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我的 (30)人事物記憶:林順夫的師友 (高友工、牟復禮、張亨......)、書單,譯友 (彭淮棟等):《透過夢之窗口》,2009 《林順夫自選集: 意趣文化與解讀文本》2023 。羅時瑋同學佩服的王明蘅 (成功大學建築系退休教授)《五甲註記》(2021): Pattern (language): 文化結晶; 《形式與規則》(2022新版) 。 關於 project的忠告與教訓: 品管大師 J. M. JURAN (Project by project 改進;做事業);A. I. 大師 Newell的說法: a "final project" that would outlast him.(終身致力)。 書店的朝聖之旅與出書賣書和服務至樂(服務的利息):"花園城市文化事業"老闆陳炳槮的堅持;(簡體字)山外書社取代明目的"開箱",服務台北及外地學者;國語日報出版社《方向》《人與書》。 A. Calder的手飾設計與交友。 有內容的海外教授: 翁達瑞:論文、教師待遇、網路流量等等;沈榮欽:時事觀察。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900271171514653
值得一覽的大學出版社:台灣的,中國的,美國的 (暫時以princeton大學出版社為例)
值得一覽的大學出版社:台灣的,中國的 (北京大學........),美國的 (暫時以princeton大學出版社為例)
林順夫的師友 (高友工、牟復禮、張亨......)、書單,譯友 (彭淮棟等):《透過夢之窗口》,2009 《林順夫自選集: 意趣文化與解讀文本》2023
林順夫《透過夢之窗口》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林順夫《林順夫自選集: 意趣文化與解讀文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3
****
感動我的 (30)人事物記憶:
林順夫的師友 (高友工、牟復禮、張亨......)、書單,譯友 (彭淮棟等):《透過夢之窗口》,2009 《林順夫自選集: 意趣文化與解讀文本》2023
林順夫《透過夢之窗口》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林順夫《林順夫自選集: 意趣文化與解讀文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3
林順夫《林順夫自選集: 意趣文化與解讀文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3
羅時瑋同學佩服的王明蘅 (成功大學建築系退休教授)《五甲註記》(2021): Pattern (language): 文化結晶; 《形式與規則》(2022新版) 。
關於 project的忠告與教訓: 品管大師 J. M. JURAN (Project by project 改進;做事業);A. I. 大師 Newell的說法: a "final project" that would outlast him.(終身致力)。
A. Calder的手飾設計與交友。
有內容的海外教授: 翁達瑞:論文、教師待遇、網路流量等等;沈榮欽:時事觀察。
廖志峰走上一段朝聖之路 巴黎、廬森堡 (整個行程都沒好天氣,努力欣賞上城下城的風光)。
林順夫教授在書前謝謝高友工教授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教導:
內容簡介
目錄
成大教授 王明蘅
王明蘅
成功大學建築系 教授
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系,陸續於麻省理工學院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1987年起任教於成功大學,用心於設計理論與方法、民居類型環境結構的前導性研究,且對台灣年輕一代專業者有著一定的影響。
《形式與規則》旨意
這本書是關於日常環境形式结構的研究,研究的對象是村落,鄉鎮,街廓及都市四個環境層级。选用的案例是台灣地區的澎湖列嶼,嘉南平原以及台南市區。形式结構是根本性的理論觀點,有其特定的承傳脈絡,也因此有特別的研究方法。觀點與方法是相互支持的,呈現這樣的研究關係就是本書的旨意。
針對村落,鄉鎮,街廓及都市四個環境層级的形式结構,採用了不同的表述方式。例如村落以生成語法,鄉鎮以轉化規則,街廓以縯繹邏輯,都市以語意網絡來呈現環境的結構,但表述方式對環境而言並沒有針對性,譬如語意網絡同樣可用來研究村落的構成。 採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只是策略性地為了試探方法上的多樣性,因為這個系列研究進行的時期正是我開始任教的最初四年(1988-1992)。 因此,在書中不時會提到研究的觀點与方法比階段性的研究成果更重要。
但是,成果當然是重要的,否則何必研究呢?這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的學術遊戲。即使書中呈現的成果是有限的,但傳達了強烈的實用意圖與專業態度。在此我只簡要地重複書中的觀點:
1、日常環境(不是指特殊的建築物)是有形式結構的。
2、形式有其自主性,因此也有應變的靱性。
3、專業者介入日常環境時應該認識其形式結構,並開發其靭性。
4、空間文化因此而生成與演化。
書中的最後一章[續論]卻是回顧與檢討當下文明所面臨的環境層級變遷,當空間內涵可以任意發明時,只有極端的個人表現,沒有共享的結構可言。這是自主性的困境,也是一個不應閃躲的文明議題。
王明蘅
2022年10月
****
【解析2024大選至今兩大社群平台廣告戰:誰花最多、錢從何來?資訊夠公開嗎?人民怎麼監督?】https://pse.is/5ds5p2
根據最新《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及《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修法規定,從這次的總統立委大選開始,「#法定選舉期間」的選舉廣告不論平面、電視或網路,都應載明刊登者、出資者及其他資訊,且嚴禁具中港澳與其他外國身分者投放,刊登平台與媒體負有查證與留存資料義務。
修法乍看設下阻擋境外勢力干擾選舉的封鎖線,然而「法定競選期間」根本不符現況──總統選舉為28天、立委選舉則是10天,在此之前的廣告根本管不到。而選舉廣告之外的金流資料,按《#政治獻金法》規定公開時程,往往選舉早已結束、甚至當選人已就職滿月……宣傳廣告支出佔了一大部份選舉花費,我們試圖從現有廣告平台資料看見金流公開透明的重要,訪問長期研究競選經費的學者提出建議及國外做法。
你覺得選舉廣告等 #政治金流 公開透明重要嗎?邀請你看完這篇數據整理,分享、討論你的看法與意見。
【賴侯柯郭陣營投放Meta、Google社群廣告說了什麼?4張圖看網路選舉廣告特色分析】https://pse.is/5ceba8
***
雷神父 甲骨文
─和林芳玫及出田康一郎。
·
黑格爾的幽靈
上週上課為何跟康一郎先生談到黑格爾
其實是因為「台灣研究」的課堂上談到1920年代台北高等學校(台師大的前身)當時的外國語是英語與德語選修,可見德語的重要性。
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啟蒙之父福澤諭吉主張脫亞入歐,岩倉具視考察團赴歐考察後,選拔五十名年輕文官留歐,學習歐洲制度,主要是德、法、英。日本的歐化主義進入制度化學習的階段。
1920年代大正民主時期,加藤高明組織憲政會,同樣留英的伊藤博文組織政友會(自民黨前身),展開短暫的政黨政治。
昭和時期,日本開始傾向法西斯主義,憲政體制及公法體系學習德國法律體系,連原本學習法國的民法體系也逐步向德國修正,日本的歐化主義最終在昭和時期變成普魯士化⋯⋯
1920年代的台灣跟日本知識份子,跟現在美國文化當道的語境完全不同。在歐化主義潮流下,普魯士慢慢成為主流。
德國唯心論在馬克思主義散播的過程中,始終以幽靈的方式在歐洲上空飄蕩(馬克思語),事實上黑格爾也是以馬克思的幽靈為形式在東亞上空飛舞⋯⋯
而將黑格爾以青年馬克思的外殼帶到美洲的則是馬庫色。Reason and Revolution
當我跟康一郎討論德希達之後,開始閱讀德希達時,發現德希達年輕時寫的論文題目正好就是黑格爾…..
黑格爾真的是陰魂不散啊⋯⋯
就像現代性的問題老是陰魂不散一樣
***
****
****
創意
Calder Foundation
Georgia O’Keeffe was born on this day in 1887. Calder and O’Keeffe knew each other for many decades, and over the course of their friendship, Calder gifted two important artworks to her: a black mobile that O’Keeffe hung in her home in Abiquiú, New Mexico, and an initial brooch, featured in this photograph. The OK brooch quickly became one of her favorite pieces of jewelry, appearing in nearly every portrait taken of her. When Calder and O’Keeffe met for the last time at a dinner just a few weeks before his death, she exclaimed: “Oh, Sandy, how are you! It seems like we’ve known each other forever.”
For more information: https://tinyurl.com/y8ubr5ay
[Image: Georgia O’Keeffe wearing OK brooch (c. 1945), New Mexico, 1950. Photograph by Carl Van Vechten. © 2023 Calder Foundation, New York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 Carl Van Vechten]
****
U.S.-China: One summit, two different goals for Biden and Xi
JOHN BERGER 談Amedeo Modigliani (1884 - 1920)
創意
Calder Foundation
Georgia O’Keeffe was born on this day in 1887. Calder and O’Keeffe knew each other for many decades, and over the course of their friendship, Calder gifted two important artworks to her: a black mobile that O’Keeffe hung in her home in Abiquiú, New Mexico, and an initial brooch, featured in this photograph. The OK brooch quickly became one of her favorite pieces of jewelry, appearing in nearly every portrait taken of her. When Calder and O’Keeffe met for the last time at a dinner just a few weeks before his death, she exclaimed: “Oh, Sandy, how are you! It seems like we’ve known each other forever.”
For more information: https://tinyurl.com/y8ubr5ay
[Image: Georgia O’Keeffe wearing OK brooch (c. 1945), New Mexico, 1950. Photograph by Carl Van Vechten. © 2023 Calder Foundation, New York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 Carl Van Vechte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