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傘後拾年:夏慤村的未圓夢》(2024)一張照片引起的百年赤禍憂思:田橫之島1950?...青鳥2024..."All are very dear to me. But in this day and age it is difficult to talk about love"....Ukraine’s breaking point...兩回BBC HARDTalks...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360128193788486
世界不少地方在戰火下每日日旁觀烏克蘭,巴勒斯坦等地斷垣殘壁、廢墟處處,令人痛心疾首。
Russia cannot fight for ever. But the worry among Western officials is that, on current trends, Ukraine’s breaking point will come first https://econ.trib.al/SJ97sDs
溫故 血淚百年 But in this day and age it is difficult to talk about love.
Nobel Lecture by Svetlana Alexievich
On the Battle Lost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共产主义没死 尸体还活着
在中国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发表演讲的同一天,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也在斯德哥尔摩发表演说。这位普京和卢卡申科的批评者谈到了对共产主义和苏联解体的反思,以及对俄罗斯民主倒退的失望和无奈。
VOACHINESE.COM|由白桦上傳
Flaubert called himself a human pen; I would say that I am a human ear. When I walk down the street and catch words, phrases, and exclamations, I always think – how many novels disappear without a trace! Disappear into darkness. We haven’t been able to capture the conversational side of human life for literature. We don’t appreciate it, we aren’t surprised or delighted by it. But it fascinates me, and has made me its captive. I love how humans talk … I love the lone human voice. It is my greatest love and passion.
I’m interested in little people. The little, great people, is how I would put it, because suffering expands people. In my books these people tell their own, little histories, and big history is told along the way. We haven’t had time to comprehend what already has and is still happening to us, we just need to say it. To begin with, we must at least articulate what happened. We are afraid of doing that, we’re not up to coping with our past. In Dostoevsky’s Demons, Shatov says to Stavrogi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ir conversation: “We are two creatures who have met in boundless infinity … for the last time in the world. So drop that tone and speak like a human being. At least once, speak with a human voice.”
Sometimes I am not sure that I’ve finished writing the history of the “Red” man …
I have three homes: my Belarusian land, the homeland of my father, where I have lived my whole life; Ukraine, the homeland of my mother, where I was born; and Russia’s great culture, without which I cannot imagine myself. All are very dear to me. But in this day and age it is difficult to talk about love.
感動:《傘後拾年:夏慤村的未圓夢》主編張燦輝,一八四一/讀書共和國,2014。WE THE PEOPLE; 青山一是香港。陳健民、陳祖為、邢福增、張燦輝《最後一課:在時代盡頭,留給未來的重逢之書》2014。 in 2014. The Umbrella Movement, as it was known, inspired a bigger wave of resistance ... Renditions no. 100 (Spring 2024 Final Issue)。香港老矣。年輕人躺平?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790028028472708
***
《傘後拾年:夏慤村的未圓夢》書已出版,一八四一/讀書共和國。感動
內容簡介
七十九張佔領區相片,重現七十九天愛與和平烏托邦;
十位抗爭者十年一記,回望香港不屈時代。
2014年,79天的雨傘運動,最直接的爆發原因固然是抗議中共剝奪香港人「我要真普選」的訴求;但當年金鐘佔領區「夏慤村」大台背板的「命運自主」四個字,或許更能反映香港人不甘心繼續被宗主國玩弄的抗爭意志。運動的普選訴求沒有達到,猶如烏托邦的佔領區也被政權消滅殆盡,但公民抗命的意識紮根,傘落社區,香港人的命運從此不一樣。
雨傘運動的緣起,可追溯至「佔中三子」之一戴耀廷教授發表的〈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這篇文章在香港爭取普選最低沉的時刻出現,一石激起千重浪。之後十年,香港經歷了更大規模的2019年反送中全民抗爭運動,換來中共更玉石俱焚的反制,在國安法和廿三條的緊箍咒下,香港沉淪為一個鴉雀無聲的中國城市。正因如此,流亡、離散到各地的香港人,在雨傘運動十周年之際,更需要一起回顧那段經歷,讓聲音不至被煙滅。
《傘後拾年:夏慤村的未圓夢》主編張燦輝,當年在佔領區現場用相機鏡頭紀錄了各種人和事,他以夏慤村的「烏托邦」為主軸,捨棄警民衝突或催淚煙火,著重顯現79天「愛與和平」的世界,挑選了79張黑白相片;再邀請當年在現場擔當不同角色的人,包括「佔中三子」朱耀明牧師和陳健民教授、學生領袖周永康和周豎峰、深耕社區的傘兵葉錦龍和杜嘉倫、學者阿古智子和貝爾雅等撰文記述自己當年經歷,成為這本相文集。文章有回顧,有舒懷,有分析,眾人記憶的碎片不一定能把這場複雜的運動完整地重現和疏理,但最大的意義,是雨傘十年這重要歷史時刻,不能鴉雀無聲。
這既是為了記憶與遺忘之戰,也為了同路人互相看見和勉勵。畢竟,民主的追求是現在進行式。
內容節選
我們三人都同意要從教堂開始,在象徵愛與犧牲的十字架下宣布運動的信念書:「這個運動的起點是我們對香港的關愛……」——朱耀明牧師
相對經濟至上、唯利是圖、權力集中、地盡其用的「中環價值」,夏慤村表現的環境保育、無私分享、平等參與和公共美學,是香港公民對未來社會的一個願景。——陳健民
當日在佔領區中的自主實驗,渴望在日常生活中體驗直接民主、商討辯論、反擊腐敗、爭取公義之浪潮,只能隨著每個人體與團體網絡四散,四海為家,以期重建海外港人之公民社會。——周永康
我們紀念雨傘,不啻於紀念反抗北京,也是紀念我們開始反抗命運;不啻於紀念一次抗爭,也是紀念自它所開展的抗爭時代,開始於二○一四年,壯大於二○一九年,繼續下去,直至在未來成熟結果。——周竪峰
傘運的失敗多多少少成為了二○一九年反送中運動的群眾基礎,和建立了對堅持民主公義、追求自由法治信念的磐石。——楊寶熙
這場運動不僅是對北京拒絕給予香港全面普選權和行政長官公民提名權的抗議。這場運動,尤其對年輕人而言,是對自己植根於香港,並決心無論發生甚麼情況都要保護這個「祖國」的肯定。——貝爾雅
夏慤村是面對政治不公和警察施暴時,源自良知呼喚的產物。烏托邦渴望的公義、民主和自由,突然在擁有同樣思想的群體中成為可實現的。——張燦輝
作者介紹
主編簡介
張燦輝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及研究院畢業,徳國佛萊堡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及前系主任、中大通識教育前主任。現於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現象學、愛情哲學、死亡及年老哲學、烏托邦思想。著有《海徳格與胡塞爾現象學》、《悟死共生》、《存在之思》、《為人之學》、《生死愛欲,上,下篇》、《異域》、《我城存歿》、《山城滄桑》以及《Existential Questions》等專著。有關攝相出版有:《Kairos: Phenomenology and Photography》、《Earthscape》、《Proximity and Distance》。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820283
- 叢書系列:香港文庫
- 規格:平裝 / 228頁 / 20 x 20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朱耀明 X 陳健民
未完的抗爭:雨傘十年回顧分享 暨《傘後拾年》簽書活動
𝟐𝟎𝟏𝟒 年 雨傘運動 勇氣無畏
𝟐𝟎𝟐𝟒 年 傘後拾年 信念不移一八四一出版社與窩窩藝文空間首度聯手,舉辦「79 天的黑白記憶——《傘後拾年:夏愨村的未圓夢》張燦輝攝影展」,從其攝影集中挑選了其中的 17 張相片,配合各作者的文章精選段落,希望在有限的展品裡以最立體的方式勾勒當時佔領的場面,以展覽方式紀念香港雨傘運動十週年。
展期裡面首個活動,我們請來《傘後拾年》兩位作者朱耀明牧師、陳健民先生親臨現場,對談雨傘今昔,從他們的記憶見證、持續省思,為你我帶來更深刻的雨傘當年。
講座結束後,兩位作者更會在現場為讀者簽書,期待在現場與各位的交流。
講座資訊:
日期:2024 年 9 月 15 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 3 - 5 時
地點:窩窩藝文空間 2 樓 多功能展演空間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 404 號(位於大稻埕)
費用:免費(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傘運拾年:交織的歷史時刻」展覽導覽時段資訊:
日期:2024 年 9 月 25 日(星期三)
(9 月 18 日時段取消,合併至 9 月 25 日)
時間:下午 3 時 至 4 時 30 分
地點:窩窩藝文空間 2 樓 多功能展演空間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 404 號(位於大稻埕)
費用:免費(只接受預先報名,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鄭司律 X 陳兆濤 從傘運到反送中:香港抗爭的延續與蛻變 講座分享資訊:
日期:2024 年 9 月 28 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 3 - 5 時
地點:窩窩藝文空間 2 樓 多功能展演空間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 404 號(位於大稻埕)
費用:免費(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展覽資訊:
「79 天的黑白記憶——《傘後拾年:夏愨村的未圓夢》張燦輝攝影展」
日期:2024 年 9 月 14 日(六)至 9 月 30 日(一)(逢星期二休展)
時間:中午 12 時 至 下午 6 時
接下來的時間會有更多展覽的活動消息公布
追蹤我們以獲得展覽最新消息𓂅
﹎﹎﹎﹎﹎﹎﹎﹎﹎﹎﹎﹎﹎﹎﹎﹎﹎﹎﹎
窩窩藝文空間 wooo art and cultural space
➫ 台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 404 號
➫ 𝟏𝐅𓂃咖啡廳 ⊕ 選物區
➫ 𝟐𝐅𓂃外帶區 ⊕ 多功能展演空間
﹊﹊﹊﹊﹊﹊﹊﹊﹊﹊﹊﹊﹊﹊﹊﹊﹊﹊﹊
⎞
⎞
⎞
【限量 · 四位作家親簽版】最後一課:在時代盡頭,留給未來的重逢之書
NT$600
已售完
\ \ 飛地獨家 · 限量親簽版 / /
最後一課:在時代盡頭,留給未來的重逢之書
陳健民、陳祖為、邢福增、張燦輝
四位香港教授的三十載生命告白:
告別為了重逢,記憶就是希望,耕種直至未來
在時代亂流裡,他們離開教席,卻留下見證。書中有逾百人的告別演講全紀錄,也有因倉促離別而執筆寫下「沒有發生的最後一課」。時代會倒退,潮流會瓦解,歷史在重演,但有一堂課將永遠留在心裡,歷久常新。
——。——。——。
|新書簡介|
陳健民、陳祖為、邢福增、張燦輝
四位香港教授,三十載生命告白,關於知識、教育、生命、信念與愛
當一個時代走到了盡頭,在離別時刻,他們寫下留給未來的重逢之書⋯⋯
在不同的年代裡,離開教席前的老師們,如何講授他們的「最後一課」?
這些思想的吉光片羽,如何穿透層層壁壘,到未來與讀者們重逢?
飛地出版策劃《最後一課》系列;首部作品,收錄了四位香港教授的演講紀錄及專文——
審判前夕的告別|陳健民
2018年11月19日,「佔中九子」案件開審;翌年,陳健民被判囚16個月。而就在案件開審的五天前,陳健民在中文大學開授了最後一課,逾六百人到場旁聽。多年來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同時奮身於公民運動之中,陳健民的這一堂課,是入獄前夕向大家告別,也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寶貴一課。
沒有發生的最後一課|陳祖為
2021年,在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任教三十載的陳祖為,赴台灣中央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人,並於年底辭任港大。來不及在校園裡與同學們好好道別,身在異鄉的他,執筆寫下「沒有發生的最後一課」,以文字作告別。
「我再置身寂寞路途」|邢福增
2023年11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的邢福增教授,於大學演講廳內舉辦榮休講座,現場有逾四百位聽眾參與。邢福增講授「過去」與「現在」之間的歷史書寫,也是陪伴大家尋找大時代中的堅定之道。演講最後,他唱起潘源良為王傑作詞的〈誰明浪子心〉:「聽說太理想的一切 都不可接觸 / 我再置身寂寞路途 / 在那裡會有幸福 幸福⋯⋯」
疫情年代,鏡頭前揮別|張燦輝
2022年5月,香港剛剛經歷了第五波疫情;與此同時,在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任教多年的張燦輝,榮休前最後一次在網上授課,談論死亡與年老哲學。「當生命不斷前進,其內部實亦循環往復,反覆自省,故無論教與學本身,抑或過去及上述探討種種問題,均是歷久常新。」
|思想金句|
「遙遙長路,一片蒼茫,路燈時明時暗。長夜漫漫,何來指引?我想在漆黑中只能看星。」——陳健民
「我盼望大學當局能秉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語)和「兼容並包」(蔡元培語)的宗旨辦學,否則師生和行政人員不會對大學有歸屬感,大學亦不可能繼續成為一道美好筵席。在今天艱難的環境中,持有這種盼望很可能會帶來更深的失望。但我確信,唯有堅持以這種精神辦學,大學才能顯出她的氣節和價值,才會出現「一代新人勝舊人」的景象。」——陳祖為
「當我們廁身大時代,並要在其中作出抉擇時,便感受到各種不同的掙扎與張力。我們都在歷史當下,在參與歷史時無法預知結果,並真實經歷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與輕。」——邢福增
「我教學數十載,至今猶回頭與眾探討死亡、年老、生命意義等問題,正是兼有孔子與艾略特之言。當生命不斷前進,其內部實亦循環往復,反覆自省,故無論教與學本身,抑或過去及上述探討種種問題,均是歷久常新。」——張燦輝
|開學禮物.感動推薦|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
吳靄儀(大律師、香港立法會前議員)
李雪莉(《報導者》營運長)
林秀幸(陽明交大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陳慧(作家)
馬世芳(作家、主持人)
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
陳健民,1959年生,1993年開始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為了爭取普選,在2013年與朱耀明、戴耀廷提出「和平佔中運動」(下稱「佔中」),並參與2014年的「雨傘革命」,2017年被起訴,其後被判囚16個月。2021年赴台擔任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客座教授;2024年7月離任,8月開始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任職客座研究員,專注寫作。著有《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聯經,2022)。
陳祖為,1960年生,1990年開始任教於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曾獲頒香港大學「傑出教學獎」(2015)。2021年赴台灣中央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人,並於年底辭任港大教職;2023年任中央研究院全職特聘研究員,2024年獲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國際院士。著有《儒家致善主義:現代政治哲學重構》(香港商務,2016)。
邢福增,1966年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1993 年起投身神學教育,2004年自香港建道神學院轉至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任教,期間曾擔任院長。2023年12月底提早退休後移居台灣,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榮譽高級研究員。著有《基督教在中國的失敗?:中國共產運動與基督教史論》(道風書社,2013)、《中國乎?本土兮!:身分認同的十字架》(印象文字,2016)、《變局下的徘徊:從戰後到後九七香港教會社關史論》(印象文字,2018)等;編有《吳耀宗全集》四卷。
張燦輝,1949年生,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及研究院畢業,德國佛萊堡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及前系主任,中大通識教育前主任。2023年至2024年於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現象學、愛情哲學、死亡及年老哲學、烏托邦思想。著有《海德格與胡塞爾現象學》、《悟死共生》、《存在之思》、《為人之學》、《生死愛欲》上下篇、《異域》、《我城存歿》、《山城滄桑》以及《Existential Questions》等專著。
——。——。——。
目錄
推薦序|吳靄儀
推薦序|我到為植種/周保松
前言|張潔平
毋忘燃燈人——向啟蒙者致敬/陳健民
沒有發生的最後一課/陳祖為
過去與現在之間——當代華人基督教史的書寫/邢福增
死亡與年老哲學/張燦輝
Pro-democracy protesters in Hong Kong in 2014. The Umbrella Movement, as it was known, inspired a bigger wave of resistance five years later.Credit...Alex Hofford/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Pro-democracy activists at a candlelight vigil at a downtown Hong Kong park in 2003. Public pressure that year forced city leaders to back down on a package of security laws known as Article 23 legislation.Credit...Vincent
香港很忙
一內地人談他來香港旅遊的印象,其中一條是:感覺香港人人都很忙,就連七老八十者都還在忙着打工。
是嗎?我怎麼沒察覺?或者因我早已是社會閒雜人士,就以為人人跟我一樣了。
這些天上街,便留意周圍的打工一族,這才發現:真的哦!尤其是在我最多出沒的商場和街市,銀髮族比比皆是。在超市,我正在估量着那位皺紋滿面的理貨阿伯年紀幾何,身後便傳來一聲蒼老的吆喝:「睇車睇車!」
回頭一看,是一位看上去比我還老的阿婆推着長長一列購物車過來了。
在那家熟悉的日本城,我走去收銀台付款,卻見那原本是一年輕女子的收銀員,也變成了一老者,看他慢吞吞敲打鍵盤的動作,我禁不住四下張望:年輕人都去哪了?
再看街邊那間豬肉檔,前些天還是一條粗壯漢子在操刀,一名阿嬸給他打下手,這兩天一看,變了位老者獨自守攤,老邁枯瘦,形影相弔,那年紀少說也有七十多了。我買了隻豬手,正擔心他不夠力幫我把它斬開,他卻主動問了:「斬不斬?」
態度比之前那條大漢友善多了,刀法卻麻麻,只見他顫巍巍將刀胡亂砍了好幾下,那豬手卻還是固執地藕斷且絲連。我忙道:「可以了可以了。」
昨天,家中插電板壞了,約了位修理工來修,好象特為呼應那位內地人士的觀察,平時維修部派來的都是兩名年輕人,這次卻是單槍匹馬一老者。年紀和身形都跟前日那肉攤阿伯差不多,動作當然也是遲緩,以至於我忍不住走過去要幫他打下手。他卻道:「不用不用。我好快搞掂。」
坐一邊瞟着那佝僂的身影在忙碌,我心悲涼:唉,年輕人都去哪了?香港很忙?香港老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