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詩集 (2): 葉珊 (楊牧) 《傳說》 續韓愈七言古詩〈山石〉、武宿夜組曲十二星象練習曲。曲終人不散(吳冠宏)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299460193398088

葉珊 (楊牧) 《傳說》 台北:志文,1971.3, 楊維中*作畫

(從小即展現對藝術狂熱的楊維中,抱持著對藝術的夢想,進入淡江中學美術科學習繪畫,受到陳敬輝老師啟蒙,於19歲時首次參加並入選「臺陽美展」;為進一步拓展藝術視野及技巧,1972年隨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邁可.達利教授及西雅圖科尼西藝術學校歐文教授研習油畫及素描,並於1974年西雅圖Moldrem畫廊舉辦首次個展。

......對於畫作,他重視空間的配置與分布,採用自然揮舞的創作方式,無論是寫實或抽象,他都希望能給予觀者一種想像的空間,讓觀者以自身故事、經驗或情緒去填補其畫中看不到的含義,希冀大家能從困頓中思考,進入自我的人生新境界。

https://artist-map.ntpc.gov.tw/xmdoc/cont?xsmsid=0H076608842881275219&sid=0H297445069085374955)


***

〈傳說〉一詩(73~82)是 《傳說》 的要點,但是我還沒對過"詩評",葉維廉只提"約"二行。

跋 葉維廉:第一輯多"面具" "古典的驚悸"、鄭毓瑜:古典 (詳下)

.....星圖

----

目錄

前記

第一輯  掛劍之什

續韓愈七言古詩〈山石〉

延陵季子掛劍

第二次的空門

流螢

武宿夜組曲

鄭毓瑜院士的解釋:參考" 仰首看永恆:楊牧的創作與學思」鄭毓瑜、邱貴芬、須文蔚老師--科技部人文沙龍系列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GBKMBeD0rE&list=PLIl-tcJ_W-J3M3uP_5W_eKF_fOG3S_5LD   約第25分15秒起......)

將進酒 (四首)


第二輯  屏風之什

......

傳說

第三輯  十二星象練習曲

十二星象練習曲

第四輯  山洪

山洪

跋 葉維廉

 


什又泛指詩篇文卷。《玉篇‧人部》:“什,篇什也。”

品雜,數多。如:家什;什錦。《玉篇‧人部》:“什,什物也。”

----

續韓愈七言古詩〈山石〉

山石

朝代:唐代

原文:

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鋪牀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
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
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爲人鞿?(鞿 一作:靰)
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
▎曲終人不散  ◎吳冠宏
(收入印刻文學2020年四月楊牧紀念專輯)
得知楊牧老師離世的訊息,我有如頓時失了魂般,內心所受到的衝擊是難以言喻的,從我來東華任教結識至今,由於有同鄉之緣,對於這位前輩遂懷有特別的情愫與親切感,加上他的作品、論述及由此散發出來的學養與神采,早已無形中成為自己精神的資糧,如同只要他還站在那裡,一切都會欣欣向榮般,因此面對他的離去,這般失落的心情不好收拾,只能讓時間來慢慢修補。
回想1997年初來東華任教,正值楊牧老師擔任人社院院長之際,當時常有國內外傑出又重要的大師、學者與作家來訪,我有幸能逢此人文薈萃的盛況,親體卓見的震撼與詩魂的悸動,正是大學所謂文學重鎮應有的榮景。四年後遭逢系上教師青黃不接,楊牧老師希望我承擔起系主任的工作,當時還年輕的我真是如履薄冰,只能秉持一顆感恩的心全力以赴,來回饋創系前輩們有夢而無私的初心。
由於我的專業為傳統學術思想,不僅早從楊牧老師的文學作品中讀出其哲學關懷的高度,亦清楚他的創院藍圖一直存有成立哲學系的願景(後因教育部不支持而作罷),故中研院成立結合文學、經學與哲學之文哲所,並邀請學貫中西古今的楊牧老師擔任首任所長,我認為這是深具突破俗見(創作何以能領導學術)的啟航,若沿波討源,如今作為全國人文學術重鎮的文哲所,如何避免因為制度的僵化而走向精緻的偏狹,不正是承此新局所應有的恢宏氣象與反思。當時經由楊牧老師的連結,東華中文系遂與文哲所常有合作而來往密切;其後他卸任文哲所所長,我們又以客座講座教授邀他重返東華兼課,為這一塊他鍾愛且始終掛念的美麗校園,注入人文精神,並延續文學創作的火花。
從1996年楊牧老師返鄉任教開始,「花蓮文學」便因為他的連結與現身,逐漸打亮了在地文學的招牌,在此脈絡下,文化局陸續與東華大學、慈濟大學之相關系所進行多屆的花蓮文學研討會的合作,經此努力,花蓮已成為臺灣地方文學的重要地標;然於繁花盛景之時,楊牧老師卻告訴我總不能老是在談論花蓮一些相同的老作家,承此提醒文化局才改絃易轍,轉從「五種觀看花蓮的方式」之新方案,企圖掘發更多文學的新面孔,以發展出更多不同面向的花蓮書寫。可見這位在文學創作上體現川流不息的實踐者,不陶醉於既有的成果,仍矢志於文字的淬練與風格的突破,並深盼主事者能透過鼓勵的機制,教育的力量,以提攜後進,讓後起的文學小樹苗,能經此點滴灌溉與滋養,在未來長成勢可參天的大樹。
2008年五月東華大學校務會議通過與花蓮教育大學合併案的第二天,向來話不多的楊牧老師竟從臺北來電與我長談了半小時,他非常擔心合校案對人社院(尤其是文學相關系所)的衝擊,因為這是他一手參與規畫、以夢想打造的學院,當時談到憂心時,甚至揚言手稿將不留給東華以表達他對合併案的不滿。所幸合校後,在曾珍珍教授的統籌下,我們辦理春天讀楊牧詩的活動,由人社院與藝術學院攜手合作,展現合校後人文藝術領域更為多元豐沛的陣容與能量,才讓老師釋下最初的疑慮,而重拾對合校後新東華的信心。
由衷感謝同鄉又同為楊牧老師粉絲的童子賢先生,在他的慷慨贊助下成立「楊牧文學講座基金會」,由是陸續有春天讀詩、楊牧講座、楊牧文學創作獎與文學研究獎、青年駐校作家、楊牧學術研討會…等諸多接踵而來的美事登場,使東華的人文再現風華,而成就另一番榮景。其後又在圖書館精心打造詩書盎然的「楊牧書坊」,展示著老師珍貴的手稿與藏書,成為不少創作逐夢者心馳神往的勝地,他們每在此與文學締結更深的因緣;繼而有「楊牧文學研究中心」的成立,這位漢詩的創作典範,如何結合傳統漢學與西方文化,從而交會出沛然莫之能禦的創作偉業與學術能量,尤期待後繼者可以經此探訪而挖掘到作品中的奧祕與寶藏,這些因「楊牧文學講座基金會」而風起雲湧的璀璨,都讓老師與東華的因緣更深且長。
楊牧老師總說我是最幸福的,畢業後就能回到故鄉花蓮東華任教,不像他一直東奔西跑,長期流浪遠方,最後才能歸返家園。其實我很佩服他終其一生走在創作信仰的路上,而迂迴他者與周旋多國的經歷,更使他的詩歌、散文、論著,得以擁有開闊的視野,進而激盪出深刻的情感張力與文化厚度。記得他的《疑神》出現兩次耐人尋味的島語書寫:其一是他在西雅圖的時候,面對外海樣子及大小都很像臺灣島的Vancouver Island,倍感親切,故每思念臺灣時便多次踏上此島以一解相思,原來不僅在〈瓶中稿〉中才有此岸與彼岸的心波相應;其二是他在香港講學時,清水灣有一座很像「島」字的島嶼,透過文學的想像,他說這個島字會隨著漲潮與退潮,有時像漢隸或魏碑,有時像楷書、行書或草書。這兩個栩栩如生的雙島象徵符碼,不正標示著楊牧老師「以台灣島為主體,以漢字為根源」的隱喻與實現、想像與真實嗎?難怪黃麗明會說:「楊牧老師和葉慈一樣,清楚意識到自己處在臺灣國族主義和中華文化資產的中間地帶」,這一位一生以漢字作為他創作的場域,所帶給我們的不只是難以踰越的里程碑,更是文學足以超越政治卻不離故鄉的當代啟示錄。
楊牧老師得以全心實現創作的理想,享受閱讀的滋味,始終過著哲學家皇帝般從容與自得的生活,幕後最大的功臣是了不起的盈盈師母,這天造地設的姻緣,當是老天爺對於這位詩人在世最真切的眷顧吧!這幾年老師身體微恙,都有賴盈盈師母無微不至的照顧,記得盈盈師母曾來信告知:
老師說:我的智慧永遠在進步,因為有妳不斷的挑戰我。(又是經典名句。)
看到盈盈師母傳達老師又開始有力氣逗嘴的話語,彷如朗現一幅充滿智趣與深情的生活圖像,在這複雜多變的現實世界裡,又何嘗不是盈盈師母以全副心力打點人間事,才能讓這位偉大又幸福的詩人,不時接上天線,為我們創造出更多的智慧!
這麼多年來,總是因為盈盈師母的體貼與楊牧老師的號召力,守候在旁的我們,才得以幸運地共享文人間談詩、論學的樂趣與風雅,縱使因為老師年紀大了,不能再如往常般盡興地暢懷飲酒,但晚年的他,談吐間仍不減腆靦、溫柔、浪漫,卻總是予人自在不羈的感覺,尤其在沉思冥想之際,每流露一種穿梭神祕的容顏,最是令我著迷。
在我展讀他的《疑神》(老師知命時的作品)時,不禁想探問:「五十歲時的楊牧老師與八十歲時的楊牧老師,有何異同?」後逐漸了解,這留在我心頭的疑惑未必需要老師晚年親口的答覆,他以全幅生命化身而成的詩文創作,才是我們可以一直叩問的對象吧!盈盈師母說老師安詳地離開我們了,想必其靈魂當已走入安和寧靜之所,然於睡與醒之際,他依然會帶著我們繼續抒情、言志、敘事:
這一次預言成真,歌從霧中傳來
陌生而險峻,我看到或人模仿的手勢
戲劇地平舉為阻止情節向前
如寒泉解凍剎那有最後一點爐灰
及時照明,見證挫折和毀滅
將傳承的儀式與典範利刃切割
我聽到失憶的詠歎穿梭
於醒與睡之間,抒情,言志,敘事
完整的結構,和動作,和適度的
悲傷,在反身離去之前
(楊牧《長短歌行.琴操變奏九首其九》
他力圖重回文本創作之詩觀所召喚的美與真,所融舊開新的鏗然力道,所堅持之人文的創造精神,那一道令我們著迷卻引領我們重新探訪的靈光,依然閃爍在未來的路上,因此曲終人不散,相信一切他所帶來的美好都不只是記憶,就讓我們帶著他不羈的感受力與思考力將之延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