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迎牛年 (2021):說不完的故事:犟、金農(1687-1763)、楚戈 (1931-2011)、台灣畫家群(黃土水 1930)〈牛在台灣〉,華爾街......世界文化中的 牛、Cow、bull、 Buffalo、steer ; Highland Cattle談司馬牛

 迎牛年 (2021):說不完的故事:犟、金農(1687-1763)、楚戈 (1931-2011)、台灣畫家群(黃土水 1930)〈牛在台灣〉,華爾街......世界文化中的 牛、Cow、bull、 Buffalo、steer ; Highland Cattle;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171105746233534



司馬耕,一名犁,子姓向氏,字子牛,向羅之子,司馬桓魋之弟,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宋國人。前481年,因桓魋專權,司馬牛交出封邑,離開宋國齊國。桓魋出奔齊國,司馬牛又到吳國趙簡子陳成子召他,司馬牛沒有去,在魯國城門外去世。

  • 牛多言而躁。問仁於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可謂之仁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 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可謂之君子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

①亡:無。 ②敬而無失:在《公冶長》一篇裏,孔子曾經贊揚晏子"善與人交,久而敬之"這裏的敬而無失就是久而敬之的意思。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司馬耕為向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司馬耕楚丘侯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司馬耕以睢陽侯從祀孔子。



***


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曾經到過宋國。宋景公與孔子同姓同宗,孔子又名揚於諸侯,所以桓魋很害怕宋景公見到孔子就會重用孔子而讓自己的權勢受損。於是桓魋就在宋景公面前進讒言,說孔子在魯任高官,卻要拋棄自己的父母之邦周遊列國,顯然是有野心。宋景公雖然寵信桓魋,但是這次對桓魋的話卻不以為然,很想聽聽孔子的政治主張,希望能因此而令宋國強盛。桓魋反對無效,於是就是帶人去殺孔子。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孔子和弟子們在城外大樹下演習禮樂,桓魋帶人殺來。桓魋想殺孔子,於是就把孔子和弟子演禮時的那棵大樹拔掉了。於是弟子們紛紛建議,「可以速矣。」意思就是:老師啊,我們要趕緊跑啊。但是孔子卻並沒有逃走,只是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上天賦予我這樣的品德,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魋後來勢力越來越大,慢慢地恃寵生驕、危害公室,連宋景公都不放在眼裡,君臣兩個人之間發生的事情很多。比如宋景公曾經向桓魋求取衛國太叔疾之珠,「宋公求珠,魋不與,由是得罪。」想必太叔疾之珠是件寶物,桓魋不肯獻上,於是由此得罪了宋景公。桓魋曾提出,「請以鞍易薄」,就是用自己的封邑鞍地交換薄地。桓魋是想趁著換封地時作亂。但是宋景公拒絕了,說「薄,宗邑也。」「薄」即「亳」,商湯曾經建都的地方,是宗廟所在地之地,所以說是「宗邑」。這樣的重地宋景公當然不願意給桓魋。儘管宋景公「乃益鞍七邑」,即又封給桓魋七個邑以擴大鞍的領地。

桓魋作亂之心已定,請求宴享景公,定好時辰,派甲士埋伏。景公其實全然都知道,於是調師攻打桓魋。桓魋也不甘示弱,想攻打宋景公。桓魋不只有司馬牛一個弟弟,還有兩個弟弟。另外兩個弟弟都勸桓魋不能事奉國君,還要攻打公室,一定會被國人所怨恨,這是自己找死。桓魋在猶豫不決之下逃出宋國逃到了衛國。

桓魋的哥哥向巢向宋景公請罪,也逃到魯國去了。這時候司馬牛作為桓魋的弟弟也在宋國呆不下去了,逃到齊國去。值得注意的是:司馬牛在後來桓魋逃到齊國時候就交還了齊國給予的封地又逃往了吳國,因為不願意與作亂的兄長桓魋共處於齊。

司馬牛和桓魋雖為骨肉兄弟卻截然不同。所以,當他說「人皆有兄弟,我獨亡」時,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司馬牛的同學子夏安慰他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子夏的意思是說:桓魋作亂導致家族敗落,這是天意。而司馬牛也不必心情徬徨,要腳踏實地做個君子。做事情要態度嚴肅,認真對待,這樣可以避免過失,對待別人要恭敬有禮。如果做到這樣,天下的君子都是和自己志同道和的人,都如兄弟一樣,為什麼還要憂患沒有兄弟呢?


司馬牛和子夏說的「兄弟」並非是指血脈相連的同胞兄弟。如果說血脈兄弟,除了桓魋之外,司馬牛還有向巢為兄、子頎、子車為弟,不能說是沒有兄弟。這裡說的「兄弟」是指和自己志同道和的人。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陶淵明的詩算是更更進一步的註解。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jl2ox5p.html




注音:
漢語拼音:
tuí
解釋:
  1. [名] 動物名。狀似小熊,短毛,赤黃色,俗稱為「赤熊」。《爾雅.釋獸》:「魋如小熊,竊毛而黃。」晉.郭璞.注:「今建平山中有此獸,狀如熊而小,毛麆淺赤黃色,俗呼為『赤熊』,即魋也。」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一.獸部.熊》:「小而色黃赤者,魋也,建平人呼魋為赤熊。」
  2. [形] 魁梧高大。晉.陸雲〈贈顧尚書詩〉:「麗容魋翕,孔好已張。」
  3. [形] 惡劣。元.王氏〈粉蝶兒.江景蕭疏套.二煞〉:「伴著這魋人物,便似冤魂般相纏。」


沒有留言: