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午,接到 《思想》主編錢永祥兄寄來的雜誌時,我剛好在讀楊武能翻譯的 《魔山》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這本書的缺點之一是,規避插圖的版權交代)。這本書的〈後記--我譯《魔山》 二十年〉說明楊先生從事文學名著翻譯四十年,個人的翻譯環境的際遇的差別:1990年,四人合譯的《魔山》 出版,有些譯筆一致性的困擾,決定單人重譯,這時(2004年,受「歐洲譯家協會」聘為「該協會的駐會翻譯家」),翻譯的"環境",已由中國冰天凍地的北京或火爐般的重慶附近,到一處德國聯邦的「歐洲譯者工作中心」(藏有275語種的15萬冊書,2.5萬冊辭典和參考工具......,頁522。)
我不免為故友彭淮棟兄獨立在80年代初翻譯《魔山》 的努力所感動。
6月25日錢永祥兄來電邀"談翻譯"的稿子。我戲草底下的文本博大家一笑。
華文翻譯:夢想與期望
幾年前,Economist 周刊及衛報等,都報導台灣是"出版量/人口數"的世界第2名。
UK publishes more books per capita than any other country, report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uk-publishes-more-books-per-capita-million-r...2014/10/22 - UK tops chart of publications per million inhabitants by a huge margin, with only China and US publishing more titles ... and places the UK an astonishing 1,000-plus titles ahead of second-placed Taiwan and Slovenia (1,831).
本文所談的華文翻譯,指台灣、中國、香港出版的譯本。香港特指各大學的翻譯系及其刊物如Renditions (magazine) (中文大學;這個翻譯世界網絡,請參考:孔慧怡 《不帶感傷的回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7 ),以及宗教文藝出版社等等關於宗教、神學、哲學;文學等的出版品,當然, 《明報月刊》也連載過周縱策的《五四運動史: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等大著。
中國的翻譯組織比較有規模、層級。香港的民間翻譯學會所選出的"會士/院士",公論很好。台灣似乎還沒有相對強點的翻譯組織 (包括翻譯獎)。
在1949年之前,最大的翻譯出版社當屬商務印書館。1949年之後,中國的翻譯出版,似乎比較分散點。台灣的情形類似,更分散,然而學術點的翻譯,有家後起之秀,即聯經出版社,它的主編胡金倫先生,在2018年6月末驕傲地說,歷屆唐獎的漢學類的得獎者,該社都有其著作的翻譯本。
就世界名著的翻譯而言,台灣的缺點之一是"人口"較少。"我的朋友"彭淮棟先生在80年代中期就告訴我,出版社找顧問列出"待譯書單"不難,難在找出恰當、勝任的人來翻譯。這點,在21世紀初期,逐漸由中國的出版社"補齊",甚至更深入,譬如劉小楓先生在北京華夏出版主編的「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等叢書。
中國的翻譯優勢和缺點:市場大、人才(含外語人才)多,可以作長期叢書的規劃等等。缺點是官方的意識形態等要求的禁忌、自我審查。舉例而言,宇文所安和孫康宜主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簡體字版,缺末章。Herbert A. Simon 的回憶錄《我生活的模式》缺1989年的北京動亂的親身體驗記;簡體字版的Le Corbusier 的《東方遊記》將1911年談論土耳其憲法改革的"憲法",改成"建設"。鄙人新譯的【轉危為安】、【新經濟學】 (台北:經濟新潮;北京:機械工業,2015)的簡體版〈譯者序〉給加些愛國感人的話。
能夠妥協的簡體字版,不見得皆大歡喜:"2010年底,《巨流河》簡體字版由北京三聯書店取得授權,雖在少許刪節的立場上有些折沖與磨合,但終能順利出版。齊邦媛這個名字也由此為大陸讀者熟知。"
比較:《巨流河》日文版在日本正式出版了20,日本相關部門沒有進行篡改與閹割,這是讓日本讀者重新看待八十年前戰爭真相的最佳讀本。
牙醫:鋸掉,決定是全拿掉。這個實驗真慘。7月6日; 3日回
層次: 神、有全景的、有全口的,都沒有的。
換燈泡。打電話Epson 掃描。
90年代初,日本出版Wright 全集。現在後悔當時沒咬緊牙根買下。傳主和Peter Drucker 都因緣成日本畫專家,收藏者。
左邊是台灣1975年根據義大利~日文版轉譯;右是2006年中國根據法文版翻譯的,極好。
換燈泡。打電話Epson 掃描。
2015年6月28日下午8:04 ·
Deming 博士(1900-1993)是老式的學者,他的著作,不管是統計學的或管理學的書,在各章章前都有"題辭"(epigraphs)。這些,給讀者復習或深思的題材。不過,這對喜好追根究柢的人兩大挑戰:
Deming 博士(1900-1993)是老式的學者,他的著作,不管是統計學的或管理學的書,在各章章前都有"題辭"(epigraphs)。這些,給讀者復習或深思的題材。不過,這對喜好追根究柢的人兩大挑戰:
一. 讀者確切知道該章"題辭"(epigraph)所對應的章旨嗎?
二. "題辭"(epigraph) 的上下文是什麼呢?
二. "題辭"(epigraph) 的上下文是什麼呢?
多年前,我要找下述"題辭",卻找不到;Euripides著《戴神的女信徒》(The Bacchae),胡耀恆,胡宗文譯---根據希臘文文翻譯,而Deming 博士則根據英譯本,不過我沒去查英譯本的出處:
2008/8/14 日與彭老師談 智慧 vs 機智 等。
Deming博士的"題辭"引文,無法在這版本找到。無法知道版本差異。
附錄:日本的轉型
Deming博士的"題辭"引文,無法在這版本找到。無法知道版本差異。
附錄:日本的轉型
「不要誤以為你的機智就是智慧。」──古希臘作家Euripedes作品《酒神》(Bacchae)中,Tiresius向Dionysus說。
「對愚人而言,智慧有如痴言妄語。」──同上作品,Dionysus向Cadmus說。
「對愚人而言,智慧有如痴言妄語。」──同上作品,Dionysus向Cadmus說。
100分de名著 🈟トーマス・マン“魔の山”(全4回)
11月6日(月)スタート
[Eテレ]毎週月曜 午後10:25~10:50
https://www.nhk.jp/p/meicho/ts/XZGWLG117Y/blog/bl/p8kQkA4Pow/bp/p2DR8gZbLa/
20世紀ドイツ文学の最高傑作の一つ『魔の山』。作家トーマス・マンをノーベル文学賞受賞のきっかけの一つになったともいわれる名著です。世界中の作家や研究者たちが今も言及し続けるなど、現代の私たちに「行き詰った近代市民社会にどう向き合ったらよいのか」「生と死の関係をどうとらえたらよいのか」といった深い問いを投げかけています。番組では、20世紀世界文学の旗手ともいえるトーマス・マン(1875-1955)の人となりにも触れながら、代表作「魔の山」にマンがこめたものを紐解いていきます。
番組ではドイツ文学者・小黒康正さんを講師に迎え『魔の山』を新たな視点で読み解き「人間が逃れようのない生の条件」やそこから炙り出される「死をどうとらえるか」「現実とどう向き合えばよいか」といった普遍的な問題について考えます。
<出演者>
【MC】伊集院光/安部みちこアナウンサー
【指南役】小黒康正(ドイツ文学者・九州大学教授)
【朗読】玉置玲央(俳優)
【語り】小坂由里子
第1回 「魔の山」とは何か
[Eテレ] 5月6日(月) 午後10:25~10:50
トーマス・マンの人となりにも言及しながら、『魔の山』の空間、時間を通して描かれる、近代社会の病弊と限界について考察する。
第2回 二つの極のはざまで
[Eテレ] 5月13日(月) 午後10:25~10:50
セテムブリーニとショーシャ夫人に象徴される「生の力」「死の力」の葛藤を読み解き、私たち現代人は、「生と死」の問題にどう向き合っていけばよいかを考える。
第3回 死への共感
[Eテレ] 5月20日(月) 午後10:25~10:50
様々な価値観のあいだで揺れ動きながらも、「生と死」の問題に真摯に向き合おうとするハンスの姿を通して、「生きること」の意味を考える。
第4回 生への奉仕へ
[Eテレ] 5月27日(月) 午後10:25~10:50
ハンスが最後に辿り着いた境地の意味を読み解き、私たちが厳しい現実とどう向き合ったらよいかを考える
==========
100分de名著
[Eテレ]
毎週月曜 午後10:25
🈞 毎週金曜 午後3:05
https://www.nhk.jp/p/meicho/ts/XZGWLG117Y/
「接到法國朋友Jean-Marie的新年賀卡才知道:bonne annee。不過賀卡的圖無法言說。」法國朋友Jean-Marie 曾經為(Juran) Quality Control Handbook(1988)寫了 一章 Quality in France (35C /共九頁),在結語引Simone Weil的話:注意,此版約是寫作的30年之後......
…"In 1936, the philosopher Simone Weil predicted " by aiming at increasing production, the employers weakened their ascendancy over labor. But what was lost on this side we shall recover by noble motives, such as professional pride, fondness for work, interest in achieving one's task,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Weil, La Condition Ouvriére, 1964, p.281)
我今天才知道這本書叫『工人之情況』(1964 第二版)。
我今天才知道這本書叫『工人之情況』(1964 第二版)。
我幾年前讀過:J. Cabaud『信仰與重負--西蒙娜.韋伊傳』北京大學,1997
最近再買一本詳傳Simone Petrement『西蒙娜.韋伊』(La vie de Simone Weil)上海人民,2004
最近再買一本詳傳Simone Petrement『西蒙娜.韋伊』(La vie de Simone Weil)上海人民,2004
90年代初,日本出版Wright 全集。現在後悔當時沒咬緊牙根買下。傳主和Peter Drucker 都因緣成日本畫專家,收藏者。
左邊是台灣1975年根據義大利~日文版轉譯;右是2006年中國根據法文版翻譯的,極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