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2日 星期四

0912 2019




幾天前我看到:香港警察斷人頭多人 (6人?)說:應該是假新聞。有人留言,說,去香港就知道。
我跟他們說,果真如此,肯定有家長出來抗議,我5~6年來,持續關心香港,訂不少資訊:沒人出來......
****
同樣的,今天讀到:"數十人自殺明志",我說,是否誇張太過?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編輯筆誤,已修正,謝謝您的提醒)


與邱文哲談其COMMMENTS.

下午區公所2事

預防疫苗;老郭健保





“但他們疏漏不提的是,首當其衝承受痛苦的是老百姓。”

253 亥年談豬:Year of the Boar(2019) 漢清講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iIiaIjdmvQ&t=14s


據分析師們估計,豬肉今年年底的價格可能會達到2018年時的兩倍。就在官員們為更大幅度的價格上漲做準備時,北京面臨的挑戰也變得越來越嚴峻。

一年多來,中國一直在努力控制非洲豬瘟的惡性流行,這種高度傳染性的疾病對人類無害,但讓幾乎所有患病的豬死亡。中國政府於2018年8月宣布了非洲豬瘟的首次爆發,那以後,全國各省都出現了疫情報告。

作為應對措施,當局禁止了農民用泔水餵豬,剩飯剩菜是豬瘟向健康豬群傳播的主要渠道,因為豬瘟病毒能在糞便和生肉中存活好幾天。官員們在爆發豬瘟的地方採取了隔離措施和運輸限制。警方還將販賣受感染豬的人逮捕。

但安全衛生標準一直很難在中國數百萬個小型的家庭後院養豬場裡得到執行,中國的大部分生豬是這些養豬場餵養的。政府說,為試圖阻止瘟疫蔓延,目前已經宰殺了120萬頭豬。與中國去年全年宰殺的7億頭豬相比,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許多牲畜業分析人士說,官方數字並沒有反映出疫情的嚴重性。

農民和中國的行業觀察人士說,大量的非洲豬瘟病例並 沒有上報給有關部門 ,導致許多受感染的豬最後進入了市場銷售。農民們說,在有些情況下,地方官員對發現的疫情反應遲緩或不願承認。......


YOUTUBE.COM

253 亥年談豬:Year of the Boar(2019) 漢清講堂
2019犬去豕來,正逄非洲豬瘟襲捲中國,全台關防展開阻絕防衛大作戰。本集從文化豬(the cultured pig)切入, 談古論今,貫通中西, 讓你勿再担心,吃不到豬肉,還有豬排可啖.

1.香港抗議持續:混亂局勢開始導致大學生源流失BBC

2.《紐約時報》: “老大哥” Big Brother 在空中:國泰航空員工的壓力與恐懼

3. WSJ: China should accept Hong Kong's openness 維持香港...



















HCASIA.BLOGSPOT.COM



香港抗議持續:混亂局勢開始導致大學生源流失


香港抗議持續:混亂局勢開始導致大學生源流失 圖片版權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雖然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已宣佈將正式撤回《逃犯條例》修訂案,但學界罷課等抗議行動並未完全平息。 香港《逃犯條例》修訂爭議觸發持續三個...























德国外长马斯: 想见就见















DW.COM



德国外长: 今后还会这样做 | DW | 12.09.2019











德語媒體:誰損害了誰的主權?

德國外長馬斯與香港民主運動代表人物黃之鋒在柏林的一場社交酒會上短暫交談,引致中國外交部的抗議。《法蘭克福匯報》指出,北京指責德國不尊重中國主權,這其實是在干涉德國的主權。《圖片報》認為,這一切都說明,中國價值觀與德國所代表的價值觀根本不相容。

(德國之聲中文網) 《法蘭克福匯報》以" 堪比勃列日涅夫? "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北京想要規定,德國外長可以會見誰、不可以會見誰。作者認為,要是中國的這種頤指氣使不會造成實質性威脅的話,德國本可以對中方的抗議泰然置之,但是現實很可能是另外一番模樣。


"還有人記得勃列日涅夫嗎?這位蘇聯領導人60年代創立了一套以他名字命名的學說,認為東歐陣營內的國家只有'有限主權'。今天的中國萬分重視其自己的主權,但是在涉及其他國家主權時,中國的態度卻又不是這樣。比如,北京現在就想要規定,德國外長可以見誰、不可以見誰。中方以命令式的口吻向外長馬斯說,與黃之鋒的見面是'對中國主權的不尊重'。多年前,德國總理默克爾會見達賴喇嘛後,也曾聽到中方的類似回應。"


"要是中國的這種頤指氣使的姿態不會構成實質性的威脅,我們盡可以泰然地看待這一切。不過,默克爾總理之後再也沒有和達賴喇嘛見過面。這種局面,如今是否會在香港問題上重演?若真如此,那麼就意味著勃列日涅夫的'有限主權論'復活。"

漢堡出版的《圖片報》的評論則以" 感謝外長 "為題,讚揚了馬斯與黃之鋒的會面。


"有時候,並不需要做很多事情,就能釋放出一個明確的訊號,告訴外界:我們國家代表了怎樣的價值觀。外長馬斯與香港自由勇士黃之鋒的對話,就證明了這一點。在本報週一晚間的酒會上,外長並不懼怕與黃之鋒接觸;他問了黃之鋒短暫被拘又獲釋後的狀況,還詢問香港的示威是否還會繼續。"


"馬斯故意讓這場交談在記者的鏡頭前進行,這是為了向外界表明:德國重視自由,德國支持人權。"


"短短幾個小時後,中國外交部就向德方表示了反對,指責馬斯'不尊重中國主權'。這說明事態已經相當嚴重:中國政府真的以為,他們能規定一個德國政治人物在柏林可以見誰、不可以見誰。為什麼中國政府會這麼想?因為德國政界以及德國商界長期以來普遍地對一些事情視而不見。他們害怕,中國的資本主義獨裁政權會對德國感到惱怒。"


"但是,中國人盡可以對馬斯的行為感到惱怒!如果馬斯會見一名22歲的民主人士就構成'不尊重主權',那麼就只能說明:中國的價值觀,與德國所代表的價值觀不能相容。馬斯與黃之鋒對話,他釋放出了唯一的正確訊號。感謝馬斯外長!"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雖然有些波折,但好作品經得起。





2 年前

查看你的動態回顧chevron-right


Condé Nast Traveler


2017年9月12日 ·


Each September 11th, at precisely 10:28 am (the time of the collapse of the North Tower), a beam of light passes through the opening in the roof of the Oculus, next to the National September 11 Memorial & Museum. Here's what it looked like today:

8月3日上午9:48 ·

自戀兼大頭症患者,可以一起成立合眾國嗎?

留言

辛水泉 不會安寧!

-----⋯⋯


林義正 都是騙子!


刪除或隱藏此留言









New Court: Lasdun Building, known as "The Typewriter"






















15 https://en.wikipedia.org/....../Christ%27s_College......





編輯或刪除





EN.WIKIPEDIA.ORG


Christ's College, Cambridge - Wikipedia

Christ's College, Cambridge - Wikipedia






292 東海大學中文系第一屆 - 陳淑女女士 2019-09-01 曹永洋老師/HC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TSRMEfFPA



















YOUTUBE.COM



292 東海大學中文系第一屆 - 陳淑女女士 2019-09-01 曹永洋老師/HC


陳淑女嘉義新港人, (1935~2019) 東海大學中文系第一屆, 1959,(畢業證書NO.00001) 国際基督教大学/こくさいきりすときょうだいがく 英語譯名: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畢 1959 年(民國48 年)25 歲 12 月,發表翻譯之日本小林太市.....

















NYT.......“中國政府總喜歡說,中國能忍受貿易衝突帶來的任何痛苦和影響,”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副教授、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專家史宗瀚(Victor Shih)說。 “但他們疏漏不提的是,首當其衝承受痛苦的是老百姓。”

據分析師們估計,豬肉今年年底的價格可能會達到2018年時的兩倍。就在官員們為更大幅度的價格上漲做準備時,北京面臨的挑戰也變得越來越嚴峻。


一年多來,中國一直在努力控制非洲豬瘟的惡性流行,這種高度傳染性的疾病對人類無害,但讓幾乎所有患病的豬死亡。中國政府於2018年8月宣布了非洲豬瘟的首次爆發,那以後,全國各省都出現了疫情報告。

⋯⋯更多


https://hcnew.blogspot.com/2018/12/75.html





HCNEW.BLOGSPOT.COM



Women’s Share of Board Seats Rises to 20%; "研究發現75%的新任董事仍是男性"2018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 California law requiring female directors is causing ripple effects at companies across the country. WSJ.COMWomen...




289 續《在永恒之門》- 插畫家古斯塔夫·杜雷(Gustave Dor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02M6BwK7CM







Αβραάμ Χοσέυρ‎ 發文到 The Golden Age Of Illustration


昨天下午7:24












Імаджинаріум Доктора Хосебра說這專頁讚


昨天下午7:02 ·


Gustave Dore




1971年10月號的《境與象》,台中市場現況調查摘譯:中華路夜市











這是兩年八個月前,我還在澳門大學任鄭裕彤書院院長時,香港「佛門網」邀羅佩明來我辦公室做的專訪:我如何遇到生命導師。

關於這個網站
BUDDHISTDOOR.ORG
現年七十二歲的鍾教授,是著名女作家兼學者,數十年來一直醉心於文學創作及學術研究,曾發表多篇學術論文,並著有多部詩集、小說集與散文集。然而,學貫中西的她, 前半生卻與宗教無緣,直至人到中年,才重新考量人.....

專訪文學家鍾玲:與白雲老和尚相遇、在創作中參悟人生……一切皆是緣!

文:羅佩明    圖:羅佩明、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2017-12-05
鍾玲教授曾任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長,在學術界享有崇高地位,此為2004年她在院長辦公室留影的照片。鍾玲教授曾任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長,在學術界享有崇高地位,此為2004年她在院長辦公室留影的照片。
佛教講因緣,萬事皆看緣分。因緣未到,過門不入﹔因緣到了,不請自來。現任澳門大學鄭裕彤學院院長鍾玲,當初與佛結緣,也是出於「無心插柳」的巧遇,但這次機緣卻為她的人生開拓出另一片風景。
「信佛前,幾乎是完全沒接觸過佛教的東西,對佛教根本毫無興趣,即使時常路經白雲禪師的高雄講堂,也就是後來我學佛的地方,但從來都沒進去看看。」信佛近二十年的鍾玲回憶道。
現年七十二歲的鍾教授,是著名女作家兼學者,數十年來一直醉心於文學創作及學術研究,曾發表多篇學術論文,並著有多部詩集、小說集與散文集。然而,學貫中西的她, 前半生卻與宗教無緣,直至人到中年,才重新考量人生的去向。「以前我覺得創作最重要,感情也很重要,但過了五十歲,我就覺得人要有智慧,否則你怎能面對老年和死亡?」
鍾玲坦言,儘管當年已是大學教授,仍覺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為智慧這東西並非學術課題,教授也未必知曉,而為了增長智慧,她曾跟隨道家師傅學道兩年,直到師傅過世才沒再繼續。「以前的我,思想上也許有點傾向道家,畢竟那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東西。不過,道家始終是一套思想多於一門宗教。至於佛教,當時我覺得它是外來的產物,對它完全沒有興趣。」

鍾玲當年與佛結緣,全因白雲禪師的一句說話 (攝於1998年台南縣菩提寺)。鍾玲當年與佛結緣,全因白雲禪師的一句說話 (攝於1998年台南縣菩提寺)。
一句說話   成就因緣
時機未到,自然無法踏出第一步,但當機緣來了,哪怕只是一刻的感動,也足以改變人心。一直沒有宗教信仰的鍾玲,終於在五十三歲那年,遇上了這個人生轉捩點。「1998年,我身在高雄,出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農曆新年期間,我專誠打電話跟以前的上司、亦即前中山大學教務長黃俊英拜年。他告訴我,大年初五會到關廟的千佛山菩提寺拜訪白雲老和尚,並邀約我同行。就是這樣,我便跟了他往菩提寺。」
過年時到寺院向高僧大德拜年,並奉上紅包作為供養,是台灣人的一貫習俗,在佛教徒眼中,是一種積德行善的做法。然而,對鍾玲而言,菩提寺此行不過是陪朋友湊湊熱鬧,並無甚麼求佛求道之心,但最終卻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當時白雲老和尚在寺院的客堂接見我們。見面時,我給他遞上名片,他看了一看,隨即就問黃俊英﹕這位就是作家鍾玲嗎?黃俊英說是。此時,老和尚就跟我說,二十八年前,他曾看過我一篇講述寒山詩的文章。」
鍾玲續說﹕「當時我真的嚇了一跳,一位出家多年的高僧大德,為何會記得二十八年前曾看過我的文章呢?我聽到他這樣說,即時就流下淚來,皆因我知道,我已找對了人。」正是這一瞬間的觸動,讓鍾玲決心向白雲禪師學佛,從中追尋人生大智慧,而她與老禪師這次相遇,更似是冥冥中早有安排。「就是這麼一句說話,沒有其他。說得玄一點,可能早在二十八年前他已收我為徒。也許當年他看到我的文章時,已知道我終會出現。」
鍾玲不時忙裏偷閒,泡茶品茗,享受悠然自得之樂。鍾玲不時忙裏偷閒,泡茶品茗,享受悠然自得之樂。
學習佛法   純求智慧
自此之後,鍾玲每隔一兩個月就到禪師的高雄講堂與白雲禪師見面,風雨不改。「當時我問老和尚應該先讀哪一本佛經?他就叫我先讀《金剛經》。但我從來都沒看過佛經的,當然是看得一頭霧水,於是老和尚就很有耐心地為我逐句講解。讀完《金剛經》,我又讀《圓覺經》,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問老和尚。」回想當年,猶如昨天,一切仍是歷歷在目。
鍾玲說,她跟老和尚幾乎是無所不談。雖然他是出家人,卻通曉天下事,從股票市場、政治氣候到國際關係,他都分析得像專家一樣。「他的修為很高,講解佛經時,眼神像海洋般深邃。我漸漸發覺,他確實是一位有大智慧的老師,更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她直言學佛不能靠自己,必須有智者從旁指點。「我學佛純求智慧,這單靠自己是做不到的。除非你的天資媲美六祖慧能,那或許不用別人教導,但我們只是凡人,定要別人點撥。」
就這樣,鍾玲一直跟從白雲禪師學習佛法,直至2011年老和尚圓寂為止。「過往曾有很多人跟老和尚學佛,我只是其中一個。雖然我沒有出家,但他早已視我如弟子。」即使老和尚圓寂後,鍾玲仍經常到菩提寺與一眾比丘尼研經論佛,有時更會在寺內舉行講座,但由於她不是出家人,故須謹遵師父教誨,只能講述與佛教有關的課題(如唐朝詩人王維與佛教的關係),卻不可解說佛法和教人修行。
1999年,與白雲禪師攝於菩提寺方丈寮。1999年,與白雲禪師攝於菩提寺方丈寮。
鍾玲與菩提寺的比丘尼感情深厚,經常一起修行,互相交流。鍾玲與菩提寺的比丘尼感情深厚,經常一起修行,互相交流。
2017年,與白雲禪師弟子若朴法師(中)攝於台灣美濃的道場。2017年,與白雲禪師弟子若朴法師(中)攝於台灣美濃的道場。
遠離煩惱   始於小悟
儘管如此,鍾玲仍希望將自己從師父身上學到的東西,與大眾分享。於是,自2014年開始,她每月都會寫一篇約一千五百字的佛教短篇小說,供台灣及香港的報章雜誌刊載,至今已寫了近五十篇。此系列作品亦名「掌上小說」。「這些小說並非專門寫給佛教徒看的,而是以一般人為對象。所以我不會刻意說甚麼佛學道理,反而希望讓一般人從中得到一些小領悟,令他們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她解釋道﹕「學佛有小悟,有大悟。老和尚曾經說過,頓悟並非常人所能做到,一般人只能靠漸修和小悟,而我每篇小說寫的正是小悟。」雖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小領悟,但當許多小悟累積起來,就能助你遠離煩惱。「你在生活中遇到一個難題,心生煩惱,假如你能夠解決,此後再遇到同類問題時,自會懂得如何應付。如果你有能力應付許多問題,那麼你的煩惱就會越來越少。」
事實上,這些短篇小說,不少取材自鍾玲的自身體驗與他人的親身經歷,都是生活中的真實寫照。「像〈魂迷高流灣〉那一篇就完全是我自己的經歷。我在香港工作的那段日子,曾先後兩次到西貢高流灣遠足,第一次覺得路途崎嶇,非常驚險,但到了第二次,已完全沒有那種感覺。為何會這樣呢?其實就是出於我們對未知的恐懼。」鍾玲認為,對未來的恐懼正正是煩惱的根源,所以我們必須靠智慧去釋除憂慮。「佛經也說,當你看到一朵花,覺得它很美,但其實那朵花只是『虛華』。你覺得它漂亮也好,慨嘆它快要枯萎也好,都是出於你的想像,一切都是空的。〈魂迷高流灣〉說的就是『虛華』。」
放下自我   利益眾生
鍾玲更強調,佛家的修行是完全針對自己,修的是自我。「老和尚教我們要把問題想通,想通了,問題就不會再存在。假如事情還未發生,就不必多想,所以一切也在於自己。」有趣的是,修煉自我的方法,竟是「去我」,那就是消減自我,不以己度人,多以別人的角度去看事物,多做有利於眾生的事情。「大乘佛教講求利益眾生,就像我現在擔任院長,也希望我所推行的每項措施,以至每次跟學生見面,都能夠讓他們受益。要做到利益眾生,就要通過修煉自己,把那個『我』盡量變小。你懂得為他人著想,才能真真正正的幫助到別人。」
2011年,鍾玲到河北省柏林寺大學生夏令營演講,期間與當地的出家人於舍利塔前留影。2011年,鍾玲到河北省柏林寺大學生夏令營演講,期間與當地的出家人於舍利塔前留影。
鍾玲酷愛登山遠足,圖為2006年她與著名詩人鄭愁予(中)及學者李金銓(左)攝於香港龍脊。鍾玲酷愛登山遠足,圖為2006年她與著名詩人鄭愁予(中)及學者李金銓(左)攝於香港龍脊。
學佛近二十年,鍾玲自覺最大的得著,就是「得到了智慧」。她自言年輕時很喜歡表現自己,很想寫長篇小說,更想創作出很了不起的作品,但因為一直忙於撰寫學術論文及履行學院職務,最終都沒有寫成。現在,年過七旬的她,體力已不足以應付一部長篇巨著,所以只能寫些短篇。雖然壯志未酬,但她並不感到遺憾,也沒有半點不甘心。「到了某個年紀,就要做某個年紀該做的事。換句話說,就是要認命。」
對鍾玲而言,認命並非聽天由命,而是放下自我。「如果自我太強,自覺一定要寫一部能贏得諾貝爾獎的長篇小說,一旦寫不成,你就會非常焦慮,很不開心,甚至認為自己是一個悲劇。所謂認命,就是接受這個年紀根本沒可能寫一部四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因為體能已駕馭不到。」
創作上要學懂放下,感情上也一樣。鍾玲不諱言,隨著不斷學佛修持,對感情也看得越來越淡。「六十幾歲時可能還會對一些事情有所牽掛,但現在受佛教影響,著眼的都是一個『緣』字。有些緣是惡緣,而且是千百年前一直延續至今。比方說,你是否還想與某人見面,那就看你想不想再將你和他的這段緣延續到下一輩子,還是在這輩子就讓它終結。」
說到底,一切皆是緣。人生悠悠數十載,如能在漫長的歲月裏,安然面對塵世間的緣起緣滅,不為成敗得失、悲歡離合所牽絆,那就是鍾玲所說的「智慧」,也是我等學佛之人畢生追求的境界。

鍾玲簡介
1945年生於重慶,成長於台灣,年輕時曾留學美國,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獲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並先後在紐約州立大學艾伯尼分校、香港大學、台灣國立中山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從事教學、學術研究及行政工作,現為澳門大學鄭裕彤學院院長。1977至1982年間,曾為名導演胡金銓擔任編劇及製片,胡導演名作《山中傳奇》的劇本,便是出自她的手筆。文學創作方面,著有詩集《芬芳的海》、《霧在登山》,散文集《愛玉的人》、《日月同行》,以及小說集《鍾玲極短篇》、《生死冤家》、《大輪迴》等。

編按:《佛門網》蒙鍾玲教授允許,從2017年12月10日起,逢隔周日刊載其「掌上小說」系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