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7日 星期二

0915 2019 日






約兩年前,郭先生來訪,並爽快地答應11月8日來聚會:忘不掉他那天的"報告",會後一起走數百公尺到紫藤廬用餐;他高興點得到鮭魚餐。後來曹老師與他一起去出版社談日文版的回憶談話。隔天,錦坤兄麻煩他導引人權博物館。
四五個月後,郭先生走了。
197 《耕甘薯園的人》:郭振純先生訪談 2017-11-08 曹永洋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iQjRnjfAP8&t=9s

YOUTUBE.COM
行家己的路 詞:郭振純 曲/和聲編寫:艾文 演唱:政治受難者前輩暨家屬合唱團 /多元對話歌手(Polylogue Singers) 參與前輩:郭振純、蔡焜霖、鍾紹雄、高金郎、陳欽生、高英傑、孫雍子、歐陽輝美。 2017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紀念....
223 世紀末的維也納(II): Gustav Klim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vy6bZjA4gA&t=149s
Ars gratia artis - mutatis mutandis
Gustav Klimt
Lakeshore with birches, 1901
oil on canvas
Private collection
256 Berthe Morisot 的繪畫人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1WRkMQqkA&t=89s


-0:51
107,475 次觀看
Musée d'Orsay
ition "Berthe Morisot" will close on sunday 22 September !
bit.ly/ExpoMorisot_En

留言
164 劉述先及其【馬爾勞與中國】 鍾漢清 2017-06-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eeWhqgghbQ&t=52s
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 - Guimet
Zoom sur le Bodhisattva Maitreya 🔍
Parmi les oeuvres de l'exposition "Bouddha, La légende dorée" se trouve le Bodhisattva Maitreya, pièce mythique de la collection Malraux. À l’instar du Génie aux fleurs que possède le musée, ce haut relief de l'art du Gandhara (IVe-Ve siècle) témoigne d'une élégance toute princière.
L'oeuvre a sans doute été acquise chez un antiquaire de Rawalpindi lors du voyage en Orient qu'entreprend André Malraux dans les années 1930. Elle est désormais une oeuvre phare des collections gréco-bouddhiques du musée.
➡️ En savoir plus sur l'exposition "Bouddha, La légende dorée" : http://bit.ly/expobouddha
原計畫下月再好好讀《昨日報——我的孤狗人生》,過書店,經不住誘惑,買來當晚間讀物。
"昨日報"、"孤狗",可能都是"雙關語"。我們世代有"明日報";Google 搜索---或許錯誤。
由於部分章節在網上讀過(精采絕倫;可能有好文章因故未收入,待查.......),所以採先讀後面文章方式。醫學的知識,受惠多。
再讀卜先生從小學到政大10年的經歷,很吃驚,我跟卜先生同一世代(體罰、威權、性壓抑......),但是,他的經歷是"史詩級"的,我的,相比是小兒科(級數,就好像美國美麗的大學校園比台灣的,同意)。⋯⋯
更多

288 梵谷:《在永恒之門》(Van Gogh in Paris) HC/John Wals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96UMpsdJBc&t=22s
Arts&Emotions──和 Mário Macedo de Souza 。
"The Prison Courtyard".(1890)
By Vincent van Gogh.Dutch post-impressionist
Pushkin Museum of Fine Arts/Moscow

早上收到賴其萬醫師的信:
(此美事,經曹永洋先生大力奔波,與昔日參與新潮文庫的醫學界前輩談妥。)
誠懇地邀稿
"以下這邀稿啟事是由曹永洋先生建議 我做了一些小修改 很高興的是運範兄在他赴美度長假之前很快地寫了一篇「新潮文庫與當代醫學」看了也讓我十分感動 我們這群人的確是透過新潮文庫的機緣才湊在一起 而後才開始我們四十年的「當代醫學」 人生就是這麼充滿奇妙的機緣 讓我們每個人再一起動筆寫些我們當年在新潮文庫翻譯書以及如果你有與張老闆接觸的故事 重溫我們的舊夢 也在此對林哲雄兄的牽線道謝
邀稿啟事
出版家張清吉先生(1927-2018)出生於台灣苗栗後龍海濱偏遠的寒村。他在日治時代完成六年國校教育,26歲他帶著新婚的妻子北上奮鬥。北上前,在故鄉當過農夫、漁夫,在台北做過零工、三輪車伕。
1963年在台北臨沂街口成立「長榮書店」,業務由租書和舊書買賣開始。當時常去書店買書的林衡哲是台大醫學院醫科學生,一再鼓勵張先生出版好書。1967年林衡哲翻譯的「羅素回憶集」、「羅素傳」成為日後取名「新潮文庫」的奠基石。
這套以翻譯為主的叢書,書類包括文學、哲學、心理學、傳記、電影、音樂、美術等,除了這套口碑遠播的新潮文庫,涵蓋其他開拓的文庫,出版的書籍多達二千多種。一家私人創立的「志文出版社」,能具備這樣的規模殊為難得,影響所及,堪稱無遠弗屆。
回顧1960-2010五十年間,有許多家庭家中書架上都擁有幾本或幾排這套被視為精神食糧的教養文庫。當時有句琅琅上口得順口溜:「我們都是喝新潮文庫奶水長大的。」這是張先生聽到最感到安慰的話,他也常說這是他一生中獲得的最高讚美。
緬懷這位曾為台灣文化事業做過具體貢獻的傳奇人物,回首當年沉悶封鎖的年代,他通過翻譯引進歐美、日本思潮,為當年文化界,打開遼闊的視野,溫潤了激切求知的心靈,我們都是其中得受惠者。我們對張先生懷著誠摯的敬意和無盡的追憶。在此發起並呼籲為他籌印一本專集。
徵文截稿日期:2019年12月31日
特別歡迎1000字以內的短稿,無論在報章雜誌已經發表與否,請集中email給下列三位,以便儘快彙編為專集。來稿請附通訊地址、電話或手機號碼,以便出書後寄贈專集。感謝。
三人網址如下: 賴其萬〈chiwanlai@gmail.com〉
曹永洋〈yungyang.tsao@gmail.com〉
鍾漢清〈hcsimonl@gmail.co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