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0525 2017 四



1998年年底的戴明紀念會上,我講有關以西遊記比喻戴明晚年成道的故事。1999年,我讀J. L.Borges 的《想像的動物》(台北:志文出版社,楊耐冬譯,pp.164-165)的「知識樹上的不朽鳥西牟(Simurgh)」,覺得它是一個很好的成道比喻。很顯然,Borges也對此故事情有獨鍾,他在《永恆的故事》(1936)中的〈阿個莫塔斯〉,花了半頁的注來說明、闡明:尋找者和被尋者具有同一性。
「西牟」是種不朽的鳥(類似鳳凰),築巢在知識樹上。根據十二世紀波斯詩人法思德 亞各丁
阿塔(另譯哈塔,為成吉思汗的士兵所殺)寫過一首四千五百句對句韻律的故事:《百鳥朝鳳》(另譯為《鳥的百樂門》或《鳥的對話》)來記述它。著名的《魯拜集》創譯者E. Fitzgerald,有《百鳥朝鳳》部份英譯本。
「遠古的鳥王西牟(意思為「三十隻鳥),在中國某地拋下一根光彩奪目的羽毛,眾鳥知道這事後,立即一陣騷動,決定出發找這位鳥王。
開始時,有的鳥兒喪失了勇氣,開了小差:因為夜鶯向改魂求愛;鸚鵡祈求美麗鎖在籠中;鷓鴣(松雞)在山中不能沒有家;蒼鷺不能沒有沼澤;貓頭鷹不能沒有廢墟。
後來,眾鳥冒險出發了。它們越過七谷七海(最後第二海洋叫「迷海」,最後名為「滅海」)。殘生的,受盡折磨卻沒離開的,最後只剩下三十隻,千辛萬苦後,抵達西牟大峰。終於得以見到鳥王。
他們最後才明白,他們自己就是西牟;西牟就是他們每個個體,也是他們的全體。」
一位大師的靈魂,就像《千面英雄》中的西藏菩薩畫(第十二圖)般,菩薩千百像,化了他三十位學生中,他的三十萬讀者中,對他們進行鼓勵和啟迪。
又據張鴻年《波斯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第107-108頁),對作者阿塔各(1445-1221)有極簡單的介紹:「他的主要作品為《百鳥朝鳳》和《詩樂》。作者是做過生意的詩人,一生傲骨不凡,未做過讚歌諛別人,也不願為稻糧,把「珍珠鑽孔修磨」(作詩)」。張先生是如此介紹《百鳥朝鳳》的:
「全詩長9200行..詩中眾鳥。寓指蘇非信徒,途中比喻他們修行的磨難…真主原本在每個人的心中,信徒只要潛心修行,敬主行善,就符合真主的意旨了。至於到外朝拜則是其次的。」
1998年年底的戴明紀念會上,我講有關以西遊記比喻戴明晚年成 道的故事。1999年,我讀J. L. Borges…
HCBOOKS.BLOGSPOT.COM





大學?
何先生答應來【漢清講堂】一談。
我2012年在台大聽他講"我的學思過程"。當時他說,著作約20本。我今天查該校圖書館藏書。似乎一本都沒收。真是的。


第一次参觀台北科技大學內的木工艺术展


教育质变下的,,,

參加宏遠第3天:




今天分享:Japan is aggressively recruiting students from the region.
Vietnamese Students Are Jumping at the Chance to Study in Japan
Their numbers have grown more than 12-fold within six years.
BLOOMBERG.COM"
與越南有緣。
今天分享20年前/12年前的舊文。
有許多文章,只能在當時才寫得出來。



Japan is aggressively recruiting students from the region.
Their numbers have grown more than 12-fold within six years.
BLOOMBERG.COM
Ben Chen 以前日本的電視就報導日本的外國留學生最大就是中國、韓國,但這些都是日本的競爭者,所以他們需要從東恊各國找更多的留學生
日本也從越南找很多人到日本,施以日文訓練,再做老年看護的工作,但成效很差

原因之一,今天在越南,會講中文的,比會日文的工作機會大很多

我今天參加今年的第3天:(第3年/次)今年才決心將校園逛一圈。
梧桐基金會 (執行長)真不簡單:行遍全球,還會背胡適之先生的詩......
參加第2天:"2016年5月24-26日宏遠興業自辦展及紡織價值鏈研討會" (沒簽到、未取書,應該留給更需要的) --早上是紡織技術報告,竟有近500人聽,很難得。我認為最好的事日商日華 Nikka的英文報告 (有些人走了),展現公司有系統的研發-創新科研成果,而非臺灣的雜牌軍。
我的另外重要任務是送書給陳長仁教授 (⋯⋯


老去此情薄......

1971年的大一英文老師要我們討論”安樂死” 。
40幾年過去了,同學們都有親人過世的經驗。有的甚至說,他回台灣探親的理由都沒了……
多少討論和知識,都沒有BBC這部Terry Pratchett: Choosing to Die 來得令人震驚和深思。
http://en.wikipedia.org/wi…/Terry_Pratchett:_Choosing_to_Die
公視的摘要
《死亡處方箋》




我最近才看Hannah Arendt (2012 film)。發現Wikipedia的項目介紹完全未引中Hannah Arendt 說過不少重要的話....

因為受到I. Berlin等人對於 Hannah Arendt的評價 對她的作品比較少涉獵. 不過其作品不少有漢譯了.
Gershom Scholem A Life in Letters, 1914-1982 , pp.393-98 有兩人對於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一書的許多不同的見解 包括 “the banality of evil.” 是否只是一口號.http://hcbooks.blogspot.tw/…/gershom-scholem-life-in-letter…








最近Obama 總統在胡志明市逍遙,喝啤酒小吃等美食....想起我2005年寫給張華兄訪問越南的信與他的回信:
"Howard Chang
7/25/05 to me
Dear HC,
廣徵博引,從沒想過越南可以這樣寫的,佩服之至。
越南人名多用漢字(只有少數鄉下人用土話),Thich Nhat Hanh中文應為「釋日行」或「釋日幸」(最後一字要看原文的音符決定),姓釋表示是出家人。
『國家地理雜誌』中「你知道嗎」欄中「支持者暱稱胡志明為胡舅舅」,胡舅舅詞應為胡伯伯(Bac Ho)之誤(按胡舅舅越文為Cau Ho,越南沒人這麼叫他)。原因很明顯,是從英文uncle翻譯所造成的錯誤。不過譯者也不夠努力,這名詞很普遍,稍為翻閱中文相關書籍(由其是大陸的)便可得到正確的訊息。
明日即將赴越的ch 敬上"
On 7/24/05, hanching chung wrote:
追憶胡志明市書報緣 鍾漢清

2004/5/6 讀中文版『國家地理雜誌』寫的越南河內介紹。這城市我沒去過,不過似乎也不怎麼陌生,包括那兒為「詩人故鄉」,越南人抗拒中國人千年、法國人百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對美國的戰爭等等。回來上網查些資料,
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tw/ngm/feature/story.asp…「闊別多年後,一名戰地記者重回越南,造訪它的首都河內。他發現,在經過千年的烽火後,這座詩人的城市不但仍保有浪漫與悠久的氛圍,更已揮別戰爭陰影,大步邁向未來。」
基本上,我知道過去我寫的東西還不錯。

近30年,我對這「安南」和人民的印象,多間接得來,如從影片 --除了美國的越戰電影之外,我一直想像如何拍攝特務在河內刺殺汪精衛夫婦。或從學術報導(譬如說,大陸學術界爭吵古代越族人是否雄據華南區;我認為如果全漢昇先生講的對,即,約公元 1000 年從越南中部傳過中原的稻米新品種,改變了中國人米食的比重,那對中國可能是改變歷史的貢獻。【《民清經濟史研究》 台北:聯經, 1987 ,pp.54-5 】。
我讀過少數人去越南出差或旅遊的報導,說那兒有道菜叫「炸巴蕉」;有人的傳記寫些他們奉命執行大炮等破壞任務…… )、 1970s年代僑生家族逃難史的淚眼中; 另外,我看過越南詩人Thich Nhat Hanh ( 1926-)發表在「紐約書評」的「譴責美國」之文章和詩,參考『一個僧侶詩人在越南』(收入《一個戰時的審美主義者》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pp.327-37)。
即使在十多年前,我有一越南血統的美國主管,跟他開過許多會,喝酒,對這種顯貴(他家人多在法國,而他是哈佛大學畢業生)的抽樣,都只算很特別的。90 年代初,我們常在香港開會(大公司沒什麼福利,年終一定不忘讓小主管去那兒shopping ,更重要的,旅館服務和料理冠全亞洲)。那時, Dea Lavu 君經常順路回去越南,我心裡一直認為那是塊神秘之地。(據說越南的姓氏,多可以追查出漢字,不過這對在外商上班的人而言,並不重要。)
2002 年初履斯土。長榮航空公司經常在台北接美國的歸僑,我只有一次因為行李晚點到,才知道他們歸鄉的壯遊,情形猶如 10 年前的大陸之「三大件」。我的主人郭總經理在亞洲管四個大廠:兩岸者同文同種 , 姑且不談 印尼的, 多少有種說不出的隔 (它的機場很有特色 ,然而它的首都令遊客得考慮再三 ,才敢進城 ) 越南,則覺得很親切 ,有他說不太上來的好感 ,雖然它的機場如台灣小地方的規模 ,或15 年前的成都機場 (2003年之內也改善些 , 多一免稅品廊道 ) 。
Rose Friedman 在辛苦的環球之旅,她雖然也是經濟學者,可一到越南,就喜歡上她們的穿著,於是趕緊買一套穿上。參考其 《神仙眷侶》 (Two Lucky People by Milton and Rose D. Friedman 這翻譯是送給張五常先生的,他認為他的這位朋友最天才,我讀過他的東西,覺得不過爾爾(Herbert Simon 跟他吵吵鬧鬧,在他的諾貝爾獎演說還明文修理其邏輯不及格。當然, Simon 沒出現在《神仙眷侶》 的索引中),尤其是統計學方面(雖然在《 神仙眷侶》 ,作者知道真正的天才都為數理理論家,如發明bit這字的John Tukey也。) ) *
在2002-3年,工商界的老美最喜歡說的一則話題笑話類似 :需求很強勁,我上個月才在 胡志明市(按: 西貢)成立三間工廠趕工 (謝謝他們沒用效率專家(參見《或譯;妙人齊家Cheaper by the Dozen 》)方式,一口氣成立一工廠「集團」 —這囂張狀,到 2003-4年交際,美國大選年,他們據說來個「雖說景氣復甦,不過就業機會仍缺」(jobless recovery ),各大公司在「商界委外」 (outsourcing)/ 百姓要求根留美國(anti-outsourcing)。這一交戰,成為總統大選的政治議題,大概沒人敢如此明目張膽吹牛了。 ---這種jobless 說法在2004 年 3月的資料印証為「胡說八道」。
對於越南,台灣也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很少有參考資料,猶如30年前 RL與我服務 Philips 時,很難找到荷蘭的書(數周前還與他談些比利時名城,我一直忘記Gent之名,最近讀 19世紀初傳記,知道法國皇家是逃亡該城的)。雖然我們的越南商人也不少--該地的外國人的夜生活各有其國別偏好,所以我要參加Nike 人的宴會,才有可能碰到「驕傲的韓國人」(這是十多年前他們護照的口號,希望今天仍然如此)。
不過,這方面,主流刊物如<<紐約時報 >>,仍有許多佳文,如對於越南料理的介紹 ,如對於旅遊介紹(有位女作家帶他高中畢業的男兒子去北部山區騎象, 他兒子有機會吃點苦頭,之後體驗較深,恍然大悟這是 " 成人禮") 。這份報紙的 Obituaries 資料庫相當可觀,我讀了他們的詩人和他們的國父胡志明先生— 他的遺像,在進入工廠的警衛室都有懸掛。他1969年 9月4 日過世(Ho Chi Minh Was Noted for Success in Blending Nationalism and Communism From Youth He Pursued A Goal of Independence) 他的傳記英文本約800多頁, 我無福消受,終於找到李家中編譯的《越南國父 胡志明》 (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3)— 該書結尾說: 「胡志明同志就像一朵永遠鮮紅不敗的鮮花 開放在越南土地的每個角落。」 (p.318) 他博物館設在首都河內(Ho Chi Minh Museum (which contains some of his personal items and his written works, and chronicles his history) )。
像我這種書蟲,到胡志明市去,仍不忘去逛他們的書店,不管是流動個人的美國舊書,古物店中各國橋胞流出的(人數最多的為韓國人,他們流出東西比較好玩。 譬如說, Newsweek( 這似乎是 Washington Post 的關係企業) 編選的 Keywords,這台灣不懂得翻譯 ) 。該市最大的書店對我們而言可能算是乏善可陳,雖然有中文書,不過不精彩(大陸製的摩托車和家電在該地的佔有率不低)。 當然,這兒沒賣大陸翻印的古越南用漢文寫的典籍 (書名過眼忘記了,因為我是外行,所以忍痛割愛 )。所以,我除工廠的台灣書報 ( 報紙是隔日的)和網路之外 —廠區內除 internet 之外,還有一位副協理是讀書種,他透過過網路書店買了不少好書,我每回到他房去,可以談書和閒聊數小時。可惜他送我的是一本知名的Knowledge-Creating Organizations , 我雖然覺得管理的書不耐看,而且這些玩藝 10年前的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多刊登過,也不好意思拒絕 …..)
我的顧主之公司建設的Nike工廠/Campus相當好(他們在另一 60公里外更建立超大的廠區,兩區廚房有聯絡,有一回特地準備一大海鰻魚送過來)。這兒種樹木長得極快極好,不到六年,就將一片近池塘地整理成像一園區 (campus),這拿到台灣、大陸、日本等地,多可能登記高等教育機構(10 年前東家控股公司有心在台中立案辦大學,因故未果 ….) 池塘甚有意思。陽光穿過綠蔭,雖說不上氣象萬千,不過朝輝夕暈,或月明星稀,或午間驟雨過後,都可觀。
我很好奇,不知道這個國家的詩人,是否還懂得古代漢文中的 "萌 " 或" 葆"等等的多義或「欣欣向榮」義 —外頭據說是某重要幹部的房舍(該國屋舍都很小,不過小巧中各顯神通。該國的美術水平可以從各家餐廳所設計的logo 等等了解有法國的影響……),我常常每回都要瞧一陣子,作 sampling,推想他們的生活方式。
此地或許適合讀詩 。不過,必須把詩歌看成他們的語言,而不是字詞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的 "20 世紀詩歌譯叢的前50本,亞洲人只收一日本人,可見我們都 "視而未見 " , 許多台灣人更說不清楚亞洲有多少國家…… (這也可見之於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的近 1500 頁「詩歌全百科」中,無專文談越南的詩證之:據 Thich Nhat Hanh( 1926-)『一個僧侶詩人在越南』,該國詩歌傳統相當悠久又複雜,從漢師詩傳統到 19 世紀的法國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的影響。)。
有一回,我身邊不是帶林以亮先生編的《美國詩選》 ( 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 ),而是《更上一層樓 》 (台北: 九歌)-- 讀它,竟然有收獲,因為同一篇 (本) 影射小說,林先生說影射居禮夫人,而夏志清先生多年前認為是英國羅素與 T. S. Elliot的故事 ……這些,在這片受傷過的土地,一點也不相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