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 烙印台灣的建築師匠— 紀念漢寶德先生 羅時瑋, 黃健敏, 李肇修 2018-08-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YV8Lg-jX_A&t=333s
2007年4月28日開館的橫須賀美術館堪稱是山本理顯最受矚目的作品,基地背山面海,是一大片的山坡地,他利用地形將美術館大部份的建築量體埋於地下,館前的緩坡是一大片草坪,被命名為海之廣場。雖然美術館看似是頗傳統的白色盒子,惟山本理顯以雙立面的概念構思,外牆是透明的玻璃,玻璃後方則是金屬板,以大小不一的圓型開口調節進入館舍的光線,以符應美術館展覽的需求,開口同時有框景的功效,將室內戶外串接,充分地利用景觀之美。在展覽室內有一座螺旋樓梯可以通達屋頂,在室內欣賞完藝術品之餘,登高至戶外屋頂則可飽覽無敵的海景,這般與景觀結合的設計,使得橫須賀美術館於2009榮獲日本建築家協會獎。
綜觀山本理顯一路走來的作品,注重景觀與環境融合是他所秉持的設計理念,不論項目規模大小,他有心努力地創造微都市,這從其設計工場所刊行的刊物名稱《都市美》足以佐證。作為繼六○年代知名的代謝派之後,山本理顯所具有的卓越成就,令他被視為戰後七○年代崛起的日本建築大將。
****
這周日晚上七點,在郭怡美書店,則是有小提琴家李肇修拉一首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組曲和一首奏鳴曲。標題「燭光中聽巴赫,講自己的故事」是李老師給我的,這不是形容詞,他真的問我,「可以點蠟燭嗎?」我記得威利店長提過,古蹟內不能有明火,所以我說應該不行,但他可以說他的故事。李老師是在迪化街長大的,在迪化街的屋子裡演奏,他有很多故事,不知道周日會聽到他說什麼?
======
2024/3/10(日) 19:00-20:30
燭光中聽巴赫,講自己的故事 01:C大調奏鳴曲與E大調組曲
Bach Project 01: Sonata no.3 & Partita no.3
李肇修/小提琴
入場 600 元
數位傳聲/主辦
【演出地點】郭怡美書店(台北市迪化街一段129號)
【曲目】
C大調第三號奏鳴曲
Sonata No. 3 in C major, BWV 1005
慢板 Adagio
賦格 Fuga
緩板 Largo
甚快板 Allegro assai
E大調第三號組曲
Partita No. 3 in E major, BWV 1006
前奏曲 Preludio
魯爾舞曲 Loure
嘉禾舞曲 Gavotte en rondeau
小步舞曲一 Menuet I
小步舞曲二 Menuet II
布雷舞曲 Bourrée
吉格舞曲 Gigue
【演出者】 ,
李肇修
出生於台北市。五歲半習琴,七歲首次公開演出。十歲贏得台北市音樂比賽第一名後,代表台北市至舊金山參加夏季音樂節,並在演出中擔任獨奏。十一歲由日籍指揮家大澤可直指揮華興交響樂團,擔任布魯赫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獨奏;十三歲則與華興弦樂團於荷蘭贏得弦樂團比賽首獎。
東吳大學畢業後赴美,1987-1992年分別於紐約曼哈頓音樂院及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獲得碩士及博士學位。1992年返國後,應聘至新竹師範學院甫成立之音樂教育系任教,並於1994年兼任該系系主任。 1996年應藝術界前輩漢寶德先生邀請,除在新成立的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任教外,並協助漢寶德校長推動「藝術教育法」通過,籌劃並成立台灣首創之七年一貫制音樂系。1997-2003年擔任音樂系系主任,並於2003年規劃完成並奉教育部核准設立全國首設之鋼琴伴奏合作藝術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iano Collaborative),2007-2015年擔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校長。
作為小提琴演奏者,李肇修七歲便在台日交流音樂會中展露頭角,並在十歲時代表台灣在美國舊金山登台演奏。除了台灣之外,演奏足跡遍及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德國、法國、荷蘭、義大利、俄羅斯、日本、新加坡、印尼及中國。
李肇修師承顏丁科、陳秋盛、R. Bronstein、L. Gosman及V. Pikayzen等諸位教授。
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在橫濱
2004年完成的北京建外SOHO,不禁然會連想到前一年也是大開發項目的東京東雲住宅公團,東京東雲住宅公團共用的公共空間與居家工作的單元設計是兩者共同之處,這般的設計理念可以回溯自他開始執業之初的綠園都市住宅項目。
位在神奈川縣橫濱市的綠園都市項目,自1992年開始至1994年完成,共計有八期,每一期有一個名稱,或取自拉丁文,或是法語,也有英文,按著時序分別是Xystus、Gazebo、Amnis、Prado、Oberisk、Loggia,CÔTE a CÔTE與Arcus等。每一期的住宅沿著道路呈線性配置,一、二層是商店,三、四層是公寓住宅,樓層交錯,有天橋連接,戶外陽台則是公共空間的一部分。基地內或有一個小廣場、或有連通的巷道等公共戶外空間,戶外空間每每有頂棚覆蓋,縱然興建的年代不同,但是這項頂棚的特點從始至終秉持不變。頂棚或是金屬框架網格,或是大片玻璃,對都市形成頗獨特的天際線,使得這個開發案具有極高的自明性,而每期的名稱正是形容頂棚的用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