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1日 星期五

知新集:畫遊台灣: 豐子愷(1898-1975)、安野光雅 (Anno Mitumasa, 1926~2020) 、石川欽一郎(1871-1945)、蔣彝(1903~1977) ;豐子愷的畫背後的人文、文化修養。 《豐子愷童話集》;家教〈種蘭不種艾〉; 豐陳寶、豐一吟編《爸爸的畫 — 花生米老頭子吃酒》等三本。 豐子愷遊台灣 (見戴君仁先生、日月潭.....)1947楊逵的〈我的小先生〉:親子學習/講故事會(議)


知新集:畫遊台灣: 豐子愷(1898-1975)、安野光雅 (Anno Mitumasa, 1926~2020) 、石川欽一郎(1871-1945)、蔣彝(1903~1977)   ;豐子愷的畫背後的人文、文化修養。 《豐子愷童話集》;家教〈種蘭不種艾〉; 豐陳寶、豐一吟編《爸爸的畫 — 花生米老頭子吃酒》等三本。  豐子愷遊台灣  (見戴君仁先生、日月潭.....)1947楊逵的〈我的小先生〉:親子學習/講故事會(議)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64412446518383


豐子愷(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潤,又名仁、仍,小名慈玉,號子顗,後改為子愷,筆名T·K。浙江省石門縣(今嘉兴桐乡市石门镇)人,中国散文家、畫家、 ...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石川欽一郎

石川欽一郎(1871年8月8日-1945年9月10日),別號一廬[1]日本靜岡縣[註 1]畫家。曾多次至臺灣任教,擔任臺北第一師範學校以及臺北師範學校圖畫科教師,是臺灣近代西洋美術的啟蒙者,同時也是台灣學校美術教育的開創者,讓台灣學生得以接觸西方美術教育,早期在臺曾發起藝術文化月例會、番茶會[註 2](1913-1916),後期來臺積極在學校及校外推廣水彩畫,在《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時報》、《臺灣教育》發表大量的畫作與文章,出版《最新水彩畫法》、《課外習畫帖》、《山紫水明》等,並且指導七星畫會、臺灣水彩畫會、基隆亞細亞畫會與各種學校美術講習會以及業餘美術愛好團體,並大力提攜後進,在1920年代臺灣畫壇深具吸引力,學生有李石樵黃奕濱李梅樹倪蔣懷藍蔭鼎李澤藩陳澄波陳英聲等人。





**

畫我台灣:悼安野光雅 (Anno Mitumasa, 1926~2020) ;再訪 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118868631457246


世界の安野光雅さん。安野光雅装幀集 ;畫我台灣:悼安野光雅 Anno Mitumasa (1926~2020) ;再訪 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127456987265077

1968年以《不可思議的畫》(福音館書店)成為繪本作家。

  主要著作有《ABC之書》、《五十音》(以上為福音館書店)、《安野光雅畫集》(講談社)、《安野光雅文集(1 ~ 6)》、《青春的文書體》(以上為筑摩書房)、《狐狸撿到的格林童話(1、2)》、《有繪畫的人生》(以上為岩波書店)等。台灣出版品包括:《壺中的故事》、《奇妙的種子》、《進入數學世界的圖畫書》、《跳蚤市場》、《天動說》、《旅之繪本I II III IV V 》、《童話國的郵便切手》。




安野 光雅(あんの みつまさ、1926年3月20日 - 2020年12月24日[1])は、日本の画家装幀家絵本作家、元美術教員。島根県鹿足郡津和野町出身。東京都小金井市在住。文化功労者

目次1人物
2略歴
3受賞
4著作
5交友関係者
6脚註
7関連文献
8関連項目
9外部リンク





その後次第に世界的評価が高まり、絵本は世界各国で翻訳された。文学にも詳しく、著作は多数あり、画家としても数多くの作品を発表し、司馬遼太郎の紀行文集『街道をゆく』の装画も担当した




豐子愷的〈種蘭不種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INucYBez1w

豐子愷童話集 台北:洪範  113~118



Eric Fromm 孟祥森:《禪與心理分析》《愛的藝術 The Art of Loving》《生命的展現:To Have or To Be.》《誘惑者的日記》《禪學隨筆》《如果麥子不死:紀德自傳》 莫迪滇譯 《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 鍾玲《我的青芽歲月》



***

楊逵的〈我的小先生〉


......坐在車上臨走的時候,我很想叫她勉強把那碗泡了眼淚的飯吃下去,吃得飽飽的才好,但不待我開口「嘟嘟」一聲「烏頭仔」開走了。
既沒有人可以把我的意思傳給我們小先生,也沒有電話可以打得通,因此,她那一碗泡了眼淚擺在眼前的飯就一直刻印在我的腦裡,很久很久忘不了它。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小先生在這漫長的七年間都未曾灰心過,也未曾放棄了她的志趣,把小學、初中唸完,已於去年考進了中師,來信說:他高興當一個小學教員,在兒童的一顰一笑之間去找回自己空白的童年。
她又說:在她要到中師去報到之前的一段時間,她又當了一段時間的小先生,賺了一點錢寄給我零用。但她並沒有告訴我她這一段時間教的老學生是誰。 不過,我可以想像,在她寫這一封信的時候,她一定正在思念我們那一堂沒有上完的課,與離別了那麼久沒見面,而且還不知再多久才能見面的老學生。 看過她的信之後,我立刻寫信告訴她說:我正在找時間寫些歌謠、故事、劇本之類、以備有一天團聚時再來繼續我們那一堂沒上完的課------雖然中斷了這麼久,至今還叫我嚮往的那一堂課。
她表示同感的信很快就來了。
我把我們孩童時在書房裡背那些「天地玄黃,日月糊塗」背得一塌糊塗時的情形,與我們夫妻眼我們小先生學國語的那一段時間比較了之後,殊覺得我們的小先生真是好先生。
------<羊頭集>(臺北:輝煌出版社,一九七六年)

https://yang.nmtl.gov.tw/information?uid=17&pid=365





豐陳寶
https://baike.baidu.hk › item › 豐陳寶



豐陳寶(1920年——2010年12月1日),上海市文史館館員、上海譯文出版社編審、豐子愷研究會顧問。豐子愷先生長女,小名阿寶。




豐子愷
Wikipedia
https://zh.wikipedia.org › zh-tw





·Translate this page

豐子愷(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潤,又名仁、仍,小名慈玉,號子顗,後改為子愷, ... 豐陳寶、豐一吟編,《豐子愷文集》文學卷,卷7,頁836,杭州:1992年。




***


 177)  東海大學的"人物"系列 (1)鳥瞰篇: 梅廣學長釋『修辭立其誠』,提到戴君仁先生(1901-1978)...... 與東海大學的"人+物"擦身而過、不期而遇 (2015) 並記東海前十屆學長懷念的老師 (草稿,敬稱免)《大度山風雲--我們第一屆東海人的故事》1959等等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772447117159109

 敬悼梅廣學長《上古漢語語法綱要》2018 ......接觸到更廣大的讀者群。.....我寫此書的目的。它的讀者對象原不以專家學者為限。 第五章: 並列結構及其發展:"而"字式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809621323813458
**** 梅廣學長
緬懷戴君仁先生(1901-1978),參見 
題名, 修辭立其誠』:原始儒家的天道觀與語言觀--兼論宋儒的章句學
戴君仁

"三十七年,轉應國立臺灣大學聘,為中國文學系教授。自是講學臺灣,蓋 三十年,不無播遷,以終其身。此間均以臺大教席為主,旁及東海、輔仁、東吳 諸大學。四十四年,臺中東海大學成立,校長曾約農先生敦請借聘二年,為籌創 中文系。四十六年,臺大休假,又續為東海大學禮聘為客座教授一年。"
戴君仁先生傳(1901-1978) 林麗真撰述











東海大學的"人物"系列文,本著"前修未密,後出轉精。"精神,2022年先試筆。

順序是依照當時方便、需要、因緣等因素出文。所以紀念梅廣學長,先寫戴君仁 (靜山)與東海。次篇可能寫莊喆的文與圖......。他們的輝煌期間,可能早於我們的大學期,但是通常情分依舊在。

***
蔣彝(1903年5月19日-1977年10月26日),原名仁全,仲雅,又作重啞,筆名啞行者,生於江西省德化縣(今屬九江市),中國旅畫家詩人作家書法家,被稱為「中國文化的國際使者」

靜默行者遊記系列[編輯]

  • 《湖濱畫記》
  • 《戰時畫記》
  • 《約古郡畫記》
  • 《倫敦畫記》(首版封面題簽為《倫敦集萃》)
  • 《都百靈畫記》
  • 《愛丁堡畫記》
  • 《牛津畫記》
  • 《舊金山畫記》
  • 《巴黎畫記》
  • 《紐約畫記》
  • 《波士頓畫記》
  • 《日本畫記》
  • 《中國畫繪》

書法[編輯]

  • 《中國書法》

文學作品[編輯]

  • 《兒時瑣憶》
  • 《金寶與大熊貓》
  • 《金寶在動物園》
  • 《明的故事》
  • 《鳥與獸》
  • 《中國的窗口》
  • 《大鼻子》
  • 《羅鐵民》
  • 《野賓》
  • 《在緬甸公路上的人》

中文詩集[編輯]

  • 《蔣重雅詩》
  • 《重啞絕句》
  • 《蔣彝詩集》

其他著作[編輯]

  • 《重遊中國》(China Revisit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