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4日 星期三

惜逢 2023前5個月 /《惜別》: 家庭的故事;惜別 (止庵) ; 兩公司同事 ;宏遠葉清來總經理 (76歲); 阿邦 ; 文友; NPR廣播劇 最後唱名

 惜逢  2023前5個月   /《惜別》: 家庭的故事;惜別 (止庵) ;  兩公司同事 ;宏遠葉清來總經理 (76歲); 阿邦 ; 文友;    NPR廣播劇 最後唱名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601313131964450

惜逢  2023

NPR廣播劇 最後唱名



5.27杜邦 SIMM 團隊/Forever Young

 DAVID HSU


葉總

5.22~24

目次: 我與宏遠總經理葉清來25年交情、書、友、母校與社會貢獻 ( 1~3,2023) 文字(4~5):2023年自辦展及紡織價值鏈; 5本"天下財經" "數位精實"的故事 孔院士演講簡介 AI:edge 端的AI 宏遠興業"2018自辦展及研討會"觀摩記;海外設廠;業績倍增 【2016~18年宏遠興業自辦展及紡織價值鏈】研討會;智慧衣、智慧錶;黃毓民(Raymond Wong Yuk-man,1951)


阿邦請客


林絞碧直播 陳文華 徐復觀檔案

回台中老家過年       

學長 大稻埕


閒話死林生  一生   



惜別

  • 作者: 止庵  

  • 出版社:印刻  

  • 出版日期:2016/07/11
  •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止庵書寫親情離别,叩問生死的沉靜之作。

  我們面對逝者,有如坐在海灘上守望退潮,沒有必要急急轉身而去。

  夾在小說裡的書腰、預定要看的電影、仍然掙扎求生的盆栽、未能實現的旅行……種種和母親共同生活卻未完成的細節,在母親離開之後,銘記著遺憾,卻也依舊吐露著舊日的幸福光輝。

  經過多年沉澱,止庵以細膩、溫緩而不流於感傷的筆觸,拈起母親尚在時那些看似微小,實則牽引著深刻懷念的日常點滴。全書分六部分,從母親的離逝開始回溯,《惜別》透過母親的日記、書信,以及作者自身的回憶與夢,交織出人子雋永、綿長的孺慕之思。同時由此反覆叩問,死亡之於往者與生者所彰顯的不同意義。

  當至親通過死亡進入了永恆,離別就成為永遠的進行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止庵


  本名王進文,一九五九年生於北京。隨筆、傳記作家,周作人、張愛玲研究者。出版有《周作人傳》、《神拳考》、《樗下讀莊》、《老子演義》、《插花地册子》等二十餘種著作。
 
 

目錄



一、存在與不存在
二、曾經存在
三、在死者
四、不存在之後的存在
附:記夢
五、向死而生
六、留影

後記

 
 



  許多年前讀過契訶夫一篇題為〈苦惱〉的短篇小說,寫一位老馬車夫剛剛死了兒子,他一再向乘客提起這事,乘客卻個個了無興趣,最後他只能向自己的馬訴說不幸。小說開頭引用了一句俄羅斯宗教詩作為題詞:「我向誰去訴說我的悲傷?……」這對要求別人分擔自己喪失親人痛苦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勸誡。父親去世後,我曾寫過幾篇文章,母親去世後,又寫了《惜別》,我始終沒敢忘記契訶夫的勸誡。

  我們的話由內而外可以分為幾個層次:一,對自己也不能說的;二,只能對自己說的;三,可以對親人──尤其是父母──說的;四,可以對朋友說的;五,可以對陌生朋友譬如讀者說的;六,根本沒有必要說的。我們寫東西,只能在第五層次加上與此重合的第三、四層次來說話。以此衡量,則我關於母親,關於母親與我,並無太多可以告訴不相識的讀者的,更多寫的還是因母親去世而產生的對於生死的一些感悟。我想通過寫這本書,思考一下生死到底是怎麼回事,梳理一下中國人固有的生死觀。我寫的不是傳記或回憶錄,而是人人都將面臨的生死問題,母親的事僅僅作為一個例證。我只希冀共鳴,而不索取同情。
  我平時讀書,一向不喜歡個人情感過於誇張的寫法。事實的誇張已經讓人接受不了,情感的誇張尤其令人無法忍受。感情有七分,寫出三四分就夠了,如果非要寫到十分,一切都給破壞了。我不愛讀這樣的書,當然也不會這樣寫書。

  此次承印刻抬愛出版《惜別》的繁體字版,藉此將我的上述想法和態度重申一過。書中寫到母親過去的經歷非常簡略,原因即如後記所說明;但母親晚年對於生活那麼熱愛,其實正是根植於此。好在關於那段年月別人已經寫了很多,還是那句話:其間每個人的遭遇無非大同小異而已。

  二○一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