於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而言,美國沒有任何人比凡納爾·布許的影響更為巨大。在二十世紀可能不會再有能與他相提並論的人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