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棟方志功。香港告別了自由。"Red Hawk 甚麗,其尾赤黃,盤空映日作金色 Joan Miró 。"林富士(1960~2021):《巫者的世界》(2016);多情多能 6月28日反思 0628 2021:



6月28日反思 0628 2021:




棟方志功
Shikō Munakata.jpg
生誕1903年9月5日
日本の旗 日本青森県青森市
死没1975年9月13日(72歳没)

棟方 志功(むなかた しこう、1903年明治36年)9月5日 - 1975年昭和50年)9月13日)は、日本板画家20世紀美術を代表する世界的巨匠の一人。

青森県出身。川上澄生の版画「初夏の風」を見た感激で、版画家になることを決意[1]1942年(昭和17年)以降、彼は版画を「板画」と称し、木版の特徴を生かした作品を一貫して作り続けた。

初夏の風|栃木県立美術館
初夏の風|栃木県立美術館
art.pref.tochigi.lg.jp
"Red Hawk 甚麗,其尾赤黃,盤空映日作金色。"~周策縱
Red-backed Hawk
Red-shouldered Hawk
Red-tailed Hawk



EN.WIKIPEDIA.ORG
Red-tailed hawk - Wikipedia
The red-tailed hawk (Buteo jamaicensis) is a bird of prey that breeds throughout most of North America, from the interior of Alaska and northern Canada to as far south as Panama and the West Indies. It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embers within the genus of Buteo in North America or worldwide.[2] The....




林富士(1960~2021):《巫者的世界》(2016);多情多能;思念(寫給亡妻倪曉容)林富士 (2019) ....《紅色印象》(1990)


0:00 / 23:10





《蘋果日報》前主筆、英文版執行主編馮偉光27日深夜在香港國際機場準備前往英國時被國安處拘捕,理由是「串謀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香港記者協會發表聲明強烈譴責,並質問警方:「一介布衣的筆墨,如何勾結外國勢力?如何危害國家安全?」
牆外文摘:報攤沒了「蘋果」,內心有了恐懼
https://p.dw.com/p/3vdUq



李怡

(失敗者回憶錄0628)
自由時代的終章
香港國安法頒布的一年前,《蘋果日報》出版一本25週年特刊,取名「不是最終章」,一年後,「最終章」在6月24日成為現實。
在滂沱大雨下,《蘋果》最終章使香港成為悲情城市。不錯,仍然有許多人若無其事,有許多人公開或暗自竊喜,但鋪天蓋地的貼文、照片、影像,在社交媒體洗版,已經告訴全世界,香港人正在悲痛著這裡已經不再是以前的香港。
最能夠反映這個時刻的,是攝影師和導演梁銘佳(Ming Kai Leung)製作的「豪情夜生活——蘋果日報最後一晚我最喜歡的人(目前)」,影片以著名的蘇格蘭「驪歌」《Auld Lang Syne》配樂,剪輯了大雨中《蘋果》大門外最後一夜民眾聚集,和次日凌晨開始香港各區報攤、便利店大排長龍的情景,飄逸著依依不捨的情懷,令人傷感。
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襲擊下,傳統的媒體尤其是紙媒許多都結業了。人人都習以為常。不久前,《蘋果日報》台灣版的紙版收攤,社會上沒有掀起一絲漣漪。封殺了《蘋果日報》的廣告,《蘋果》何時辦不下去,幾年前行內行外都認為是時間問題,老闆黎智英為理想不斷貼補墊支,是勉強撐持下去的唯一原因。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使《蘋果》的訂戶驟增,算是暫度難關。但靠社會運動帶來的支持,畢竟不是生意經。因此,運動被壓制後,《蘋果》缺廣告和讀者流散,仍然未脫經營困難。
儘管廣告戶受到政治壓力而使《蘋果》斷水源,但基本上這仍然是依市場規律作淘汰。若香港《蘋果》如同台灣版那樣結業,23、24日的夜與日,不會使香港成為悲情城市,而《蘋果日報》的結束也不會顯得如此轟轟烈烈——不過就是一份報紙結束吧了。
但所有香港人,全世界輿論,都看到這不是市場淘汰的結束,而是從去年7月國安法在香港實施以來的一次有計劃的鎮壓反對派意見表達的行動。於是,「蘋果最終章」的出版日,就成為香港人、香港歷史、甚至世界報業史、自由抗爭史的永遠被記住的一天。
因為,這一天不只是一份報紙的最終章,而且是自由香港的終章。自1841年開埠以來,香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蜚聲國際的國際金融中心,長期高倨全球經濟和新聞自由度前列,而這個法治保障下的自由所創造的奇蹟,在6月24日這一天走到「最終章」。不是香港人告別了《蘋果日報》,而是香港告別了自由。
人類社會的「四大自由」,是: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而言論自由是「四大自由」之首,而且是其他自由的保障。言論自由範圍的新聞自由,它的主要功能,依美國大法官Hugo Black的定義,就是「防止政府任何部門欺騙人民」。因此,當政府任何部門可以扼殺新聞自由的事情發生,那就是社會言論自由的泯滅,也就是人們所有的自由失去保障。
《蘋果日報·》的消失,不會令香港失去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但《蘋果日報》以現在這種方式消失,就的而且確是向一個時代告別,告別的不是一份報紙,而是自由的時代。
如果不是英國殖民地帶給香港的自由的時代,不會有孫中山的革命思想,不會有香港人對中國抗日戰爭和追求民主自由的抗爭的支援,不會在海峽兩岸都缺乏言論自由的時代,成為獲取兩岸資訊並外轉內影響兩岸局勢的最重要基地,不會大批中國商人在法治下各顯神通,創造國際級的企業,不會在歷次中國蒙災蒙難時香港人的慷慨伸手,不會有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發展。
而我的整個人生,也正好因為在香港發展我的編輯寫作生涯,才可以在中港台的局勢充滿轉變的時代,因緣際會地自由論政,成全了可以無愧的漫長人生。
1984年,當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塵埃落定,知道1997年香港和香港人將由一個非自由法治的共產政權管治,那時及以後,我都不認為香港的自由可以延續。97前兩年,《蘋果日報》創刊,社論指出,「對九七後香港新聞自由的信心絕不動搖」,「在資訊自由的今天,人民選擇自由的威力比任何力量都要強大」。1997年香港主權轉移,美國財富雜誌指是「香港之死」,而《蘋果》當天的頭版是「一個大時代的開始 ——香港信有明天。」亦引述了當時國家主席江澤民的話:「貫徹高度自治 香港人當主人」。
在之後,《蘋果》一直堅守「一國兩制」立場,推動《基本法》下的港人治港,反對台獨、港獨甚至本土化,即使本土化是世上所有地區在外來者侵凌下的必然趨勢。《蘋果日報》所代表的,確實是香港市民中無法或不想離開的人士,對中國承諾的一國兩制的真誠期望,並努力促其真正實現。香港24年的實踐,由《蘋果日報》的災難式終結,就等於宣示一國兩制的終結,香港180年自由的終結。
蘋果落到地上,種子在泥土中,會生長出更多的蘋果樹。這是許多人對《蘋果》終結後的樂觀希望。我從來不是樂觀者,對人性的醜惡了解越多,越知道真理很難敵得過強權。但追求自由是人性中無法遏止的渴求。強權雖得逞,但自由壓不住。強權永遠無法代替真理。
沒有了《蘋果》之後,這是續刊《失敗者回憶錄》的第一篇,如有機會出版,很可能會放在最後。因為這也是我回憶在香港從事自由編寫生涯的終結。(29)u


Joan Miró i Ferrà (/mɪˈr/ mi-ROH,[1] US also /mˈr/ mee-ROH,[2][3] Catalan: [ʒuˈam miˈɾo j fəˈra]; 20 April 1893 – 25 December 1983) was a Spanish painter, sculptor, and ceramicist born in Barcelona.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